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卵数论文_张亚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窝卵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山雀,伯劳,家燕,产期,种群,白鹭,剧毒。

窝卵数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楠[1](2017)在《黑嘴鸥遗传多样性及超常窝卵数发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嘴鸥(Saundersilarus saundersi)是全球易危物种,95%的种群繁殖于我国东部沿海的叁个地区。其中山东种群近5年种群数量增长了33倍,同时发现随着种群的增长,超常窝卵数巢窝越来越多。为探讨在数量及分布波动较大的背景下黑嘴鸥遗传多样性格局是否发生了变化,并探究超常窝卵数的发生原因,我们对中国境内的黑嘴鸥繁殖种群开展了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建议。1.种群数量与分布变化近3年来,对黑嘴鸥巢窝进行了全面调查,更新了IUCN红皮书中估计的黑嘴鸥种群数量,至2016年中国境内繁殖种群数量已达16 800只,95%以上的黑嘴鸥种群在有限的人工管理的栖息地中繁殖。其中山东种群数量迅速增长,2016年达7 112只,其中1436只繁殖于大汶流管理站10万亩湿地恢复区的一个不足200m2人工岛上;辽宁种群数量近3年呈略微下降趋势,2016年种群数量为8 642只,仅繁殖于南小河面积不足260000m2的养虾池中;江苏种群数量近3年也呈下降趋势,目前繁殖于保护区以外的东台自条子泥围垦区和南通市如东县小洋口滩涂。2.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地理结构利用mtDNA和微卫星标记对来自辽宁、山东、江苏的247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水平及系统地理结构分析。叁个繁殖种群在Cyt b、控制区和核微卫星标记中均呈现出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叁个繁殖种群之间没有明显的系统地理结构,我们推测山东群数量的增长及叁个繁殖种群间强基因流可能源于辽宁、江苏种群的出生扩散或繁殖扩散。研究揭示了黑嘴鸥的3个重要特征:有较高的扩散能力,有较高的基因流和对恢复湿地的适应力。对于其他的集群繁殖的受胁水鸟,如果具备这3个特征,则可通过用相似的保护措施来实现种群复壮。3.超常窝卵数发生机制采用微卫星DNA标记方法,对大汶流超常窝卵数和正常窝卵数巢窝的亲鸟和幼鸟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汶流黑嘴鸥繁殖种群中既存在种内巢寄生行为(CBP),也存在婚外配行为(EPC)。在超常窝卵数巢中(有效样本巢窝占大汶流所有超常窝卵数巢窝的17.5%,n=40),CBP的发生比例为100%(n=7),EPC的发生比例为42%(n=7);而在正常窝卵数巢中(有效样本巢窝占大汶流所有正常窝卵数巢窝的0.88%,n=678),CBP没有发生,33.3%的巢存在EPC(n=6)。列联表分析结果表明窝卵数与巢寄生子代比例有密切关系,窝卵数越大,巢寄生子代比例越高。由此我们推测,黑嘴鸥超常窝卵数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在极端环境压力下而选择的CBP混合繁殖策略。另外,在5窝存在婚外配的巢中,有2窝存在雄性婚外子代(窝卵数均为4枚)。但要判定超常窝卵数是否与EPC行为有关及其他营巢密度较小的巢窝是否也存在雄性EPC,可能需要通过更多的样品进行补充论证。4.保护管理启示根据研究结果,建议从种群保护、遗传管理和栖息地调整叁个方面统筹规划和实施黑嘴鸥及其栖息地的保护。2016年夏季在辽宁繁殖地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捕食天敌时发现有家狗出没,另外,辽宁种群和山东种群近些年均存在雏鸟因疾病死亡的现象,且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所以在种群保护方面,我们建议控制捕食天敌和疾病;在遗传管理方面,本研究提出黑嘴鸥的繁殖种群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保护管理单元(MU),任何一个种群都可以通过引入或再引入进行复壮;在栖息地调整方面,建议通过栖息地的恢复和改善来复壮黑嘴鸥种群或将其引入到新的栖息地;对现有栖息地的管理,建议控制植被演替、调节植被盖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4-01)

