一、聚碳酸酯冠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临床应用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孙唤[1](2020)在《孤立基牙上不同卡环设计RPD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牙列缺损是指牙列中有数目不等牙齿缺失,同时仍余留不同数目天然牙,常因严重龋病、根尖周病和牙周病等导致,是老年人常见口腔疾病之一。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升,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口牙列缺损发病率依旧不容乐观,其中近40%患者未能及时修复,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和生活质量。因此,为了恢复患者正常口腔功能,改善其因牙列缺损造成的不美观状况,在详细检查和充分了解不同患者口腔状况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口内余留孤立牙作为基牙,并在其上设置不同类型的卡环,应用可摘局部义齿(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s,RPD)修复不同类型牙列缺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义齿设计时,如何有效利用余留牙,合理设置支托、固位体和基托伸展范围,分散力,以减轻基牙负担、维护基牙牙体牙周长期健康、延长义齿使用寿命一直是口腔临床修复医生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目的:评价以孤立牙为基牙设计RPD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修复效果及修复后孤立基牙健康状况变化。材料与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的牙列缺损患者,作为本研究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被纳入研究的牙列缺损病例均为最终行RPD修复,均存在以孤立牙作为基牙,总计10例。其中上颌3例,下颌9例,孤立基牙总计18颗;男4例,女6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45岁,平均68岁。通过详细的专科检查和充分的医患沟通,采取合理可行的RPD修复治疗方案,针对孤立基牙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卡环设计,最终按照临床规范治疗流程完成修复,教导患者戴用义齿并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指导。随访3~12个月,通过检查,了解孤立基牙松动度及牙周健康状况,询问患者戴用义齿后使用情况,评价以孤立牙为基牙进行RPD修复时,义齿临床修复效果及修复后孤立基牙健康状况变化。结果:10名患者终义齿初戴时均可顺利就位,基托与黏膜贴合良好,卡环固位力合适,患者摘戴自如无疼痛,满意度较高。3名患者使用终义齿1~2周后自觉基托下黏膜局部压痛,咬合疼痛,经适当调改后缓解。戴用义齿3~12个月后,复诊检查,所有10名患者均无基托下黏膜压痛,义齿咀嚼功能良好,进食和说话时无脱落,孤立基牙松动度与修复前相比均无增加,牙周状况良好。结论:以孤立牙为基牙进行可摘局部义齿设计时,针对不同条件、不同区域内孤立基牙进行不同类型的卡环设计,义齿修复后可以获得良好的固位和稳定,可以提高患者咀嚼效率,并且孤立基牙的牙周健康得以维护。
陈爱华[2](2014)在《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修复残根的抗折力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修复残根的抗折力研究目的:探讨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修复残根后的抗折力。方法:将24颗离体下颌前磨牙随机分成3组,每组8颗,分别采用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玻璃纤维桩及复合树脂短桩进行树脂冠修复,采用电子万能材料测验机对试件进行抗折力测试,记录试件抗折力值,观察折裂模式。3组间抗折力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LSD检验结果显示,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组与玻璃纤维桩组的抗折力无统计学差异(P=0.530),均低于复合树脂短桩组(P=0.004,0.016)。3组试件的折裂模式均为有利性牙折模式。结论: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修复残根后的抗折力能满足临床需要。第二部分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修复婴幼儿乳牙残根的病例分析目的:评价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修复婴幼儿乳牙残根的效果。方法:选择7例婴幼儿19颗乳上前牙残根,在全身麻醉下对其进行常规根管治疗,采用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辅助固位,光固化复合树脂功能性修复乳上前牙形态。患儿每3个月复查,设计观察至乳牙自然脱落。复查时检查患儿口腔卫生状况、牙龈健康状况及患牙修复体情况,评价聚乳酸可吸收桩膜结合复合树脂修复乳牙残根的效果;通过X线检查,观察聚乳酸桩膜与乳牙根吸收情况,以及继承恒牙发育情况。结果: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修复婴幼儿乳牙残根12个月后,13颗修复体保存,保存率为68.42%;同期X线片复查显示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与牙根同步吸收,恒牙胚发育未见异常。结论: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修复婴幼儿乳牙残根的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陈爱华,黄华[3](2013)在《婴幼儿乳牙残冠残根修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婴幼儿乳牙残冠残根在去净龋蚀组织后,其抗力形与固位形均较差,常规修复及非吸收短桩修复易出现修复体脱落的现象;生物修复虽能改善修复效果,但存在伦理问题及潜在的排斥和感染风险;聚乳酸可吸收内固定装置的应用,为婴幼儿乳牙残根的修复提供了广阔前景。本文就近年乳牙残冠残根修复治疗的现状作一综述。
