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固热耦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静压,尺度,性气,轴承,褐煤,温度,参数。
固热耦合论文文献综述
余航,赵新文,傅晟威[1](2019)在《船用核动力装置止回阀的流固热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船用核动力装置中止回阀的泄漏问题,利用流固热耦合仿真方法研究了温度快速变化对止回阀的影响,结果表明:止回阀的等效应力和变形量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密封压垫和四合环最大等效应力位于阀门管道两端,最大变形量位于阀门前后部位;密封压垫的最大变形量和收缩率都比四合环大;由于高温高压的作用,密封压垫与阀盖之间产生了明显的间隙,易发生泄漏,且该间隙随温度的降低而扩大,可能加剧泄漏。(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马灵童[2](2019)在《液粘传动摩擦副流固热耦合分析及起动过程流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体粘性传动技术具有高效节能,调速性能优,可实现同步传动、自动控制等优点,在风机、水泵的调速以及带式输送机等大功率重载设备的软启等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液粘传动技术开展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无沟槽摩擦副间油膜径向流量、压力及承载力的解析式,分析了动力粘度、油膜厚度及旋转速度对径向流量的影响以及转速对压力、承载力的影响,得到了压力沿径向的分布规律;基于流体动压润滑理论,推导出径向槽形式摩擦副动压承载力的解析式,得到了动压力沿径向及周向的分布规律;根据牛顿内摩擦定律,建立了无沟槽及有沟槽摩擦副传递扭矩的解析式,分析了油液粘度、厚度及转速差等对传递扭矩的影响。设计了多组不同沟槽尺寸的径向槽摩擦副,建立了叁维模型并进行了网格划分,利用FLUENT软件进行了摩擦副流固热耦合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工作油扭矩传递能力、油膜温度场及压力场在沟槽尺寸变化下的分布规律,对比分析沟槽尺寸对液粘传动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径向槽摩擦副沟槽尺寸设计的合理建议;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了摩擦副流固热耦合与热流耦合的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耦合方式在压力场、温度场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两种耦合方式所得压力值大小相近、温度值热流耦合方法比流固热耦合方法高出10%左右。基于热流耦合方法,考虑工作油的粘温特性,对液粘传动起动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平行界面和变形界面不同工况下流体摩擦阶段各膜厚状态下工作油液扭矩传递能力、油膜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对比了平行界面和变形界面液粘起动过程流体摩擦阶段的起动特性。搭建了液粘传动实验台,对径向槽摩擦副展开了实验研究,得到了摩擦副间油膜扭矩传递能力、压力场及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实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对液粘传动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并为液粘传动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朱玉华,付思[3](2019)在《基于流固热耦合的干式变压器温度场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中作者采用有限元法对干式变压器进行二维对称结构的流-固-热耦合数值分析,得到了在不同负载情况下干式变压器铁心和绕组的温度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变压器》期刊2019年01期)
胡均平,刘成沛[4](2018)在《液体静压转台流固热耦合建模及其工作参数对性能影响的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流体-结构-热耦合模型研究了工作参数对液体静压转台性能的影响。该模型采用了流体-结构相互作用(FSI)技术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并考虑了热效应。论文研究了具有不同供油压力、油槽深度和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静压转台系统。从转台的工作参数(转台转速和施加的外载荷)出发,推导出了转台的位移、系统流量、润滑油的温升、刚度和阻尼系数等性能参数。从该流固热耦合模型得到的数值结果进行研究,理论预测与实验数据有很好的吻合。因此,该流固热耦合模型是一个研究静压转台非常有用的工具。计算结果表明,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合理选择液体静压转台系统的设计参数是必要的。(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8年11期)
