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与沉降论文-李佳

释放与沉降论文-李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释放与沉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米槁凋落叶,氮沉降,凋落叶分解,土壤养分

释放与沉降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1](2019)在《模拟氮沉降对米槁(Cinnamomum migao)凋落叶养分释放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氮素向陆地生态系统的输入量不断增加的现在,探究其对植被凋落物分解与土壤生理生化性质的变化尤为重要,对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营养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米槁(Cinnamomum migao H.W.Li)凋落叶为研究对象进行野外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不同浓度的施氮处理,对米槁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养分、土壤养分与酶活性进行测定,揭示在不断增加的氮沉降环境下对凋落叶分解与土壤肥力的影响,能够较全面地了解米槁的营养循环状况,为后者进一步研究米槁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具体结果如下:(1)氮沉降组对米槁凋落叶的分解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大表现的抑制作用越明显。通过分解指数衰减改进模型模拟出分解系数K值大小依次为:0.098、0.090、0.099、0.083,N2条件下分解米槁凋落叶速率最快,模拟凋落叶分解50%的时间与实际时间相符,所以模型模拟情况较好,分解95%则依次需要2.547、2.774、2.522、3.008年。(2)施氮组中凋落叶的C、N、P、K的含量都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抑制了养分的释放,对其本身养分含量具有促进作用。凋落叶C/N、C/P值呈不断下降趋势,N/P变化为减-增-减的趋势。(3)氮沉降条件下,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pH值逐渐升高,施氮组pH值整体要小于对照组,使土壤微酸化。对于土壤水分含量,对照组含水量要比施氮组含水量大但施氮处理组之间差异不大。(4)施氮处理条件下对土壤有机质比对照组微高,有一定的微促进作用;对全氮含量无明显影响;对全磷含量有抑制作用,施氮对土壤全钾含量整体无明显影响;土壤水解氮呈现出低中浓度氮添加下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则有抑制效果;有效磷的含量变化呈现出低促高抑现象;有效磷含量由前期的微促进逐渐变为微抑制作用,且高氮处理下后期抑制较强;模拟氮沉降对土壤中的C/N值无影响,但对土壤C/P值和N/P比值具有促进作用。凋落叶养分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不同季节测得数据具有差异性,凋落叶的N、K、P与土壤全氮、水解氮和有机质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凋落叶养分比值和C含量与其元素N、K、P表现出负相关,说明米槁凋落叶中养分比值变化主要是受元素N、P含量的影响。(5)施氮处理有利于提高脲酶、蔗糖酶、磷酸酶的活性;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根据土壤酶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发现,脲酶与土壤氮之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蔗糖酶则无明显的统一相关性;磷酸酶与土壤磷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过氧化氢酶与有机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6)通过对土壤养分与酶活性进行主成分分析,评估在模拟氮沉降试验最后土壤肥力的变化,挑选出9个指标,算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大小依次为:N2>N1>CK>N3,说明在适当的氮添加对土壤肥力有促进作用,施氮浓度过高则会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朱琳,于江华,施文卿,易齐涛,曹华勇[2](2019)在《沉降除藻协同沉积物覆盖对藻华水体甲烷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藻华水体甲烷释放为对象,利用模拟柱培养实验,探究了沉降除藻和沉积物覆盖复合技术对富营养化甲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沉降除藻结合沉积物覆盖处理可有效改善水环境,实现对甲烷释放的控制,但不同覆盖材料的效果存在差异;活性炭效果要优于土壤和沸石.相比于对照体系水体溶解氧(DO)<2. 5 mg·L-1和氧化还原电位(ORP)<100 m V,沉积物界面ORP <-125 m V,沉降除藻协同活性炭覆盖体系中水体DO和ORP分别升高至3. 