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品包装装潢印刷方式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徐盟[1](2021)在《民国时期纸包装设计研究》文中指出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指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张诗浩[3](2019)在《基于聚噻吩/导电炭黑原位聚合导电油墨的制备及在包装防伪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聚噻吩及其衍生物具有高导电性、环保性和优异的热稳定性等优点,将其制备为高聚物系导电油墨,在印刷电子和智能包装等领域中极具应用前景。本文以聚(3,4-乙撑二氧噻吩)(PEDOT)和导电炭黑(CB)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两种方式制备聚噻吩/导电炭黑导电油墨,研究组分配比、实验条件对其物理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并借助于丝网印刷技术在包装防伪领域进行探索性开发设计,为高聚物系导电油墨的理论研究和在包装防伪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首先,采用共混法制备聚噻吩/导电炭黑二元导电油墨,系统地研究连接料种类、辅助添加剂以及烧结温度等因素对油墨粘度、附着力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油墨具备良好的附着力性能,当PEDOT与羧甲基纤维素钠凝胶的比例为5:1,与水性聚氨酯的比例为5:3时,油墨粘度为23.587 Pa·s,能够满足丝网印刷的要求。经60-100oC的热烧结后,导电油墨的电阻值明显下降,在烧结温度为80oC时,电阻率为10.8?·cm。另外,电阻值能够随着印品长度、宽度的增加呈现规律性变化。其次,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噻吩-导电炭黑(PEDOT-CB)导电复合材料,并进一步地制备为PEDOT-CB/CMC导电油墨。探讨复合材料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并利用热重分析研究炭黑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添加聚苯乙烯磺酸的情况下炭黑限制了PEDOT的聚集行为,其可加工性和分散性显着提高。复合材料的多孔和海绵状结构增加了比表面积,这有助于提高储能密度。此外,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导电性和热稳定性,当CB和PEDOT的比例为5:5时,电导率可达1.33 S/cm。另外,油墨在纸、塑料、棉布等不同基材上均能满足丝网印刷的要求。最后,利用制备的PEDOT-CB/CMC导电油墨,结合导电油墨电阻值的可变性和可控性以及二维码自身的防伪特性和交互便利性,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可变二维码技术的导电二维码,实现多重防伪功能。该导电二维码完全实现或不影响现行二维码的功能。导电二维码不仅能够应用在可变二维码领域,对于静态二维码同样适用,这将使其在包装防伪领域的应用范围更广,成本更低,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王彩印,李超[4](2018)在《包装中专色印刷图像数字水印方法》文中指出目前,包装装潢图的印刷图像水印算法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四色印刷方式,因而其用于专色印刷中效果不佳。基于包装中专色印刷和扫描图像特征,结合整数小波转换(IWT)和奇异值分解(SVD)提出了一种可用于专色图像印刷的鲁棒水印算法。先对专色通道进行IWT转换,然后将水印信息直接嵌入一级IWT各子带的奇异值S中;为了提高水印安全性,对水印图像进行了Arnold置乱加密,并在嵌入水印的图像中嵌入一个数字签名;提取水印时,基于专色图像印刷-扫描特征,将专色印刷图像扫描成灰度图,提取数字签名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再提取水印信息。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选用胶版印刷方式对本文算法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测试,并与文献[8]所提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算法应用于专色印刷中具有很好的视觉不可见性,且可以抵抗胶版印刷过程。
成佳[5](2018)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下的食品包装安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品是维持人体生命与健康所需营养和能量的重要物质来源,食品安全性至关重要。食品包装作为食品的贴身衣物,通过设计能够实现保护食品、美化商品、传递信息等功能。然而,近年来食品包装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安全事故却频繁发生,不仅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还让消费者对食品品质产生不信任感,严重损害品牌信誉。同时,设计不合理产生的大量包装废弃物也给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基于此,提出通过食品包装生命周期的流程式管理手段,促进食品包装安全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下展开科学系统的安全设计实施过程,寻求解决食品包装安全隐患的最优方案。论文首先对食品包装安全设计相关定义进行界定,对国内外食品包装安全法规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各国法规中具体涉及食品包装材料、生态和标识方面的法规标准,以促进我国食品包装安全法规体系的完善,提高我国食品包装安全的基本评价尺度。