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植被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分,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
不同植被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莉,林莎,李远航,陈梦飞,贺康宁[1](2019)在《青海大通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被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青海高寒山区典型退耕林地土壤水分与林下植被及其相互间关系。以青海大通县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祁连圆柏林3种典型人工林分为研究对象,原生荒草地为对照,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被和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及其相互间关系。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林地内土壤水分相对缺乏,林下草本多为披碱草、白莲蒿、早熟禾等旱生植物占明显优势。华北落叶松林下草本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好,青海云杉林次之,祁连圆柏林下植被与荒草地较为接近。2)不同林地类型与荒草地土壤平均含水量由大到小顺序为青海云杉林(23. 79%)、荒草地(21. 29%)、祁连圆柏林(19. 02%)、华北落叶松林(16. 93%)。3)对表层土壤(0~20 cm)而言,林地的持水能力均优于荒草地,在20~60 cm土层时青海云杉林地持水能力最好,华北落叶松林地持水能力最差。4)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其生物量和林地土壤含水量分别呈显着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P <0. 05)。且其相互的影响程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断减小,但其作用主要集中于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情况。综上所述,青海云杉可作为营造水源涵养林的主要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可作为在土壤水分相对缺乏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主要营林树种,祁连圆柏林下植被与荒草地较为接近,可以有效的形成林草复合结构体系;因此,可将华北落叶松和祁连圆柏作为该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树种,同时兼顾对本地物种的引入,从而加快植被恢复的进程,有助于实现通过植树造林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健瑜,李灿,曾和平,胡梦凌,董达诚[2](2019)在《不同植被类型紫色土腐殖质的剖面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龙川江流域6种不同植被类型对紫色土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和土壤养分(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为该地区保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锯齿形布点法,采集紫色土表层至30 cm深度的3个土层紫色土样品,用3次4分法分离多余样品,并测定相应指标。[结果]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的含量和腐殖质、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碳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枯枝落叶层显着高于其他层(地下0—10,10—20,20—30 cm),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无显着差异。果园土壤腐殖质及其组成显着高于桉树林覆盖土壤,表现为果园>落叶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桉树林。土壤腐殖质各组分之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腐殖质组成与土壤有机质、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结论]果园和落叶阔叶林下土壤腐殖质及其组分显着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曹宏杰,王立民,徐明怡,黄庆阳,罗春雨[3](2019)在《五大连池新期火山熔岩台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五大连池新期火山熔岩台地苔藓、草本、灌丛、矮曲林、针阔混交林5种典型植被类型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微生物量及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苔藓地衣群落的微生物量及其对土壤养分库的贡献率(SMBC/TOC,0.49%;SMBN/TN,0.87%;SMBP/TP,1.27%)低于其它植被类型,随演替的进行,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对土壤养分库的贡献具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下与碳、氮和磷循环相关的胞外酶活性[α-1,4-吡喃葡萄糖苷酶(αG),β-D-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β-1,4-木糖苷酶(XYL),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磷酸酶(PHOS)]均存在差异,CB、XYL、LAP和PHOS的活性随演替的进行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针阔混交林的βG、CB、XYL、NAG、LAP和PHOS活性分别为628.14、156.44、112.56、516.43、608.19和1 140.36 nmol·g-1h-1,显着高于其它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与7种胞外酶活性之间均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 <0.01);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总有机碳、速效磷、铵态氮和C:N具有显着地正相关关系,αG、βG、CB、XYL和LAP与土壤铵态氮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NAG和PHOS与速效磷和C:N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硝态氮具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类型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安宁,黄秋娴,李晓刚,徐学华,李玉灵[4](2019)在《冀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冀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影响,探索自然和人工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为该区域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自然恢复的灌草丛、灌木林、次生林以及人工恢复的人工林根面、根际和非根际土为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对细菌16S rRNA的V3—V4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细菌α、β和功能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1)各恢复类型细菌α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次生林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均高于人工林,灌草丛多样性高,丰度最低;灌木林丰度高,多样性最低。