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钛酸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甲基丙烯酸,聚丙烯,诱导剂,晶粒,抗菌剂,溶胶,热力学。
钛酸钾论文文献综述
罗明荣[1](2019)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钛酸钾(钠)中8种主次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钛酸钾(钠)是二氧化钛和碳酸钾(氢氧化钠)通过熔融法、助熔剂法、熔体法、固相法、液相法等制备而得的一类化工材料。钛酸钾(钠)因具有良好的耐摩擦、绝热、阳离子交换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分析试剂、核废料处理、绝热材料、电绝缘材料、催化剂载体、过滤材料、制动和离合器摩擦材料等[1-11]。焊接材料中使用的钛酸钾(钠)主要是用高品位的金红石(含90%以上二氧化钛)与碳酸钾、碳酸钠及部分钾长石制备而得到的复合稳弧剂。这种复合(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9年11期)
刘璐[2](2019)在《改性钛酸钾晶须增强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的机械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是口腔医学领域最广泛使用的义齿基托材料,其中室温固化型PMMA具有易于加工、经济省时等优点,常用于义齿重衬、下颂斜面导板、个别托盘、暂基板及正畸保持器等的临床制作。因其自身并不具备抗菌性,且表面粗糙及多孔的性质使口腔致病菌易于黏附,从而易导致义齿性口炎的发生;另外,相对于热固化型PMMA,室温固化型PMMA脆性较大、韧性较差等缺陷使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上的全部需求。因此,开发具有抗菌作用的增强型的室温固化型PMMA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相关研究表明,含2wt%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RHA-1的室温固化型PMMA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但对机械性能无显着的增强效果。本实验针对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机械性能的改进进行研究,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硅烷偶联剂KH-570表面改性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RHA-1,探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在室温固化PMMA基质中分散性及其对纳米载银室温固化PMMA弯曲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偶联剂的最佳用量;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实验基础上,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改性钛酸钾晶须,探讨改性钛酸钾晶须的含量对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机械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断裂面扫面电镜观察分析其影响机制。为研究具有抗菌作用且增强型的室温固化型PMMA提供参考数据,为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作为纳米填料具有高的表面能和强团聚倾向,其与有机基质的界面相容性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有很大影响。本实验第一部分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RHA-1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抗菌剂与室温固化PMMA基质间的相容性,使其能够在基质中均匀分散并形成良好结合。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表征改性效果,再将改性后的抗菌剂以2wt%的比例球磨分散到室温固化PMMA粉体中,测试试件的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并结合扫描电镜对弯曲试件断裂面形貌进行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显示:通过FTIR证实硅烷偶联剂KH-570成功在抗菌剂表面形成化学偶联。弯曲测试结果表明当偶联剂含量为抗菌剂质量分数的2%时,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的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断裂面扫描电镜显示经2wt%硅烷偶联剂改性的抗菌剂颗粒在室温固化型PMMA基质中分散良好。故将此浓度改性的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应用于后续实验。钛酸钾晶须(Potassium Titanate Whiskers,PTW)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和性价比高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增强材料。复合材料的性能除了与基体本身性能、填料的特性以及加工工艺等有关,还与填料的含量有关。填料含量是影响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重要因素,填料含量过低则可能无法发挥填料的增强作用,含量过高可能影响填料的分散和与基体间的相容性,反而容易降低复合材料整体机械性能。本实验第二部分将改性钛酸钾晶须按照质量分数0%、5%、10%、15%、20%分别加入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中合成复合材料,测试各组试样的弯曲强度、弹性模量及维氏硬度,扫描电镜观察断裂面形貌。结果显示当改性钛酸钾晶须含量为1 0wt%时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的弯曲性能和维氏硬度得到显着提高,扫描电镜显示此时晶须在PMMA基质中分散良好。本实验通过上述测试结果,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确定了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RHA-1的改性效果。2.硅烷偶联剂的用量对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的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有显着影响,当偶联剂用量为2wt%时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的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最大。