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热调节论文_陈吉清,郑习娇,兰凤崇,彭睿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体热调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体,模型,舒适,环境,有效温度,习服,数值。

人体热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陈吉清,郑习娇,兰凤崇,彭睿[1](2019)在《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乘员舱热舒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乘员的动态热反应规律,以提高乘员舱内的热舒适性,综合考虑环境参数、人体调节、代谢水平、服装热阻等因素,建立车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调节模型耦合计算方法,计算乘员重要热感应部位头部、胸部和四肢的皮肤平均温度动态变化情况,并分析人体热调节反应和热舒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乘员舱热环境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耦合计算方法可较可靠地分析乘员动态热反应和热舒适性;在暖风系统开启时,车内热环境瞬态变化,在不同乘坐位置乘员不同身体部位的皮肤温度变化存在差异;在热环境中,乘员皮肤温度上升,人体的热调节参数血管舒张量和出汗量增加,从而带走体内热量,维持体温恒定。(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陈瑾[2](2019)在《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改进及其在矿井热环境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井热害严重影响着矿工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对矿井热环境进行全面而准确地评价对于创造良好的矿内工作环境以及保障矿工的安全和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热环境对人体的作用这一角度出发,建立适合矿工的Gagge二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并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回坡底煤矿的热环境进行了评价。首先,将广泛用于地面建筑室内热环境的Gagge二节点模型引入矿井热环境中,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服装热阻、服装湿阻、对流换热系数、蒸发换热系数、呼吸散热量及对流和辐射换热量的简化计算。由此得出了适合矿工的Gagge二节点模型,并对改进后的该模型编制了MATLAB计算程序。其次,现有研究把热环境评价指标分为叁类,将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卡他度、湿球黑球温度归为直接指标,将操作温度、热应力指数、等效温度归为理论指标,将综合温度、合成温度、结果温度、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标准有效温度、预测平均值和预测不满意度归为实验经验指标。本文根据指标来源不同,对部分指标的分类进行重新调整划分,并对易混淆的等效温度和有效温度,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和标准有效温度两组概念进行了区分与界定。再次,利用SPSS软件对预测平均值PMV、合成温度t_B、综合温度t_z、有效温度t_(eff)和标准有效温度SET这5个矿井热环境评价指标与相关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SET指标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70,可决系数为0.883,在5个评价指标中均为最高值,能正确预测实际热感觉。因此,SET指标的可靠性高,可用于矿井热环境评价。最后,利用改进后的Gagge二节点模型和SET指标对回坡底煤矿热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皮肤温度与新陈代谢率呈正相关关系,皮肤温度的变化与空气干湿球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矿工感觉舒适的临界皮肤温度范围为31.2~31.9℃;同一地点,不同新陈代谢率的矿工,其热感觉不同;由SET值的计算结果可知,回采工作面的热环境整体好于掘进工作面。因此,改进后的Gagge二节点模型及SET指标可以合理评估矿井热环境的实际情况,这为矿井热环境的评价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龙杰,刘益才,王宇迪,朱晓涵[3](2018)在《基于个性化桌面空气调节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统一环境条件下热舒适不满意的受试者,桌面通风可以根据不同人的需求,以其灵活的送风温度和风速使人体热舒适达到要求。本文在26℃的背景温度下,分别调节送风温度为20℃、22℃、24℃、26℃,风速为0.15m/s、0.25m/s、0.35m/s、0.45m/s、0.55m/s,研究桌面通风中不同送风温度温度和风速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并得出不同送风温度下的和风速适宜区间为(20℃,0.15m/s~0.25m/s),(22℃,0.15m/s~0.35m/s),(24℃,0.25m/s~0.45m/s),(26℃,0.35m/s~0.55m/s)。(本文来源于《家电科技》期刊2018年S1期)