其次,从生命周期角度探析食品包装生命周期的概念与内容,分析食品包装从生产、储运、销售、使用到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最后,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研究,探究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下的食品包装安全设计流程,将其管理方式应用于食品包装材料选择、结构设计、装潢设计等环节中,以解决食品包装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安全问题。同时,在食品包装安全设计流程运作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确保食品包装生命周期的公开性与透明度,最终使食品包装的整个生命流程都能科学有效地保障食品、消费者、环境的安全,促进食品、包装企业的健康发展。
张文华[6](2018)在《食品包装安全链的系统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食品安全等级不断提高的国际趋势下,全球性的热点话题总是脱离不了食品的安全问题。当代社会,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追本溯源,食品包装作为食品的贴身保护层,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包装的安全性也最直接地影响着食品的安全;食品包装具有特殊性,它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包装面向消费者,引入宏观策划与系统化工程需要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层次及消费需求。本文就系统化设计方法对食品包装安全链各环节的安全性设计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研究。文章先介绍了食品包装及包装安全设计的相关概念,运用文献研究等方法指出了影响食品包装安全的因素及问题,通过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分析食品包装安全链的各环节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以及从包装材料、印刷工艺、结构、装潢方面来分析食品包装中的安全问题同时并提出建议和对策。包装设计师作为食品与厂家、市场间的桥梁,在设计初始就应全方位地考虑整个包装各环节中所存在的安全因素,文章探析了本体安全设计方法和间接安全设计方法,其中,本体安全设计从包装材料、印刷、结构三个方面考虑包装设计对食品安全链的影响;间接安全设计从信息提示性和外部防御性的安全设计出发,探讨包装使用过程中对食品和人的安全保护;信息安全设计从警示提示、智能提示等方面研究包装对食品安全的提示性设计,进而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本文以理性角度对食品包装安全进行研究,提出了食品包装安全链“B+I”集成式的系统化设计方法,探讨“B+I”集成式设计理念实施流程,形成相对完善的设计思路,丰富了食品包装安全链系统化设计的理论体系;依据上述理论体系,包装设计师根据消费者的根本需求和潜在需求,设计出相对安全的食品包装,进而达到食品、人的生理与心理、环境之间的安全和谐。
李建军[7](2017)在《包装印刷行业VOCs管控政策与治理技术》文中研究指明
孙雅楠[8](2017)在《商品零售易包装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时代全球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商品的包装与展示越来越重视,零售易包装是近些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包装方式,它不仅能够保证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能够为商场管理人员的理货以及产品销售展示提供方便。而在国内市场上多数的零售易包装用于食品和饮料等快消品领域,并没有发挥出其优势和价值。零售易的包装方式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我国零售业包装领域流行的包装形式,也将为包装行业和商品零售商家带来巨大的商机。本课题针对商品零售易包装整体解决方案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搜集研究国内外现有的零售易包装的案例,分析它们在结构设计上的特点,借鉴它们的设计形式和优点,进行商品零售易包装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和设计。课题选取目前市场上需要解决和优化包装的节能灯产品,从节能灯的包装设计、结构计算、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到最后的成本核算和环境分析,做出了一整套完整的零售易包装方案,结合目前印刷包装行业的技术和设备,设计了合理的零售易包装生产工艺,选择合适的加工设备,从而为国内零售易包装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课题还研究设计了零售易包装制品的生产加工工艺,包括瓦楞纸板生产工艺、印刷和模切工艺等,选择了合适的加工设备进行实际生产,通过以上过程完成零售易包装整体解决方案的优化设计。本课题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研究和设计,对于提高商品零售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以及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研究成果将为国内零售易包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赵园园[9](2015)在《丝网印刷在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促使了新型经济领域的开发,于此同时,各种周边技术也不断地研发、改善与更新起来。