1 mg·L-1和174 m V,沉积物界面ORP逆转为168 m V,实验期间甲烷释放量相对于对照组减少90. 2%.研究结果在富营养水体甲烷减排方面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刘文飞,沈芳芳,徐志鹏,吴建平,段洪浪[3](2019)在《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的养分释放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关键过程。近几十年来,森林生态系统正受到氮沉降增加的影响,开展氮沉降全球化背景下凋落物养分释放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森林养分循环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以亚热带有代表性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福建官庄国有林场1992年造林)为研究对象,自2004年1月开始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4个氮沉降处理,分别为0(N0)、60(N60)、120(N120)、240(N240)kg·hm~(-2)·a~(-1),采用分解袋法进行原位分解试验,将分解袋随机投放至林地表面,每隔60天取样1次,共持续660 d,探讨凋落物叶在分解过程中养分(P、K、Ca、Mg、Mn、Zn、Fe)的释放动态。结果表明,在模拟氮沉降初期,氮沉降总体上促进了养分元素的释放,相对于N0处理,氮沉降分别使K的周转期缩短22.14%-26.09%,Ca周转期缩短15.31%-34.59%,Mg的周转期缩短5.25%-27.03%,Mn的周转期缩短17.85%-46.80%,Zn的周转期缩短20.51%-33.18%;就P和Fe而言,仅有N_2处理对其表现为促进作用,周转期分别缩短11.02%和26.01%。在各氮沉降水平中,120 kg·hm~(-2)·a~(-1)的施入量对凋落物养分释放作用最显着,说明此时杉木人工林还未达到氮饱和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达到氮饱合时,则有可能对凋落物的养分释放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雪,梅莉,宋利豪,刘力诚,赵泽尧[4](2019)在《模拟氮沉降对马尾松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盆栽苗土壤为对象,通过施氮肥模拟氮沉降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探明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速效氮含量和苗木根系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碳(SMBC)含量比对照显着下降78%,而土壤微生物氮(SMBN)则提高2.6倍。模拟氮沉降处理显着降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总含量。施氮肥对马尾松土壤N_2O和CO_2的释放速率均有显着影响,增施氮肥不仅显着提高了土壤N_2O的释放速率,而且CO_2释放速率短期内也显着提高,但伴随微生物群落的下降,施肥后期CO_2释放速率表现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O_2和N_2O释放与土壤pH值、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速效氮含量及SMBC、SMBN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变化是驱动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的主导因子。3株种植单位土壤体积内根系生物量较高,增加了土壤水分的消耗速率和氮的吸收固定,因而减少N_2O的释放速率。以上研究阐明了氮沉降或过量施肥对土壤氮含量、土壤pH值、根系生物量及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温室气体释放速率。氮沉降及施用氮肥是加快土壤温室气体(CO_2和N_2O)排放进程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俞飞[5](2018)在《模拟氮沉降对雌雄美洲黑杨光合特性和异戊二烯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盆栽法研究了模拟氮沉降对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 Bartr.)雌雄幼苗光合特性和异戊二烯释放的影响。试验设置了低氮、中氮、高氮和对照4个氮沉降梯度。结果表明:随着氮沉降浓度的升高,雌株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气孔导度下降,异戊二烯释放浓度和排放速率升高;而雄株光合参数和异戊二烯释放浓度和排放速率变化不大。雌株叶片异戊二烯释放浓度和排放速率与净光合速率呈显着负相关,而雄株异戊二烯释放与光合生理参数相关系数均不显着。说明雌雄美洲黑杨幼苗的光合特征和异戊二烯释放对氮沉降存在差异性响应。(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8年05期)