关新,郭瑞,张硕,潘舒然,唐美玲[5](2018)在《固热耦合作用下风力机齿轮系机械可靠性灵敏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际运行中的MW级双馈式风力机传动系统的齿轮传动副,受环境的风载荷影响经常出现裂纹、齿根断裂等机械故障,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齿轮传动系的固有频率随着运行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变化,致使整个系统产生共振.经典的传动系统可靠性研究是从结构和材料本身展开研究分析,对设备本身在运行环境下热应力的变化考虑较少,从而造成齿轮传动系的共振产生.引入热耦分析理论,在已有的机械可靠性模型基础上重构固热耦合分析控制方程.以概率有限元法为计算手段,研究在热应力作用下风力机齿轮系固有频率变化特点,从而为进一步开展风力机传动系统可靠性设计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柴辉,龙威,杨绍华,雷基林,毕玉华[6](2018)在《气固热耦合对微尺度气膜空气静压轴承承载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空气静压轴承工作气膜处在微米尺度时,气膜内压力分布具有显着的温度敏感性,严重影响轴承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刚度特性.本文基于气体润滑理论和稀薄气体动力学,结合边界滑移和热耦合分析技术,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考虑温度影响所引起的空气静压轴承气膜局部变形问题,对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刚度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气固热耦合效应会使微米级气膜内部发生不均匀的膨胀变形,导致空气静压轴承内部流场发生变化.气膜的最大变形量随温度升高呈线性增长,当温度达到250℃后趋于稳定;随着气膜厚度的增加,空气静压轴承气膜内部对温度的敏感性逐渐减小;考虑热耦合效应的轴承压力分布和承载能力低于传统层流假设下理论计算所得结果,因而在高精密、微米级气膜和极端温度条件等场合设计使用空气静压轴承时,必须要考虑环境温度和系统工作温升带来的热耦合效应影响.(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关鹏,艾延廷,王志,包天南[7](2018)在《热冲击后气膜冷却叶片结构强度流固热耦合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冷气流量对气孔周围热应力的影响,为气膜冷却叶片可靠性设计提供参考。改变气孔的孔径,并建立有限元模型,结合有限元/边界元理论,通过流固热叁场耦合技术获得热冲击后的叶片最大温度、温度不均衡程度及最大热应力。研究表明:增加冷气量有利于改善叶片冷却效率降低叶片温度,但也会使叶片温度不均衡程度增加,加剧尾缘气孔内的热应力载荷;增加前缘气孔直径可提升66%的平均冷却效率,有利于减缓气孔内的热应力,增加尾缘气孔的直径对冷却效率及热应力的影响均较小。此外,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及解析解较为吻合,对于气膜冷却叶片结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高飞[8](2018)在《固热耦合作用下褐煤单一裂缝渗流特性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煤是一种煤化程度最低的化石燃料,我国的褐煤资源极为丰富,据统计已经探明的褐煤保有储量是1303亿吨,大约占全国煤炭资源储量的13%。褐煤属于劣质煤种,煤化程度最低,在空气中,容易风化,容易破碎,燃点低(270℃左右),堆放储存达到俩个月就容易发生自燃现象,水分大(一般为20%-50%),发热值低(一般为5.45-14.65MJ/kg)。基于褐煤特性,所以不利于长途运输和长时间贮存。因为水分含量高,对其直接燃烧时会因为水分蒸发从而带走大量热量,导致热效率很低,使褐煤的用途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研究分析褐煤的脱水与提质改性技术对褐煤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太原理工大学采煤工艺研究所提出了“褐煤矿床原位注热脱水与提质改性”的全新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指在褐煤矿床地面施工群井进入褐煤煤层,采用水力压裂的方式使群井沿煤层连通,群井中一部分井作为注热井使用,一部分井作为生产井使用,从注热井向褐煤煤层注入高温过热水蒸汽,对煤层进行对流加热,以达到对褐煤煤层的脱水与提质改性的目的。针对这一崭新的课题,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利用自制的岩石叁轴渗流试验机,研究褐煤单一裂缝在叁轴应力-热解耦合作用下裂缝张开度及渗流特性的演化规律。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根据褐煤热解失重曲线获得褐煤热解叁个阶段:25℃到300℃的脱水脱气阶段,该阶段褐煤完成了干燥和部分脱氧过程;300-600℃褐煤的第一热分解阶段,该阶段是褐煤活泼热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褐煤主要发生解聚和分解反应,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物质,生成焦油液体产物;600-900℃褐煤的第二热分解阶段,该阶段发生的反应主要是聚合反应和芳香烃边缘联结的小分子侧链或氢的脱落反应;(2)褐煤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可以分为叁个阶段:25℃-300℃的缓慢增长阶段;300-600℃的快速增长阶段;600-900℃减速增长阶段;(3)采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叁种褐煤试样进行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的褐煤试样活化能变化规律一样,说明褐煤的活化能变化规律与升温速率有关;(4)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褐煤试样的渗透率随着体积应力的增加而不断降低,但褐煤试样的渗透率变化规律随着体积应力的增加存在一个拐点值,在10℃到200℃时拐点值是15MPa,300℃时拐点值是20MPa;(5)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在不同体积应力作用下褐煤试样的渗透率值随着孔隙压力的增加而逐渐降低;(6)在体积应力和孔隙压力的作用下,褐煤试样渗透率随着温度的增加先升高而后下降,存在一个峰值渗透率,在不同的静水压力作用均表现出了相同的变化规律,褐煤渗透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基本符合二次抛物线型;(7)通过对褐煤原位注热开采过程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分析了褐煤煤层的流体运移通道的建立、褐煤煤层压裂裂缝形成和扩展机制和褐煤煤层压裂裂缝的渗透特性叁个问题,为褐煤矿床原位注热脱水与提质改性技术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柴辉,龙威,杨绍华,雷基林,毕玉华[9](2018)在《气固热耦合对微尺度气浮轴承微振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气体润滑理论和稀薄气体动力学,结合边界滑移和气固热耦合分析技术,研究考虑温度影响引起的气浮轴承气膜局部变形问题对气旋与微振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膜的最大形变量随温度升高呈线性增长;考虑热耦合的气旋移动速度要明显小于传统数值分析方法所得结果,且耦合条件下不同工作温度对气浮轴承微振动的影响也不相同;结合实验可得,随温度的升高,微振动强度逐渐降低,但温度升高并不改变其固有频率;不同气体环境影响着气旋的移动速度和微振动强度,其中分子数大小起主要影响作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以减小微振动。