3.改性钛酸钾晶须对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的弯曲性能和硬度具有增强效果。4.改性钛酸钾晶须的添加量对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的机械性能有显着影响,对于本实验所用晶须及方法,当添加量为10wt%时改性钛酸钾晶须增强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达到最佳机械强度。(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准[3](2019)在《电弧作用下氟钛酸钾—碳合成Al-Ti-C中间合金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合金材料是现代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有色金属材料之一,随着现代工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对铝合金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晶粒细化是当前能同时提高材料的强度、硬度和塑韧性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改善材料质量,还能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工艺性能,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目前在工业生产中细化晶粒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为经济、有效和常用的方法是向铝熔体中添加中间合金细化晶粒。本文是以工业纯铝、石墨粉、氟钛酸钾为原材料,在电弧作用下合成Al-Ti-C中间合金,通过改变原材料、电流、铝液温度、保温时间、碳和钛的加入比例这些不同实验条件,采用光学显微镜(OM)、X衍射射线(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等检测手段对Al-Ti-C中间合金微观组织和物相组成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制备Al-Ti-C中间合金的最佳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电弧作用下合成Al-Ti-C中间合金的物相主要由α-Al、TiAl_3和TiC组成。电弧产生时能够在铝熔体中形成高温微区,提供更多的热量,促进碳和铝熔体的润湿,使熔体中的TiC粒子更易生成。电弧作用下合成Al-Ti-C中间合金选用K_2TiF_6粉作为钛源、经过表面预处理的石墨粉作为碳源;K_2TiF_6能够与铝液发生铝热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促进TiAl_3和TiC合成反应的进行;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石墨粉经过表面预处理后能够去除石墨表面的氧化层,消除石墨粒子之间形成的氢键,缓解铝液中的石墨团聚现象,增加石墨粒子之间的分散度,提高石墨与铝熔体的润湿性,促进石墨与熔体中Ti原子发生反应生成TiC。研究发现,电流、反应时间、铝液温度和Ti/C等工艺条件对TiAl_3晶体形貌和数量分布有着显着影响,在电流为70A、反应时间为10min、铝液温度为800℃和Ti/C为6:1的工艺条件下,合成的Al-Ti-C中间合金中TiC粒子直径细小,TiAl_3粒子呈细小块状且分布均匀。将采用本文的最佳工艺(保温时间为10min,电流为70A,铝液温度为800℃和Ti/C为6:1)制备的Al-Ti-1C中间合金对工业纯铝进行细化实验,研究Al-Ti-1C中间合金的添加量和保温时间对工业纯铝细化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弧作用下合成的Al-Ti-1C中间合金具有良好的细化性能,Al-Ti-1C中间合金的添加量为0.3%和保温时间为20min时工业纯铝的细化效果最佳。为进一步促进石墨和铝液润湿,在制备Al-Ti-C中间合金时加入不同量的稀土Ce合成Al-Ti-C-Ce中间合金,研究稀土Ce的加入量对Al-Ti-C-Ce中间合金物相组成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l-Ti-C-Ce中间合金的主要组成相是α-Al、TiAl_3、TiC和Ti_2Al_(20)Ce。稀土Ce加入到Al-Ti-C中间合金中可以使其第二相粒子的数量和形貌分布发生变化,当稀土Ce的加入量为0.5%时,Al-Ti-C-Ce中间合金中TiAl_3粒子分布均匀,形状为小块状,TiC粒子直径最小、数量最多。将制备的Al-Ti-C-Ce中间合金(稀土Ce加入量为0.5%)对工业纯铝进行细化实验,研究Al-Ti-C-Ce中间合金的添加量对工业纯铝细化效果的影响,并比较Al-Ti-C和Al-Ti-C-Ce两种中间合金细化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Al-Ti-C-Ce中间合金的细化效果比Al-Ti-C中间合金优异,Al-Ti-C-Ce中间合金的添加量为0.4%时对工业纯铝细化效果最佳。电弧作用下制备的Al-Ti-C和Al-Ti-C-Ce两种中间合金对工业纯铝都具有良好的细化效果,但由于稀土Ce的合金化和变质作用,Al-Ti-C-Ce中间合金的细化性能更加优异。(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4)
赵贝贝,商少明,刘浩,丁厚远,秦高敏[4](2019)在《药芯焊丝用稳弧剂-钛酸钾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和碳酸钾为原料,通过添加助剂的方法对钛酸钾进行改性,采用固相反应法成功制备了具有防吸湿性能的钛酸钾(二钛酸钾和四钛酸钾的混合物)。以XRD、SEM等手段表征了改性前后钛酸钾的结构和形貌的变化,并分析改性后钛酸钾吸湿性降低的原因。结果表明:添加助剂所制备出的钛酸钾不易吸湿。(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03期)
马调调[5](2019)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改性钛酸钾晶须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BS/钛酸钾晶须复合材料,研究了PTW添加量对PB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钛酸钾对PBS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影响不大。钛酸钾晶须含量为10%时,PBS基体扯断伸长率达到234.78%。钛酸钾晶须含量为25%时,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比纯的PBS材料分别高了12.826 MPa和528.17 MPa。PTW使复合材料的硬度降低,但使复合材料的分解温度升高。PTW在PBS基体中分散较均匀,界面结合较好。随着钛酸钾晶须含量的增加,PTW会略微出现团聚现象,但PTW对PBS的晶型结构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橡塑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04期)
