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湖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西湖,非点源,流域,营养盐,同位素,苗栗,阿克苏。
西湖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张上化,蒋轶锋,王志彬[1](2018)在《SWAT模型在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湖长期面临着以富营养化和生态退化为主要特征的水环境问题,其中非点源污染是影响湖区水质根本改善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应用SWAT模型对西湖流域进行了非点源污染模拟,利用2016年和2017年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准与验证,径流、总氮和总磷的模拟精度均满足R~2≥0.6、NS≥0.5的评价标准。应用验证后的模型模拟得出西湖流域氮磷负荷,并进一步识别出西湖流域氮磷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关键源区。(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8年15期)
张上化[2](2018)在《SWAT模型在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我国唯一的湖泊类文化遗产,西湖却面临着以富营养化及生态退化为主要特征的水环境问题。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湖区水质根本改善的主要障碍之一。本论文通过基础资料采集和处理,建立了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基础数据库,并应用SWAT模型对流域非点源污染进行模拟。引入SWAT-CUP(SWAT Calibration and Uncertainty Programs)对径流、总氮、总磷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校准与验证,保证了模型使用的精度要求。基于SWAT模拟结果的统计分析,金沙涧小流域总氮和总磷的年入湖负荷量最大,分别为8.254t/a和1.269t/a;而长桥溪小流域的总氮和总磷的单位面积污染负荷最高,分别为17.134kg/hm~2和3.61kg/hm~2。根据子流域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确定了长桥溪小流域、龙泓涧中上游和金沙涧上游为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关键源区。在长桥溪小流域设定叁种模拟情景,总氮和总磷负荷分别减少了857.48kg/a、121.47kg/a,346.91kg/a、50.27kg/a和567.11kg/a、136.35kg/a,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在数字高程模型(DEM)分辨率对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的影响分析中,发现5~100m分辨率的DEM对径流模拟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分辨率的降低对总氮和总磷的影响显着,当DEM分辨率低于60m时,营养盐的模拟均不能满足精度要求,研究由此确定5~30m是适用于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的最佳DEM分辨率。(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韩莉[3](2017)在《杭州西湖龙泓涧流域非点源污染源解析及控制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非点源污染逐步成为水环境的首要污染源,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地表和地下水的最大威胁。因此,开展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对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以杭州西湖龙泓涧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龙泓涧水质及降雨径流的监测分析,利用15N和180稳定同位素技术,结合遥感、GIS技术,系统分析龙泓涧水体污染特征、污染物来源及迁移转化过程,评估龙泓涧生态修复效果,提出湿地设计优化建议及龙泓涧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为改善龙泓涧及西湖水质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对龙泓涧15个水质监测点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逐月监测,对龙泓涧11个底泥监测点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季度监测,共监测分析21个指标。结合arcGIS技术,对龙泓涧水环境的时空分布及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水质分析结果显示,龙泓涧水体已经富营养化,总体水质呈现"低碳、低磷、高氮、富氧、偏碱"的特点。氮是龙泓涧水体的主要污染物,远远超过地表V类水标准,以N03--N为主要成分。空间分析结果显示,TN浓度在上游森林和茶园区域较高,TP浓度在茶园附近较高,NH4+-N和BOD5浓度在居民区附近较高,CODMn浓度在下游湿地系统较高,水体经下游湿地系统后,N、P浓度显着降低。水质时间分析结果显示,丰水期水体较枯水期污染严重。论文运用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龙泓涧水质及底质进行了分析。相关性分析显示TDS、SAL与TN、NOCV-N、NO2--N、TP呈显着正相关关系。HCA分析按照近似原则将15个监测点分为叁组:主流上游、支流上游、下游湿地系统。PCA分析可知,龙泓涧水体污染的主要因子是营养盐。对水体污染的初步源解析表明,龙泓涧水体污染主要来源区域是森林和茶园,可能与肥料、土壤和地下水有关。