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鹏(黑龙江省铁力市中医院152500)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3-0150-02
【摘要】骨折的自然愈合需时较长,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骨折愈合机理和促进骨折愈合过程进行的研究表明,许多药物可参与骨折愈合并发挥促进作用,其中代表性的药物有。
【关键词】骨折愈合西药治疗研究
临床资料
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骨折患者148例,随机分为用药组与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用药组88例,男58例,女30例;年龄10~68岁,平均36岁;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64例,手术切开钢板内固定24例;股骨粗隆间6例,股骨干8例,胫腓骨23例,肱骨16例,尺桡骨35例。对照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11~65岁,平均35岁;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46例,手术切开钢板内固定14例;股骨粗隆间4例,股骨干6例,胫腓骨10例,肱骨干16例,尺桡骨24例。
(一)骨折愈合刺激素
早在1975年4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谢旭明等即已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代谢产物中提取研制了“骨折愈合刺激素”(简称骨刺激素),为无菌淡黄色澄明液体,已分析含有凝固酶、氨、氮、多肽、氨基酸及蛋白质等多种成分。该制剂经毒性试验、异体蛋白试验、无菌试验、热原试验、局部刺激试验证明无毒性和副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骨折愈合刺激素对于家兔闭合错位型骨折及手术缺损型骨折,骨折愈合刺激素注射于骨折断端血肿处后,可使连接性骨痂出现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均明显提前,认为其可加速血肿吸收、机化,促进骨痂形成。
临床对于新鲜骨折100例,陈旧性骨折80例,注射骨折愈合刺激素于骨折断端处,首次剂量0.5ml,以后5~7天/次递增0.2ml直至1.1~1.5ml,4~6次/疗程。观察表明,骨刺激素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效果较葡萄球菌类毒素更好。
(二)促骨愈合素
骨折愈合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枸橼酸是人体能量转化和骨折修复及钙盐沉积过程中的必需物质,并有减少损伤局部血肿形成的作用。维生素C对胶原的新生起重要作用,而胶原又是骨折愈合中的物质基础;人新鲜胎盘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特别是钙、磷、铜、锌等元素,对人体代谢平衡、骨折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将它们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的“促骨愈合素”注射液,经实验和I临床应用,证明具有促进血肿吸收、钙化、骨基质生成和软骨细胞提前形成的作用。
(三)植物血球凝集素(PHA)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让等采用PHA,于骨折部位血肿内注射治42例新鲜骨折病例,发现PHA可诱导新骨形成,骨折临床愈合所需时间较常规治疗方法缩短1/3~1/2。PHA可使成熟淋巴细胞增殖,诱导血管生成,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还可消除血肿坏死组织,诱导成骨细胞增殖。该方法简便,费用低廉,疗效令人满意。
(四)转化生长因子(TGF-β)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重组DNA技术研究发现,在骨折愈合过程中,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对细胞增殖、分化以及细胞外基质合成起重要调节作用。在修复开始、软骨形成、骨形成等三个阶段中都有TGF-β的定位及表达。TGF-β刺激间充质细胞增殖,并分化为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
(五)成骨素
1987年,Sanpath从牛脱钙骨基质中提取所得,为二硫键结合的二聚体结构,是一种疏水性非胶原糖蛋白,与载体结合后才具有诱导活性,对间充质细胞有强大的促分化作用,在体内外均有显著的骨诱导作用,有利于骨缺损的再生修复。
(六)雄激素
雄激素对正常骨生长和调节起重要作用,骨细胞中有雄激素受体(AR)基因转录的RNA,并且能表达AR蛋白质,证明雄激素对骨细胞的作用是直接的。临床研究显示雄激素可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细胞胞质增加,RNA和蛋白质合成增加,并且雄激素有促进生长激素(GH)分泌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多用蛋白同化作用较强的雄激素如南培龙(Nandrolone)、司坦唑(Stanozoh01)等方法。
(七)同种异型血球液注射
国内资料报道20世纪70年代有人用同种异型血球液注射的方法治疗骨折。经动物实验及临床病例观察,异型血球液在骨折后l周内开始作局部注射,每次5-l0ml,每周一次,一般2-3次,骨折即能愈合,具有促进或加速愈合作用。作者认为,根据移植免疫的机理,应用同种异型血球液注射使局部产生移植免疫,激发骨膜化骨增生活性及血肿早期机化。其次,异型血球注入后,随着其破坏、溶血、凝集而释放出大量有机和无机物质,为骨折的加速修复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个别病人有寒战、发热、血压升高或注射部位感染及经血液传播其他疾病的可能。
(八)胎盘复合液注射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有人报道用胎盘复合液在骨折端注射能促进新鲜骨折的愈合和治疗骨不连接。动物实验结果,将注药侧与对照侧组织切片作统计学处理,l-2周内无显著差别(P>0.05),3-6周内骨小梁、钙盐沉积等的出现及数量均有显著差别(P<0.01),7周后的判别不显著(P>0.05)。临床应用在骨折断端注药一次2~4ml,每周l~2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13例新鲜骨折愈合时间均较正常愈合时间缩短14-21天,39例骨不连患者,33例完全愈合,6例无效。其中注药1个疗程愈合者8例,2个疗程愈合者15例,3个疗程以上愈合者23例。其作用机理,作者认为枸橼酸是人体能量转化,骨折修复及钙盐沉积过程中必需的物质,且具有减少损伤局部血肿形成的作用,维生素C对胶原的新生起重要作用,而胶原是骨折愈合的物质基础,人新鲜胎盘组织含有多种氨基酸、激素、微量元素及胎盘肽等物质。
(九)胎儿血清注射
Miroshnikov-VM(1978年)报道,用兔及大白鼠作实验,每天肌肉注射胎血清lml/kg体重,持续3个月,结果证明,对管状骨骨折可缩短实变期15%~25%,在修复区激活之增殖过程伴随有结缔组织细胞、DNA、RNA之积累和碱性磷酸酶增加,酸性粘多糖稍有下降。在2~4天的实验动物发现骨膜细胞增殖引起骨膜肥厚,在两断端间区引起修复加快,毛细血管新生加快(形成骨痂的终血管床),这在吸收软骨和恢复骨的结构中起重要作用,随之也就增加了骨的坚固性。
(十)胎儿脐带血注射
自从1988年10月Gluekman和Broxmeyer等人首次应用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一例Fac-oni′s贫血获得成功以来,人们对被丢弃的脐血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兴趣俱增。目前,主要应用脐血造血干细胞代替骨髓移植治疗某些血液病,遗传性疾病,免疫功能缺陷和恶性肿瘤等。近来,国内有人用足月产胎儿脐带血作骨折端局部注射,动物实验用组织切片、X线摄片、透射电镜等观察,对促进骨折的愈合具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狄勋元.生长因子对骨折修复的作用.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1,6(2):120.
[2]史凤芹,于世凤.IL-2、TNF-a和PGF2对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作用.中华骨科杂志,1995,15(7):458
[3]陈希,乔荣勤,曹亚飞,等.驳骨煎剂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中医正骨杂志,20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