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底侵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作用,岩浆,火山岩,中生代,内蒙古,峨眉,岩石圈。
底侵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程黎鹿,曾铃,张帆,刘明,罗照华[1](2013)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地壳响应:来自大老包花岗岩的年代学和热模拟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红格铁矿区的大老包花岗岩侵入到含矿基性-超基性杂岩,花岗岩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通过对大老包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获得大老包花岗岩形成时代为255.1±3.6Ma。该研究结果与前人通过红格东侧的矮郎河高铝花岗岩的U-Pb测年得到的花岗岩成岩时代(255.2±3.6Ma)结果一致,表明大老包花岗质岩体与矮郎河高铝花岗岩是同阶段的,可能是二迭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晚期的产物。这一成岩时代晚于攀枝花铁矿成矿时代(~260Ma)。通过本文得到的大老包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前人测得的二迭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主体岩浆的活动时间,笔者基于国际上最新的下地壳热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认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幔源岩浆底侵过程中可以导致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大老包花岗岩可能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喷发过程中底侵的玄武质岩浆在4Myr内部分熔融下地壳形成的。(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陈致同,詹瑜璋,卢佳遇[2](2013)在《增积造山楔状体生长机制研究:由台湾弧陆碰撞带板岩区热变质资料评估底侵作用之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增积造山楔的物质经由前缘增积或底侵作用(basal accretion/underplating)进入造山楔,两种物质增积模式的相对比重控制着造山楔的构造与成长。台湾造山带传统上被认为是主要由前缘增积生长的增积楔典型案例,然而近年来变质岩石学与热定年学的许多研究结果与此基本假设的预测不符;同时考虑岛内岩石堀升量及其分布、活动构造与现今上部地壳缩短区域分布、下冲中国大陆边缘的复杂(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3-06-14)
贺元凯,吴泰然,荆旭,罗红玲,赵磊[3](2009)在《华北板块北缘早白垩世的底侵作用:来自麻粒岩包体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处华北板块北缘中段,近年来在该区的早白垩世碱性玄武岩中发现了下地壳麻粒岩包体。本文研究的麻粒岩包体多数为中酸性的苏长麻粒岩,只有个别属于基性的二辉麻粒岩。麻粒岩包体的主量元素特征为SiO_2含量在49.9%到69.24%之间,MgO含量在0.92%~3.56%之间,Mg~#为43.0~62.9,Al_2O_3在13.91%~22.79%之间;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REE在33.76×10~(-6)~184.13×10~(-6)之间),分配模式也不尽相同,反映这些包体来自于不同源区或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过程,但总体特征是LREE相对HREE富集,大多数样品的Eu呈现明显的正异常;由于包体的来源不同或经历了不同的演化阶段,它们的微量元素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本区研究的麻粒岩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华北地台的麻粒岩包体和麻粒岩地体都有很大的不同,反映了地壳组成横向上的不均一性。计算得出二辉麻粒岩的平衡温压条件分别为940~947℃和1.2±0.1GPa;苏长麻粒岩的平衡温度范围为927~715℃。通过对麻粒岩包体的岩相学、平衡温压务件估算、锆石形态特征分析和锆石的LA-ICP-MS年代学研究,得到本区早白垩世时的下地壳组成和之前的演化过程:本区下地壳在约40km深处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由苏长麻粒岩组成,厚度至少为9km,下部可能由二辉麻粒岩组成;下地壳上部的苏长麻粒岩是晚太古代(2509±35Ma)的岩浆岩经历了早白垩世(约122Ma)的玄武质岩浆底侵,发生了麻粒岩相变质和部分熔融形成的。推测本区岩石圈减薄事件的起始时间为122Ma。(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蔡周荣,夏斌,王冉,吕宝凤[4](2007)在《关于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在南海中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位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许多学者对其成因模式和动力学机制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但往往只注重地壳浅部和侧向碰撞的研究,而忽视了深部的壳幔相互作用。