魏琳,程积民,井光花,赵洁,苏纪帅[6](2018)在《黄土高原天然草地3种优势物种细根分解及养分释放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细根分解是草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主要来源,全球N沉降背景下细根分解动态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埋袋法研究黄土高原天然草地3个优势物种细根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对模拟N沉降(10g·N/(m2·a))的响应。结果表明:细根分解过程分为快速(0~60d)和慢速分解(60~719d)2个阶段。大针茅、甘青针茅和白莲蒿细根分解60d的质量残留率分别为86.3%,86.2%,90.7%,分解719d的质量残留率分别为58.1%,64.7%,70.5%,表明细根分解速率大小为大针茅>甘青针茅>白莲蒿。相关分析表明,细根分解常数与细根初始N含量、N/P值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初始C含量、C/N值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随着根系分解,3种细根C元素表现为直接释放,N元素表现为N富集,P元素表现为富集-释放模式,整体呈波动式下降。模拟N沉降显着抑制了3种植物细根的分解,使大针茅、甘青针茅和白莲蒿细根分解系数分别显着降低了21.3%,26.8%,47.4%。模拟N沉降使大针茅、甘青针茅和白莲蒿分解末期C元素分别增加了26.8%,20.7%,16.6%,N元素分别增加了18.2%,17.0%,13.4%,而对P残留率均没有显着影响。综上,未来氮沉降的增加会抑制黄土高原封育草地优势物种的细根分解速率,减慢其细根分解向土壤输入C和N养分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高洁[7](2017)在《模拟氮沉降对杨树和水杉细根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细根是森林地下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过程中的核心环节。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细根分解、养分释放及对氮沉降的响应规律将有助于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更好地经营管理。本文以杨树和水杉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埋袋法研究两个树种细根的分解和养分释放规律,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设置5个施氮水平N0(0g·m~(-2)·~a(-1))、N1(5 g·m~(-2)·~a(-1))、N2(10 g·m~(-2)·~a(-1))、N3(15 g·m~(-2)·~a(-1))、N4(30 g·m~(-2)·~a(-1))。探讨不同树种、不同直径等级细根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规律及对不同程度氮沉降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细根分解速率显着不同,杨树细根分解速率要显着高于水杉(p<0.01)。直径对细根分解影响因树种不同表现出不同规律,水杉0-1mm细根比1-2mm细根分解快,而杨树1-2mm细根分解地更快。(2)不同水平施N处理对细根分解的影响因树种和直径而异。根据拟合负指数分解模型得到的分解系数,可知除N3处理促进水杉1-2mm细根分解外,外源N添加抑制水杉0-1mm和1-2mm细根分解;除N1处理抑制杨树1-2mm细根分解外,外源N添加促进杨树0-1mm和1-2mm细根分解。(3)N0、N2、N3、N4处理下,细根分解速率和P含量、纤维素/N呈显着正相关,与N/P呈负相关关系;N1处理下,细根分解速率与P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C/P、N/P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细根初始P含量、纤维素/N、C/P、N/P可以作为准确反映细根分解速率的质量指标。(4)杨树细根C、P释放率显着高于水杉(p<0.01),水杉0-1mm细根P释放显着高于1-2mm细根(p<0.05),杨树1-2mm细根P释放显着高于0-1mm细根(p<0.01)。经过1a的分解,杨树和水杉细根都表现出N富集,水杉1-2mm细根N富集显着高于0-1mm细根(p<0.05)。水杉细根Ca含量呈富集态势,杨树细根Ca含量表现出释放。水杉0-1mm细根Mg表现出释放,1-2mm细根表现为富集,杨树细根Mg含量均表现为释放,1-2mm细根Mg释放率显着高于0-1mm细根(p<0.01)。(5)N1、N2处理显着抑制水杉0-1mm细根P释放(p<0.05)。N2处理显着促进水杉1-2mm细根N富集;随施N浓度的增加,水杉1-2mm细根Ca富集促进作用增强。外源N添加显着促进杨树0-1mm细根C释放(p<0.01),其中N2处理促进作用最强;N3处理显着促进细根Ca富集(p<0.05)。而只有N2处理显着促进杨树1-2mm细根C释放(p<0.05),施N处理对其它养分释放没有显着影响。(6)杨树细根初始C/N显着高于水杉(p<0.01),1-2mm细根C/N显着高于0-1mm细根(p<0.01)。细根C/N随分解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分解1a后,施N处理对水杉细根C/N没有显着影响,显着降低了杨树细根的C/N(p<0.01)。(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汪慧芳[8](2017)在《模拟氮沉降对糖槭凋落叶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糖槭(Acer saccharum)是槭树科槭属落叶乔木,原产北美洲,因树形高大雄伟、叶形秀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被我国引入主要作为园林景观树种。