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细小病毒论文_张春玮,安达,杨晶,刁有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鹅细小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毒,细小,佐剂,基因,免疫,杆状,瘟病。

鹅细小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玮,安达,杨晶,刁有祥[1](2019)在《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以来,我国安徽、山东、江苏等地频繁发生鹅细小病毒(GPV)感染,该病死亡率和感染率较高,且抗体治疗效果不佳,给养鹅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研究其基因遗传进化特点,通过采集来自山东、安徽与江苏鹅场发病鹅的样品,经鹅胚接种成功分离到4株病毒,分别命名为DY、YT-0023、SDA967和WER123。4株病毒的VP3基因及DY株全基因组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4株病毒的VP3基因与已报道的GPV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一致性在99%以上;DY株全基因组与国内已报道的鹅细小病毒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可达99.7%。结果表明分离的4株GPV未发生较大的变异,为进一步研究GPV分类地位以及进化关系提供理论依据,也对GPV的防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9年21期)

刘苗苗,赵宇,黄学婷,胡冬梅,熊海凤[2](2019)在《雏鹅星状病毒与鹅细小病毒混合感染的病理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o Ast V)是近年新发的一种主要侵害4-21日龄雏鹅并以内脏痛风为特征的病原。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主要侵害1月龄以内的雏鹅和雏番鸭,临床主要以坏死性肠炎为主要特征。本研究通过一例鹅星状病毒和鹅细小病毒混合感染的病例进行病理诊断,观察病毒混合感染对雏鹅造成的损伤,并对其临床症状进行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材料方法】2019年4月安徽省合肥市某鹅场10日龄叁花雏鹅爆发疾病,该养殖场养殖规(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7)

饶体宇,张益,鲜思美,包细明,李婷[3](2019)在《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叁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鉴别鸭瘟病毒(DPV)、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参考文献合成针对DPV UL6基因、GPV NS基因和MDPV VP1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中的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建立快速鉴别3种病毒的多重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鸭肝炎病毒、鸭源巴氏杆菌、鸭疫里氏杆菌的核酸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表明特异性较强;DPV、GPV和MDPV的最低核酸检出量分别为237.3 pg、22.45 pg和204.6 pg,表明敏感性良好;该方法对DPV+GPV+MDPV、DPV+GPV、DPV+MDPV、GPV+MDPV、DPV、GPV和MDPV的核酸均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目的条带,表明该多重PCR方法重复性较好。本研究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良好、重复性较好和快速简便等特点,可用于DPV、GPV和MDPV临床感染病例的联合检测与鉴别诊断。(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9年07期)

陈雪明,张树梅,林委卫,孙悦,陈秀红[4](2019)在《基于昆虫细胞表达的鹅细小病毒VP3蛋白的VP3-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鹅细小病毒EP22株VP3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HTB中,酶切鉴定及测序筛选出阳性重组转座载体pFastBac-VP3,转化至含有杆状病毒穿梭载体Bacmid的DH10Bac感受态细胞,构建杆状病毒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转座子rBacmid-VP3,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到含鹅细小病毒VP3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rBV-VP3。经SDS-PAGE、Western-blot以及免疫组化试验证实,VP3基因在Sf9细胞中成功表达。利用表达的VP3蛋白建立VP3-ELISA血清学检测方法并对130份鹅血清样品进行检测,以中和试验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VP3-ELISA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6.2%,并且VP3-ELISA与其他鹅病阳性血清间不出现交叉反应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VP3-ELISA是一种特异的、灵敏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刘晋宇[5](2019)在《YBLJ株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动物模型及免疫组化方法的初步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 GPV)为细小病毒科的成员,主要侵害2至18日龄雏番鸭及雏鹅,且当雏鹅感染GPV在1-4日龄间,病死率最高。本病于我国,东南亚,欧洲等地均有学者报道发生。该病在鹅群及番鸭群内传播方式多样,同时死亡率高。20日龄内雏鹅高度易感,死亡率在90%以上。为进一步了解YBLJ株GPV对东北白鹅的致病性,因此本次试验初步建立YBLJ株GPV强毒感染3日龄雏鹅的模型。首先将分装保存的YBLJ株GPV稀释为1.5×101PFU/mL、1.5×102 PFU/mL、1.5×103PFU/mL、1.5×104PFU/mL、1.5×105PFU/mL、1.5×106PFU/mL,对42只3日龄未经免疫的东北白鹅进行攻毒,分离饲养,并设立阴性对照组。攻毒后第2日,雏鹅开始出现不同程度GPV症状,攻毒后第3日最急性型感染雏鹅抽搐后死亡,病理剖检后观察各脏器病变,初步诊断为感染GPV死亡。攻毒后第5日,对全部雏鹅麻醉后采血,提取DNA后进行GPV-VP3 PCR扩增,从而确定最佳攻毒剂量。再对最佳剂量组肝脏、胰腺、盲肠、心脏、脾脏进行组织PCR与免疫组化检测,通过比较不同脏器中GPV阳性抗原分布,从而初步建立了 YBLJ株GPV免疫组化方法。结果显示,对3日龄雏鹅按不同浓度攻毒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角弓反张、极度消瘦等典型GPV症状。雏鹅剖检可见眼部、胸腺及内脏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病变。血液PCR结果表明,不同攻毒剂量的雏鹅,血液中GPV-VP3基因浓度不一,且攻毒剂量为1.5×106 PFU/mL为最佳攻毒剂量,组织PCR分别在心脏、肝脏、盲肠、脾脏中检出GPV-VP3基因,而未在胰腺中检出。病理学HE染色结果显示,攻毒剂量为1.5×106PFU/mL雏鹅盲肠、心脏组织中均有炎性细胞浸润,胰腺、脾脏、肝脏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提示雏鹅已初步开始出现心包炎、渗出性肠炎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最佳条件为石蜡切片厚度为4μm,微波修复14min,一抗浓度1:100,一抗反应时间37℃、60min,DAB显色4 min。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盲肠上皮细胞中GPV分布较为广泛,而脾脏、肝脏、心脏血管内可见明显GPV分布,阳性GPV抗原数量为“++”,颜色为黄色至棕色不等,但胰腺中未检出GPV抗原,判定为“-”,表明本次试验YBLJ株GPV对雏鹅盲肠、肝脏、心脏、脾脏侵害更为严重。YBLJ株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动物模型及免疫组化方法的初步建立,为后期进一步针对YBLJ株GPV的体内试验初步奠定基础,最终将为GPV的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6-10)

