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维摩诘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维摩诘,莫高窟,法门,佛经,本体,典故,菩提。
维摩诘经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丹[1](2019)在《浅析莫高窟隋代第420窟和唐代103窟《维摩诘经变图》》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壁画有很早的历史,大约在5世纪初已经画得十分成熟,而莫高窟却只保留了以隋代为最早得维摩诘经变,文章选取隋代和唐代时期对同一题材进行研究。从经变故事画的兴起、经变画中"变"的来源、故事画内容,通过分析不同朝代的建筑特点、人物服饰及线条表现进行分析,收集对隋代和唐代有关维摩诘经变图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出维摩诘经变与现代的结合。(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11期)
[2](2019)在《(唐)维摩诘经碑(局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大匠之门 24》期刊2019-10-01)
钱玉忠[3](2019)在《王维诗歌引《维摩诘经》典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维摩诘经》是对王维有深远影响的佛教的经典。王维在时代风气和自身政治遭遇的挫折中接受了具有独特魅力的《维摩诘经》,《维摩诘经》不仅影响他的生活方式,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化用原句、庄(儒)禅并用等手法广泛引用《维摩诘经》中的典故入诗。(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韩焕忠[4](2019)在《月霞大师对《维摩诘经》的华严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近代华严宗复兴的代表人物,月霞大师在《维摩诘经讲义录》中,除了按照华严宗讲经说法的惯例进行十门分别外,还非常注意引用《华严经》、运用五教判释、摄入华严叁观、展现十玄境界,将讲经说法提升为展现华严宗教义教理的思想盛筵。(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叶根灿[5](2019)在《《维摩诘经》不二法门思想试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不二”思想在佛教诞生之前于印度其他派别思想中已有所体现,至佛教诞生后又发展出其自身独具特色的涵义,并体现于各大佛教经典中。《维摩诘经》正式提出“不二法门”一词,并专辟一品经文来阐述如何入不二法门,其不二思想亦渗透于各品经文之中,这使得不二思想得以展现得更加丰富形象起来。当代学者一般认为“不二法门”具有肯定与否定的两种思想形态,本文尝试以《入不二法门品》以及经中其他各品所展现的具体行为如“舍利弗宴坐”“迦叶乞食”“天女散花”“净佛国土”等为依据,参考僧肇、罗什、慧远以及竺道生等诸大师之注疏,从体、相、用角度进一步分析论证两种形态背后的内在机理,认为只有在坚持否定形态的情况下,获证体性,以此为基才能达到对心相另一层面积极的肯定。并分析不二思想与“空”“无分别”“中道”等思想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即体现在对心相的肯定与否定中。如此使得对“不二法门”有一较为体系化的把握。在积极起用方面,本文试图论证大乘菩萨广修净土以度众生背后的必然性,认为于菩萨本位来看,在证得体性之后,因有感于众生之痴爱苦病而起大悲心,以众生之心为其心,必欲度尽众生而始休。故只有践行否定之肯定思维,才能真正生起大悲心,起方便行,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菩萨广修净土之行的背后,体现着自他不二的精神,这种自他不二是因有菩萨体性与众生心相上的联系。同时,菩萨既以众生之心而为其心相,即能于此心相圆融不二,自然亦能在度众生之过程中做到圆融不二之行。(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9)
李博寒[6](2019)在《汉译佛经对梵语从格的翻译——以《无量寿经》和《维摩诘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梵汉对勘的方法,全面考察了《无量寿经》和《维摩诘经》对表起始处的梵语从格的翻译,并对其中因翻译梵语从格而出现的特殊语法现象作了详细分析。在两部汉译佛经中,译者都采用汉语中具有相同功能的介词短语"从/于NP"和框式结构"于NP中/间"对译表示起始处的从格。由于梵本语序的影响,《无量寿经》中指示起始处的介词短语"从NP"和"于NP"位于动作作者之前,而不是与指示终到处的动宾短语一起位于动作作者之后。在《维摩诘经》中,对译从格的"于NP"位于求索动词"求"之前,指示求索的来源,而不是像中土文献中一样以"求N_(对象)于N_(来源)"表示求索的来源。