杜晨秋[4](2018)在《环境温度变化对人体热调节和健康影响及其分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温度变化对人体热调节及舒适健康的影响一直是人体生理学、心理学、人体工效学、环境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对人体热调节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手段都有很大区别,各有侧重却缺少学科交叉融合。建筑环境学研究重在应用层面热环境营造,但对于温度引起人体热调节的原因是什么,其背后调节机理如何,温度变化一定程度上是否会引起人体健康风险,却缺乏深入的认识。但是,一个舒适健康室内环境营造的前提,则应首先保证对人员与热环境的相互作用有系统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关注室内温度设计的同时,拓展基础性研究,明晰人体热调节的温度响应特性,尤其是人体一些温度敏感的生理指标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调节规律,了解温度变化超出人体生理可调区间后可能存在的健康影响,才能更好地进行供暖空调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员舒适健康人居环境的需求。基于此,本研究首先采用环境流行病学中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对某医院2015-2016年每日感冒就诊人数与同时期气象因子开展时间序列分析,研究了日均温度与同时期人群感冒发病相对危险度的暴露-滞后-响应关系:低温下人群感冒的相对危险度较大,并存在2天滞后效应,但持续时间较短;热暴露的影响是及时迅速的,不存在滞后效应。从而直观上给出了温度变化对人体舒适健康影响的半定量认识,引出下述深入研究人体热调节随温度变化的必要性。其次,基于人体温度敏感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皮肤温度(T_(skin))生理指标,研究了自然环境下SCV和T_(skin)随全年温度变化(5-40℃)的响应全图。通过Boltzmann回归模型,量化了SCV和T_(skin)随温度变化的S型变化特性,获得了SCV和T_(skin)随温度变化显着温度区间(SCV:14.28℃-20.5℃;T_(skin):16.85℃-23.45℃),及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温度区间(SCV:10.19℃-24.59℃,T_(skin):13.75℃-26.55℃),揭示了人体的生理指标在不同温度区间内的调节特点和规律,深化了对人体自主性生理调节的认识。接着,通过在人工气候室营造可控、多变温度工况,开展了温度渐变(渐变速率1℃/10min,2℃/10min)、突变(中性-偏热-中性,偏热-中性-偏热)、动态(振荡衰减)形式下人体热舒适实验,进一步探究了动态温度刺激下人体皮肤温度随时间的响应特性。结合神经生理调节模型,建立了皮肤表面温度感受器放电频率随温度刺激、暴露时间以及刺激强度的函数模型。引入Knothe时间衰减函数,建立了突变条件下平均皮肤温度随突变温差和时间的调节及衰减模型,及基于皮肤温度和变化率的热感觉预测模型,从机理上揭示了人体皮肤温度和热感觉响应冷热刺激的差异性。进一步,引入生化指标测试,通过不同温度工况(8℃,14℃,20℃,26℃,32℃)的热暴露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手段检测了温度敏感的Thermo-TRPs通道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热刺激下热敏感TRPV1、TRPV4的mRNA表达明显上调,而冷刺激导致冷敏感TRPM8、TRPA1的mRNA表达上调,证实了不同Thermo-TRPs通道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机体的冷热调节响应,为在微观水平认识机体热调节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参考。最后,借鉴动物疾病模型和分子生物实验,探究了稳态温度(26℃)、小温差(26℃-18℃)、大温差(26℃-10℃)重复暴露对诱导加重哮喘气道炎症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稳态环境,重复温差刺激会显着增加哮喘的慢性炎症指标水平,并加重哮喘气道重塑、气道高反应性等,且温差越大,其引起的哮喘炎症性反应越严重,而冷刺激激活TRPA1通道,介导并恶化了哮喘气道炎症。研究结果可为暖通从业人员在室内外热环境设计营造以及人群健康防护上提供一定科学认识和基础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9-01)

龙杰,刘益才,王宇迪,朱晓涵[5](2018)在《基于个性化桌面空气调节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统一环境条件下热舒适不满意的受试者,桌面通风可以根据不同人的需求,以其灵活的送风温度和风速使人体热舒适达到要求。本文在26℃的背景温度下,分别调节送风温度为20℃、22℃、24℃、26℃,风速为0.15m/s、0.25m/s、0.35m/s、0.45m/s、0.55m/s,研究桌面通风中不同送风温度温度和风速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并得出不同送风温度下的和风速适宜区间为(20℃,0.15m/s~0.25m/s),(22℃,0.15m/s~0.35m/s),(24℃,0.25m/s~0.45m/s),(26℃,0.35m/s~0.55m/s)。(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电冰箱(柜)、空调器及压缩机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10)

