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表征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泥岩的微结构特征,应用扫描电镜(SEM)对泥岩微结构空间特征(基本单元体特征、排列特征、连结特征)进行了观测。利用Image Pro Pluss(IPP)软件对孔隙结构(孔径、分形维数、面孔率、圆度)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泥岩微结构类型以平片、密集(开放)、面-面(边-边)连结为主;②研究区泥岩主要发育微孔和中孔,孔隙的分形维数、面孔率、圆度、平均直径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0810~1.1700、0.62%~4.25%、1.4519~2.5047、7.5327~22.4523μm;③不同地质时代的泥岩面孔率、孔径分布、孔隙数量均存在较大差异;④同一地质时代,面孔率、分维数、圆度、平均直径均有随埋置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宁地区泥岩的微观结构是其产生膨胀的主要因素,对于该地区泥岩的膨胀工程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关欢,任勇,孙春卫,巫锡勇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宁地区,泥岩,微结构特征,孔隙
来源: 高原科学研究 2019年04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地质学,建筑科学与工程
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7215)
分类号: TU45
DOI: 10.16249/j.cnki.2096-4617.2019.04.007
页码: 47-57
总页数: 11
文件大小: 3282K
下载量: 61
相关论文文献
- [1].青藏高原东北部春季冷空气次数变化及其诊断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27)
- [2].青藏高原东北部冷空气次数和强度变化的特征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19(02)
- [3].青藏高原东北部强冷空气次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J]. 气象科技 2019(02)
- [4].环青藏高原东北部森林的性质与地位[J]. 青海环境 2014(02)
- [5].近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6].青藏高原东北部地面风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7].青藏高原东北部多尺度重力场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2)
- [8].海原—六盘山地区活动构造的活动时间厘定:来自光释光测年的限定[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06)
- [9].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球动力学相关的深部构造问题[J]. 科学通报 2016(20)
- [10].青藏高原东北部近十年臭氧总量变化研究[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1(03)
- [11].青藏高原东北部热融滑塌区土壤碳氮磷含量[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01)
- [12].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J].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7(04)
- [13].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化的异质性及其成因[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7)
- [14].西宁地区黄土堆积的粒径分组[J]. 干旱区地理 2008(01)
- [15].青藏高原东北部降尘通量及粒度特征分析[J]. 盐湖研究 2016(02)
- [16].青藏高原东北部老虎沟流域强消融期冰川径流及其温度日变化特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10)
- [17].柴达木盆地湖泊孢粉记录的生态与气候解释:不同海拔地区的湿度变化差异[J]. 第四纪研究 2010(06)
- [18].柴达木西部地区新生代主控断裂演化过程及其意义[J]. 地质科学 2010(03)
- [19].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强暴雨过程环流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10(02)
- [20].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构造带及邻域的动力学响应数值模拟[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8(01)
- [21].青藏高原东北部新近纪古流向与物源分布对隆升的响应[J]. 地质学报 2013(06)
- [22].过去2700年太阳活动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荒漠植被与气候干旱频率的驱动[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0(07)
- [23].青藏高原东北部两次大到暴雨雷达和云图对比分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24].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貌演化与隆升[J]. 自然杂志 2014(03)
- [25].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次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J]. 地球科学 2018(11)
- [26].青藏高原东北部及邻区快速走滑断层作用的散逸[J]. 世界地震译丛 2010(04)
- [27].青藏高原东北部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意向及策略[J]. 高原科学研究 2020(02)
- [28].青藏高原东北部龙首山晚新生代剥露历史:来自磷灰石(U-Th)/He的证据[J]. 地震地质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