新型经济行业——化妆品已经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种类日益繁多而齐全,它的竞争愈演愈烈,化妆品的包装设计早已成为打入行业市场并占据有利市场地位的重要因素。设计与工艺看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是二者之间在整个社会的经济生产链中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设计能够发掘工艺,并促进工艺的发展,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工艺可以辅佐设计的完成,使设计从设计师的主观臆想变成实实在在的具有商业价值的实用物品。包装设计与印刷工艺之间亦是如此。好的化妆品包装设计需要印刷工艺的支持,同时,印刷工艺技术的改进也将带来化妆品包装设计的新发展、新思路。丝网印刷作为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刷方式,在现代化的今天早已与时俱进,有了新的发展,崭露头角,而它在化妆品这一特殊新兴的商品包装上展现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优化着化妆品的包装,在化妆品彰显个性、打入市场、树立品牌形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重点了解化妆品、化妆品包装设计特点以及丝网印刷工艺技术,从感官认知、材料、工艺、设计四个不同领域之间的学科知识来阐述丝网印刷与化妆品包装设计相互交织的关系,研究化妆品包装设计与丝网印刷二者之间的可适性、问题与发展。丝网印刷能实现各种适应现代化妆品包装的特殊效果,丝网印刷能更好地诠释化妆品包装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各方面的感官刺激设计,丝网印刷可广泛运用于各种材料如玻璃、塑料、金属、纸盒、陶瓷,正好迎合了化妆品包装设计多样性的材料选择,丝网印刷更解决了化妆品市场上的弊端与问题,拥有较好的防伪性。当然,丝网印刷在印制化妆品包装的图文设计时也存在自身的缺点需要完善,如出现糊版、针孔、气泡、斑点、尺幅扩大现象。然而,尽管如此,现代化的丝网印刷又吸纳新技术、新观念符合了现代化妆品包装的设计要求,展现了其在化妆品包装设计上的良好发展前景等等,这些将在正文中做详细地解释与说明。
孙绍君[10](2013)在《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近百年的宏观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像案例分析,结合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观念、审美活动以及艺术设计发展状况等因素,对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嬗变规律进行梳理,与此同时,也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特点和商业艺术设计的成果与问题加以论述,希望能够对丰富我国近现代艺术设计史的内容有所助益。绪论对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百年历史发展的研究意义和研究范式进行了介绍,并对相关概念做了进一步的解析和说明。第一章回溯了中国古代原始品牌意识的萌生以及古代至近代中国商业标记的诞生和发展,述清了中国近现代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源流关系。第二章概述了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在中国萌生、发展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采用了纵向的历史阶段划分和横向的设计形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民国时期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述评,突出其在中国近现代艺术设计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第三章主要从建国后在政治语境下对商业美术进行的改造入手,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国内的艺术设计转型对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影响,并着重以当时的标志设计为例进行了说明。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当代国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状况,并着重对此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暴露的问题进行了肯定与反思。同时也尝试从品牌理念的更新以及国内专业品牌形象设计机构的发展等角度入手,挖掘品牌形象构建和视觉形象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从中寻找适合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的路径。第五章则跳出历史发展的思路,在视觉文化发展的语境下对品牌构建和视觉形象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感悟中国百年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所带来的启示。