罗茂辉[6](2017)在《建筑环境人体热适应规律与调节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环境人体热适应研究旨在满足人员健康舒适需求,同时降低采暖空调能耗。本研究基于我国居民的热适应规律,发现人体热适应动态规律及其方向性特征,提出“需求因子”来定量反映这种特征规律;并通过人工气候室实验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生理习服和心理适应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效果;最后基于PMV经典传热模型和热适应理论框架,构建了可刻画行为调节、生理习服、心理适应和物理改善作用效果的适应性热平衡理论模型,对构建新型热舒适数据库具有指导意义。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我国南北方采暖方式不同的地区开展问卷调查,探讨我国居民的热适应规律。结果表明,室内热经历显着地影响居民热适应,居民对热湿环境的舒适评价在不同的热经历对比过程中得以放大;建筑环境人体热适应具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方向性特征,不同热适应方向的难易程度和时间尺度均有不同。随后,在上海、北京开展实际建筑现场实测,验证人体热适应动态规律,同时提出“需求因子”来定量反映热适应动态规律及其方向性特征,结果表明,采暖人群适应非采暖环境的适应时间在3年以上,而非采暖人群适应采暖环境则可以在1年之内完成,并且建议实际建筑热环境营造应充分尊重居民易于接受舒适热环境而不易适应不舒适热环境的规律。而后,通过人工气候室中的生理实验,从“有无影响”、“影响尺度”、“如何描述”叁个层面探讨了人体热适应生理习服规律及其影响。实验发现,生理习服体现在短时间尺度的生理调节和长时间尺度的生理适应两个维度,其中短时间尺度的生理调节可以通过代谢产热变化规律加以描述;长时间尺度的生理习服可以用基于皮温、皮肤血流量等生理指标的权重系数和适应因子加以描述。接着,通过人工气候室中的心理实验,从“有无影响”、“影响途径”、“如何描述”叁个层面探讨了人体热适应心理调节规律及其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控制途径对人员热舒适的影响包括感知控制和物理环境改善两条途径,其中感知控制可以减缓人员的不舒适感,属于心理适应,其作用效果可以简单量化。最后,建立了机理更加清晰的适应性热平衡模型。该模型分项量化了行为调节、生理习服、心理适应与物理环境改善四个热适应途径的作用效果,兼具传热模型的计算优点与统计模型的经验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本研究形成的各项结论,能够为揭示建筑环境人体热适应机理、完善热适应理论、提炼热适应模型提供依据,并且为我国建筑热环境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4-01)