从地形地貌、岩石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岩相古地理学等地质事实出发,论述了南海存在着大规模的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简单的以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为主的壳幔相互作用模型来模拟南海的形成演化过程,指出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是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的主要推动力,对南海的形成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07年06期)
赵振华,熊小林,王强,白正华,乔玉楼[5](2007)在《新疆北部晚古生代的底侵作用——来自橄榄玄粗岩与埃达克岩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北部广泛分布晚古生代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和埃达克岩,它们均明显富碱,与区内同时代碱性花岗岩共同构成新疆北部富碱火成岩省。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和埃达克岩同位素年龄为250-280Ma,143Nd/144Nd比值高,εNd(t)值为正值,Nd模式年龄低(tDM<1.0Ga),较低而变化范围较大的(87Sr/86Sr)i(0.7040-0.710),这些特点均表明它们的源区物质为底侵幔源玄武质岩浆,并可能受到下地壳混染。结合区内地球物理资料,如加厚的地壳、复杂的莫霍面结构、高热流值及广泛分布的基性岩墙群和碱性花岗岩,均一致表明在晚古生代(晚石炭-二迭纪)新疆北部发生过较广泛的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陆壳发生了明显垂向增生。(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邵济安,张宏福,柳小明,李之彤[6](2007)在《华北北缘早中生代岩浆底侵作用的年代学记录:来自辽西晚中生代安山岩锆石U-Pb定年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辽西晚中生代义县组顶部玻基方辉安山岩中锆石的阴极发光光谱和LA-ICP-MS定年,发现这些火山岩中锆石常具有环带结构.其中心为残留锆石,边缘部分为从寄主岩浆中结晶的锆石.边缘部分锆石的U-Pb年龄为116 Ma,与寄主火山岩的Ar-Ar年龄完全一致;而中心部分锆石的U-Pb年龄为254 Ma,与该区早中生代底侵麻粒岩中锆石的U-Pb年龄251 Ma一致.玻基方辉安山岩中单斜辉石捕虏晶与底侵麻粒岩中单斜辉石的组成类似.说明早中生代新增生下地壳的麻粒岩在晚中生代软流圈底辟上涌背景下遭到了改造和破坏,并且参与了晚中生代的玻基方辉安山岩的形成.(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7年05期)
邵济安,路凤香,李伍平[7](2007)在《辽西中生代陆内底侵作用背景下形成的安山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了辽西地区中生代230Ma、190Ma、159Ma、123Ma、116Ma等不同时期的安山岩及其所含的辉石,通过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的研究,发现它们同时具有壳源和幔源的特征,而且大多数单斜辉石记录了两种或多种熔体的相互作用。据此作者认为安山岩是壳幔岩浆混熔成因的,而如此长期的热演化与大陆内部伸展背景下的底侵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罗红玲,吴泰然,李毅[8](2007)在《乌拉特中旗克布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SHRIMP定年:早二迭世华北克拉通底侵作用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乌拉特中旗克布岩体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属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克布岩体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SiO_2= 57.66~66.94%(>56%),Al_2O_3=16.81~18.47%(>15%),MgO=1.33~3.28%(<3%);Y=7.25~13.46×10~(-6) (≤18×10~(-6)),Yb=0.72~1.42×10~(-6)(≤1.9×10~(-6)),Sr=540.4~655×10~(-6)(>400×10~(-6));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Ti、Zr)含量低,LRRE富集(La/Yb=12.11~28.56),Eu为弱负异常至正异常(δEu~*=0.95~1.09)。高Sr/Y(48.66~74. 57)、La/Yb以及中等Mg~#(38.72~46.16)、K_2O(1.11~2.17)近似于壳源埃达克岩。克布岩体具有低ε_(Nd)(t)(=-15.1),高(~(87)Sr/~(86)Sr)_i(=0.7073),也表明了它们的源岩来自大陆下地壳,明显不同于板片熔融来源的埃达克岩同位素特征,而与中国东部的埃达克质岩近似。与华北克拉通晚侏罗世下地壳拆沉作用形成的埃达克岩相比,克布岩体具有低的过渡金属元素含量。克布岩体可能为玄武质液体底侵,导致变厚的下地壳基底部分熔融而形成。克布岩体中锆石的SHRIMP U-Pb锆石年龄为291±4Ma,表明早二迭世初期华北克拉通下的底侵作用已经存在。