姚福全[4](2013)在《残根残冠268例修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提高对残根残冠的修复治疗,维持牙周组织应有的生理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河北矿业公司医院口腔科自1995年1月至2010年5月接受残根残冠修复治疗2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6个月2年的随访观察,修复效果良好,成功率占94%,螺纹桩修复残根残冠疗效可靠。结论残根残冠经过螺纹钉桩冠治疗可恢复咀嚼功能,避免拔牙,简便快捷,前牙修复成功率比后牙高,值得推广应用。
邹艳萍[5](2011)在《聚乳酸乳牙根管桩的生物相容性及临床应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严重婴幼儿龋造成的残根残冠修复治疗目前仍是临床治疗难题。恒牙残根残冠的治疗通常应用金属或纤维桩(核)利用根管增强固位,以恢复牙体的形态和功能,但由于不能吸收,用于乳牙残根残冠的修复则会影响乳恒牙的替换。乳恒牙替换是儿童时期发生一种的特殊生理现象,随着恒牙胚的发育,乳牙到一定时期牙根会逐渐吸收,由萌出的恒牙所代替。由于乳恒牙替换,在严重龋蚀乳牙的根管内固定修复治疗时必须要考虑到是否对恒牙的萌出造成影响。国内文献显示大多数乳牙残根残冠通常选择对症治疗或拔除,但是保守治疗不仅影响患儿美观和发育,更严重的是影响后继恒牙的正常萌出和颌骨的生长发育,成为错颌畸形的发生诱因。为解决这一问题,选择合适的根管内固定装置对严重龋坏乳牙进行形态、功能以及符合生理特点的修复是儿童口腔科医生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近来医用生物可吸收材料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如骨科的固定装置及外科的支架材料。生物可吸收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一定的可塑性和机械性能、适当的生物可降解性能,用于治疗或替换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增强功能或促进愈合。而聚乳酸因为具备优良的理化及生物学性能而成为研究最多的材料。本实验通过对原创性的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进行细胞生物学相容性实验及动物模型实验探讨乳牙专用可吸收根管桩的应用可行性,进而通过对其临床应用于婴幼儿龋患儿进行观察和评估,探讨乳牙残根残冠功能修复的临床疗效,为婴幼儿龋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为规范可吸收根管桩的临床应用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实验一聚乳酸根管桩生物相容性的基础实验研究本实验首先利用聚乳酸材料制作生物可吸收根管桩,进而制备不同浓度聚乳酸根管桩的浸提液。体外分离和培养与乳恒牙替换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的牙囊细胞、乳牙牙周膜细胞及乳牙牙髓细胞,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初步鉴定细胞。进而通过将相应浓度聚乳酸根管桩浸提液加入3种细胞的培养基孵育一定时间,采用组织学方法、MTT分析、流式细胞技术观察和检测牙囊细胞、乳牙牙周膜细胞、乳牙牙髓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细胞毒性反应及凋亡。实验结果显示:加入聚乳酸根管桩浸提液的实验组与阴性对照比较,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生长情况良好;细胞毒性评估显示实验组各浓度组的细胞毒性级别均为1级,与阴性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凋亡指数与阴性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其次利用不同浓度的聚乳酸根管桩浸提液,注射随机分组的昆明小鼠腹腔内,同时设置生理盐水注射的动物为对照组。观察和记录小鼠的急性毒性行为反应,进而通过白介素-1(IL-1)定量酶联检测(Elisa)方法分析实验动物血清中炎性因子活性的变化,此外常规组织学方法制备小鼠肝脏标本,切片HE染色后观察肝细胞对聚乳酸材料的毒性反应。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均无明显急性毒性行为反应;血清中炎性分子IL-1活性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肝脏组织学观察未见明显细胞肿胀或坏死、充血、炎细胞浸润等异常。综合上述结果提示,制备的聚乳酸根管桩对人乳恒牙替换相关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无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实验动物无生物毒性作用,符合生物安全性要求,可以用于进一步临床研究。实验二聚乳酸根管桩应用的动物实验研究本实验以3月龄的幼犬做为实验动物,利用聚乳酸根管桩,选择犬乳前牙制备根管内固定修复的实验模型。