结论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基于目前国内缺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进行整体、系统研究的现状,本文将研究的侧重点设置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梳理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脉络,尝试分析和把握其中的发展规律,为我国当下与未来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同时也可藉此从一个侧面认识和了解我国商业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其次,以我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的变迁为背景,从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对我国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切入,对自民国至今我国各历史阶段中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得失与意义加以思考。最后,站在视觉文化发展的高点,以整体性、多维度的视角来俯瞰视觉形象设计与品牌价值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视觉形象设计在现代品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总结出近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嬗变对于促进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二、商品包装装潢印刷方式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品包装装潢印刷方式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3)基于聚噻吩/导电炭黑原位聚合导电油墨的制备及在包装防伪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导电油墨 |
1.1.1 功能印刷技术 |
1.1.2 导电油墨分类 |
1.1.3 导电油墨应用 |
1.2 导电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 |
1.2.1 导电聚合物 |
1.2.2 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 |
1.2.3 导电聚合物与碳基复合材料 |
1.3 PEDOT在印刷电子领域的研究进展 |
1.3.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2 目前所存在问题 |
1.4 包装防伪技术 |
1.4.1 包装防伪技术发展 |
1.4.2 防伪包装的种类与特点 |
1.4.3 二维码在防伪技术中的应用 |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共混法制备PEDOT:PSS/CB导电油墨及其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二元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 |
2.4 导电油墨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2.4.1 物理性能测试与分析 |
2.4.2 导电性能测试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原位聚合PEDOT-CB导电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常规条件制备PEDOT-CB复合材料 |
3.3.2 超临界二氧化碳条件制备PEDOT-CB复合材料 |
3.3.3 分析与测试方法 |
3.4 结构与性能表征 |
3.4.1 PEDOT-CB的形态特征 |
3.4.2 PEDOT-CB的结构分析 |
3.4.3 热稳定性能分析 |
3.4.4 导电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原位聚合PEDOT-CB/CMC导电油墨及印刷适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PEDOT-CB/CMC导电油墨制备与测试 |
4.3.1 PEDOT-CB/CMC导电油墨制备 |
4.3.2 PEDOT-CB/CMC测试与分析 |
4.4 丝网印刷适性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导电油墨在包装防伪中的应用 |
5.1 导电二维码的防伪原理及编码 |
5.1.1 导电二维码的防伪原理 |
5.1.2 导电二维码的编码 |
5.2 导电二维码在包装防伪中应用 |
5.2.1 包装防伪的应用原理 |
5.2.2 导电二维码的可应用性测试 |
5.2.3 包装防伪的应用示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包装中专色印刷图像数字水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印刷原理和专色印刷的扫描图像特性分析 |
2.1 印刷原理 |
2.2 专色印刷的扫描图像特性 |
3 算法原理 |
3.1 水印嵌入算法 |
3.2 水印提取算法 |
4 实验 |
4.1 实验环境和参数设置 |
4.2 水印的图像质量评价 |
4.3 印刷-扫描实验及结果分析 |
5 结论 |
(5)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下的食品包装安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原因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食品包装安全设计相关理论与法规概述 |
2.1 食品包装安全设计的定义与内容 |
2.1.1 食品包装的定义 |
2.1.2 食品包装安全的定义 |
2.1.3 食品包装安全设计的定义 |
2.2 食品包装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