顾丹,商少明,刘浩,赵贝贝,丁厚远[6](2019)在《一步固相法合成四钛酸钾片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步固相法制得四钛酸钾片晶(K_2Ti_4O_9,KTO)。通过加镁诱导以及熔盐量的调控促使KTO朝二维方向生长,实现对片晶形貌的控制。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热重分析仪(TG-DSC)以及粒度仪研究了诱导剂和KCl的量对KTO晶相结构、形貌演变和粒径大小的影响,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熔盐量会对产物的组成产生影响,当原料中加入质量分数50%的KCl后,产物组成为KTO;随着诱导剂镁源的加入,KTO的形貌由一维生长的晶须向二维方向的片晶转变,当Mg(OH)_2的添加量为4. 3 wt%,此时形貌为片状、分布均匀的KTO即可生成,粒径范围1-10μm,D_(50)为2. 7μm。(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杜志辉,贾铭椿,王晓伟,门金凤[7](2019)在《聚丙烯腈基钛酸钾球形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Sr~(2+)的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钛酸钾(KTiO)为有效成分、聚丙烯腈(PAN)为基体,制备了聚丙烯腈基钛酸钾球形复合吸附剂(PAN-KTiO)。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PAN-KTiO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接触时间、pH值、竞争离子、Sr~(2+)初始浓度等对PAN-KTiO吸附Sr~(2+)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反应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PAN-KTiO对Sr~(2+)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24 h,PAN-KTiO吸附Sr~(2+)时,溶液最佳pH值约为6.55;Ca~(2+)、Mg~(2+)对Sr~(2+)在PAN-KTiO上的吸附存在较强的抑制作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PAN-KTiO对Sr~(2+)的吸附动力学过程,而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描述PAN-KTiO对Sr~(2+)的吸附等温线;PAN-KTiO对Sr~(2+)的吸附过程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单分子层吸附,PAN-KTiO对Sr~(2+)的饱和吸附容量可达53.850 mg/g。(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程汗,殷奇,高志众,张斌,杨森[8](2018)在《聚丙烯/六钛酸钾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针状六钛酸钾晶须(PTW)的表面进行修饰改性,并利用熔融共混法制备改性后的产物与聚丙烯的复合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聚丙烯(PP)/六钛酸钾(K_2Ti_6O_(13))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行为,相关结晶动力学参数可使用Avrami方程计算。结果表明:PP和PP/K_2Ti_6O_(13)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行为在较大的区域内适合用Avrami方程描述;在相同的结晶温度下,PP/K_2Ti_6O_(13)复合材料的半结晶时间(t_(1/2))较纯PP更短,Avrami指数(n)较纯PP更大,说明六钛酸钾晶须的加入能促进PP基体结晶,生成更多二维盘状结构;而对于纯PP和PP/K_2Ti_6O_(13)复合材料,结晶温度(T_c)的提高,使得半结晶速率(G_(1?2))降低,结晶度(X_c)提高。(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王永红,张春晨,汪中尚,朱建华,陈干[9](2018)在《六钛酸钾晶须的低能耗制备和光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用TiCl4作为钛源,用环氧化物驱动溶胶-凝胶化动力学过程,预制备出纳米TiO2粉末;将此纳米粉与乙酸钾混合,经烧结制备出K_2Ti_6O_(13)晶须。研究不同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晶须结构与形貌影响;利用XRD和SEM对其晶相组成和形貌进行分析,并对其光催化活性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样品在1 000℃保温3h,自然冷却,可获得超细六钛酸钾晶须;晶须平均直径在0.3μm,长径比(L/D)最大可达到12,粗细均匀,分散性良好;在500 W汞灯照射1h条件下,制备的六钛酸钾晶须对抗生素(四环素tetracycline,TC)为模型探针分子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8年07期)
于贺华[10](2018)在《含氟废液制备氟钛酸钾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氟钛酸钾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以含氟废液、氯化钾、钛铁矿为原料,开发了一种清洁生产氟钛酸钾新工艺。通过对钛铁矿浸取、氟钛酸钾合成过程进行条件试验,得出最佳工艺参数:钛铁矿浸取过程,含氟废液过量10%,常温加料,加料时间为60 min,加料结束后反应30 min;氟钛酸钾合成过程,氯化钾过量15%,常温加料,加料时间为60 min,加料结束后反应30 min。制得氟钛酸钾产品质量高于GB/T 22668—2008《氟钛酸钾》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8年03期)
钛酸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是口腔医学领域最广泛使用的义齿基托材料,其中室温固化型PMMA具有易于加工、经济省时等优点,常用于义齿重衬、下颂斜面导板、个别托盘、暂基板及正畸保持器等的临床制作。因其自身并不具备抗菌性,且表面粗糙及多孔的性质使口腔致病菌易于黏附,从而易导致义齿性口炎的发生;另外,相对于热固化型PMMA,室温固化型PMMA脆性较大、韧性较差等缺陷使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上的全部需求。因此,开发具有抗菌作用的增强型的室温固化型PMMA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相关研究表明,含2wt%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RHA-1的室温固化型PMMA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但对机械性能无显着的增强效果。