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矿柱间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矿柱,间距,空场,系数,数值,效应,参数。
矿柱间距论文文献综述
姜立春,王玉丹,温勇[1](2018)在《采场空区拱架效应与矿柱宽度及间距相依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充分利用岩体拱架效应提高矿山采空区的稳定性,基于采空区岩拱拱轴内力及结构承载力的特征,构建空区岩拱的力学模型,采用无铰拱理论计算岩拱内力大小,推导出矿柱间距及宽度关于拱轴系数m及拱高h的数学表达式。分析了某大型金矿不同拱轴系数情况下,矿柱宽度及矿柱间距依存关系。结果表明:当矿柱宽度一定时,矿柱间距(l)随着拱轴系数(m)的减小而减小,当拱轴系数减小至零时,拱轴线趋近直线,岩拱效应逐渐消失;当矿柱间距一定时,矿柱宽度(d)随着拱轴系数(m)的增加而增大,变化曲率逐渐减小。工程验证表明,矿柱合理间距取28 m时,采场顶板安全状态良好,现场位移监测验证了其结果的可靠性,说明了空区顶板岩体拱架效应约束作用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王龙,叶义成,姚囝,罗斌玉,岳哲[2](2016)在《大直径深孔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隔离矿柱合理间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安徽某铜矿大直径深孔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开采技术条件,根据矿柱安全系数公式计算出隔离矿柱合理宽度为20 m左右,运用材料力学简支梁平衡理论分析计算了隔离矿柱合理间距为60~65 m。以理论计算值为依据,数值模拟中采用3种方案分析不同隔离矿柱间距参数下矿岩的应力和位移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隔离矿柱宽度为20 m时,矿体开挖后在采场顶底板表现为拉应力状态,在隔离矿柱处表现为压应力状态,且应力和位移随着隔离矿柱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尤其是当隔离矿柱间距为70 m时,采场应力和位移明显增大,矿柱剪切破坏的程度加大,且顶板安全率小于1,因此间距为65 m时是较为合理的,计算结果符合矿山实际。(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6年10期)
杨明春[3](2004)在《东铜峪金矿矿柱间距设计方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评述了已有代表性的矿柱间距设计理论 ,结合东桐峪金矿实际导出了新的矿柱间距设计方法 ,用此方法计算出的间距应用于矿山实际 ,有效地防止了采场顶板冒落 ,确保了采矿安全。(本文来源于《采矿技术》期刊2004年03期)
矿柱间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安徽某铜矿大直径深孔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开采技术条件,根据矿柱安全系数公式计算出隔离矿柱合理宽度为20 m左右,运用材料力学简支梁平衡理论分析计算了隔离矿柱合理间距为60~65 m。以理论计算值为依据,数值模拟中采用3种方案分析不同隔离矿柱间距参数下矿岩的应力和位移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隔离矿柱宽度为20 m时,矿体开挖后在采场顶底板表现为拉应力状态,在隔离矿柱处表现为压应力状态,且应力和位移随着隔离矿柱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尤其是当隔离矿柱间距为70 m时,采场应力和位移明显增大,矿柱剪切破坏的程度加大,且顶板安全率小于1,因此间距为65 m时是较为合理的,计算结果符合矿山实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矿柱间距论文参考文献
[1].姜立春,王玉丹,温勇.采场空区拱架效应与矿柱宽度及间距相依性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王龙,叶义成,姚囝,罗斌玉,岳哲.大直径深孔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隔离矿柱合理间距研究[J].金属矿山.2016
[3].杨明春.东铜峪金矿矿柱间距设计方法的探讨[J].采矿技术.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