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青: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重要论述的唯物史观基础论文

王晓青: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重要论述的唯物史观基础论文

[摘 要]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和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解公平正义的前提,将发达的物质基础视为现代意义上公正社会的支撑构架,把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有机统一起来,旗帜鲜明地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社会发展动力学说、阶级分析方法及群众史观等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公平正义;唯物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始终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任何一种理论学说都是对以往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都“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1]。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原则。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重要论述的深厚理论基础,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新时代公平正义的丰富内涵,有助于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谛要义,对于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7)检测防暴车转向性能。结合利用汽车转向盘的转向力测试仪与BQDC100-8型机动车流动检测线,来检测防暴车的转向性能。

航空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并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一些长途旅行者来说,为了更好地节省路上的时间,增加游玩的时间,飞机是旅客的首选。航空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人数的增加也有效的增加了航空消费者的数量。

一、历史性、具体性、相对性的统一是理解公平正义的前提

唯物史观是认识和观察世界特别是认识社会发展和建设规律的重要武器。在公平正义的一般概念上,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抽象地谈论公平正义,主张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抓住公平正义的内在属性,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中去思考和打量这一概念。具体来说,公平正义首先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即:公正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2]公平正义的性质和内容归根结底是对现实经济关系与评价主体利益之间关系的反映。其次,公平正义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法本身的最抽象的表现,即公平。”[3]讨论社会公平正义不能离开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无论是资产阶级的公正理念,还是无产阶级的公正理念,本身都是历史的产物,有着具体的历史的内容。永恒的公平是不存在的,适用于一切社会经济关系的抽象的公平也是不存的。再次,公平正义具有相对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平正义的实现要受到具体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是在物质财富增长、生产力不断发展和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是渐进的发展过程。正如恩格斯指出:“在国和国、省和省、甚至地方和地方之间总会有生活条件方面的某种不平等存在,这种不平等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唯物史观的思想对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产生了积极影响。公平正义是具体的、现实的,不同经济结构的社会,其公平正义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社会主义的公正内涵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公正内涵,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正原则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正原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唯物史观整体性视域下认识社会公平正义,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5]。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作为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所当然要将公平正义原则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惠及国家的每一个公民。由此,习近平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我们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行政等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6]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致力于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民生,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但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也是历史的相对的,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正如习近平指出:“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认识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7]在他看来,不同时期的问题各不相同,发展水平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高的问题,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建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既要立足于现实中国的世情国情,又要充分把握时代发展新趋势。既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在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日趋增多。在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态势的基础上,习近平清醒地认识到公平正义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明确提出“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8]。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习近平始终将具体性、历史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特征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注重充分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既保持高度负责的态度又采取量力而行的审慎行为,既有戮力奋进的应有姿态又有尊重实际的科学研判,将公平正义的理想追求与历史精神积淀融合起来,使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的论述闪耀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

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是实现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主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9]在描绘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时,他们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10]在他们看来,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公平正义具有历史制约性,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是实现未来公平正义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可或缺的物质前提。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虽然生产资料已经成为国家财产,但是由于商品经济和货币仍然存在,个人消费品依然实行“按劳分配”,因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也还会存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1]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论未来理想社会时,将发达的物质基础视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社会的支撑构架。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就不可能建立起来,在资源匮乏、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是毫无公正可言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宣扬鼓吹的只关注形式而不关心实质内容的公平正义观所进行的无情批判,既是对资本主义公平正义理念的根本颠覆,同时也为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重要论述的产生提供了深刻的理论镜鉴。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既需要汲取资本主义形式公正的合理性,同时也需要在注重形式公正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实质公正。就中国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种种不公正现象日益受到普遍关注。习近平科学审视和认真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改革态势,敏锐地洞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谆谆告诫全党:“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20]“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21]社会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是对权利、自由、利益等进行合理分配,其核心诉求是构建一个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相统一的原则体系。习近平明确指出: “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22]这里,权利公平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具有“不偏袒性”,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地位与资格的底线确认,它不因出身、职业、性别、民族的差别而不同。机会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它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自由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平等机会,人人都能享受平等就业、教育、服务等社会公共资源。规则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保证,它要求社会成员遵守同样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约束,规则面前一律平等。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以“三个公平”原则为主要内容,着重回答了起点、前提、基础和保障等事关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性问题,创造性地将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有机统一起来,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实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对资本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扬弃和超越,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公平正义内涵和基本原则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一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