合肥市地处我国南方酸沉降的重点区域,为研究氮沉降对城市园林树木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本文以7年生糖槭人工林地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喷施NH_4NO_3溶液模拟氮沉降的方法,测定对照组(N_0,0g N/m~2/yr)、低氮组(N_5,5 g N/m~2/yr)和高氮组(N_(10),10 g N/m~2/yr)3个处理水平下的糖槭凋落叶分解速率以及养分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其分解过程以及土壤养分对氮沉降的响应特征,为进一步分析氮沉降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模拟氮沉降处理后的前6个月内促进了糖槭凋落叶的分解,在第6-12月,随着分解时间的增加,5 g N/m~2/yr氮肥促进糖槭凋落叶的分解,10 g N/m~2/yr氮肥则起抑制作用。(2)凋落叶分解模型y=ae~(-kt)拟合结果良好。N_0、N_5、N_(10)周转期分别为2.58a、2.40a、2.81a。较对照相比,低浓度氮沉降缩短了凋落叶分解时间,高浓度氮沉降则延长了分解时间。(3)经过1年的模拟氮沉降处理,N_0组凋落叶含C量高于N_5、N_(10),N_5、N_(10)组含C量比对照组低23.43%~31.82%,可知模拟氮沉降处理整体上降低了凋落叶含C量。模拟氮沉降增加了糖槭凋落叶含氮量,且与氮沉降水平成正比。N_5、N_(10)组氮含量的平均值较N_0组高9.38%~16.67%,与对照组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N_(10)处理含N量显着高于N_5(P<0.05)。模拟氮沉降导致C/N比值下降。(4)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糖槭凋落叶N含量与分解速率之间存在极显着相关性,说明糖槭凋落叶的含N量是影响其分解的主要因素。(5)模拟氮沉降处理后,改变了C、N元素的释放模式,经N_0、N_(10)处理的C、N元素均表现为淋溶-富集-释放模式。N_5处理下的C元素释放模式为富集-释放,N元素为直接释放。(6)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残留率与干质量残留率之间相关性极显着(P<0.01),N残留率与干质量残留率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凋落叶C/N比值与干质量残留率之间的相关性极显着增强(P<0.01)。(7)模拟氮沉降在糖槭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降低了土壤含C量,各土壤层含C量均表现为N_0>N_5>N_(10),相同氮沉降处理下,土壤含C量均表现为0-5cm>5-10cm>10-15cm。凋落叶分解过程增加了土壤含N量,同一氮沉降水平下,不同土壤层N含量大小为:0-5cm>5-10cm>10-15cm。相同土壤层的N含量则为N_(10)>N_5>N_0。土壤各层C/N比值与氮沉降水平成反比,5-10cm土壤层C/N比值最小。(8)土壤中的C、N含量、C/N比值变化与凋落叶养分含量显着相关,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相关性有所下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张毓涛,李吉玫,李翔,芦建江,韩燕梁[9](2016)在《模拟氮沉降对天山云杉凋落叶分解及其养分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模拟试验,通过设计4种氮处理〔CK(对照,不施氮)、LN(低氮,5 kg·hm~(-2)·a~(-1))、MN(中氮,10kg·hm~(-2)·a~(-1))、HN(高氮,15 kg·hm~(-2)·a~(-1))〕,研究了氮沉降对天山云杉凋落叶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解24个月后CK凋落叶干重残留率分别是LN、MN和HN的1.04倍、1.16倍和1.23倍,且4种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CK条件下凋落叶分解50%为4.58 a,分别比LN、MN和HN多0.46 a、0.75 a和1.35 a;相应地分解95%需要的时间分别多2.01 a、3.24 a和5.87 a,说明施氮对天山云杉凋落叶的分解起到了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随着氮沉降量的增加而加大。2从凋落叶月分解速率看,表现为HN>MN>LN>CK,且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4种处理间的差异逐渐缩小。3氮沉降促进了天山云杉凋落叶中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分解,同时促进了C元素的释放,增加了N元素的累积,降低了C/N值。(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周世兴[10](2016)在《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随着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化肥的生产和使用等人类活动导致了大气中活性N浓度迅速增加,并不断向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沉降。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凋落物是植物生态系统碳库和养分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碳流通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全球碳平衡的一个关键环节。