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澳门十九世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澳门,南欧,建筑,东亚,葡萄牙,殖民主义,特异性。
澳门十九世纪论文文献综述
周伟[1](2015)在《法律殖民与文明秩序的转换——以十九世纪中期澳门法律文化的变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19世纪澳门政治法律问题的既有研究仍然以宏大主题为主,尤其集中于一般性的主权-治权转换问题的讨论,而对这一转换带来的殖民管治的法制构造少有探讨。这些研究也多受"传统-现代"、"法治-人治"二元分析框架的影响,讨论空间并没有充分敞开。笔者试图从秩序类型的转换切入,分析这一时期殖民管治的策略及其法制构造,并借此管窥非西(本文来源于《法律文化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郝雨凡[2](2015)在《十九世纪中叶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与“撤”》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叶是美国在东亚活动的扩张时期。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与"撤",反映出美国在东亚政治扩张、商业拓殖以及中美关系的轨迹和趋向。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立,缘于美国东亚商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内政治经济格局的需要,以及澳门特殊的地理优势;驻澳门领事的撤销,也是缘于东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澳门经济的衰落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驻澳门领事"设"与"撤"的历史演变,既反映出在东亚战略布局调整的大环境下美国在亚洲扩张的轨迹,也反映出中国内地门户被迫开放后对澳门的冲击,以及香港崛起对澳门的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周伟[3](2011)在《法律殖民与文明秩序的转换——以十九世纪中期澳门法律文化的变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19世纪澳门政治法律问题的既有研究仍然以宏大主题为主,尤其集中于一般性的主权——治权转换问题的讨论,而对这一转换带来的殖民管治的法制构造少有探讨。这些研究也多受"传统——现代"、"法治——人治"二元分析框架的影响,讨论空间并没有充分敞开。笔者试图从秩序类型的转换切入,分析这一时期殖民管治的策略及其法制构造,并借此管窥非西方区域法律文明秩序兴起的历史脉络及其理论意涵。(本文来源于《比较法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娄胜华[4](2011)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澳门社会变迁与结社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二十世纪交替之际,随着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澳门的社会结构出现变动。现代社会主体阶层的雇主与雇工,以及知识阶层的不断成长,共同推动了澳门结社形式的变化,由商人主导的世俗性慈善社团与保护其利益的商会组织,由雇工阶层主导成立或经行会改组成的工会组织,以及由新兴知识群体创办的知识性社团组织,共同构成了此一时期的结社新图景。(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刘菲菲[5](2007)在《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澳门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16世纪中叶,在世界航海技术方面领先的葡萄牙人,从大西洋绕过好望角,穿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来到中国的澳门,并在此建立传教和贸易据点。自此中国官方第一次直接与西方接触。此后至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前的约叁百年间,发生在澳门的中西文化交流一直没有间断过,并呈现出明显的独特性。本文将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澳门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异性总结成四个方面,即中西文化交流的唯一官方公开通道,开放与闭关政策互相交错,采用和平与宽容的方式接纳不同文化,中西多方位的文化交流。从以上四个角度出发,力求勾画出这叁百多年间澳门中西文化交流状况的特点,并从中总结出历史上有不少文化交流,是在暴力和强制手段下进行的,而澳门却是在和平与宽容的方式下进行的,这是非常特殊的。最后简要评述,这些特异性对回归祖国后澳门的发展和建设及对当今世界各地因宗教利益和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严重冲突的现实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7-12-26)
莫小也,程璐[6](2005)在《十九世纪澳门水彩画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到达澳门的西洋画家曾经对澳门的风景、建筑和人物作了大量水彩写生。其中钱纳利的画以纯粹的英国水彩技法,描绘流动的空气与瞬间的阳光。这一时期西洋水彩画技术直接输入中国,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地位。(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05年02期)