不同根际范围土壤细菌α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整体表现为根面和根际土高于非根际土。2)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相似性;次生林与灌草丛、灌木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相似性,根面土与根际、非根际土细菌结构差异较大。3)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类群。各样地有机质分解菌群(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差异显着,灌草丛和次生林显着高于其他样地,根面和根际土显着高于非根际土。固碳和固氮菌群(芽单胞菌门和厚壁菌门)分布较均匀。4)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和全磷、植被分布均匀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土壤因子(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和全磷)对灌木林和灌草丛非根际土细菌影响极显着,对根面和根际土细菌作用较小;植被因子(植被分布均匀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乔木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不同根际范围土壤细菌群落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5)新陈代谢功能在KEGG上的编码基因数量最多,是土壤细菌的优势功能。各土样细菌群落KEGG功能基因序列数量和多样性差异显着,说明各植被恢复类型根际土壤中有许多具有各自独特功能的菌种,但土壤和植被不能决定土壤细菌功能多样性。【结论】恢复方式、植被类型和根系对冀北山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均有影响,其中恢复方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作用更明显,植被类型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更显着。距离根系越近,土壤细菌多样性越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非根际土差异越大。此外,环境因子如土壤养分、水分含量及植被分布状况等均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有关。(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刘莲,赵原,Matthieu,Nsenga,Kumwimba,汪涛[5](2019)在《四川盆地丘陵区不同类型自然沟渠植被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是沟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沟渠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长江上游沟渠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不同类型自然沟渠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沟渠内植物种类、物种多样性指数、植被盖度和地上部生物量,探讨了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对沟渠植被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自然沟渠植被状况不容乐观。尽管自然沟渠内植物种类众多,调查样方内植物共有16科20种,但优势种较少,且仅以危害性大的过江草(Phyla nodiflora)和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主,出现的频度分别为46.09%和38.26%。(2)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居民区沟渠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优势种明显,群落结构较为简单。旱地沟渠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水田沟渠和荒地沟渠植物分布较为均匀。(3)不同类型沟渠中植被的盖度和生物量差异显着。其中,植被盖度平均值大小顺序为水田沟渠>居民区沟渠>旱地沟渠>荒地沟渠,植物地上部平均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为居民区沟渠>水田沟渠>旱地沟渠>荒地沟渠。(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孙锐,陈少辉,苏红波[6](2019)在《2000—2016年黄土高原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植被NDVI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对区域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3A1数据,辅以Sen+Mann-Kendall、变异系数、Hurst指数,通过分析2000—2016年间黄土高原NDVI年最大值(NDVIymax)和生长季均值(NDVIgsmean)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以了解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后的植被覆盖恢复情况。结果表明:①2000—2016年植被NDVIymax和NDVIgsmean呈现波动式增长趋势,增长率分别为0.0070/a(P<0.01)和0.0063/a(P<0.01),生态环境整体不断改善。②NDVIymax和NDVIgsmean显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的面积远高于呈减少趋势的面积(93.42%和96.22%、6.58%和3.78%),植被覆盖状态正在不断改善。2种数据变化趋势下,不同土地覆盖类型表现略有差异,森林极显着增加趋势面积最大(73.02%和82.60%),其次为耕地(47.87%和67.43%),再次为裸地(47.03%和61.68%)。③NDVIgsmean的变异系数小于NDVIymax的变异系数,相对稳定区域面积比分别为63.31%与56.64%,2种数据分析下森林变异系数最小,植被稳定性最好。④从植被NDVI变化趋势与Hurst组合结果得出,NDVIymax未来呈现改善趋势面积占41.35%,退化趋势面积占58.65%;NDVIgsmean呈现改善趋势面积占49.19%,退化趋势面积占50.81%。2种数据下,灌木地未来发展趋势最好,森林和耕地退化趋势面积超过了50%。研究人员应持续关注退化趋势地区的植被状态。(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张光德,赵传燕,戎战磊,毛亚花[7](2019)在《祁连山中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祁连山中部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天涝池流域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亚高山灌丛和干草原4种植被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土壤w(有机碳)、w(全氮)、w(全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 4种植被w(有机碳)、w(全氮)、w(全磷)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 0~50 cm土壤中, w(有机碳)表现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亚高山灌丛>干草原; w(全氮)表现为青海云杉>亚高山灌丛>祁连圆柏>干草原; w(全磷)表现为亚高山灌丛>祁连圆柏>青海云杉>干草原;土壤w(C)∶w(N)表现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亚高山灌丛>干草原.土壤w(C)∶w(P)和w(N)∶w(P)受植被类型的影响,表现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亚高山灌丛>干草原.