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林地论文-丁新辉

板栗林地论文-丁新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板栗林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燕北山区,板栗林,水土流失,分区协同防治模式

板栗林地论文文献综述

丁新辉[1](2017)在《燕北山区板栗林地水土流失分区协同防治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燕山板栗分布区是典型的山地区,山高坡陡,地少林多,山地利用在当地农林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板栗林种植、经营中,板栗林下地表裸露,缺乏灌草和枯枝落叶层保护,土壤多为风化物,结构疏松,抗蚀性差;加之地面坡度大,每遇暴雨林下冲沟密布,面蚀与沟蚀严重,土壤大面积沙砾化。随着近年来山地开发种植板栗林趋热,其水土流失问题也日益显现,引起广泛重视。本研究在对研究区域作了大量实地调查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板栗林地水土流失分区协同防治模式,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随着板栗林经营年限的增加,其土壤初始入渗率对比为:经营多年的板栗林坡面(10mm/min)>经营多年的板栗林水平沟(8mm/min)>新开垦的板栗林坡面(6mm/min)=新开垦板栗林水平沟(6mm/min),而其土壤稳定入渗率相当,新垦板栗林土壤的水稳性指数平均是经营多年板栗林的4.9倍,新垦板栗林土壤表层覆被物能有效减少表土冲刷,而经营多年的板栗林由于树下无草覆盖,土壤抗冲性较差。(2)板栗林土壤抗蚀和抗冲能力随着经营年限的增加明显下降。对于经营多年的板栗林,采取维修水平沟的补救措施;对于新开垦板栗林则要按照发生细沟侵蚀的临界坡长统一规划,合理经营。(3)分区协同防治措施对于板栗林坡地的径流和产沙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间隔8m布设工程挡坎的两年削流减沙率达到61.70%和97.41%,间隔6m布设工程挡坎的两年削流减沙率分别为54.15%和85.31%,两种措施下的板栗林地侵蚀强度均远低于地区侵蚀背景值,综合比较,选择8m拦挡坎更适合直型坡板栗林地水土流失的防治。(4)直型坡板栗林坡面径流量受各降雨特征因子的综合影响,单独的降雨因子未表现出对于坡面径流的主导性;坡面产沙量均不是由某一个单独的降雨特征值所决定的,但相对于对照小区,措施小区次降雨产沙量与雨强间的相关性被弱化。(5)分区协同防治措施在大暴雨(雨强较大)条件下对于板栗林地的径流调控效果显着,在降雨量较大但平均雨强较小的情况下的坡面径流调控效果不及大暴雨的调控效果。通过对不同雨型的径流泥沙调控率分析,分区协同防治模式对于板栗林坡面径流泥沙的调控在雨强较大的情况下能发挥出较好的效果。(6)对照小区情况下,分区协同防治模式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均表现为随着平均雨强和I30的增大而呈现出减小的趋势;措施小区情况下,分区协同防治模式的径流量表现为随着平均雨强和I30的增大而呈现出减小的趋势,产沙量表现为随着平均雨强和I30的增大而呈现出增大,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7)从工程造价来看,分区协同防治模式工程造价远低于北方土石山区坡改梯工程造价,具有良好的经济适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7-05-01)

