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提取法论文_高慧,宋静,吕明超,张厦,张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提取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学,梯度,薄膜,有效性,蚯蚓,生物,重金属。

化学提取法论文文献综述

高慧,宋静,吕明超,张厦,张强[1](2017)在《DGT和化学提取法评价贵州赫章土法炼锌区污染土壤中镉的植物吸收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铃薯、白菜和玉米为典型作物,以贵州省赫章县"土法炼锌"冶炼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五种传统化学提取剂(HNO_3、DTPA、LMWOAs、HCl和CaCl_2)和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DGT)对土壤Cd的植物吸收有效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法炼锌"影响区土壤总体呈碱性;马铃薯与白菜可食部位对供试土壤Cd的富集系数基本相同,而玉米籽粒对供试土壤Cd的富集系数远小于块茎类和叶菜类,马铃薯、白菜和玉米的富集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105 3、0.105 8和0.007 9;一元线性与二元回归表明DGT测定土壤有效Cd含量与作物可食部分Cd含量相关系数大于五种传统化学提取剂;五种提取态中,CaCl_2提取态测定有效态Cd也可较好预测马铃薯和白菜可食部分Cd含量(R2adj分别为0.805和0.808),HNO_3提取态测定有效态Cd也可较好预测叁种作物可食部分Cd含量(R_(adj)~2分别为0.822、0.874和0.764)。在本实验条件下,DGT技术评价"土法炼锌"冶炼区土壤镉植物吸收有效性效果优于五种化学提取态,但考虑不同作物类型,土壤pH因素以及操作的简单快捷性,CaCl_2提取态和HNO_3提取态也可成为预测重金属冶炼区复合污染碱性土壤Cd的植物吸收有效性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高慧,宋静,吕明超,张厦,张强[2](2017)在《DGT和化学提取法评价贵州赫章土法炼锌区污染土壤中镉的植物吸收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马铃薯、白菜和玉米为典型作物,以贵州省赫章县"土法炼锌"冶炼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五种传统化学提取剂(HNO3、DTPA、LMWOAs、HCl和CaCl_2)和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DGT)评价土壤Cd的植物吸收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土法炼锌"影响区土壤总体呈碱性;(2)马铃薯与白菜可食部位对供试土壤Cd的富集系数基本相同,而玉米籽粒对供试土壤Cd的富集系数远小于块茎类和叶菜类;马铃薯、白菜和玉米的富集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1053、0.1058和0.0079;(3)一元线性与二元回归表明DGT测定土壤有效Cd含量与作物可食部分Cd含量相关系数大于五种传统化学提取剂;(4)五种提取态中,CaCl_2提取态测定有效态Cd也可较好预测马铃薯和白菜可食部分Cd含量(R_(adj)~2分别为0.805和0.808),HNO_3提取态测定有效态Cd也可较好预测叁种作物可食部分Cd含量(R_(adj)~2分别为0.822、0.874和0.764)。在本实验条件下,DGT技术评价"土法炼锌"冶炼区土壤镉植物吸收有效性效果优于五种化学提取态,但考虑不同作物类型,土壤pH因素以及操作的简单快捷性,CaCl_2提取态和HNO_3提取态也可成为预测重金属冶炼区复合污染碱性土壤Cd的植物吸收有效性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7-08-18)

丁帅帅,郑刘根,程桦[3](2015)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逐级化学提取法研究低硫煤矸石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其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矸石是我国堆存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物,本文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逐级化学提取法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淮北临涣矿区低硫煤矸石中10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并运用风险评价指数法评价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低硫煤矸石中Ba、Co、Cr、Mn、Ni、Pb、V含量均高于淮北煤和中国煤均值,Mn、V的富集系数大于1,有一定迁移风险。微量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两者质量分数之和为68.87%~92.93%,其中Cd、Co、Cr、Cu、Ni、Pb、Zn赋存于硫化物矿物中,V赋存于黏土矿物中,Mn赋存于碳酸盐矿物和硫化物矿物中。10种微量元素对环境的危害性大小为:Mn>Zn>Ni>Pb>Cd>Cu>Ba>V>Cr>Co,表明低硫煤矸石堆存过程中活性态Mn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最大,由Mn可能引起的煤矸石山周边地区土壤及水体污染应当重视。(本文来源于《岩矿测试》期刊2015年06期)