2.2.1 国外食品包装安全法规管理体系 |
2.2.2 中国食品包装安全法规管理体系 |
2.2.3 国内外食品包装安全法规对比研究 |
第三章 食品包装的生命周期概述 |
3.1 生命周期的概念 |
3.2 食品包装生命周期的内容 |
3.3 食品包装生命周期的特点 |
3.3.1 产品性 |
3.3.2 关联性 |
3.3.3 拓展性 |
第四章 食品包装生命周期的主要安全问题 |
4.1 引发食品包装安全问题的原因 |
4.1.1 “过弱包装” |
4.1.2 “过度包装” |
4.2 食品包装生命周期各阶段主要安全问题分析 |
4.2.1 生产阶段的材料与工艺安全问题 |
4.2.2 储运阶段的防护问题 |
4.2.3 销售阶段的过度问题 |
4.2.4 使用阶段的功能问题 |
4.2.5 废弃阶段的环保问题 |
第五章 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下的食品包装安全设计流程 |
5.1 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概述 |
5.1.1 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 |
5.1.2 食品包装生命周期管理 |
5.1.3 食品包装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技术 |
5.1.4 包装生命周期管理对食品包装安全设计的价值 |
5.2 食品包装安全设计原则 |
5.2.1 充分考虑食品特性原则 |
5.2.2 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优先表达原则 |
5.2.3 以人为本原则 |
5.2.4 环境友好原则 |
5.3 食品包装安全设计流程 |
5.3.1 第一阶段生产环节的材料与工艺安全 |
5.3.2 第二阶段储运环节的内容物安全 |
5.3.3 第三阶段销售环节的消费者心理安全 |
5.3.4 第四阶段使用环节的消费者生理安全 |
5.3.5 第五阶段废弃环节的环境安全 |
5.4 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系统化设计流程 |
第六章 基于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食品包装安全设计实践 |
6.1 “湘村黑猪”包装安全策划方案 |
6.1.1 产品特性分析 |
6.1.2 市场调研分析 |
6.1.3 “湘村黑猪”包装生命周期分析 |
6.1.4 设计定位与构思 |
6.2 设计实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食品包装安全链的系统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1.3 国内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方法 |
1.4 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食品包装安全链概述 |
2.1 食品包装安全的内涵 |
2.1.1 食品包装定义、分类和功能 |
2.1.2 食品包装安全设计的概念与内容 |
2.1.3 影响食品包装安全的因素 |
2.2 食品包装安全链的构成 |
2.2.1 食品包装安全链的构成环节 |
2.2.2 食品包装安全链的构成因素 |
2.2.3 食品包装安全链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
第三章 食品包装中的安全问题 |
3.1 食品包装材料及其安全问题 |
3.2 食品包装印刷及其安全问题 |
3.3 食品包装造型结构设计及其安全问题 |
3.3.1 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安全问题 |
3.3.2 包装容器结构设计的安全问题 |
3.4 包装装潢设计的安全问题 |
第四章 食品包装的本体安全设计方法 |
4.1 食品包装本体安全的概念与设计内容 |
4.2 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设计方法 |
4.2.1 食品包装材料的分类及性能 |
4.2.2 影响食品包装材料选用的原则 |
4.2.3 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要求 |
4.2.4 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设计 |
4.3 食品包装结构造型的安全设计方法 |
4.3.1 食品包装结构分类类型 |
4.3.2 缓冲包装结构设计 |
4.3.3 减量化设计方法 |
4.3.4 密封瓶盖结构设计 |
4.3.5 便携式设计 |
4.4 食品包装装潢印刷的安全设计方法 |
4.4.1 食品包装印刷工艺的种类及特征 |
4.4.2 食品包装安全对印刷材料的使用要求 |
4.4.3 食品包装印刷的防伪技术 |
4.4.4 环境协调型包装印刷新技术 |
第五章 食品包装的间接安全设计方法 |
5.1 食品包装间接安全的概念与设计内容 |
5.2 包装技术工艺安全设计方法 |
5.2.1 防潮包装技术 |
5.2.2 防伪智能包装技术 |
5.3 信息提示性安全设计方法 |
5.3.1 警示提示 |
5.3.2 防伪提示 |
5.3.3 智能提示 |
5.3.4 情感性提示 |
5.4 外部防御性安全设计方法 |
5.4.1 防护物的安全设计 |
5.4.2 附加物的安全设计 |
第六章 食品包装安全链“B+I”集成式的系统化设计思路 |
6.1 食品包装安全链“B+I”集成式系统化设计概述 |
6.2 食品包装安全链“B+I”集成式系统化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法 |
6.2.1 食品包装安全链“B+I”集成式系统化设计思路 |
6.2.2 食品包装安全链“B+I”集成式系统化设计方法 |
6.3 “B+I”集成式系统化设计理念实施流程 |
6.3.1 生产加工环节的安全设计 |
6.3.2 储运环节的安全设计 |
6.3.3 销售环节的安全设计 |
6.3.4 使用环节的安全设计 |
6.3.5 废弃物回收处理环节的安全设计 |
第七章 基于食品包装安全链的水果趣味性组合包装 |
7.1 水果包装的问题分析 |
7.2 水果瓦楞纸包装安全性设计方案 |