于吉祥,殷嘉俭,高积孝,徐瑢,郜慧萍[2](2015)在《阳泉郊区板栗林地土壤pH值的变化及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0a生板栗林地及同一沟谷、相同背景条件下其他阔叶杂树林地土壤和3a生板栗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0a生板栗林地、3a生板栗林地土壤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40a生板栗林地70cm以上土壤pH值小于7,呈弱酸性至中性,而相同背景条件下其他阔叶杂树林地土壤pH值大于7,呈弱碱性;3a生板栗树距幼树主干很小时(<0.05m),土壤pH值随距幼树主干距离的增加而陡然增加;随着板栗树龄的增大,土壤pH值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因种植板栗树而使土壤pH值变低,板栗林地土壤pH值的变化可能是受到了板栗根系、根际微生物等的影响;可将阳泉郊区主要土壤类型划分为适宜(母岩为紫色砂页岩的砂页岩类褐土性土)、一般适宜(基岩为黄色砂页岩的沟淤褐土性土和母岩为黄色砂页岩的砂页岩类褐土性土)、低度适宜(母岩为黄色砂页岩的薄层砂页岩类中性粗骨土)和不适宜(黄土质褐土性土)4个等级。(本文来源于《河北林果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李金柱,罗治建,李爱华,徐向阳,宴绍良[3](2014)在《湖北省板栗林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湖北省板栗主产区林农习惯施肥调查结果表明:板栗生产中钾肥用量极少,磷肥用量偏低,而氮肥相对较多。应用GPS定位,采集湖北省28个县市板栗产区土壤样品112个;以常规方法分析了各土样pH值、有机质及土壤有效N、有效P、有效K、交换性Ca、交换性Mg、有效Fe、有效Mn、有效Cu和有效Zn含量。结果表明:湖北省板栗产区80%左右以上的土壤pH及土壤有效N含量适宜于板栗生长,但50%以上的土壤有机质低于15 g/kg,生产中应通过施用有机肥和采取抚育管理措施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P和有效K含量均较低,其低量比率分别为56.3%和73.11%,生产中应多施用P、K肥料。(本文来源于《湖北林业科技》期刊2014年05期)

张锦娟,李钢,陆芳春,沈照伟[4](2013)在《板栗林地水土保持截水工程措施对土壤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集浙江省安吉县2种典型板栗林不同坡面位置表层土壤样品,分析有无截水工程措施板栗林土壤特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坡面截水工程措施对板栗林沟间坡面土壤性质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分别比无措施板栗林低5.88%、6.68%和33.54%,砂粒质量分数比无措施板栗林高10.57%。板栗林侵蚀地坡度的急剧变化导致坡面不同位置土壤养分和土壤颗粒组成的明显变化,2种板栗林坡度增加段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低,土壤砂粒质量分数相对较高;而坡面截水工程措施使得坡面土壤颗粒组成相对稳定,但要改善林地土壤肥力还必须与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相结合。(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张蛟蛟,李永夫,姜培坤,周国模,童雪峰[5](2013)在《施肥对板栗林地土壤N_2O通量动态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在浙江省临安市典型板栗林地进行施肥对土壤N2O通量变化影响的试验研究。目的在于探明不同施肥处理下板栗林地土壤N2O通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探讨土壤N2O通量和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不施肥)、无机肥、有机肥、有机无机混合肥。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板栗林地土壤N2O通量,并测定了土壤温度、水分、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结果表明:板栗林土壤N2O通量呈显着季节性变化,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而且,施肥处理显着提高土壤N2O年均通量和年累积量;在整个试验期间,无机肥、有机肥和有机无机混合肥处理下土壤N2O的排放系数分别达到0.96%、1.45%和1.29%。此外,施肥也显着增加了土壤WSOC和MBC的含量(P<0.05)。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土壤N2O通量与土壤5 cm处温度、WSOC含量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但与MBC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土壤N2O排放与土壤含水量间除对照处理外均没有显着相关性。综上所述,施肥引起土壤WSOC含量的增加可能是施肥增加板栗林地土壤N2O排放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16期)

李泽波,张建锋,陈光才,汪庆兵,潘春霞[6](2013)在《安吉赋石水库板栗林地地表径流污染物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浙江省安吉县赋石水库库尾选择有代表性的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林地设置径流小区,对自然降水条件下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流失特征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3-10月共观测到10次产生地表径流的降雨事件,降雨量从28.2mm到303mm不等;径流水中TN、NH4+-N和COD浓度与降雨量均呈现显着正相关(p=0.05),TP浓度与降雨量则呈现显着负相关(p=0.05),而NO3--N与降雨量之间没有表现显着相关性;污染物浓度COD(6.12~11.14mg/L)>TN(2.163~5.371mg/L)>NH4+-N(0.733~4.220mg/L)>TP(0.276~1.742mg/L)>NO3--N(0.035~0.433mg/L)。这些结果表明,单一经营的板栗林地表径流污染物中N、P浓度均超过引起水体富营化的阀值,对水库面源污染和水质变化形成潜在压力。(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谭海波[7](2010)在《林地集约经营的“罗家沟模式”——宁陕县四亩地镇罗家沟股份制板栗林场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家沟两面山坡上,疏朗有致的板栗林绿波起伏,枝繁叶茂的板栗树上缀满乒乓球般大小的绿色"刺猬",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这片位于红岩山下、蒲河岸畔,规模为1300亩的板栗园,诞生于1994年夏天。是四亩地镇严家坪村罗家沟周文兴、李木全等4位村民发起、20户村民参与兴办的(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期刊2010年S4期)