底质分析结果显示,底泥污染状况较轻,不会对上覆水造成污染。枯败植物的沉积分解可能是底泥污染的主要来源。论文对龙泓涧流域四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降雨及径流进行了六次监测分析。分析结果显示,TSS、CODcr、TN、N03--N、TP是降雨径流的主要污染物,高于龙泓涧溪流水体浓度,说明地表径流是龙泓涧水体N、P及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在四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茶园的TN和NO3--N浓度最高,森林的TN和NO3--N浓度次之,说明茶园和森林是龙泓涧溪流水体N的主要来源区域。径流中的P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茶园施肥可能是径流中P的主要来源。径流CODCr也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受雨强及前干期等因素的影响。居民区和道路径流污染对溪流水体的总体影响小。雨水中污染物浓度很低,说明湿沉降对龙泓涧水体污染的贡献小,溪流水体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地面。鉴别多土地利用类型流域非点源氮污染的来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研究。本论文将降雨径流、溪流水质监测与15N-NO3-和180-NO3-双同位素测定相结合,鉴别非点源N的污染源及主要迁移转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水体N浓度的变化主要受季节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NO3--N浓度在春夏较高,秋冬较低。δ15N-NO3-和ε18O-NO3-值在夏季及下游出现富集。龙泓涧水体N的来源分析表明,铵肥、土壤、凋落物及地下水是龙泓涧水体N污染的主要来源,大气沉降、硝基肥料、农家肥对水体污染的影响较小。N的迁移转化研究表明,龙泓涧流域的NO3--N主要由陆域NH4+-N硝化而来,被降雨径流的冲刷携带进入溪流水体。溪流水体中的N转化过程主要以植物吸收作用为主,反硝化作用在溪流水体中很少或几乎不发生。论文评价了龙泓涧主、支流下游两个湿地系统(九个湿地)对TN、NO3--N、TP和DP的去除效果,提出了湿地优化设计建议及龙泓涧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湿地系统对营养盐的去除效果显着。TN的去除率高达45%,NO3--N去除率高达57%,TP去除率高达78%,DP去除率高达86%。营养盐的去除率受气候变化影响显着,气温高时去除率较高。植物吸收是湿地系统营养盐去除的主要机制。对两个湿地系统比较分析表明,多个湿地串联作用比单个湿地的营养盐去除效果好,串联作用的湿地越多,营养盐的去除效率越高。对九个湿地的研究结果表明,湿地设计参数,如容量、面积、流程、周长,对营养盐的去除效果有重要影响。对龙泓涧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建议采取源头控制、传输控制、水文改善等方式。(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康文刚,陈光杰,王教元,胡葵,陶建霜[4](2017)在《大理西湖流域开发历史与硅藻群落变化的模式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云南湖泊的研究长期集中于高原九大湖泊和水体富营养化评价,缺少对中小型水体及多重环境压力胁迫的综合研究.本文以大理西湖为例,结合沉积物记录与现代监测资料,甄别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下硅藻群落结构的长期响应模式及其驱动强度.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理西湖总体处于自然演化阶段;1950年代开始,围湖造田和流域改造的增强导致了水体营养水平增加、水动力条件改变,硅藻优势种由扁圆卵型藻替代为脆杆藻属;而1997年以来营养水平的快速增加和湖泊水动力的改变,促进了浮游藻类大量生长、底栖硅藻持续减少,同时水生植物快速退化、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降低.因此,在长期流域开发的背景下,对云南中小型高山湖泊的有效保护需要评价流域开发类型、强度及全球变暖的长期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卓勇[5](2016)在《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汉市蔡甸区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于2011年被命名为全国第叁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为185.8 hm~2,共有综合治理、科研实验、科普教育、生态修复、生态能源示范、旅游服务等六大功能区,另外配套科普教育中心、水土保持监测站实验楼等综合管理设施,可进行水土流失监测试验分析,多层面地普及水土保持知识,展示水土保持综合护坡技术、裸露山体和弃渣植被护坡复绿技术、污水(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6年05期)
谢晖,徐永军,侯晓华,贺兴宏[6](2016)在《极端干旱区平原性水库耗水量初步分析——以新疆阿克苏河流域西湖水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阿克苏河流域西湖水库耗水监测,采用进出库水量差法和调查分析两种方法对西湖水库耗水量进行分析。经分析得,进出库水量差法计算西湖耗水其进出库断面水量较大;库区调查分析西湖耗水时考虑经验值、参数是借鉴周围地区,结果存在一些差异。经分析初步确定西湖水库年耗水量为0.38~2.65亿m3左右。(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杨帆,蒋轶锋,王翠翠,黄晓楠,吴芝瑛[7](2016)在《西湖龙泓涧流域暴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西湖入湖溪流龙泓涧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研究了一年内3场暴雨径流过程中营养盐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长历时暴雨事件一般会形成多个径流峰值,而其滞后于雨强峰值的时间取决于当次强降雨的分布.