本实验针对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机械性能的改进进行研究,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硅烷偶联剂KH-570表面改性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RHA-1,探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在室温固化PMMA基质中分散性及其对纳米载银室温固化PMMA弯曲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偶联剂的最佳用量;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实验基础上,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改性钛酸钾晶须,探讨改性钛酸钾晶须的含量对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机械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断裂面扫面电镜观察分析其影响机制。为研究具有抗菌作用且增强型的室温固化型PMMA提供参考数据,为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作为纳米填料具有高的表面能和强团聚倾向,其与有机基质的界面相容性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有很大影响。本实验第一部分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RHA-1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抗菌剂与室温固化PMMA基质间的相容性,使其能够在基质中均匀分散并形成良好结合。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表征改性效果,再将改性后的抗菌剂以2wt%的比例球磨分散到室温固化PMMA粉体中,测试试件的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并结合扫描电镜对弯曲试件断裂面形貌进行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显示:通过FTIR证实硅烷偶联剂KH-570成功在抗菌剂表面形成化学偶联。弯曲测试结果表明当偶联剂含量为抗菌剂质量分数的2%时,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的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断裂面扫描电镜显示经2wt%硅烷偶联剂改性的抗菌剂颗粒在室温固化型PMMA基质中分散良好。故将此浓度改性的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应用于后续实验。钛酸钾晶须(Potassium Titanate Whiskers,PTW)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和性价比高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增强材料。复合材料的性能除了与基体本身性能、填料的特性以及加工工艺等有关,还与填料的含量有关。填料含量是影响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重要因素,填料含量过低则可能无法发挥填料的增强作用,含量过高可能影响填料的分散和与基体间的相容性,反而容易降低复合材料整体机械性能。本实验第二部分将改性钛酸钾晶须按照质量分数0%、5%、10%、15%、20%分别加入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中合成复合材料,测试各组试样的弯曲强度、弹性模量及维氏硬度,扫描电镜观察断裂面形貌。结果显示当改性钛酸钾晶须含量为1 0wt%时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的弯曲性能和维氏硬度得到显着提高,扫描电镜显示此时晶须在PMMA基质中分散良好。本实验通过上述测试结果,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确定了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RHA-1的改性效果。2.硅烷偶联剂的用量对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的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有显着影响,当偶联剂用量为2wt%时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的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最大。3.改性钛酸钾晶须对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的弯曲性能和硬度具有增强效果。4.改性钛酸钾晶须的添加量对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的机械性能有显着影响,对于本实验所用晶须及方法,当添加量为10wt%时改性钛酸钾晶须增强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达到最佳机械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钛酸钾论文参考文献
[1].罗明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钛酸钾(钠)中8种主次成分[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9
[2].刘璐.改性钛酸钾晶须增强纳米载银室温固化型PMMA的机械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王准.电弧作用下氟钛酸钾—碳合成Al-Ti-C中间合金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4].赵贝贝,商少明,刘浩,丁厚远,秦高敏.药芯焊丝用稳弧剂-钛酸钾的制备[J].热加工工艺.2019
[5].马调调.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改性钛酸钾晶须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9
[6].顾丹,商少明,刘浩,赵贝贝,丁厚远.一步固相法合成四钛酸钾片晶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9
[7].杜志辉,贾铭椿,王晓伟,门金凤.聚丙烯腈基钛酸钾球形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Sr~(2+)的吸附性能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9
[8].程汗,殷奇,高志众,张斌,杨森.聚丙烯/六钛酸钾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J].塑料科技.2018
[9].王永红,张春晨,汪中尚,朱建华,陈干.六钛酸钾晶须的低能耗制备和光催化性能[J].功能材料.2018
[10].于贺华.含氟废液制备氟钛酸钾工艺研究[J].无机盐工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