(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董国臣,莫宣学,赵志丹,王亮亮,陈涛[9](2005)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冈底斯带岩浆底侵作用的年代学限定:SHRIMP锆石U-Pb年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藏冈底斯岩浆岩带中出露有大量的小型基性侵入岩体,且在花岗质岩体内也断续存在有许多辉长岩体,形成一个沿冈底斯带南缘分布、与雅鲁藏布缝合线平行的辉长岩、辉石岩带。该基性岩带空间上与高强度航磁异常带相对应,延伸1400余千米,主要由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角闪(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谌宏伟,罗照华,莫宣学,刘成东,柯珊[10](2005)在《东昆仑造山带叁迭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岩浆底侵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出露叁迭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岩体成分变化大;花岗岩类岩石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aficmicrogranularenclave——MME);不同岩性之间常常呈渐变过渡关系。同时,这些岩体无一例外都和代表下地壳的深变质岩共生,暗示岩浆就位于地壳深部。此外,东昆仑地区广泛发育基性侵入体,它们产在深变质岩中,或者与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类共生,暗示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和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形成有可能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有关。笔者选择东昆仑加鲁河这一典型的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体为例,对其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是这类岩体形成的直接原因,并对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和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之间的成因联系以及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在东昆仑造山带叁迭纪地壳生长和构造演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讨论,构建了加厚陆壳背景下的断离—底侵—混合—拆沉作用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05年03期)
底侵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增积造山楔的物质经由前缘增积或底侵作用(basal accretion/underplating)进入造山楔,两种物质增积模式的相对比重控制着造山楔的构造与成长。台湾造山带传统上被认为是主要由前缘增积生长的增积楔典型案例,然而近年来变质岩石学与热定年学的许多研究结果与此基本假设的预测不符;同时考虑岛内岩石堀升量及其分布、活动构造与现今上部地壳缩短区域分布、下冲中国大陆边缘的复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侵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程黎鹿,曾铃,张帆,刘明,罗照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地壳响应:来自大老包花岗岩的年代学和热模拟证据[J].岩石学报.2013
[2].陈致同,詹瑜璋,卢佳遇.增积造山楔状体生长机制研究:由台湾弧陆碰撞带板岩区热变质资料评估底侵作用之重要性[C].第七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摘要集.2013
[3].贺元凯,吴泰然,荆旭,罗红玲,赵磊.华北板块北缘早白垩世的底侵作用:来自麻粒岩包体的证据[J].岩石学报.2009
[4].蔡周荣,夏斌,王冉,吕宝凤.关于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在南海中的指示意义[J].海洋通报.2007
[5].赵振华,熊小林,王强,白正华,乔玉楼.新疆北部晚古生代的底侵作用——来自橄榄玄粗岩与埃达克岩的证据[J].地质学报.2007
[6].邵济安,张宏福,柳小明,李之彤.华北北缘早中生代岩浆底侵作用的年代学记录:来自辽西晚中生代安山岩锆石U-Pb定年结果[J].自然科学进展.2007
[7].邵济安,路凤香,李伍平.辽西中生代陆内底侵作用背景下形成的安山岩[J].岩石学报.2007
[8].罗红玲,吴泰然,李毅.乌拉特中旗克布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SHRIMP定年:早二迭世华北克拉通底侵作用的证据[J].岩石学报.2007
[9].董国臣,莫宣学,赵志丹,王亮亮,陈涛.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冈底斯带岩浆底侵作用的年代学限定:SHRIMP锆石U-Pb年龄证据[J].地质学报.2005
[10].谌宏伟,罗照华,莫宣学,刘成东,柯珊.东昆仑造山带叁迭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岩浆底侵作用机制[J].中国地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