(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曹琼,陆道纲,常牧[10](2018)在《平行喷口流动引起温度振荡流固热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FLUENT软件,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对平行喷口冷热流体搅混产生的流固热耦合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将模拟值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其次,针对多种入口工况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某一时刻,流体温度处于波谷时,热量从固体传递给流体,下一时刻,当流体温度处于波峰时,热量则从流体传递给固体,故而形成了流固间周期性的热传递现象;随着固体厚度的增加,温度振荡的振幅呈非线性减小,但频率不变;随着入口速度的增加,流体和固体温度振荡的主频逐渐增大,当速度从0.5 m/s变化到1.5 m/s时,主频率可从2 Hz升高到11 Hz。(本文来源于《核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固热耦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液体粘性传动技术具有高效节能,调速性能优,可实现同步传动、自动控制等优点,在风机、水泵的调速以及带式输送机等大功率重载设备的软启等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液粘传动技术开展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无沟槽摩擦副间油膜径向流量、压力及承载力的解析式,分析了动力粘度、油膜厚度及旋转速度对径向流量的影响以及转速对压力、承载力的影响,得到了压力沿径向的分布规律;基于流体动压润滑理论,推导出径向槽形式摩擦副动压承载力的解析式,得到了动压力沿径向及周向的分布规律;根据牛顿内摩擦定律,建立了无沟槽及有沟槽摩擦副传递扭矩的解析式,分析了油液粘度、厚度及转速差等对传递扭矩的影响。设计了多组不同沟槽尺寸的径向槽摩擦副,建立了叁维模型并进行了网格划分,利用FLUENT软件进行了摩擦副流固热耦合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工作油扭矩传递能力、油膜温度场及压力场在沟槽尺寸变化下的分布规律,对比分析沟槽尺寸对液粘传动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径向槽摩擦副沟槽尺寸设计的合理建议;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了摩擦副流固热耦合与热流耦合的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耦合方式在压力场、温度场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两种耦合方式所得压力值大小相近、温度值热流耦合方法比流固热耦合方法高出10%左右。基于热流耦合方法,考虑工作油的粘温特性,对液粘传动起动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平行界面和变形界面不同工况下流体摩擦阶段各膜厚状态下工作油液扭矩传递能力、油膜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对比了平行界面和变形界面液粘起动过程流体摩擦阶段的起动特性。搭建了液粘传动实验台,对径向槽摩擦副展开了实验研究,得到了摩擦副间油膜扭矩传递能力、压力场及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实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对液粘传动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并为液粘传动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热耦合论文参考文献
[1].余航,赵新文,傅晟威.船用核动力装置止回阀的流固热耦合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9
[2].马灵童.液粘传动摩擦副流固热耦合分析及起动过程流场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3].朱玉华,付思.基于流固热耦合的干式变压器温度场数值分析[J].变压器.2019
[4].胡均平,刘成沛.液体静压转台流固热耦合建模及其工作参数对性能影响的分析(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8
[5].关新,郭瑞,张硕,潘舒然,唐美玲.固热耦合作用下风力机齿轮系机械可靠性灵敏度分析[J].河南科学.2018
[6].柴辉,龙威,杨绍华,雷基林,毕玉华.气固热耦合对微尺度气膜空气静压轴承承载特性的影响[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关鹏,艾延廷,王志,包天南.热冲击后气膜冷却叶片结构强度流固热耦合仿真[J].航空动力学报.2018
[8].高飞.固热耦合作用下褐煤单一裂缝渗流特性演化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9].柴辉,龙威,杨绍华,雷基林,毕玉华.气固热耦合对微尺度气浮轴承微振动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8
[10].曹琼,陆道纲,常牧.平行喷口流动引起温度振荡流固热耦合数值模拟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