7.2.1 设计来源 |
7.2.2 设计定位 |
7.2.3 设计实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商品零售易包装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零售易包装的类型、特点概述 |
1.2 零售易包装的发展概况 |
1.2.1 零售易包装发展现状 |
1.2.2 零售易包装发展趋势 |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2 课题的研究目标 |
1.3.3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零售易包装的研究与设计 |
2.1 零售易商品的包装装潢设计 |
2.1.1 零售易包装色彩设计 |
2.1.2 零售易包装图案与文字设计 |
2.2 零售易包装结构的创新设计 |
2.2.1 现有零售易包装结构特点 |
2.2.2 零售易包装结构设计 |
2.2.2.1 系列化产品零售易包装设计 |
2.2.2.2 零售易快递箱结构设计 |
2.3 创新结构的设计计算 |
2.3.1 销售包装结构设计计算 |
2.3.2 运输包装结构设计计算 |
第三章 零售易包装生产工艺设计 |
3.1 零售易包装制品的生产原料 |
3.1.1 材料分析与选择 |
3.1.1.1 瓦楞纸板的结构和种类 |
3.1.1.2 瓦楞纸板的楞型 |
3.1.1.3 瓦楞纸板的原料 |
3.1.2 瓦楞纸板的生产工艺 |
3.1.3 瓦楞纸板的性能指标 |
3.2 零售易包装制品的加工工艺 |
3.2.1 瓦楞纸板的准备 |
3.2.2 印刷工艺 |
3.2.2.1 印刷工艺分析 |
3.2.2.2 印刷油墨分析 |
3.2.2.3 柔性版印刷的工艺过程 |
3.2.3 模切压痕 |
3.2.3.1 模切稿设计 |
3.2.3.2 模切刀具加工 |
3.2.3.3 排版 |
3.2.3.4 装版、垫版 |
3.2.3.5 整理 |
3.2.4 坯片整理 |
3.3 零售易包装制品生产线的设备选型 |
3.3.1 生产线的设计原则 |
3.3.2 瓦楞纸板生产线主要设备分析 |
3.3.2.1 单面瓦楞机 |
3.3.2.2 双面瓦楞机 |
3.3.2.3 旋转切废刀 |
3.3.2.4 纵切压线机 |
3.3.2.5 横切机 |
3.3.2.6 堆叠机 |
3.3.2.7 电脑控制中心 |
3.3.3 零售易包装制品加工主要设备分析 |
3.3.3.1 印刷分压切角开槽模切机 |
3.3.3.2 打包机 |
第四章 零售易包装成本与环保分析 |
4.1 成本分析 |
4.1.1 成本核算 |
4.2 环保分析 |
4.2.1 环境影响分析 |
4.2.1.1 噪音影响 |
4.2.1.2 大气影响 |
4.2.1.3 水环境影响 |
4.2.1.4 固体废弃物 |
4.2.2 零售易包装环保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丝网印刷在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化妆品包装设计 |
1.1 化妆品的发展 |
1.2 化妆品的定义与分类 |
1.2.1 定义 |
1.2.2 分类 |
1.3 化妆品的包装设计与印刷技术条件要求 |
第2章 现代丝网印刷 |
2.1 丝网印刷的工艺性 |
2.1.1 制作网版 |
2.1.2 印刷监制 |
2.1.3 印后加工 |
2.2 丝网印刷在包装装潢中的运用 |
第3章 丝网印刷与化妆品包装设计的可适性研究 |
3.1 化妆品包装的高度审美要求与丝网印刷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刺激 |
3.1.1 视觉刺激 |
3.1.2 触觉刺激 |
3.1.3 嗅觉刺激 |
3.2 丝网印刷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与化妆品包装设计种类的多样性 |
3.2.1 玻璃 |
3.2.2 塑料 |
3.2.3 金属 |
3.2.4 纸盒 |
3.2.5 陶瓷 |
3.3 丝网印刷化妆品包装的安全性与防伪性设计 |
3.3.1 油墨防伪 |
3.3.2 印刷防伪 |
3.3.3 个性化设计防伪 |
第4章 丝网印刷在化妆品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4.1 不良印刷反应 |
4.1.1 糊版现象 |
4.1.2 针孔、气泡现象 |
4.1.3 斑点现象 |
4.1.4 尺幅扩大现象 |
4.2 稳定性与精度问题 |
4.3 印刷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
4.4 印制成本高 |
第5章 丝网印刷在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长远发展战略 |
5.1 丝网印刷与化妆品包装的发展趋势 |
5.1.1 外观方面 |
5.1.2 质量方面 |
5.1.3 环保方面 |
5.2 数字化丝网印刷为化妆品包装设计带来新发展 |
5.2.1 高品质图文稿 |
5.2.2 程序简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缘起 |
二、 选题研究的意义 |
三、 选题研究的现状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 相关概念的厘定 |
六、 对于研究资料的说明 |
第一章 中国古代标记设计的历史溯源 |
第一节 中国古代标记意识的形成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商业标记设计与视觉传达体系 |
一、 古代商业标记的设计 |
三、 古代商业活动中的标记视觉传达体系 |
第三节 近代西方商标与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萌生 |
一、 近代西方商标与中国传统商业标记的比较 |
二、 “洋货”的渗透与近代中国商标、广告的萌生 |
三、 商业文化背景下的图像传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中国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
第一节 品牌视觉形象构建的外部环境逐渐成熟 |