高国珠,郭素娟[8](2010)在《间作对板栗林地土壤养分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北京市怀柔区,以板栗早熟品种—"燕山早丰"为研究对象,采用花生和红薯为间作物,以清耕栗园为对照,通过测定分析土壤N、P、K、有机质和果实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研究了间作物对板栗林地土壤养分、叶片营养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间作地还是对照,5~9月土壤0~50 cm的N、P、K和有机质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间作花生的土壤养分含量在7月之后,下降趋势逐渐变缓并明显高于对照。而间作红薯的土壤养分含量始终低于对照;红薯与板栗对养分竞争激烈,而豆科类植物与板栗间作更有利于提高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和果实品质。(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0年05期)

杨春明[9](2009)在《山核桃板栗林地生态修复的经营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宁国市山核桃、板栗生产情况及生态修复的需求宁国市现有山核桃面积31万亩,产量9000吨左右,年产值3.5亿元。板栗栽培面积9.3万亩,年产量5000吨。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对经济林生产的重视,对山核桃、板栗等特色经济林的粗放经营方式向精细管理改进,主要技术措施有去杂、砍灌、(本文来源于《安徽林业》期刊2009年05期)

冯玉良[10](2009)在《林地抚育对板栗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板栗幼林抚育对生长的影响,通过板栗幼林中耕除草、间作与未间作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耕除草同龄的成活率以及树高、地径生长都比未中耕除草栗林有所增加,1次中耕除草效果差,中耕除草2~3次效果最好。间作薯类、豆类及谷类的板栗生长量比未间作的都有所增加,以间作薯类和豆类效果最明显。(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2009年03期)

板栗林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40a生板栗林地及同一沟谷、相同背景条件下其他阔叶杂树林地土壤和3a生板栗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0a生板栗林地、3a生板栗林地土壤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40a生板栗林地70cm以上土壤pH值小于7,呈弱酸性至中性,而相同背景条件下其他阔叶杂树林地土壤pH值大于7,呈弱碱性;3a生板栗树距幼树主干很小时(<0.05m),土壤pH值随距幼树主干距离的增加而陡然增加;随着板栗树龄的增大,土壤pH值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因种植板栗树而使土壤pH值变低,板栗林地土壤pH值的变化可能是受到了板栗根系、根际微生物等的影响;可将阳泉郊区主要土壤类型划分为适宜(母岩为紫色砂页岩的砂页岩类褐土性土)、一般适宜(基岩为黄色砂页岩的沟淤褐土性土和母岩为黄色砂页岩的砂页岩类褐土性土)、低度适宜(母岩为黄色砂页岩的薄层砂页岩类中性粗骨土)和不适宜(黄土质褐土性土)4个等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板栗林地论文参考文献

[1].丁新辉.燕北山区板栗林地水土流失分区协同防治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

[2].于吉祥,殷嘉俭,高积孝,徐瑢,郜慧萍.阳泉郊区板栗林地土壤pH值的变化及适宜性评价[J].河北林果研究.2015

[3].李金柱,罗治建,李爱华,徐向阳,宴绍良.湖北省板栗林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4

[4].张锦娟,李钢,陆芳春,沈照伟.板栗林地水土保持截水工程措施对土壤特性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

[5].张蛟蛟,李永夫,姜培坤,周国模,童雪峰.施肥对板栗林地土壤N_2O通量动态变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

[6].李泽波,张建锋,陈光才,汪庆兵,潘春霞.安吉赋石水库板栗林地地表径流污染物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3

[7].谭海波.林地集约经营的“罗家沟模式”——宁陕县四亩地镇罗家沟股份制板栗林场调查[J].陕西林业.2010

[8].高国珠,郭素娟.间作对板栗林地土壤养分和果实品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0

[9].杨春明.山核桃板栗林地生态修复的经营模式[J].安徽林业.2009

[10].冯玉良.林地抚育对板栗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9

标签:;  ;  ;  ;  

板栗林地论文-丁新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