降雨的初期冲刷效应与前期降雨量有关,前期降雨量越少,总磷和氨氮的初期冲刷效应越明显,在退水阶段滞缓的壤中流会使总氮和硝态氮再产生一个浓度峰值.径流中各形态氮素的平均浓度(EMC)与降雨量、降雨历时、最大雨强和平均雨强均表现为负相关,与前5 d的降雨量表现为正相关,而总磷的EMC值与氮素有相反的变化规律.径流营养盐迁移通量随降雨量的增大而上升,Pearson分析表明总氮、硝态氮与径流水深(流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总磷、总氮、硝态氮和氨氮的平均迁移通量分别为34.10、1 195.55、1 006.62和52.38 g·hm~(-2),硝态氮为主要的氮素迁移类型(占总氮的84%).(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杨帆[8](2015)在《基于SWAT模型的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径流是西湖主要的非点源污染源之一。本文采用野外监测、室内分析并与计算机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西湖流域不同降雨条件下营养盐的迁移规律,并运用SWAT非点源污染模型对4条主要入湖溪流的氮磷通量进行模拟验证,为西湖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基础。(1)总磷和总氮的多场降雨径流平均浓度(Site Meancon Centration,SMC)值在中雨、大雨、暴雨及大暴4中雨强下分别为0.24、0.14、0.13、0.19 mg·L-1和5.04、4.59、5.83、5.21mg·L-1。不同雨强下总磷和各形态氮素的SMA(多场降雨径流平均迁移量)值均与雨强表现为正相关,暴雨事件在能产生明显径流的降雨事件中的比例达到32%,且暴雨事件中SMC和SMA值都较高,暴雨的冲刷作用是氮、磷流失的重要作用。(2)径流小区中径流量与降雨量和降雨历时都有很好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03和0.786,表现出很好的线性关系。叁个径流小区中林地(19?)产沙量的增大最为显着,茶园(5?)的产沙量较之林地很小。茶园的污染物浓度要明显比林地高,总磷和总氮的最高浓度分别达到了3.41和32.86 mg·L-1。对比林地径流小区,茶园小区两次极端降雨事件中总磷、可溶性磷、总氮、硝态氮和氨氮的迁移通量分别占到了总迁移通量的0.58、0.57、0.58、0.54和0.65,茶园的抗侵蚀能力要比没有人为活动的林地差。(3)应用Arc GIS软件对模型所需要的空间数据数字高程图、土地利用图、土壤类型图等文件进行投影转换、合并、切割等处理,利用SPAW、PCPSTAT、DEW、MATLAB编程等软件分别对模型的大气发生器、土壤属性等属性数据库计算,构建了SWAT模型的基础数据库。(4)通SWAT_CUP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和校准,SWAT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状况。非点源污染主要发生在雨季,2014-2015两年的月均总氮输出量最大值为3478 kg(7月),月均总磷输出最大值为951 kg(6月),分别占到了全年输出量的20.27%和37.47%,非点源污染主要发生在5-9月。对比4个小流域,金沙涧小流域总氮和总磷的输出通量都是最大的,分别占到总通量的54.89%和42.14%,其它依次为长桥溪>龙泓涧>赤山泉。综合分析总氮和总磷流失的关键区域,长桥溪小流域和龙泓涧小流域南部为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关键区域。(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5-11-09)
秦雪[9](2015)在《西湖流域浅层地下水氮污染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氮污染已经成为世界上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的地下水已经遭受到了氮污染的影响。杭州市是我国着名的旅游城市,西湖是最主要的景观,但是近几年西湖一直受到富营养化的困扰,要从根本上解决西湖富营养化最重要的还是从污染物的源头进行控制。西湖流域的地下水与西湖湖水联系紧密,地下水中的含氮物质会进入到湖水中,本研究对西湖流域的浅层地下水基本特征以及含氮物质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且利用硝酸盐中的氮氧同位素(δ15NNO3-、δ18ONO3-)解析了地下水中含氮物质的来源,结果如下:(1)西湖流域浅层地下水主要有两种类型:Ca2++Na+—SO42-型(Ⅰ组)和Ca2++Na+—HCO3-型(Ⅱ组)。Ca2+、SO42-、Mg2+、K+的来源为天然污染源。Na+与Cl-之间的相关关系表明地下水中的Na+与Cl-具有人为的污染源,地下水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2)西湖流域地下水中NO3--N占总氮(TN)的73.7%,NO3--N与TN在时间以及空间变化上的趋势基本一致,NO3--N是地下水主要的含氮物质。有13.2%的地下水样NO3--N浓度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中NO3--N最大浓度10mg/L。各离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林地中,NO3--N与SO42-正相关关系明显,说明NO3--N与SO42-来源相同。在林地旧居民区的地下水中,NH4+-N和Na+、Cl-之间正相关关系十分显着,这说明在林地旧居住区中NH4+-N的来源为生活污水或化粪池污水。茶田地下水中,Cl-与SO42-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含氯元素和硫元素化肥农药的使用对地下水产生了影响;城市居住区NH4+-N与NO3--N之间显着的负相关性表明城市居住区地下水中的NO3--N主要是由NH4+-N经硝化作用形成的。