科技创新是通过效率的提高使人拥有更多的自我时间,而文化创意则是通过内容的创造使人在有限的自我时间中拥有更多精彩的体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16]。像案例中“互联网+健身参与”类的“智能夜跑”、“VR仿真体验”、“悦动跑团”等,属于典型虚拟与现实结合的体育参与方式转型,即“从实地参与变虚拟参与”、“从线上参与变线下参与”等,将新科技应用到全民健身参与的整个过程,提高了参与体育锻炼的时效性,并通过信息技术的更新,实时掌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效果,还可以查找需要的运动处方,科学指导全民健身,最终推进全民健身健康发展的进程。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气质和理论品格。马克思、恩格斯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公正掩盖之下的实质不公正为逻辑起点,以“扬弃”资本主义社会公正的局限性为指向形成了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在分析资产阶级公正观时,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公正观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依据,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公正的表象之下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公正。表面上看,资产阶级公正观把等价交换视为公平的尺度,鼓吹“起点公平”以及等价交换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机会平等”。在这种“公平”原则下,所有人都具有平等追求财富的自由,获得财富的机会也是平等的。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勤勉劳动、熟练技能和诚信经营而取得成功是“得其应得”,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属于“公平交易”。资产阶级利用“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18]等谎言把资本主义社会渲染成平等的王国和公平的天堂,得出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公正的理想社会,甚至是历史之终结的结论。事实上,这种公正只是资本主义流通领域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上的公平正义,它借着“等价”的虚假形式掩盖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真实不平等关系,一旦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这种所谓的“公正”就会立现原形,显示出其不平等的本质。对此,马克思曾做过形象描绘,“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19]马克思揭示并批驳了资产阶级公正观隐藏在平等雇佣劳动关系背后的事实不平等,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正义的社会制度。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成为受压迫最深重的阶级,不平等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这种实质不公正和奴役性社会关系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基于强制性和别无选择性的剥削制度。具体来说,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二元性和对立性,即资产阶级的“有产性”与无产阶级的“无产性”,导致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局限性。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水平是实现公平正义物质基础的经典论述成为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重要论述的重要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复苏期,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的挑战,面对国内经济处于叠加期、转型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的局面,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12]“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13]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是抽象的口号和空洞的套话,必须要有充足的物质条件为依托。没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和财富积累作为前提与支撑,公平正义的实现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勉强实现的公平正义也只能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打下坚实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已是全球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与此同时,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判断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没有变,坚持不移地发展生产力仍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前提。党和政府要“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5],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6]。针对新时代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依然突出的现状,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加快实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开放型经济发展深化合作共赢,推动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举措精准发力、纵深推进,大大提升发展的层次、质量和水平,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意义上的、实实在在的公平正义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五大发展理念中,习近平特别强调“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17]。这里的共享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而是全民共享、人人享有。共享发展是公平正义的体现,是人类发展理念的新突破。共享发展既强调继续把蛋糕做大做厚,又强调把蛋糕切好分好,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持续取得新进展,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从“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到“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从“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动力学说融入到公平正义重要论述的精髓之中和肌理之间,拓宽了新的历史方位视野和科学发展路径,不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更是对其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四、群众史观是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恩格斯指出:“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的灿烂的成就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23]质言之,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在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可以说,马克思穷尽一生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并构建未来美好社会,一方面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缺失公平正义的不满与控诉,另一方面是对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每一个人的终极关怀与深切眷注。

习近平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的基本学说,旗帜鲜明地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归结点。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其首次公开讲话中郑重承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人、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4]短短几分钟的“就职宣言”明确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初心和执着追求。细细品味这段话中的“十个更”,句句紧扣民生,更是体现了习近平对中国百姓的美好承诺及其勇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担当。“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5]。习近平的精辟论述意蕴深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应成为社会的主宰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受益者。同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执政理念。在对“中国梦”的阐释中,这种为人民大众谋福祉的愿望表现得更为充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26]“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7]。中国梦的提出,是对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奋斗目标的深刻诠释,显示出对人民福祉的高度重视和尊重。公平正义是中华民族历久弥坚的内心渴求,更是支撑中国梦的精神支柱。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就不会有社会和谐、国泰民安,中国梦的伟大愿景就不能真正实现。立足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习近平以锐意进取的勇气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8]2014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全面推进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9]。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反复提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二字出现逾200次,成为报告的核心内容和热点关键词。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从“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论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增进人民福祉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自觉,体现了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与服务人民群众根本宗旨的有机结合和根本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原理的根本遵循和创造性运用。

总之,“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认识到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30]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贯穿着唯物史观的思想自觉和认识自信,与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学理底蕴。在新时代,扎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守正出新、正道致远,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规律,必将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光辉篇章!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2][3][4][1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322,415,77,309.

[5][7][8][12][13][20][21][22][2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553,553,553,553,552,552,552.

[6]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7.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306.

[14][15][1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17] 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1).

[1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5.

[2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25.

[24][26][27][2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3,40,36,93.

[29]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四年新年贺词[EB/OL](2013-12-31).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7397.htm.

[30] 习近平.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N].人民日报,2014-6-10.

[收稿日期]2019-04-25

[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新时代公平正义思想研究”(18JD710003)。

[作者简介]王晓青(1972- ),女,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19)02-0089-05

(责任编辑:王友平)

标签:;  ;  ;  ;  ;  ;  ;  ;  ;  ;  ;  ;  

王晓青: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重要论述的唯物史观基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