罗荣松,粟通萍,牛楠,梁伟[2](2016)在《温度对海南家燕(Hirundo rustica)巢利用率和窝卵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对鸟类的繁殖具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可导致鸟类生活史特征的改变。为了解气候变化对家燕(Hirundo rustica)巢利用率和窝卵数的影响,于2014—2015年4月,对海南临高4个村庄的家燕繁殖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15年家燕种群开始繁殖的日期较2014年显着推迟,同时巢的利用率也低于2014年(!2=70.37,P<0.001)。通过对两年繁殖季的气候状况进行分析,发现4月份的气温变化对家燕开始繁殖的时间具有重要影响。2015年4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比2014年低约2℃(t=3.155,df=58,P=0.003),且平均温差较大,表明2015年4月份偏低的春季温度及其较大的温度波动推迟了当地家燕种群的开始繁殖时间;但温度对家燕的窝卵数(t=0.670,df=87,P=0.505)和孵化成功率(t=0.794,df=71,P=0.442)没有显着影响。研究表明,即便在热带地区,春季低温对海南家燕种群开始繁殖的时间和巢利用率仍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雷威,林清贤,陈小麟[3](2016)在《黄嘴白鹭初雏性比与窝卵数之间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性别鉴定分子技术研究易危物种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的初雏性别比例(性比),探讨晚成鸟初雏性比与窝卵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在种群水平上,黄嘴白鹭初雏性比没有显着的雌雄偏向(47.37%雄性,p=0.37);平均窝卵数为3.71±0.09(n=109),其中,拥有4枚卵的巢最常见(57.80%).在巢水平上,初雏性比随窝卵数而变化(p=0.003);拥有3枚卵的巢的初雏性比具有显着的雄性偏向(69.23%雄性,p=0.02),而拥有4枚卵的巢无显着的性别偏向(44.23%雄性,p=0.17),拥有5枚卵的巢则有显着的雌性偏向(31.43%雄性,p=0.04);拥有3枚卵的巢的初雏性比显着大于拥有4枚卵的巢(p=0.005)及5枚卵的巢(p=0.001),而初雏性比在拥有4枚卵的巢与拥有5枚卵的巢之间无显着差异(p=0.17).综上可见,黄嘴白鹭具有晚成鸟特有的性别分配机制,即窝卵数的变化能调整初雏性比.(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李文秀,弓冶,张克勤,刘宇,张立世[4](2013)在《大山雀首枚卵产期选择与窝卵数调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2012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山地次生林中,利用人工巢箱招引大山雀种群,对其首枚卵产期选择与窝卵数调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大山雀产卵期持续时间约90d.大山雀种群中部分个体一个繁殖季节会繁殖两窝,一次繁殖首枚卵产期为4月27日(±0.38d)(n=336),二次繁殖首枚卵产期为5月29日(±1.17d)(n=78).年际间首枚卵产期存在极显着差异,一次繁殖首枚卵产期随着年份推移而显着后延,二次繁殖首枚卵产期随年份推移而极显着提前.大山雀一次繁殖平均窝卵数为11.3枚,变化范围5~15枚;二次繁殖平均窝卵数为8.9枚,变化范围5~14枚.大山雀一次繁殖和二次繁殖不同窝卵数的出雏率及卵成功率都无差异,但一次繁殖和二次繁殖的窝卵数与出雏数、出飞数都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徐峰,廖灏泓,徐文轩,夏参军,Daivd,BLANK[5](2013)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3种荒漠鸟类的巢及窝卵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4月~2012年5月,作者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进行鸟类调查时,观察到了棕尾鵟Buteo rufi-nus、漠鵖Oenanthe deserti和灰伯劳Lanius excubitor的巢及窝卵情况。以上3种鸟类是中国西北荒漠地区的常见鸟类,但关于它们巢及窝卵的情况却少有报道。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这3种鸟类的生活史,丰富相关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3年04期)