定期通过详细口腔检查,观察修复后乳牙的牙体和牙周组织的临床表现以及修复体的情况,放射线检查牙根尖周组织的变化。2个月后,无痛处死实验模型动物,切取包含乳牙及恒牙胚的颌骨组织样本,常规方法制备标本,组织学切片及HE染色观察聚乳酸根管桩对乳牙根吸收和继承恒牙胚萌出的影响,以及乳牙根尖周组织的生物学反应。实验结果发现:以聚乳酸根管桩为内固定装置修复的犬乳前牙,未见明显病理性牙体松动、牙龈充血、牙周脓肿等临床异常表现,牙体修复物完好;X线片检测乳牙根尖周膜腔清晰,未见异常的炎性阴影及病理性吸收,其下方的恒牙胚发育正常;组织学染色发现修复乳牙的牙根出现生理性吸收,继承的恒牙胚逐渐正常萌出,乳恒牙替换的进度与健康对照牙齿无明显差异,乳牙根尖周组织未见明显组织结构紊乱、毛细血管充血、炎细胞浸润、组织坏死等异常病理表现。动物实验结果提示聚乳酸根管桩进行内固定修复的应用对乳恒牙的生理性替换无明显影响。实验三聚乳酸根管桩临床应用试验的初步研究本实验采用SmartPinTM医用生物可吸收棒(Linvatec, Finland)作为乳牙修复的临床试验材料,它是通过独特的拉丝编织专利技术合成出具有高强度和坚韧特点的聚乳酸聚合物。首先将直径为2mm的SmartPinTM医用生物可吸收棒通过无菌切割方法制备成长度为10mm的根管桩,无菌常温保存待用。临床研究对象选择适应证为上颌乳前牙严重龋坏且常规治疗手段无法修复的3~4岁患儿48名,共100个牙齿。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首先通过传统根管治疗方法对残根残冠进行治疗和处理,而后根管内植入和粘结聚乳酸根管桩,在其基础上复合树脂粘结修复牙冠,完成治疗。患儿半年定期复查,通过临床检查方法和利用USPHS&Ryge评估标准,观察和分析聚乳酸根管桩用于修复乳前牙残根、残冠的成功率及修复效果;而采用放射学检查方法,观察和分析修复乳牙可能出现的临床后遗症或并发症(根尖炎症、乳牙根病理性吸收、恒牙胚萌出异常等)。一年复查结果显示患牙的保存修复成功率为96.8%,而出现乳牙根尖周炎症的发生率为6.3%,未见其他异常症状。结果提示聚乳酸根管桩是保存乳牙残根残冠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而对乳恒牙替换的影响仍需继续长期观察和评估。
彭磊宁[6](2004)在《老年人残根牙聚碳酸酯树脂冠加根管螺纹钉修复的探讨》文中指出
白冰[7](2004)在《固定义齿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文中认为目的 应用Meta-分析法研究固定义齿的临床应用现状,评估固定义齿的并发症发生率。 材料和方法 检索1990-2003年国内所有有关固定义齿并发症和预后生存率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分两步选择适用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按照修复方式分组,分别计算各种修复方式所对应的并发症的发病趋势。 结果 传统的固定桥以11.25%的并发症发生率居于第一位,其次为嵌体(8.19%)、桩-核冠(8.13%),全冠以7.42%的并发症发生率位居最后。传统固定桥的并发症依次为牙龈炎、基牙松动与折断、固定桥松动与尖周炎;嵌体的并发症依次为继发龋、牙龈炎、嵌体折裂、磨损、脱落、食物嵌塞与根尖病;桩-核冠的并发症依次为牙龈炎、桩核松动与脱落、冠脱落、牙体折断、桩折断、崩瓷、牙周病变、根尖炎与继发龋;单冠的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为脱落,其次为基牙病变。 结论 不同固定义齿修复方式有与其相对应的并发症的发生趋势,固定义齿修复近期的临床成功率较高,而远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李兆金,邵江红,王立新[8](2001)在《聚碳酸酯冠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临床应用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应用成品 3M聚碳酸酯冠口内直接制作前牙牙冠 ,对 12 8例患者共 186颗前牙残根残冠进行修复 ,观察 0 5~ 3年 ,冠完好率为 96 2 %。 3M聚碳酸酯冠修复前牙残根残冠具有固位可靠、力分布均匀、制作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 ,为基层医院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理想方法。结合临床观察和应用体会 ,指出冠修复成败的关键在于适应症的选择
黄辉,许华山,孙光,张晓曦[9](2000)在《聚碳酸酯冠在老年人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了解聚碳酸酯冠对残根、残冠修复效果。方法 采用3M 聚碳酸酯冠修复89 例老年人102 颗前牙、双尖牙残根、残冠,观察两年。结果 修复成功率91 .18 % 。结论 聚碳酸酯冠是一种临床修复老年人残根、残冠较好的方法。
黄辉,孙光,张晓曦,许华山[10](1999)在《聚碳酸酯冠在老年人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 3M聚碳酸酯冠在老年人残根冠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应用 3M聚碳酸酯冠修复老年人残根、残冠 89例共 10 2颗患牙 ,随访观察 2年。结果 9颗治疗牙失败 ,其中缘龈炎 4颗 ,冠破裂 3颗 ,修复体轻度变色 2颗 ,总成功率达 91.18%。结论 3M聚碳酸酯冠是老年人残根残冠修复一种较好的修复材料。
二、聚碳酸酯冠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临床应用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碳酸酯冠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临床应用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孤立基牙上不同卡环设计RPD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病例选择 |
