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药性菌株论文_鲁海菊,谢欣悦,张海燕,李丽莎,杨根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药性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药性,大肠杆菌,放线菌,海因,菌株,病原菌,作用。

抗药性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鲁海菊,谢欣悦,张海燕,李丽莎,杨根[1](2019)在《抗药性木霉与原始木霉菌株抑菌活性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分离自黄瓜中的3株内生木霉(Trichoderma)(J1、J3、Y2菌株)为供试菌株,用含扑海因杀菌剂的PDA培养基筛选到4株抗药性菌株(PJ1-1、PJ1-2、PJ3、PY2)。测定其对枇杷根腐病病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P3. 1、P3. 5、P3. 6菌株、石榴枯萎病病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SK菌株和万寿菊叶斑病病菌(Alternaria brassicicola) WJ1菌株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3株抗药性木霉(PJ1-1、PJ1-2、PJ3)对供试的5株病原菌抑菌活性均高于其原始菌株(J1和J3),且抑菌率均高于50%;抗药性菌株PY2对枇杷根腐病病菌P3. 5菌株和石榴枯萎病病菌SK菌株的抑制率均极显着高于原始菌株(Y2),对其余3株病原菌的抑制率低于原始菌株。说明PJ1-1、PJ1-2、PJ3等3株抗药性木霉菌株与杀菌剂扑海因混配使用的前景广阔,此结论可以为枇杷根腐病、石榴枯萎病及万寿菊叶斑病绿色防控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贾纪美,朱见深,骆延波,李璐璐,胡明[2](2018)在《肉鸡产业链主要抗药性菌株的分离鉴定与抗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肉鸡产业链各环节主要抗药性菌株的流行状况,保证食源性公共卫生安全,本试验采集肉鸡养殖、屠宰及加工各环节的样本108份,通过6种不同含药物培养基初步筛选抗药性菌株,经VITEK2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自动药敏检测,并与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从肉鸡产业链各环节共鉴定获得664株细菌,其中前叁位的优势细菌为大肠杆菌375株(56.5%)、肺炎克雷伯菌110株(16.6%)和奇异变形杆菌79株(11.9%)。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多西环素抗药率都在90%以上,对环丙沙星和丁胺卡那霉素抗药率在34.6%~87.0%之间,对美罗培南敏感。叁种抗药菌显示多重抗药性特征,集中在叁、四重抗药水平。VITEK2自动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抗药率分别是98.3%、92.6%;全部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抗药率分别是97.3%、89.1%;大部分对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敏感,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药性水平普遍稍高于大肠杆菌,二者呈正相关性。微量肉汤稀释法和VITEK2自动药敏试验两种方法重迭使用了环丙沙星和丁胺卡那霉素,检测结果差异不显着。肉鸡产业链各环节大肠杆菌的抗药性显着高于EUCAST数据库的结果,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细菌抗药性监测,并逐步降低抗药性,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汪汉成,周浩,张之矾,陈兴江,蔡刘体[3](2018)在《烟草灰霉病菌嘧菌酯抗药性突变菌株的诱导及其生物学习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解烟草灰霉病菌对嘧菌酯潜在的抗药性风险。【方法】通过紫外诱变诱导烟草灰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药性突变菌株,分析其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和生物学习性。【结果】嘧菌酯对烟草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其抑制孢子萌发的EC_(50)为2.28 mg/L。紫外诱变获得5株不同抗性水平的嘧菌酯抗药性突变菌株,对嘧菌酯抗性是诱变前菌株的1.69~10.41倍。继代培养11代后,各突变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稳定;突变菌株菌丝生长速度高于或低于初始菌株;所有突变菌株的分生孢子产量和萌发率均低于初始菌株;突变菌株菌核产量同初始菌株一致或有所降低;所有突变菌株具有致病力,部分致病力强于初始菌株。【结论】嘧菌酯对烟草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若使用嘧菌酯防治烟草灰霉病,存在烟草灰霉病菌对嘧菌酯产生抗药性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薛芝红[4](2017)在《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菌株分布及其抗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在我院接受诊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体外抗药性,为抗生素药物的有效使用及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18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收集其痰液标本并分离出病原菌菌株,对细菌的分布情况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在此期间的住院患者的统计结果显示,下呼吸道感染菌群分布中革兰氏阴性菌菌株数显着增多,感染比例升高;反之,革兰氏阳性菌的感染比例逐年下降。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中有3种革兰氏阴性菌和2种革兰氏阳性菌对绝大多数抗生素有抗药性。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的多数病原菌具备抗药性。探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药敏结果可以为该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及相应药物的选择运用提供确切的依据,从而减少新的耐药菌株出现。(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7年A2期)