胡明行,谭群英,杨道德[6](2013)在《圈养尖吻蝮雌体大小、窝卵数和卵大小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野生资源日益枯竭,食用和药用压力巨大,亟需开展人工养殖。目前尖吻蝮的人工养殖技术还不够成熟,大多数养殖场采用半地下室饲养尖吻蝮,有关该条件下尖吻蝮的繁殖特性报道较少。为促进尖吻蝮的人工养殖,2010年4—9月,在湖南永州市对半地下室圈养的尖吻蝮成体的体型指标、窝卵数、窝卵重、卵重等繁殖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尖吻蝮成年雌体产单窝柔性卵,平均窝卵数为23.0±7.8(13—37)枚(n=23);将产后雌体体重和窝卵重相加记为产前雌体体重,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设置α=0.05和α=0.01,发现产前雌体体重分别与窝卵数、窝卵重、卵重均呈显着相关性;产前雌体体长分别与窝卵数、窝卵重、卵重无显着相关性;窝卵数与卵重无显着相关性,卵重分别与卵短径、卵长径均呈显着相关性。产前体重在1000—1200 g之间的雌蛇所产窝卵数和单枚卵重的数值均较大且最集中,这保证了雌体繁殖输出后代的生存优势,对尖吻蝮人工养殖挑选雌性种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卢晶[7](2011)在《巢资源对红隼窝卵数调整和繁殖功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于2009年和2010年的3-7月份,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对利用喜鹊巢和人工巢箱繁殖红隼(Falco tinnunculus)的窝卵数调整和繁殖功效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红隼产卵日期、窝卵数、产卵期、孵化期、育雏期、出飞日期、出飞数等进行比较,分析了巢资源变化对红隼窝卵数调整以及对繁殖功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红隼能根据巢资源的变化调整首枚卵产期,利用人工巢箱繁殖的首枚卵产期较利用喜鹊巢繁殖的首枚卵产期提前,二者差异极显着,平均首枚卵产期分别为4月17日和4月20日。红隼可根据巢资源的变化调整窝卵数,利用人工巢箱繁殖红隼的窝卵数明显高于利用喜鹊巢繁殖红隼的窝卵数,利用人工巢箱繁殖的平均窝卵数为5.6±0.9枚,变异范围为3-8枚,利用喜鹊巢繁殖的平均窝卵数为5.1±0.7枚,变异范围为4-6枚。利用喜鹊巢和人工巢箱繁殖红隼的孵化期差异极显着,分别为23.1±1.2天和26.7±2.1天。利用喜鹊巢和人工巢箱繁殖红隼的出雏率没有显着差异,分别为96.7%和89.0%。利用喜鹊巢和人工巢箱繁殖红隼的育雏期没有显着差异,分别为31.1±1.4天和32.0±1.5天。利用喜鹊巢和人工巢箱繁殖红隼的出飞率差异不显着,分别为96.7%和89.0%。利用喜鹊巢繁殖红隼的繁殖成功率稍高于利用人工巢箱繁殖的繁殖成功率,分别为76.2%和72.2%。(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6-01)