(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杨祖荣[7](2019)在《次序与诠释:《维摩诘经》及其注疏中的叁心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中直心、深心和菩提心等概念,主要出现在关于净土和道场的论述中。就含义来看,它们都表示实现或成就果德之诸行。就次序来看,它们或并列,或有其次第顺序。其内容和顺序在不同译本间有一定的差别。各注释在诠解叁心在净土与道场中的修行意义时,既说明了其次序关系,也有极鲜明的自宗特色,如慧远将此地与地论思想的对应,智顗约教释、观心释的解经方法以及依圆教义的分析等。此外,吉藏对慧远注疏的吸收也值得注意。(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滨田瑞美,筱原典生[8](2019)在《唐代敦煌与日本的维摩诘经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介绍,敦煌石窟的维摩诘经变多达73件,年代涵盖了隋代至西夏。其中,属于唐代的维摩诘经变包括:初唐11件、盛唐2件、中唐9件、晚唐9件。从隋代到唐代,维摩诘经变的图像发生了较大变化。隋代维摩诘经变基本上是维摩诘和文殊菩萨对坐的简单构图;唐代以后画面扩大、内容变得复杂,增添了许多《维摩经》中的故事。关于敦煌维(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研究集刊》期刊2019年00期)
赵燕林[9](2018)在《莫高窟第220窟维摩诘经变帝王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莫高窟初唐第220窟维摩诘经变中的帝王图像是敦煌壁画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对研究中国古代帝王冕服制度及人物画史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将此帝王像与传为唐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相关帝王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并参照《周礼》等相关文献记述对该帝王像进行新的解读。(本文来源于《敦煌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杨瑰瑰[10](2018)在《谢灵运对《维摩诘经》的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时期的谢灵运作为"王谢"二家之一的士族成员,对儒释道叁家思想都有吸收。为了解谢灵运对大乘佛教典籍《维摩诘经》的接受情况,我们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发现谢灵运接受《维摩诘经》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他在人生进退的选择上,受家族文化的熏陶,更倾向于成为建丰功伟业的"立功者",可见他接受《维摩诘经》的思想极为有限;二是谢灵运直接在文章中多次引用《维摩诘经》,与老庄之书并行无碍,可见魏晋时学术思想上尚有一定自由,这直接为隋唐时期的叁教合流开辟了道路;叁是谢灵运的《维摩十譬赞》表现出魏晋人对生命无常、时世变迁的极其敏感的特点,这与所处时代密切相关;四是在人生走向灭亡之际,他最终接受佛教生死轮回思想,相传他以自己美须供奉维摩像,可见在人生末路之际他接受维摩思想以期得到灵魂超脱。总之,谢灵运接受《维摩诘经》是不彻底的,是深深打着时代烙印的,但他对《维摩诘经》的接受为唐宋时代的维摩信仰和居士文化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8年11期)
维摩诘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维摩诘经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丹.浅析莫高窟隋代第420窟和唐代103窟《维摩诘经变图》[J].中国文艺家.2019
[2]..(唐)维摩诘经碑(局部)[C].大匠之门24.2019
[3].钱玉忠.王维诗歌引《维摩诘经》典故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4].韩焕忠.月霞大师对《维摩诘经》的华严学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叶根灿.《维摩诘经》不二法门思想试探[D].华侨大学.2019
[6].李博寒.汉译佛经对梵语从格的翻译——以《无量寿经》和《维摩诘经》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杨祖荣.次序与诠释:《维摩诘经》及其注疏中的叁心概念[J].宗教学研究.2019
[8].滨田瑞美,筱原典生.唐代敦煌与日本的维摩诘经变[J].丝绸之路研究集刊.2019
[9].赵燕林.莫高窟第220窟维摩诘经变帝王像研究[J].敦煌研究.2018
[10].杨瑰瑰.谢灵运对《维摩诘经》的接受研究[J].江汉论坛.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