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曲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奏鸣曲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奏鸣曲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曲式,调性,奏鸣曲,门德尔松,勃拉姆斯,舒曼,莫扎特。

奏鸣曲式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姜榕[1](2019)在《浅析奏鸣曲式结构中呈示部副部调性的一般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奏鸣曲式作为器乐曲式的最高代表形式,有着古老辉煌的历史。本文针对奏鸣曲式结构中副部调性的一般规律,探析在各个时期所具有的特点。本文对作曲理论的研究与创作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9年18期)

严逸澄[2](2019)在《浪漫主义晚期交响—奏鸣曲式乐章之浪漫型与现代型叙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于奏鸣曲式——这一西方共性写作时期最重要音乐形式的后期发展作了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奏鸣曲式最初是基于严谨调性布局和理性结构逻辑的“纯”器乐的形式,在作曲家个性已被允许高度彰显的浪漫主义晚期,该形式以何种方式构架交响音乐的戏剧力,是该篇论文主要想探寻的问题。笔者以对几十部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的交响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并进行统计,最终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逐一进行解读。笔者将浪漫主义晚期的交响-奏鸣曲式乐章分为“目的性”与“反目的性”两条基本线索进行解读,并挖掘了两者背后的浪漫主义美学与早期现代性思潮。(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9-06-01)

徐杨薇[3](2019)在《奏鸣曲式结构与速度的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奏鸣曲》是勃拉姆斯最早完成的奏鸣曲之一。①作曲家在作品中对奏鸣曲式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创新与探索,尝试将新的创作手法注入传统古典曲式的结构框架,赋予古典风格以新的生命力,使之适应浪漫主义的潮流。本文从奏鸣曲式结构入手,对第一乐章呈示部运用的创新手法,以及展开部与再现部中呈现的结构特征进行探讨。对于古典形式的尊崇,与自身所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之间的矛盾,使勃拉姆斯的音乐更为深沉,这在演奏的速度上亦有所体现,因此本文通过对速度标记Sostenuto及节奏与节拍在不同程度上对速度牵制的理解,探讨对于速度的审美追求。(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9-04-01)

谢荣波[4](2019)在《找出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重复音形——听奏鸣曲式乃至一切大型作品的“必杀技”》一文中研究指出欣赏奏鸣曲,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对"奏鸣曲式"可以不加理会,免得伤害自己的兴趣;但是,如果对"奏鸣曲式"的体裁结构稍有了解,对我们高效地欣赏大型乐章,有很大的帮助;奏鸣曲式的出现,恰是为了降低音乐作品的聆听难度,而不是相反。明白了这些,我们业余爱好者对奏鸣曲(式)的态度,就不应该感到畏惧。(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熊乐平[5](2019)在《奏鸣曲式展开部基本部分的特征研究——以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奏鸣曲式作为西方器乐曲创作最重要的曲式结构,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奏鸣曲式经过贝多芬之手,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个别奏鸣曲式展开部的规模甚至已经超越了呈示部。文章从材料特征和调性特征两个方面,对奏鸣曲式展开部基本部分的特征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01期)

张文娇[6](2018)在《浅析奏鸣曲式呈示部中连接部的调性特点——以莫扎特十九首钢琴奏鸣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莫扎特十九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占据了其短暂生命中的十五年,见证了他创作风格的演变,在其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奏鸣曲式乐章中连接部的调性变化特点较有代表性地展现出奏鸣曲式从初期到成熟期的演变过程,文章对此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力图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8年24期)

刘小龙[7](2018)在《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晚期“变奏”——作品109第一、二乐章结构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分析研究自20世纪初就已成为经典课题。人们用"超越""升华"等词汇描述这些作品,将其视为那个时代近乎孤立的独特创造。在这其中,贝多芬晚期对奏鸣曲式的理解和应用是一个被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们一方面承认作曲家在部分乐章中对这一曲式结构的改造,另一方面却又想方设法维护其作为奏鸣曲式乐章的结构属性。人们宁愿将其视为对奏鸣曲式的革新发展,而不愿承认作曲家对这一结构显着的脱离倾向。有鉴于此,笔者以贝多芬《E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9)第一、二乐章为例,对其音乐结构重新予以思考和评价。笔者认为,创作于1820年间的这部晚期钢琴奏鸣曲反映出作曲家对奏鸣曲式应用的自由态度,其中的细节变化更是对这一曲式结构部分功能的直接否定。作曲家在前两个乐章中保留了奏鸣曲式的基本轮廓,而其结构方式和音响实质则超脱其外。笔者将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改造视为一种"变奏"。它不仅是对一种古典音乐结构的"变奏",更是贝多芬音乐志趣发生转向的标志。(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杨倩倩[8](2018)在《回旋奏鸣曲式小型化处理的典型范例——舒曼《幻想曲集》(Op.12)第二首和第四首曲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幻想曲集》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着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舒曼早期创作的一部钢琴套曲,由八首乐曲构成,每首乐曲都有一个生动简洁的标题。本文试从舒曼《幻想曲集》的曲式结构入手,以第二首"冲动"和第四首"奇想"为重点,探析舒曼《幻想曲集》的特点。(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8年17期)