唐元梁,贺缨,邵宏伟[7](2015)在《基于多尺度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最优服装热阻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数学模型,发展了量化最优服装热阻的方法,并给出了安静状态不同环境温度下服装热阻的参考值。首先,建立了多尺度的人体热调节模型,然后,将人体不发汗、不冷颤作为热舒适状态评价标准,并利用二分法,对不同环境温度下最优服装热阻预测进行了反问题求解。(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李毅[8](2015)在《基于冬季人体热舒适的供暖系统优化运行的调节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中供暖系统由于能源利用率高、便于管理,该系统下的采暖面积已占到北方城镇采暖面积的主要部分。近些年来,集中供暖能耗虽然增长趋势变缓,但依然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集中供暖系统的服务对象是某区域内所有建筑,由于这些建筑的建筑形式、使用功能、室内外热扰动的状况各不相同,集中供暖系统的采暖效果并不理想,过量供热及冷热不均的现象仍然存在,这进而又增加了采暖能耗。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供暖系统缺少合理的运行调节手段,导致系统的供暖量与建筑的需热量并不匹配。因此,研究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行为对室内热环境和供暖能耗影响对于改善集中供暖系统运行状况,提高建筑室内环境质量,进而降低采暖能耗,发展我国节能事业意义重大。本文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调查与模拟分析。首先以北京市某集中供暖系统作为调查对象,对集中供暖系统实际运行状况、采暖效果及能耗进行分析,进而得到系统的实际运行调节规律。系统的采暖效果与能耗状况与室外空气温度、太阳辐射等室外气象因素及室内人员、照明及设备的发热量关系密切。为探究系统在实际运行状况下应如何保证供暖与建筑需热的平衡,本文在基于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对该集中供暖系统进行模拟,通过分析气候补偿器运行调节及手动运行调节模式下房间的不同采暖效果及能耗状况,对系统的运行调节模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取供水温度随室外气象条件变化的运行调节模式有助于改善采暖效果并降低系统能耗。但在建立供水温度调节模式时,应考虑太阳辐射和建筑内人员、照明及设备所带来的房间自由得热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由于集中供暖系统针对某个区域采暖,系统在运行时可根据最不利末端供暖需求调节供水温度。其他末端通过调节流量的方式,以达到供需热量平衡,进而保证系统的采暖效果并降低采暖能耗。(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赵梦洋[9](2015)在《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汽车乘员舱热舒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均汽车拥有量持续上升,汽车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人们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对汽车乘员舱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时,虽然考虑了太阳辐射、空调送风参数等因素,但是应用人体热调节模型的并不多见,大部分都将人体表面处理为定温或定热流等边界条件,未能考虑人体出汗、呼吸等自身的调节作用以及衣服热阻的影响。为更真实模拟汽车乘员舱内环境和评价乘员的热舒适性,本文采用人体热调节模型进行了尝试,人体热调节模型即能够根据外界环境自主调节产热和散热的人体热模型。本文首先按照1:1的比例建立了汽车乘员舱叁维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然后依据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汽车不同部位的传热特点,合理设置太阳辐射参数和乘员舱各壁面边界条件,依据正交试验原理,以空调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为影响因素共设计十五种组合方案,利用FLUENT对遭受强烈太阳辐射的乘员舱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送风参数下乘员舱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情况;最后结合人体热调节模型,根据人体各部位传热特点和热物理参数的不同将人体划分为不同的节段,选取第50百分位的成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将CFD数值模拟结果导入RadTherm,利用人体热调节模块求得人体在不同送风参数下全身各节段的温度分布,并选取当量温度qTe作为评价指标,分析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空调出风口温度控制在6℃~10℃,出风口速度控制在1.65m/s~2.52m/s时,汽车乘员舱能够较好满足人体热舒适性的要求。与定温和定体表热流法相比,该研究方法能够更加真实的评价人体热舒适性,从而为合理设计汽车空调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童力[10](2014)在《基于局部换热影响的低压人体热调节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人们更加关心舒适的室内环境,人体热调节模型与热舒适理论的研究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并且热调节模型能够为工程应用提供预测工具。目前国内外对热调节模型的研究大都是在常压环境下展开的,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常会身处低压环境中,有时也会处于非均匀的热环境中,抑或即使所处热环境的参数分布均匀,但因身体不同部位(如头部和躯干)着衣量的不同,导致身体不同部位所处的热环境不同,从而身体各部位的局部换热量不同。本文重点针对低气压环境,在人体局部换热的基础上对人体热调节模型进行了深入探讨,进而建立低气压环境下的人体热调节模型,并确定了低压热舒适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总结人体热调节机理的基础上,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了低气压环境下人体热调节系统中的主要生理参数,进而设计了低压环境人体热调节系统的实验。实验中,对各参数(大气压力、活动水平、环境温度)下的人体新陈代谢量及皮肤温度等生理参数进行了实测,结合主观问卷,建立了局部皮肤温度与热感觉的实验关联式,得出了表征皮肤温度的表达式,经验证,该表达式可以较好地预测不同大气压力、不同环境温度及不同活动水平下的人体热感觉。通过对实测生理参数的分析,可以得出:人体平均皮肤温度随压力的降低变化不显着,但局部皮肤温度随压力的变化并不一致,其显着性随人体部位不同而不同,新陈代谢量则随压力的降低而增加。同时依据实测生理参数随压力的变化规律,得出了低气压环境下人体局部对流、辐射及蒸发换热量公式,建立了低压环境人体与周围环境间的局部传热方程;通过对新陈代谢率进行低压下的修正,结合两节点模型,得到了可用于低压环境的Gagge两节点模型。其次,利用所得到的低气压环境下人体局部换热量公式分析了低气压环境下人体各部位实际的散热量的变化规律,并与用传统的人体平均皮肤温度法得出的换热量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两个方法随压力的变化趋势相同,但换热量值略有不同。此外,人体着衣量不同,会导致低压下人体各部位的散热量的变化规律不同,因此,在低压环境下的人体热调节模型中,考虑人体各部位换热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利用低压下人体的局部传热方程,建立了皮肤的总散热数学模型。并综合人体的代谢量、呼吸散热量以及修正后的低压两节点模型,建立了低压环境下基于局部散热的人体热调节模型,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在各工况下的准确性。进而利用低压下人体热调节模型预测了各种环境参数下的皮肤温度、核心温度及标准有效温度,绘制了低压下的等标准有效温度线。在分析低气压下标准有效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标准有效温度与人体平均热感觉投票MTS的线性拟合关系,并确定了低压下的热舒适区,为低气压下人体热调节及热舒适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4-12-01)