张亚楠,杨兴伦,卞永荣,谷成刚,刘总堂[4](2015)在《化学提取法表征污染土壤中PAHs老化规律和蚯蚓富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添加3种典型多环芳烃(菲、芘、苯并[a]芘)的模拟污染土壤(黄壤和红壤)为对象,研究了PAHs的4种化学提取量即:ASE耗竭性提取总量、Tenax-TA树脂提取量、羟丙基-β-环糊精(HPCD)提取量和正丁醇提取量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0~60 d老化时间范围内,PAHs耗竭性提取总量在前30 d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后30 d降低趋势不明显,含量基本稳定;PAHs的Tenax、HPCD、正丁醇提取量在0~60 d老化时间范围内,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持续降低.实验进一步研究了PAHs的蚯蚓蓄积量(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与4种化学法提取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ASE耗竭性提取总量高估了土壤中PAHs的存在风险,并且与蚯蚓富集量没有显着的相关性(R~2为0.44~0.56),因此不能用耗竭性提取总量来评估污染土壤PAHs的生物有效性;而3种非耗竭性提取量与蚯蚓富集量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其中HPCD提取法(R~2为0.94~0.99)较Tenax提取(R~2为0.62~0.87)和正丁醇提取(R~2为0.69~0.94)更优.表明可以将HPCD提取法作为预测污染土壤中PAHs生物有效性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刘智敏,顾雪元,王晓蓉,汤佳昀,罗军[5](2013)在《化学提取法预测土壤中镉对蚯蚓的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赤子爱胜蚓为实验生物,通过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了黑土中生物有效态镉(Cd)对蚯蚓的毒性效应。采用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土壤溶液法、CaCl2提取法和醋酸提取法分别测定土壤中的有效态Cd含量,研究蚯蚓体内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脂质过氧化物(MDA)和金属硫蛋白(MT)等生化指标在土壤Cd胁迫下的响应,进而探讨生物有效态Cd与蚯蚓毒性效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化学提取法获得的有效态Cd含量与蚯蚓体内Cd含量呈极显着相关(P<0.01)。通过综合比较毒性试验各种指标,获得黑土中4种化学提取法Cd对蚯蚓产生早期伤害的阈值范围:DGT-Cd 2.00~12.7μg·L-1、土壤溶液法Cd 0.388~2.04μg·L-1、HAc-Cd 0.813~2.90 mg·kg-1和CaCl2-Cd 0.0292~0.0802 mg·kg-1,对应研究土壤中1.0~5.0 mg·kg-1的总Cd含量。利用指数吸收模型对4种有效态Cd含量和蚯蚓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拟合,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说明有效态Cd与蚯蚓的部分毒性效应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研究结果掲示了土壤有效态Cd-生物富集-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可为土壤污染的早期预警以及风险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张茜,张宇峰,王晓蓉,罗军[6](2011)在《化学提取法与梯度扩散薄膜技术提取太湖沉积物中有效砷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底栖生物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实验生物,外源叁价砷污染太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富集实验分别比较了DGT(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梯度扩散薄膜技术和化学连续提取法所测浓度与河蚬中砷的生物有效性的相关性,并分析了这两种方法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沉积物中染毒的总砷浓度(9.48,14.12,19.88,26.86,35.66,46.42,54.25mg·kg-1)增加,DGT测得砷浓度和化学提取法所测砷含量也随之增加,Pearson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P<0.01),表明这两种技术均能很好地预测沉积物中有效砷含量。通过河蚬对叁价砷的暴露实验,发现当沉积物总砷含量在35.66mg·kg-1以下时,暴露14d和28d后河蚬体内富集的总砷含量与暴露浓度增加趋势一致。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DGT法和化学提取法测得结果均与河蚬体内砷的富集量显着相关,因此这两种方法都可用于预测河蚬体内肉质部的总砷富集量。(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彭炳先,吴代赦,李萍[7](2011)在《逐级化学提取法研究煤中溴的赋存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法研究了煤中溴的赋存状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了煤及各种提取状态中溴的含量.结果表明,来自四川和重庆的8个煤中溴主要以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和有机态存在,平均总提取率为88.2%.对于烟煤和无烟煤,前者有机态溴的相对量大于后者,平均值分别为22.3%和20.0%;而碳酸盐结合态溴小于后者,相对量分别为14.0%和19.2%;两者水溶态溴和铁锰结合态溴的相对量几乎相等.煤中离子交换态溴可能以有机质吸附为主,溴的各种赋存形态的相对量与其成煤时沉积环境可能没有很密切的关系.煤中溴的潜在可淋失率和淋出浓度比较大,可淋失率为36.62%~86.80%,可淋失量为7.092~20.10μg/g,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应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1年07期)

冯茜丹,刘艳,党志,黄伟林,吕玄文[8](2008)在《应用化学提取法评价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州市楼顶降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粒度分布和重金属总量的基础上,采用单一化学提取法(DWLP、TCLP)和多级化学提取法(SEP)研究了大气颗粒物中4种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样品中96%以上颗粒小于100μm,其中10μm和2.5μm以下颗粒分别占33%和11%。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含量很高,Cu、Pb、Zn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62.43、1 033.81、830.32和5.80 mg/kg,是广东省环境土壤背景值的17~64倍。单一提取法中,TCLP的提取效率明显高于DWLP,表明pH值是影响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释放的主要因素。SEP法结果显示,Zn和Cd的生物可利用态比例远高于Cu和Pb。经DWLP和TCLP法提取后,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总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生物可利用态所占比例明显增加。通过综合分析,发现SEP比其他两种方法更适用于评价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乔显亮,骆永明[9](2001)在《污泥土地利用研究 II.连续化学提取法研究施污泥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和环境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研究了施用污泥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配及有效性。铜和锌在2种土壤上施用污泥前、后的形态分配都有所差异,铜在河湖相水稻土上以可氧化态为主;红壤性水稻土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含量都较高。锌在河湖相水稻土以可还原态为主,在红壤性水稻土以醋酸溶解态为主。两种土壤上,铜和锌的3种不同形态含量与污泥施用量之间都有很好的相关性。连续提取对于研究重金属的形态分配比单独提取更有价值。(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01年04期)