王小伟[9](2018)在《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门德尔松《无词歌》作为一个小型器乐体裁为人们所喜爱,在48首作品中有几首创造性的使用了奏鸣曲式这一原本为大型器乐体裁常用的曲式结构形式。本论通过对其中四首作品的分析,以论证门德尔松作品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现象及其创新之处。(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8年09期)

刘穗[10](2018)在《论奏鸣曲式在胡梅尔钢琴奏鸣曲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尼波默克·胡梅尔(Johann Nepomuk Hummel,1778-1837)是奥地利着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他跟随莫扎特和海顿学习音乐,与贝多芬是竞争对手,影响着舒曼、肖邦、李斯特等音乐家,是“一座”连接古典与浪漫时期的重要“桥梁”。奏鸣曲式是西方艺术音乐发展高峰的产物,是古典时期以来重要的曲式结构。本文以胡梅尔6首钢琴奏鸣曲的奏鸣曲式乐章为研究对象,运用音乐史学和作曲技法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研究对象的特征并与历史发展相对比。论文共分叁章:第一章是胡梅尔及其钢琴奏鸣曲和奏鸣曲式的背景介绍与发展论述。第二章是对研究对象的本体分析。第叁章建立在第二章之上,分别从主题特征、调性布局及和声技法方面归纳作曲家奏鸣曲式中的继承和发展,从中抽象出胡梅尔的音乐风格并与时代风格对比,最终确立其在音乐发展中的作用及历史地位。胡梅尔的奏鸣曲式乐章立足于古典时期的传统作曲技法,兼具浪漫时期的风格特点。他作品中的古典风格体现在古典风格的终止式、功能性的和声进行、谨慎使用的不协和和弦、功能性的主副部调性布局、再现部的调性回归、主副部主题的相关性等方面。他作品中的浪漫风格体现在和声语汇的丰富、再现部调式的不完全回归、主题内部的调性变化、主题结构的扩大、尾声的展开性质、同一主题内的材料多样性等。胡梅尔作品的根基是古典时期的基础框架,这就不完全符合浪漫时期的审美需求,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接受。即便如此,胡梅尔在音乐史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胡梅尔的音乐作品继承前人的创作经验,突出个人的创作特点,为后世作曲家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启发,成为时代过渡的重要“桥梁”。(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8-05-20)

奏鸣曲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对于奏鸣曲式——这一西方共性写作时期最重要音乐形式的后期发展作了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奏鸣曲式最初是基于严谨调性布局和理性结构逻辑的“纯”器乐的形式,在作曲家个性已被允许高度彰显的浪漫主义晚期,该形式以何种方式构架交响音乐的戏剧力,是该篇论文主要想探寻的问题。笔者以对几十部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的交响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并进行统计,最终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逐一进行解读。笔者将浪漫主义晚期的交响-奏鸣曲式乐章分为“目的性”与“反目的性”两条基本线索进行解读,并挖掘了两者背后的浪漫主义美学与早期现代性思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奏鸣曲式论文参考文献

[1].姜榕.浅析奏鸣曲式结构中呈示部副部调性的一般规律[J].黄河之声.2019

[2].严逸澄.浪漫主义晚期交响—奏鸣曲式乐章之浪漫型与现代型叙述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9

[3].徐杨薇.奏鸣曲式结构与速度的审美[D].中央音乐学院.2019

[4].谢荣波.找出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重复音形——听奏鸣曲式乃至一切大型作品的“必杀技”[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5].熊乐平.奏鸣曲式展开部基本部分的特征研究——以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为例[J].大观(论坛).2019

[6].张文娇.浅析奏鸣曲式呈示部中连接部的调性特点——以莫扎特十九首钢琴奏鸣曲为例[J].北方音乐.2018

[7].刘小龙.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晚期“变奏”——作品109第一、二乐章结构再思[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8

[8].杨倩倩.回旋奏鸣曲式小型化处理的典型范例——舒曼《幻想曲集》(Op.12)第二首和第四首曲式分析[J].艺术评鉴.2018

[9].王小伟.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J].黄河之声.2018

[10].刘穗.论奏鸣曲式在胡梅尔钢琴奏鸣曲的运用[D].西安音乐学院.2018

标签:;  ;  ;  ;  ;  ;  ;  

奏鸣曲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