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九六O医院<泰安院区>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目的:肺癌治疗过程中,对CT引导微波消融术应用并观察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80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施以常规化疗,观察组采用CT引导微波消融术治疗联合化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微波消融术治疗肺癌患者,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CT引导微波消融术;肺癌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8-0136-01
肺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死亡率及发生率较高,患者初发疾病时,不见明显症状,疾病隐匿性较强,患者一旦发现病情严重,诊断时已经进入晚期。临床肺癌常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化疗及放疗。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波消融术在肺癌疾病中应用。本次实践利用CT引导微波消融术在肺癌患者治疗中,以下为详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2月—2018年4月我院纳入的肺癌患者人数为80例,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48例、32例,患者年龄为40~78岁,平均年龄为(57±3.45)岁,中心型肺癌及周围型肺癌人数分别为40例、40例,单个病灶患者48例,2~3个病灶患者人数为32例。患者病灶直径在3cm以下人数44例,直径在3cm以上人数为36例。两组患者常规资料并无明显差异,具有对比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化疗,对鳞状细胞癌患者施以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对腺癌患者施以培美曲塞来联合顺铂治疗。患者单次治疗时间为15d,将60d作为一个周期[1]。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上,施以CT引导微波消融术治疗,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选择16层螺旋CT设备及微波治疗设备、微波刀[2]。患者在术前使基础治疗,为患者止咳及镇静处理,改善患者心肺功能,使患者保持呼吸顺畅。患者治疗前还需进行检查,检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心电图等。
微波消融术在应用过程中,利用CT仪器对患者病灶处进行扫描,根据扫描结果选择穿刺位置,明确穿刺深度及进针角度。根据病灶处位置及形态确定入路路径。利用利多卡因为患者施以局麻处理,并根据设定角度进针,CT再次进行扫描,确定进针路线是否正确。进针过程中按照长轴进入,穿刺后进入肿瘤远端,针尖位置确定后,与氧化钠注射液接通,建立循环系统[3]。设定相关参数,功率设定为40~80W,治疗时间为15~20min。拔针过程中需指导患者控制呼吸,治疗结束后,CT设备检测患者病灶,观察是否发生气胸及血胸等不良症状,叮嘱患者注意休息,在12h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践利用SPSS21.0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利用x-±s表示,利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为75%,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为87.5%,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见表1。
表1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效果对比[n(%)]
3.讨论
我国肺癌患者人数不断增加,临床治疗方案中手术治疗方案作为首选[4],患者诊断发病期一般为晚期,手术治疗难度较大,成功率较低。针对此问题,应当找到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减少对患者的伤害,提升治疗效果。微波消融术在开发后,在癌症患者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患者生存时间得以延长[5],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在本次实践过程中,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施以微波消融术治疗,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因此将微波消融术应用于肺癌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韩晓颖,杨霞,叶欣,黄广慧,危志刚,李文红,倪阳,孟敏,王娇.CT导引微波消融治疗高龄老人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32例[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8,27(11):1051-1055.
[2]陈书文.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合并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03):977-978.
[3]彭寿洲.CT引导微波消融术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4):121-122.
[4]王单,朱沭,张伟,李开艳,朱鹏,罗鸿昌.超声医师训练掌握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术的学习曲线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8,20(11):775-777.
[5]樊津瑞,靳浩,杨君,廖坤,何焯成,崔敏.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与开放手术在甲状腺结节治疗中效果的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09):1159-1162+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