方法与步骤 |
基牙健康状态及修复效果评价标准 |
临床病例资料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美观卡环在可摘局部义齿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修复残根的抗折力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修复残根的抗折力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修复婴幼儿乳牙残根的病例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验过程图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婴幼儿乳牙残冠残根修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修复 |
2 非吸收短桩修复 |
3 生物修复技术 |
4 可吸收根管桩的应用 |
5 展望 |
(4)残根残冠268例修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残根残冠修复的适应证 |
1.3 治疗方法 |
1.3.1 前牙的修复 |
1.3.2 后牙的修复 |
1.3.3 疗效评价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5)聚乳酸乳牙根管桩的生物相容性及临床应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文献回顾一 婴幼儿龋的研究进展 |
文献回顾二 生物可吸收材料的研究进展 |
实验一 聚乳酸根管桩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聚乳酸根管桩应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聚乳酸根管桩的临床应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老年人残根牙聚碳酸酯树脂冠加根管螺纹钉修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 |
1.2 好发部位 |
1.3 患牙类别 |
2. 手术方法 |
2.1 残冠根的处理 |
2.2 残冠根的修复 |
3. 结果 |
4. 讨论 |
(7)固定义齿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
二、 论文主体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三、 参考文献 |
四、 临床病例报告 |
五、 致谢 |
六、 综述 |
七、 个人简介 |
八、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8)聚碳酸酯冠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临床应用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适应症 |
3. 材料 |
4. 制作方法 |
4.1 酯套冠修复: |
4.2 螺纹桩冠修复: |
4.3 铸造桩冠修复: |
结 果 |
讨 论 |
(9)聚碳酸酯冠在老年人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选择: |
2.材料: |
3.临床资料: |
4.方法 |
5.疗效评定标准 |
结果 |
讨论 |
四、聚碳酸酯冠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临床应用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孤立基牙上不同卡环设计RPD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病例报告[D]. 孙唤.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2]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修复残根的抗折力研究与临床应用[D]. 陈爱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3]婴幼儿乳牙残冠残根修复的研究进展[J]. 陈爱华,黄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05)
- [4]残根残冠268例修复的临床研究[J]. 姚福全.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6)
- [5]聚乳酸乳牙根管桩的生物相容性及临床应用的实验研究[D]. 邹艳萍. 第四军医大学, 2011(04)
- [6]老年人残根牙聚碳酸酯树脂冠加根管螺纹钉修复的探讨[J]. 彭磊宁.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4(02)
- [7]固定义齿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D]. 白冰. 中国医科大学, 2004(03)
- [8]聚碳酸酯冠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临床应用与评价[J]. 李兆金,邵江红,王立新.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1(S1)
- [9]聚碳酸酯冠在老年人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 黄辉,许华山,孙光,张晓曦. 广东牙病防治, 2000(01)
- [10]聚碳酸酯冠在老年人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 黄辉,孙光,张晓曦,许华山. 现代诊断与治疗, 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