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蕾:基于粉丝文化的准社会关系论文

张晨蕾:基于粉丝文化的准社会关系论文

一、理论背景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

“互动仪式链理论”由社会学家柯林斯提出。他指出,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且参与者在互动仪式中积聚了情感能量。互动仪式包括四个组成要素:(1)至少有两人聚集在同一个场所;(2)对局外人设定界限;(3)人们关注同一对象,通过相互传达互相了解;(4)参与者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互动仪式的结果包含四个方面:(1)成员身份感;(2)个体情感能量;(3)群体符号;(4)道德感。

(二)粉丝文化概述

新媒体时代,高效性、即时性的互联网是粉丝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土壤。粉丝群体不再受六度分隔界限的约束,和偶像之间的距离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互动模式也正由单线向双向式转变。与此同时,粉丝文化的主体也正在发生转移,粉丝对粉丝在偶像职业生涯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

互动仪式链理论很好的解释了粉丝文化。粉丝在和喜欢同一偶像的参与者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了解沟通,对偶像的活动表现作出评价,获得了成员身份感,即都以粉丝的身份自居。这种成员身份感是粉丝开展进一步活动的基础,比如对偶像相关活动投入更多热情和精力。每一个粉丝群体都有自己的群体符号,比如李宇春的粉丝被称为“玉米”,他们还有统一的“饭圈用语”。 当所有的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关注相同焦点并参与其中的粉丝聚集了一定的情感能量,这些因素会彼此作用释放更大的情感能量,即产生群体团结感,这很好的解释了“饭圈nattle”现象的发生。

根据柯林斯的理论,粉丝对偶像投入的情感能量是以偶像对粉丝的反馈为基础的,即如果偶像没有对粉丝投入的热情和精力给与回报,粉丝会逐渐丧失热情,这解释了“脱粉”现象的来由。

藏族前半段舞段充满着仪式感,开场展现的是一位老者给一头耗牛的牛角上系红绳,在此处并没有用很实的光斑给老者做定点,而且采用了电脑染色灯给老者抹出了一块橙红色的区域,加上对亮度的控制,让观众既能看见老者与耗牛的表演,又能不破坏仪式中的神秘感。之后的一段耗牛群舞,首先是一位演员的前区舞段,演员手中拿着一对牛角,此时也没有按部就班地上一个传统的光圈定点,而是利用电脑切割灯,雕刻出一个半月牙形状的区域来模拟牛角,演员在这个牛角里完成独舞舞段,这样不仅没有破坏舞台灯光本应有的强调区域和演员的作用,更是在形态上与整个舞段相呼应。

二、准社会关系

(一)概念概述

第二,准社会关系具有成本性。根据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粉丝追随偶像时,为了获得更多的情感能量,他们愿意投入金钱、时间等成本来集聚更多的情感能量。在粉丝文化中可反映在粉丝给偶像打榜、接机、购买周边产品等行为中。但是这种成本具有自愿性,准社会关系越强,粉丝获得的情感能量越多,所以他们投入的成本可能越高;相反,准社会关系越弱,粉丝获得的情感能量越少,他们可能会投入极少的成本甚至不投入任何成本。

(二)准社会关系的体现

当然,除了真实的人物外,准社会关系可以应用于虚构人物,如“品牌”、“动漫角色”等。有研究表明,商家使用品牌信息可以塑造不同类的品牌个性,该品牌就像人类一样被赋予个性,受众甚至会想象这一虚拟的形象在某种情况下的反应。例如2019 年春节档大热的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后广受好评,其中人工智能Moss更是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甚至有网友在观看电影后画出了Moss 的动漫虚拟形象,并将它和电影男主人公刘培强最后的对话画成了漫画。除此之外,许多品牌还喜欢使用拟人化的语言或形象来拉近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如腾讯使用了企鹅的虚拟形象,可以发现,比起“腾讯”,微博上的网友似乎更愿意以亲切的口吻将其称呼为“鹅”。这些都是受众和角色建立准社会关系后的行为及反应的体现。另外,这些品牌或虚拟形象不止可以向消费者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也蕴藏了一定的商机,能帮助促进在消费者建立准社会关系,进一步促进受众其他积极行为的产生。

(三)准社会关系的特点

试验组的产品7~18目间的比例比对照组高16.54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粒度更均匀且无大的玉米皮,外观更好。