陈淑宁,罗朝喜,袁会珠[5](2017)在《灰葡萄孢多重抗药性菌株的适合度和竞争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灰葡萄孢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尽管通过合理施肥、控制植株密度等耕种方法可以减少灰霉的发病率,但使用杀菌剂依然是控制灰霉病的重要手段。用于灰霉防治的单位点杀菌剂主要有FRAC(杀菌剂抗性防治委员会)编号1,2,7,9,11,12和17,依次代表了甲基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MBC)、二羧酰亚胺(DC)、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苯胺基嘧啶(AP)、醌外部抑制剂(QoIs)、苯基吡咯(PPs)和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SBIs)Ⅲ类杀真菌剂羟基苯胺。在灰葡萄孢菌抗性监测中显示,对所有7种单作用位点杀菌剂均产生抗性的菌株已经开始出现。为了寻求多重抗性菌株的防治策略,本研究讨论了多重抗性菌株的适合度问题。试验比较了8株敏感菌株(S);8株对5种或6种杀菌剂均具有抗性,但对苯基吡咯敏感的菌株(5CCR);8株对包括苯基吡咯在内所有单作用位点杀菌剂均产生抗性的菌株(6CCR/MDR1h)之间的适合度及竞争力。后者的MDR1h表型主要由ran1基因中△497V/L引起atrB的过量表达产生。6CCR/MDR1h在4℃的PDA培养基上生长较慢;和S菌株相比,5CCR和6CCR/MDR1h均对渗透压更敏感。除此之外,在氧化压力敏感性、侵染力、活体产孢力、产菌核力、以及离体菌核存活力上,不同表型的菌株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竞争力方面,当不施加药剂选择压力时,5CCR和6CCR/MDR1h均无法和S菌株竞争,6CCR/MDR1h菌株无法和5CCR菌株竞争。但在增加咯菌腈/吡唑醚菌酯作为选择压力后,6CCR/MDR1h则能竞争过5CCR及S菌株。由此说明,敏感菌株可能可以在竞争中,淘汰掉多重抗性菌株。(本文来源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8)