一、 近代商业城市的崛起和品牌传播媒介的发展 |
二、 商标管理的法制化和广告行业的发展 |
三、 民族工商业的勃兴与民族企业品牌意识的建立 |
第二节 民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的三个阶段 |
一、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的初期 |
二、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的繁盛期 |
三、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的衰败期 |
第三节 民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分析 |
一、 多样化的内容题材 |
二、 中西融通背景下的多元设计风格 |
三、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形式分析 |
四、 设计机构的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支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
第一节 政治语境下的商业美术改造 |
一、 从月份牌画到新年画的改造 |
二、 宣传画的创作与流行 |
第二节 倍受抑制的广告业与产品品牌的缩减 |
一、 广告业的衰退 |
二、 品牌数量的缩减 |
第三节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产品标志设计 |
一、 产品标志设计的内容题材 |
二、 产品标志设计的风格形式 |
三、 代表性产品标志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
第一节 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恢复与探索 |
一、 政策方针的革新、实施与社会经济的起飞 |
二、 国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复兴 |
第二节 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与成长 |
一、 稳定社会环境下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浪潮 |
二、 企业 CI 战略下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
三、 国内品牌形象构建的要素与问题 |
第三节 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走向成熟 |
一、 数字、信息时代的设计变革 |
二、 消费社会背景下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成熟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思考 |
第一节 视觉文化演变对审美趋向的影响 |
一、 视觉文化概念的提出与释读 |
二、 视觉文化的发展对审美需求的满足 |
三、 视觉文化的繁盛对审美趋向的影响 |
四、 视觉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审美趋向转变 |
第二节 品牌形象的视觉化构建 |
一、 商业社会中的视觉消费与品牌形象 |
二、 品牌形象视觉化构建的必然性 |
第三节 对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反思 |
一、 对中国品牌文化的思考 |
二、 对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历程的思考 |
三、 对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影响力的归纳与思考 |
四、 对国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
结论 |
征引书目 |
图片来源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参与项目 |
附录 |
附录一·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相关大事(1912——2012) |
附录二·民国至今中国品牌标志设计演变典型案例图汇 |
致谢 |
四、商品包装装潢印刷方式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纸包装设计研究[D]. 徐盟.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基于聚噻吩/导电炭黑原位聚合导电油墨的制备及在包装防伪中的应用[D]. 张诗浩.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4]包装中专色印刷图像数字水印方法[J]. 王彩印,李超. 包装学报, 2018(06)
- [5]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下的食品包装安全设计研究[D]. 成佳. 湖南工业大学, 2018(02)
- [6]食品包装安全链的系统化设计方法研究[D]. 张文华. 湖南工业大学, 2018(02)
- [7]包装印刷行业VOCs管控政策与治理技术[A]. 李建军. 2017第十八届中国辐射固化年会论文报告集, 2017
- [8]商品零售易包装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D]. 孙雅楠.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8)
- [9]丝网印刷在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D]. 赵园园. 南昌大学, 2015(07)
- [10]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 孙绍君. 苏州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