1.2.3 试验过程 播前晒种3~4 d,剔除小粒、虫蛀粒、霉烂粒、破损粒,用小麦数粒板按照播量进行数粒装袋。根据不同密度和不同播种时期进行人工开沟撒播、石磙镇压。播前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300 kg/hm2,硫酸钾75 kg/hm2作种肥,返青后追施尿素150 kg/hm2,抽穗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50 kg/hm2。全生育期灌水4次,分别为越冬前、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生育期内进行中耕锄草3~5次,防治蚜虫和白粉病3~4次。

准社会关系理论最初由心理学家Horton 和Wohl 于1956 年提出,他们认为准社会关系是电视观众与媒体角色间存在的亲密的关系,指受众将大众传媒中的人物当做真实的人物并做出反应。这种关系类似于人际交往,当受众了解一个电视媒体形象时,受众在不同的情景中通过直接观察角色的外表、手势和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像真实的朋友、家人甚至是恋人一样去了解这个角色。但准社会关系区别于与人际交往中的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准社会关系是单向的,非面对面的,受众在这一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单方面的与媒体角色建立理想的关系,而媒体角色并不了解受众的情况。因此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准社会关系来定义。

首先,准社会关系具有单向性。Horton和Wohl 提出准社会具有单向性。基于当时两位学者的研究背景,受众接触到媒体角色的渠道和平台较为单一,因此多数受众都是单方面的追随。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信息渠道增多,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成本降低,在粉丝追随偶像的同时,偶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或回应粉丝的需求,准社会关系的单向性逐渐模糊,粉丝和偶像间的地位逐渐平等。

三、准社会关系在粉丝文化中的反映与
体现

尽管多数媒体角色离受众的生活较远,受众可能对他们的感受、想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产生共鸣,这就导致了粉丝和偶像之间、粉丝和粉丝之间等多方间产生不同的关系。粉丝和偶像关系良好,即准社会关系较强时,粉丝会尽力为偶像的事业等方面提供助力,比如“打榜”、“接机”等,当粉丝和偶像关系恶劣时,“脱粉回踩”这样一损俱损的事情可能会发生;粉丝和粉丝之间的关系是粉丝偶像间准社会关系强弱程度的侧面反映,准社会关系强的粉丝群体维护偶像的决心也更加强烈,当粉丝发现有人抹黑或者无事生非时,可能会导致“饭圈battle”的发生。

从准社会关系角度出发考量偶像和粉丝关系,可以看出,粉丝即受众处于被动地位,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自发的和偶像建立了“假想的”人际关系。如今的偶像市场虽然未完全成熟,但是已经产生了庞大的粉丝群体,根据粉丝文化,这些粉丝群体还可以细分为很多类别,如“事业粉”、“颜值粉”等等,不同的粉丝群体和偶像之间的准社会关系强度是不同的,对偶像的态度和自我本身的行为反应也不同。

四、关于正确引导粉丝和偶像关系的建议

由于 “不适当追星”而产生不良影响的事情时有发生,者不仅对粉丝的生活造成伤害,也会损害偶像的声誉和形象,因此不管是偶像一方还是粉丝一方都应当从中吸取教训,正确把握双方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康有序的粉丝文化。

调查发现,大部分医护工作者认为医护职业风险大、责任重,在日常诊治、护理中经常会面临一些突发状况。因此,应关注医护工作者生存状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维护医护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借助大众传媒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医护工作者职业形象,突出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无私奉献精神,提高公众对医护工作者的尊重和信任,以增强医护工作者的职业认同程度。

(一)偶像应正确引导粉丝文化

偶像可以说是整个粉丝群体的引导者,他们的行为可被视作情感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对粉丝产生影响。粉丝从偶像身上获得的情感能量越多,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可能会越积极,获得的情感能量越少,粉丝对偶像相关活动等的热情可能越低,因此不同的偶像行为能够产生各异的粉丝行为。所以偶像应当恰当把控自己的言行,树立正面形象,给予粉丝群体正却的价值观和引导方向,给粉丝树立榜样。

(二)粉丝应正确看待粉丝文化

粉丝应正确看待和偶像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度”,避免将准社会关系过度模糊为真实的人际关系,导致自己投入过多精力,产生不良影响。比如“私生饭”这一现象,就是粉丝过度沉迷于偶像,采取激进的措施追星而导致的结果,这种行为不仅不会拉近和偶像之间的关系,对粉丝的生活也没有任何积极影响。应向偶像学习其良好的品质,将偶像作为自己的榜样力量。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商学院)

作者简介:张晨蕾(1998 ~),女,河南大学商学院2016 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 。

标签:;  ;  ;  ;  ;  ;  ;  ;  ;  ;  

张晨蕾:基于粉丝文化的准社会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