周呜铮[10](1987)在《土壤速效磷化学提取法的体系及其适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速效磷提取方法的研究已长达一个世纪。目前提取方法种类繁多,研究成果大量累积.如不加以系统分类并分别说明它们的适用性,将使使用者莫衷一是。本文综合大多数重要文献,先将提取方法分为:(1)早期方法;(2)勃莱方法的体系;(3)奥尔逊方法的体系;(4)强碱性提取法体系;(5)酸性提取法体系;(6)水提取法体系;(7)螯合剂提取法体系;(8)联合提取剂与通用提取剂的进展。本文中分别介绍了各大类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与近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最后,再以各大土类为钢,说明其速效磷形态、性质的要点,并据以提出一种或数种最为适用的土壤速效磷提取方法,供今后研究工作中作参考。(本文来源于《土壤学进展》期刊1987年06期)

化学提取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马铃薯、白菜和玉米为典型作物,以贵州省赫章县"土法炼锌"冶炼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五种传统化学提取剂(HNO3、DTPA、LMWOAs、HCl和CaCl_2)和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DGT)评价土壤Cd的植物吸收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土法炼锌"影响区土壤总体呈碱性;(2)马铃薯与白菜可食部位对供试土壤Cd的富集系数基本相同,而玉米籽粒对供试土壤Cd的富集系数远小于块茎类和叶菜类;马铃薯、白菜和玉米的富集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1053、0.1058和0.0079;(3)一元线性与二元回归表明DGT测定土壤有效Cd含量与作物可食部分Cd含量相关系数大于五种传统化学提取剂;(4)五种提取态中,CaCl_2提取态测定有效态Cd也可较好预测马铃薯和白菜可食部分Cd含量(R_(adj)~2分别为0.805和0.808),HNO_3提取态测定有效态Cd也可较好预测叁种作物可食部分Cd含量(R_(adj)~2分别为0.822、0.874和0.764)。在本实验条件下,DGT技术评价"土法炼锌"冶炼区土壤镉植物吸收有效性效果优于五种化学提取态,但考虑不同作物类型,土壤pH因素以及操作的简单快捷性,CaCl_2提取态和HNO_3提取态也可成为预测重金属冶炼区复合污染碱性土壤Cd的植物吸收有效性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提取法论文参考文献

[1].高慧,宋静,吕明超,张厦,张强.DGT和化学提取法评价贵州赫章土法炼锌区污染土壤中镉的植物吸收有效性[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

[2].高慧,宋静,吕明超,张厦,张强.DGT和化学提取法评价贵州赫章土法炼锌区污染土壤中镉的植物吸收有效性[C].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讨会摘要集.2017

[3].丁帅帅,郑刘根,程桦.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逐级化学提取法研究低硫煤矸石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其环境效应[J].岩矿测试.2015

[4].张亚楠,杨兴伦,卞永荣,谷成刚,刘总堂.化学提取法表征污染土壤中PAHs老化规律和蚯蚓富集特征[J].环境科学.2015

[5].刘智敏,顾雪元,王晓蓉,汤佳昀,罗军.化学提取法预测土壤中镉对蚯蚓的毒性效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

[6].张茜,张宇峰,王晓蓉,罗军.化学提取法与梯度扩散薄膜技术提取太湖沉积物中有效砷的比较[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

[7].彭炳先,吴代赦,李萍.逐级化学提取法研究煤中溴的赋存状态[J].环境科学.2011

[8].冯茜丹,刘艳,党志,黄伟林,吕玄文.应用化学提取法评价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J].环境工程学报.2008

[9].乔显亮,骆永明.污泥土地利用研究II.连续化学提取法研究施污泥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和环境风险[J].土壤.2001

[10].周呜铮.土壤速效磷化学提取法的体系及其适用性[J].土壤学进展.1987

论文知识图

腐殖化过程与土壤有机质连续体模型对比...可交换态(F1)和硅酸图5五种结合态汞的热...酶处理后得到的竹原纤维东海沉积物岩芯及其表层的生物硅含量...采样点分布图5种不同方法DNA提取图

标签:;  ;  ;  ;  ;  ;  ;  

化学提取法论文_高慧,宋静,吕明超,张厦,张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