刘玲红,胡明,商延,骆延波,李璐璐[6](2017)在《动物源大肠杆菌抗药性检测及多抗高抗菌株ERIC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检测山东2016年动物源大肠杆菌的抗药情况,并分析多抗高抗菌株间基因重复一致序列PCR(ERIC-PCR)基因图谱,探讨多抗高抗大肠杆菌ERIC-PCR基因分型与抗药性之间的关系,从患病动物中分离并鉴定猪源和禽源大肠杆菌110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10种抗生素的抗药情况,并从中挑选20株多抗高抗大肠杆菌进行ERIC-PCR,根据DNA指纹图谱进行聚类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猪源大肠杆菌对多类抗生素具有抗药性,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和氨苄西林的抗药率达100%,对头孢噻肟抗药率较低,为57.14%;禽源大肠杆菌也具有高度抗药性,对氟苯尼考抗药率达95.51%,对环丙沙星抗药率最低,为61.80%。ERIC分析显示,多抗高抗菌株谱型分散,为多克隆来源,其基因分型B型与抗药特性之间呈一定相关性。表明,动物源大肠杆菌抗药程度高,且呈现高度多重抗药性,对不同种类抗生素及同类抗生素不同药物之间均存在严重的抗药性。多抗高抗大肠杆菌无明显种属特性,其传播和蔓延对畜牧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都形成潜在的巨大风险。(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史晓晶,王铁霖,于春艳,高磊[7](2017)在《红景天内生放线菌拮抗菌株的筛选及抗药性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红景天中挖掘出具有抑菌效果的内生放线菌,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开发新的成员。【方法】从红景天根茎接合部位分离内生放线菌,并采用对峙培养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活性的菌株,测定拮抗活性最强的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和抑菌谱;同时,为了评估活性最强的菌株与杀菌剂混配使用的可能性,研究了其对常见杀菌剂的抗性。【结果】分离出的19株红景天内生放线菌中有7株具有拮抗活性,其中,Hj3的活性最强且对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经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初步鉴定为变异链霉菌(Streptomyces variabilis);Hj3在高浓度的啶酰菌胺、多抗霉素、萘啶酸和氨苄西林下均可正常生长。【结论】Hj3在防治常见植物病害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张莹[8](2016)在《小麦全蚀病菌对天名精内酯酮的抗药性菌株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名精内酯酮是从菊科植物大花金挖耳(Carpesium macrocephalum Franeh.et Sav.)中提取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是有潜质开发成新型杀菌剂品种的高效广谱杀菌活性物质。为进一步研究天名精内酯酮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以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为靶标菌进行室内抗药突变体诱导,采用药剂筛选和紫外加药剂筛选方法获得遗传稳定的抗药突变体,为天名精内酯酮及其类似物的进一步研发和合理使用提供依据,同时为天名精内酯酮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材料。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陕西、河南和河北的4株小麦全蚀病菌(分别记为JK、SX、HN和HB)对天名精内酯酮的敏感性,EC50值分别为53.06μg/mL、49.90μg/mL、45.36μg/mL和108.11μg/mL,不同来源菌株间EC50值差异显着,最大最小相差2.4倍。天名精内酯酮对4株小麦全蚀病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2.通过药剂筛选和紫外加药剂筛选两种方法共获得5株低等抗药性菌株。其中药剂选择突变频率为0.01,获得4株抗药性菌株,分别为SX31-5、HN32-6、HN32-7和HN32-9,EC50值分布在239.98~335.92μg/mL之间,抗性水平为4.85~6.79倍;紫外加药剂筛选突变频率为1.04×10~(-4),获得1株,为SX-ZWYJ,EC50值为199.62μg/mL,抗性水平为4.04倍;得到的5株抗药突变菌株形态学均发生明显变化。3.抗药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测定表明:在不带药的PDA平板上继代培养9代后,抗药性菌株SX31-5的EC50值显着下降,遗传稳定性较差;SX-ZWYJ、HN32-6、HN32-7和HN32-9等4个抗药性菌株的EC50值均无明显下降,表明这4株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较好。4.抗药突变菌株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低抗菌株的菌落生长速率与初始菌株相比均显着降低,且随着抗性水平的升高,菌落直径变小;抗性菌株的致病力均显着低于初始菌株,且随着抗性水平的升高,致病力明显降低;抗药性的产生并未导致最适生长温度这一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化,所有抗药性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与初始菌株相同,均为26℃;抗药性的产生可致菌株最适生长pH值升高,除抗药性菌株HN32-7和HN32-9的最适生长pH值为7外,其余3株抗药突变菌株的最适生长pH值均为6,与敏感菌株相同。(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于春生,张雨竹,张风娇,宋志儒,杨月[9](2015)在《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哈茨木霉产生多菌灵抗药性菌株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菌灵是植物病害防治中常用的化学杀菌剂,野生型哈茨木霉对多菌灵比较敏感。为了能够更好地将哈茨木霉菌应用于实践,本试验采用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的方法,实现哈茨木霉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改良。试验共获得315株正向突变菌株,其中hcb-35菌株抗性能力较强。利用毒力测定方法检测了多菌灵对hcb-35有效抑菌中浓度,及hcb-35对多菌灵的抗药遗传稳定性;并利用对峙试验及显微观察检测其抑菌能力。结果显示,与哈茨木霉出发菌株hc相比,多菌灵对哈茨木霉突变株hcb-35菌株的有效抑菌中浓度提升285%;连续转接12代后,hcb-35菌株抗药性相对稳定且抑菌效果较出发菌株无明显差异,表明应用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哈茨木霉可以获得遗传稳定的耐多菌灵突变株。(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5年05期)