亚高山灌丛、干草原和祁连圆柏土壤均w(N)∶w(P)<10,受N限制,青海云杉土壤w (N)∶w (P)=10~20,受N和P共同限制;土壤碳、氮、磷之间相互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规律一致,土壤w(C)∶w(P)和w(N)∶w(P)随着土壤w(含水)和土壤w(砂粒)升高呈上升趋势,随容重增大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程欢,付雨欣,董洪君,胡旭,黄川雄[8](2019)在《川中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及水文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紫色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水文效应空间分布特征,测定官司河流域紫色土区柏木麻栎混交林(Cupressus funebris,Quercus acutissima)、柏木纯林、方竹林(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和农地4种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孔隙状况及水文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柏木麻栎混交林>方竹林>柏木纯林>农地.柏木麻栎混交林土壤有机碳(18.04 g/kg)、全氮(1.51 g/kg)、全磷(1.49 g/kg)、全钾(53.1 g/kg)、速效氮(81.69 mg/kg)、速效磷(2.14 mg/kg)积累作用最好.(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均值表现为农地>柏木纯林>柏木麻栎混交林>方竹林,随土层加深,4种植被类型容重变化规律不同,其中农地增加幅度最大,为9.34%.(3)0-100 cm土层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含蓄降水量均表现为柏木麻栎混交林最高,田间持水量表现为农地最高.随着土层加深,不同植被类型水文效应规律变化差异较大.综上所述,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理化性质和水文效应特征差异显着,柏木麻栎混交林较柏木纯林更适宜在研究区推广种植,方竹林对该区土壤状况适应性较好,结果可为川中丘陵区紫色土人工林经营管理、生态环境恢复及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图2表4参30)(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龙健,李娟,李菲,廖洪凯,刘灵飞[9](2019)在《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调研采样和室内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喀斯特典型石漠化治理区—安顺普定生态示范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并以花江峡谷示范区为对照地点,以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为主线,系统地研究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以及对代表植物光合作用的响应,深入探讨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和植物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关系,旨为(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王森浩,朱怡静,王玉芳,毛鹏,刘楠[10](2019)在《西沙群岛主要岛屿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海岛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和东岛上不同植被群落的土壤主要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岛屿植被由藤草经灌木向乔木群落的过渡,土壤含水量由5.9%显着升高至14.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生物量氮分别由176.2和41.2 mg kg~(-1)显着升高至391.5和98.8 mg kg~(-1);而pH呈下降趋势。这表明随着植被的恢复,海岛土壤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系统渐趋稳定。(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不同植被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龙川江流域6种不同植被类型对紫色土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和土壤养分(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为该地区保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锯齿形布点法,采集紫色土表层至30 cm深度的3个土层紫色土样品,用3次4分法分离多余样品,并测定相应指标。[结果]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的含量和腐殖质、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碳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枯枝落叶层显着高于其他层(地下0—10,10—20,20—30 cm),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无显着差异。果园土壤腐殖质及其组成显着高于桉树林覆盖土壤,表现为果园>落叶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桉树林。土壤腐殖质各组分之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腐殖质组成与土壤有机质、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结论]果园和落叶阔叶林下土壤腐殖质及其组分显着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植被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莉,林莎,李远航,陈梦飞,贺康宁.青海大通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被与土壤水分的关系[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2].张健瑜,李灿,曾和平,胡梦凌,董达诚.不同植被类型紫色土腐殖质的剖面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9
[3].曹宏杰,王立民,徐明怡,黄庆阳,罗春雨.五大连池新期火山熔岩台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变化特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4].王安宁,黄秋娴,李晓刚,徐学华,李玉灵.冀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J].林业科学.2019
[5].刘莲,赵原,Matthieu,Nsenga,Kumwimba,汪涛.四川盆地丘陵区不同类型自然沟渠植被分布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6].孙锐,陈少辉,苏红波.2000—2016年黄土高原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植被NDVI时空变化[J].地理科学进展.2019
[7].张光德,赵传燕,戎战磊,毛亚花.祁连山中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程欢,付雨欣,董洪君,胡旭,黄川雄.川中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及水文效应[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9].龙健,李娟,李菲,廖洪凯,刘灵飞.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响应[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10].王森浩,朱怡静,王玉芳,毛鹏,刘楠.西沙群岛主要岛屿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