(3)对西湖流域浅层地下水各采样点2013年内月际变化的分析结果为:林地Cl-浓度全年变化比较稳定,说明地下水中Cl-很少有外加污染源;茶田在春季施肥后地下水中NO3--N有大幅度的上升;城市居住区Cl-浓度年内波动比较大,Cl-浓度在2013年3月与2013年4月之间有了大幅度的上升,是因为梅雨季节降雨量的增加加剧了地表污染物的渗漏,导致大量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层所造成的。(4)利用氮氧同位素技术对西湖流域浅层地下水氮污染来源的分析结果为:林地δ15NNO3-值和δ18ONO3-值指示地下水NO3--N来源为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作用;茶田地下水具有随NO3--N浓度降低δ15NNO3-值、δ18ONO3-值升高的特点,说明有反硝化作用的发生;在林地旧居民区,δ15NNO3-值和δ18ONO3-值指示地下水硝酸盐来源为生活污水;在城市居住区,δ15NNO3-值和δ18ONO3-值指示地下水中NO3-来源为城市生活污水和含粪便污水。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地下水中氮污染来源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黄丽生[10](2013)在《从族际关系变迁看台湾客家宗族的时代肆应——以西湖溪流域聚落为例(1895迄今)》一文中研究指出客家先民跨海迁台移垦西湖溪流域开基繁衍,稍有累积即设立宗祠,藉由聚族而居、教化子孙、共同祭祀等多重功能达到抟凝骨肉、巩固宗族繁衍的目的,乃使客家宗族成为型塑本区客家人文空间的基石。本文利用既有文献和田调结果,检视乙未割台以降迄于光复初期西湖溪流域的族际关系变迁及其所反映之台湾客家宗族的时代肆应。就日据时期与殖民统治者的互动而言,客家宗族因应变局,族际关系由"冲突与联结"转向"调适与传承"型态。就光复后与外省人的互动而言,光复初期虽然外省军公教人士及其眷属曾移入本区居留,但大部分不久即迁离,少部分留下定居并且融入当地村落活动而逐渐客家化。说明光复后的外省人与客家宗族之间,呈现出"离散与聚合"对比鲜明的族际关系,反映宗族社会对型塑本区客家人文空间的强大优势与稳定地位。(本文来源于《闽台文化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西湖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我国唯一的湖泊类文化遗产,西湖却面临着以富营养化及生态退化为主要特征的水环境问题。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湖区水质根本改善的主要障碍之一。本论文通过基础资料采集和处理,建立了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基础数据库,并应用SWAT模型对流域非点源污染进行模拟。引入SWAT-CUP(SWAT Calibration and Uncertainty Programs)对径流、总氮、总磷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校准与验证,保证了模型使用的精度要求。基于SWAT模拟结果的统计分析,金沙涧小流域总氮和总磷的年入湖负荷量最大,分别为8.254t/a和1.269t/a;而长桥溪小流域的总氮和总磷的单位面积污染负荷最高,分别为17.134kg/hm~2和3.61kg/hm~2。根据子流域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确定了长桥溪小流域、龙泓涧中上游和金沙涧上游为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关键源区。在长桥溪小流域设定叁种模拟情景,总氮和总磷负荷分别减少了857.48kg/a、121.47kg/a,346.91kg/a、50.27kg/a和567.11kg/a、136.35kg/a,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在数字高程模型(DEM)分辨率对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的影响分析中,发现5~100m分辨率的DEM对径流模拟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分辨率的降低对总氮和总磷的影响显着,当DEM分辨率低于60m时,营养盐的模拟均不能满足精度要求,研究由此确定5~30m是适用于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的最佳DEM分辨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湖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上化,蒋轶锋,王志彬.SWAT模型在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模拟研究[J].广东化工.2018
[2].张上化.SWAT模型在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
[3].韩莉.杭州西湖龙泓涧流域非点源污染源解析及控制措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4].康文刚,陈光杰,王教元,胡葵,陶建霜.大理西湖流域开发历史与硅藻群落变化的模式识别[J].应用生态学报.2017
[5].卓勇.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J].中国水土保持.2016
[6].谢晖,徐永军,侯晓华,贺兴宏.极端干旱区平原性水库耗水量初步分析——以新疆阿克苏河流域西湖水库为例[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6
[7].杨帆,蒋轶锋,王翠翠,黄晓楠,吴芝瑛.西湖龙泓涧流域暴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J].环境科学.2016
[8].杨帆.基于SWAT模型的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
[9].秦雪.西湖流域浅层地下水氮污染源解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5
[10].黄丽生.从族际关系变迁看台湾客家宗族的时代肆应——以西湖溪流域聚落为例(1895迄今)[J].闽台文化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