晏立英,雷永,万丽云,程柯,廖伯寿[10](2015)在《山东临沭花生焦斑菌株多菌灵抗药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山东临沭花生田表现焦斑病症状的花生叶片上分离病原菌,对该地及其他地方采集的焦斑病病原菌进行r DNA-ITS区的核苷酸序列分析,测定多菌灵和其他杀菌剂对焦斑病菌的抑制能力,比较了不同焦斑病菌分离物在PS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结果表明,焦斑症状的病原菌为落花生小光壳菌(Leptosphaerulina arachidicola)。12株临沭分离物中3株对多菌灵具有抗药性,抗药性比例达25%。在PSA平板上,33.33~1 666.7mg/L的多菌灵对临沭多菌灵抗性分离物的抑菌率为9.4%~14.2%,3 333.3mg/L的多菌灵对抗性菌的抑菌率为45.2%。多菌灵抗性菌对20%戊唑醇+烯肟菌胺悬浮剂,30%醚菌酯和70%代森联同样具有抗药性,但是对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30%戊唑醇悬浮剂、25%代森锰锌+8%叁唑酮可湿性粉剂、丙环唑乳油等敏感。在PSA培养基上培养12d,临沭多菌灵抗性菌的生长速率曲线呈直线,与其他多菌灵敏感菌的生长速率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抗药性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分析肉鸡产业链各环节主要抗药性菌株的流行状况,保证食源性公共卫生安全,本试验采集肉鸡养殖、屠宰及加工各环节的样本108份,通过6种不同含药物培养基初步筛选抗药性菌株,经VITEK2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自动药敏检测,并与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从肉鸡产业链各环节共鉴定获得664株细菌,其中前叁位的优势细菌为大肠杆菌375株(56.5%)、肺炎克雷伯菌110株(16.6%)和奇异变形杆菌79株(11.9%)。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多西环素抗药率都在90%以上,对环丙沙星和丁胺卡那霉素抗药率在34.6%~87.0%之间,对美罗培南敏感。叁种抗药菌显示多重抗药性特征,集中在叁、四重抗药水平。VITEK2自动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抗药率分别是98.3%、92.6%;全部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抗药率分别是97.3%、89.1%;大部分对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敏感,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药性水平普遍稍高于大肠杆菌,二者呈正相关性。微量肉汤稀释法和VITEK2自动药敏试验两种方法重迭使用了环丙沙星和丁胺卡那霉素,检测结果差异不显着。肉鸡产业链各环节大肠杆菌的抗药性显着高于EUCAST数据库的结果,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细菌抗药性监测,并逐步降低抗药性,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药性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鲁海菊,谢欣悦,张海燕,李丽莎,杨根.抗药性木霉与原始木霉菌株抑菌活性差异[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贾纪美,朱见深,骆延波,李璐璐,胡明.肉鸡产业链主要抗药性菌株的分离鉴定与抗药性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8

[3].汪汉成,周浩,张之矾,陈兴江,蔡刘体.烟草灰霉病菌嘧菌酯抗药性突变菌株的诱导及其生物学习性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18

[4].薛芝红.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菌株分布及其抗药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

[5].陈淑宁,罗朝喜,袁会珠.灰葡萄孢多重抗药性菌株的适合度和竞争力[C].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6].刘玲红,胡明,商延,骆延波,李璐璐.动物源大肠杆菌抗药性检测及多抗高抗菌株ERIC图谱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7

[7].史晓晶,王铁霖,于春艳,高磊.红景天内生放线菌拮抗菌株的筛选及抗药性标记[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

[8].张莹.小麦全蚀病菌对天名精内酯酮的抗药性菌株选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9].于春生,张雨竹,张风娇,宋志儒,杨月.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哈茨木霉产生多菌灵抗药性菌株的研究[J].植物保护.2015

[10].晏立英,雷永,万丽云,程柯,廖伯寿.山东临沭花生焦斑菌株多菌灵抗药性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一3甲磺隆降解菌在含药平板上形成的透明...一4FLDA的电镜照片(12000X)不同抗药性菌株细胞质膜透性测...一l1对多菌灵和(或)氰烯菌醋的#~一4不同浓度唾枯哩处理后叶片中水稻白叶...一1.1994一2007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杭多...

标签:;  ;  ;  ;  ;  ;  ;  

抗药性菌株论文_鲁海菊,谢欣悦,张海燕,李丽莎,杨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