人体热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矿井热害严重影响着矿工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对矿井热环境进行全面而准确地评价对于创造良好的矿内工作环境以及保障矿工的安全和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热环境对人体的作用这一角度出发,建立适合矿工的Gagge二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并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回坡底煤矿的热环境进行了评价。首先,将广泛用于地面建筑室内热环境的Gagge二节点模型引入矿井热环境中,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服装热阻、服装湿阻、对流换热系数、蒸发换热系数、呼吸散热量及对流和辐射换热量的简化计算。由此得出了适合矿工的Gagge二节点模型,并对改进后的该模型编制了MATLAB计算程序。其次,现有研究把热环境评价指标分为叁类,将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卡他度、湿球黑球温度归为直接指标,将操作温度、热应力指数、等效温度归为理论指标,将综合温度、合成温度、结果温度、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标准有效温度、预测平均值和预测不满意度归为实验经验指标。本文根据指标来源不同,对部分指标的分类进行重新调整划分,并对易混淆的等效温度和有效温度,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和标准有效温度两组概念进行了区分与界定。再次,利用SPSS软件对预测平均值PMV、合成温度t_B、综合温度t_z、有效温度t_(eff)和标准有效温度SET这5个矿井热环境评价指标与相关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SET指标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70,可决系数为0.883,在5个评价指标中均为最高值,能正确预测实际热感觉。因此,SET指标的可靠性高,可用于矿井热环境评价。最后,利用改进后的Gagge二节点模型和SET指标对回坡底煤矿热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皮肤温度与新陈代谢率呈正相关关系,皮肤温度的变化与空气干湿球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矿工感觉舒适的临界皮肤温度范围为31.2~31.9℃;同一地点,不同新陈代谢率的矿工,其热感觉不同;由SET值的计算结果可知,回采工作面的热环境整体好于掘进工作面。因此,改进后的Gagge二节点模型及SET指标可以合理评估矿井热环境的实际情况,这为矿井热环境的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体热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1].陈吉清,郑习娇,兰凤崇,彭睿.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乘员舱热舒适性分析[J].汽车工程.2019

[2].陈瑾.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改进及其在矿井热环境评价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9

[3].龙杰,刘益才,王宇迪,朱晓涵.基于个性化桌面空气调节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的数值模拟[J].家电科技.2018

[4].杜晨秋.环境温度变化对人体热调节和健康影响及其分子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8

[5].龙杰,刘益才,王宇迪,朱晓涵.基于个性化桌面空气调节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的数值模拟[C].第十四届全国电冰箱(柜)、空调器及压缩机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6].罗茂辉.建筑环境人体热适应规律与调节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7

[7].唐元梁,贺缨,邵宏伟.基于多尺度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最优服装热阻预测[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8].李毅.基于冬季人体热舒适的供暖系统优化运行的调节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

[9].赵梦洋.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汽车乘员舱热舒适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

[10].童力.基于局部换热影响的低压人体热调节模型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热感觉随室温的变化人体热调节负反馈控制系统人体热调节系统控制框图人体热调节系统计算示意图数值人体热调节模型程序流程图人体热调节系统原理图

标签:;  ;  ;  ;  ;  ;  ;  

人体热调节论文_陈吉清,郑习娇,兰凤崇,彭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