原宝东,蒋爱伍,李秀明,梁晓凤,杨浪[8](2011)在《人工巢箱下麻雀窝卵数和生长发育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3~5月在人工巢箱条件下,对河池学院校园的麻雀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收集的数据有麻雀的窝卵数、卵的特征值、雏鸟生长发育特征等。统计分析表明:麻雀4月初产卵,卵长径为18.85mm±0.98mm、短径为13.76 mm±0.54 mm、卵重为1.89 g±0.31 g、窝卵数3.33枚±1.00枚,育雏期15~18 d。雏鸟体重及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可以用Logistic曲线方程很好地拟合,体重、翅长、跗跖、嘴峰长及18日龄前的尾长均呈"S"型。(本文来源于《河池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张维,刘宇,左斌,韩璐,王海涛[9](2009)在《人工巢箱条件下大山雀的窝卵数与繁殖成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2006年,利用人工巢箱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林中对大山雀(Parusmajor)的窝卵数与繁殖成功的关系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山雀对人工巢箱的利用率逐年减少,年份间差异显着(P<0.05)。营巢成功率为74.3%,营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和天敌占用。大山雀的窝卵数为6~14枚,平均10.2枚,常见窝卵数为10~12枚,卵质量平均为(1.47±0.12)g,卵大小平均为16.5mm×12.9mm。孵化期平均为(13.8±1.4)d,平均出雏率为(88.4±1.3)%,育雏期平均为(17.3±0.9)d,平均出飞率为(78.1±2.0)%。大山雀窝卵数与孵化期、出雏率、育雏期和出飞率显着正相关。大山雀繁殖成功率逐年增加,不同年份间繁殖成功率差异极显着(P<0.01),窝卵数与繁殖成功率无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周彤,曹长雷,邓秋香,王海涛,苏循瑞[10](2008)在《人工巢箱条件下大山雀的最佳窝卵数》一文中研究指出窝卵数是鸟类繁殖的一个重要参数,具有种的特异性,它直接影响鸟类产卵后的繁殖过程和繁殖成效,同时还影响到鸟类的生长率和生产力。窝卵数是鸟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稳定性特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各种鸟都有一个最佳窝卵数,以保证鸟类产生更多的可存活后代,达到最大繁殖功效。对鸟类来说,窝卵数代表了亲鸟在繁殖和将来繁殖数(本文来源于《吉林省第六届生命科学大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期刊2008-12-01)

窝卵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温度对鸟类的繁殖具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可导致鸟类生活史特征的改变。为了解气候变化对家燕(Hirundo rustica)巢利用率和窝卵数的影响,于2014—2015年4月,对海南临高4个村庄的家燕繁殖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15年家燕种群开始繁殖的日期较2014年显着推迟,同时巢的利用率也低于2014年(!2=70.37,P<0.001)。通过对两年繁殖季的气候状况进行分析,发现4月份的气温变化对家燕开始繁殖的时间具有重要影响。2015年4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比2014年低约2℃(t=3.155,df=58,P=0.003),且平均温差较大,表明2015年4月份偏低的春季温度及其较大的温度波动推迟了当地家燕种群的开始繁殖时间;但温度对家燕的窝卵数(t=0.670,df=87,P=0.505)和孵化成功率(t=0.794,df=71,P=0.442)没有显着影响。研究表明,即便在热带地区,春季低温对海南家燕种群开始繁殖的时间和巢利用率仍具有重要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窝卵数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亚楠.黑嘴鸥遗传多样性及超常窝卵数发生机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2].罗荣松,粟通萍,牛楠,梁伟.温度对海南家燕(Hirundorustica)巢利用率和窝卵数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6

[3].雷威,林清贤,陈小麟.黄嘴白鹭初雏性比与窝卵数之间的变化规律[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李文秀,弓冶,张克勤,刘宇,张立世.大山雀首枚卵产期选择与窝卵数调整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徐峰,廖灏泓,徐文轩,夏参军,Daivd,BLANK.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3种荒漠鸟类的巢及窝卵数[J].四川动物.2013

[6].胡明行,谭群英,杨道德.圈养尖吻蝮雌体大小、窝卵数和卵大小之间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3

[7].卢晶.巢资源对红隼窝卵数调整和繁殖功效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

[8].原宝东,蒋爱伍,李秀明,梁晓凤,杨浪.人工巢箱下麻雀窝卵数和生长发育初探[J].河池学院学报.2011

[9].张维,刘宇,左斌,韩璐,王海涛.人工巢箱条件下大山雀的窝卵数与繁殖成功的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

[10].周彤,曹长雷,邓秋香,王海涛,苏循瑞.人工巢箱条件下大山雀的最佳窝卵数[C].吉林省第六届生命科学大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2008

论文知识图

42004—2012年大山雀一次繁殖~...52004—2012年大山雀二次繁殖~...巢箱和天然洞窝卵数分布此巢了...白鹡鸰窝卵数与孵化期的回归分...白鹭孵化窝卵数、成活幼鸟数、窝...白鹭孵化窝卵数、成活幼鸟数、窝...

标签:;  ;  ;  ;  ;  ;  ;  

窝卵数论文_张亚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