过量的N沉降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华西雨屏区天然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采用尼龙网袋法对阔叶林凋落叶进行原位分解试验,通过模拟N(NH4NO3)沉降,N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CK,0 g N·m-2·a-1)、低氮沉降(L,5 gN·m-2·a-1)、中氮沉降(M,15gN·m-2·a-1)和高氮沉降(H,30gN·m-2·a-1),研究了N沉降对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分解及其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西雨屏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在2014夏季分解最快,CK、L、M和H处理凋落叶的质量损失贡献率分别为37.78%、29.76%、34.31%和37.27%;在2014春季分解最慢,各处理凋落叶的质量损失贡献率分别为14.65%、14.00%、12.61%和10.76%。(2)N沉降显着抑制华西雨屏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凋落叶的分解,随着N沉降量的增加其抑制作用也更加明显。各处理使凋落叶质量损失95%的时间增加了0.53~1.88 a。(3)各处理C、N分解系数均表现为k(CK)>k(L)>k(M)>>(H),且N元素的释放速度快于C元素的释放速度。L、M和H处理使凋落叶C元素分解损失95%所需时间增加了0.92、1.38和2.20 a,使N元素分解95%所需时间增加了0.64、0.87和1.22a。分解1a后,L、M和H处理的C残留率较CK增加了6.00%、9.89%和14.11%,N残留率较CK增加了4.13%、6.75%和10.08%,N沉降显着增加了C、N残留率,抑制了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N的释放。(4)经过1a的分解,M和H处理木质素和纤维素残留率显着高于对照,N沉降显着抑制了凋落叶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N沉降抑制凋落叶分解的原因可能是无机N的添加对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造成了阻碍。(5)N沉降显着增加了华西雨屏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基质C、N和纤维素含量并显着降低了P含量,影响了凋落叶的C/N、C/P、木质素/N和纤维素/N,加剧了凋落叶分解过程中P的限制,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延缓了凋落叶分解过程。(6)在模拟N沉降条件下,N沉降提高了质量残留率与C/N、木质素/N和纤维素/N的相关性,降低了与C残留率、N残留率、纤维素残留率和C/P的相关性,相对于N残留率、木质素残留率、P残留率、C/N和纤维素/N来说,C残留率、纤维素残留率、C/P和木质素/N是反映凋落叶分解的良好指标。(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释放与沉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藻华水体甲烷释放为对象,利用模拟柱培养实验,探究了沉降除藻和沉积物覆盖复合技术对富营养化甲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沉降除藻结合沉积物覆盖处理可有效改善水环境,实现对甲烷释放的控制,但不同覆盖材料的效果存在差异;活性炭效果要优于土壤和沸石.相比于对照体系水体溶解氧(DO)<2. 5 mg·L-1和氧化还原电位(ORP)<100 m V,沉积物界面ORP <-125 m V,沉降除藻协同活性炭覆盖体系中水体DO和ORP分别升高至3. 1 mg·L-1和174 m V,沉积物界面ORP逆转为168 m V,实验期间甲烷释放量相对于对照组减少90. 2%.研究结果在富营养水体甲烷减排方面具有指导性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释放与沉降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模拟氮沉降对米槁(Cinnamomummigao)凋落叶养分释放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9

[2].朱琳,于江华,施文卿,易齐涛,曹华勇.沉降除藻协同沉积物覆盖对藻华水体甲烷释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9

[3].刘文飞,沈芳芳,徐志鹏,吴建平,段洪浪.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4].张雪,梅莉,宋利豪,刘力诚,赵泽尧.模拟氮沉降对马尾松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5].俞飞.模拟氮沉降对雌雄美洲黑杨光合特性和异戊二烯释放的影响[J].林业科技通讯.2018

[6].魏琳,程积民,井光花,赵洁,苏纪帅.黄土高原天然草地3种优势物种细根分解及养分释放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8

[7].张高洁.模拟氮沉降对杨树和水杉细根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7

[8].汪慧芳.模拟氮沉降对糖槭凋落叶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7

[9].张毓涛,李吉玫,李翔,芦建江,韩燕梁.模拟氮沉降对天山云杉凋落叶分解及其养分释放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6

[10].周世兴.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6

标签:;  ;  ;  ;  

释放与沉降论文-李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