李长森[7](2003)在《十九世纪澳门土生葡人迁徙侨居上海活动浅析——以上海租界义勇队混成旅第六步兵连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一支特殊的步兵连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派出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在停泊于长江上的“汉华丽”号军舰上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不仅付出了巨额赔款,割让香港,而且还向英国开放东南沿海包括上海在内的五个通商口岸。“《南京条约》是英国强加给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①这个先例一开,西方列强纷纷效尤,以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迫使清朝政府接受城下之盟,先后又订立了屈辱的中法《黄埔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美《望厦条约》等,为帝国主义进入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上海在19世纪中叶以前是一个属于松江府管辖的小县,虽然在明末清初有所发展,并且是南方漕运要冲,但仍只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鱼米之乡。总之,对于外国人来(本文来源于《人文论丛》期刊2003年00期)
[8](2003)在《澳门举办“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当代艺术藏品展”和“乡土情怀——十九世纪中国风貌版画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起,澳门迈开了都市现代化的急促步伐,为当地美术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在此期间,澳门的文化机构、民间团体与艺术家纷纷在这难得的机遇下寻找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多(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03年04期)
邢荣发[9](2001)在《十九世纪澳门的城市建筑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十九世纪中葡政府对澳门的政治管制为背景,衬托出这个时代澳门城市建筑发展的起落;再从具体的中西建筑物分析中,将十九世纪澳门城市实貌展示出来。 从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混合管治到下半叶的单一管治,都对当时澳门的城市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经济方面的变化,对城市建筑发展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政治及经济变化中又引申出人口增减问题,这更是城市建筑要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 地理环境方面,是山多平地少。城市占地自世纪初的约1平方公里,到世纪末增至3.4平方公里,是由于在鸦片战争后的大势中,澳门城市吞并了北部至关闸一带的大片农田及村庄、以及世纪末的填海造地所致。 1849年以前,对澳门的城市建筑管理,是用“禁擅兴筑例”,这条款沿用了235年,也是澳门的城市建筑首例。当时西式建筑都是沿用欧洲流行的风格建造,有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及浪漫主义等风格;中式则沿用一贯的岭南风格建筑。本文附上望厦香山县丞衙署图及大关图,更考绘了1800年及1899年澳门城市规模地图等。 整个世纪的澳门城市建筑发展是在“修葺期”、“扩展期”及“黄金时代”叁阶段所概括。“黄金时代”的四十年中,完善了城市设施、奠定了二十世纪城市建筑发展方向,在后期更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1-05-01)
澳门十九世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世纪中叶是美国在东亚活动的扩张时期。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与"撤",反映出美国在东亚政治扩张、商业拓殖以及中美关系的轨迹和趋向。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立,缘于美国东亚商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内政治经济格局的需要,以及澳门特殊的地理优势;驻澳门领事的撤销,也是缘于东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澳门经济的衰落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驻澳门领事"设"与"撤"的历史演变,既反映出在东亚战略布局调整的大环境下美国在亚洲扩张的轨迹,也反映出中国内地门户被迫开放后对澳门的冲击,以及香港崛起对澳门的深远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澳门十九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1].周伟.法律殖民与文明秩序的转换——以十九世纪中期澳门法律文化的变迁为例[J].法律文化研究.2015
[2].郝雨凡.十九世纪中叶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与“撤”[J].历史研究.2015
[3].周伟.法律殖民与文明秩序的转换——以十九世纪中期澳门法律文化的变迁为例[J].比较法研究.2011
[4].娄胜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澳门社会变迁与结社转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刘菲菲.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澳门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异性[D].南昌大学.2007
[6].莫小也,程璐.十九世纪澳门水彩画探微[J].艺术探索.2005
[7].李长森.十九世纪澳门土生葡人迁徙侨居上海活动浅析——以上海租界义勇队混成旅第六步兵连为个案[J].人文论丛.2003
[8]..澳门举办“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当代艺术藏品展”和“乡土情怀——十九世纪中国风貌版画展”[J].美术观察.2003
[9].邢荣发.十九世纪澳门的城市建筑发展[D].暨南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