曹旭阳[6](2019)在《新型鹅细小病毒VP3蛋白的原核表达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是一种能够引发鸭的“喙萎缩-侏儒症(beak atrophy and dwarfism syndrome,BADS)”的病原,该病能导致番鸭大舌且短喙、生长缓慢或侏儒。NGPV多导致10-30 d龄左右的肉鸭感染,虽然死亡率与发病率较低,但是导致我国养鸭业残鸭、僵鸭高达60%左右的淘汰率,使国产鸭业经济损失重大。新型鹅细小病毒的VP3蛋白含有病毒的主要抗原决定簇,构成该病毒的主要抗原表位,而且在病毒的吸附以及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用PCR方法扩增NGPV的VP3基因,然后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Cold-TF上,转化入E.coli BL21感受态细胞,成功构建VP3基因表达载体pCold-VP3,高效表达重组蛋白VP3;并利用His标签纯化的方法得到高纯度的重组蛋白VP3;该蛋白在E.coli BL21细胞中以可溶性形式表达;VP3蛋白分子量大小为110 kDa,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蛋白VP3可与新型鹅细小病毒的特异单抗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表明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VP3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从而筛选出免疫效果好的单抗1-5和单抗1-7,这两种单抗可以高效鉴定NGPV,为以后开发ELISA诊断试剂检测NGPV奠定有利基础。根据NCBI基因库中VP3基因序列,对VP3基因的内部片段进行PCR扩增,得到分子量为143bp的VP3基因片段,以pMD19-T质粒为载体,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MD19-143。将阳性质粒作为模板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进行特异性检测、敏感性检测和重复性检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荧光定量的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30 s;95℃变性5 s,60℃延伸34 s,40 cycles,上下游引物浓度为0.4μmol/L、探针浓度为0.8μmol/L时,荧光定量效果最佳。本研究建立的NGPV的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90以上;检测敏感性达到37.2拷贝/μL,比常规PCR灵敏度高100倍,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批内和批间的重复性检测变异系数均小于2.2%,重复性好;因此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新型鹅细小病毒,敏感性明显高于普通常规PCR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的特点,可初步用于NGPV疫情的快速诊断。(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贾婧宇,凌珏怡,王志仙,王建业,朱国强[7](2019)在《鹅细小病毒DY16株的分子鉴定及重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田间分离株是否存在变异可能,本研究对GPV分离株DY16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重组分析。DY16株基因组由5 046个碱基组成,与国内外的5个强毒株同源性在98.1%以上。末端倒置重复(inverted terminal repeats,ITR)由414个碱基组成,与已报道的多个GPV强毒株同样在ITR的回文区茎部存在14个碱基对缺失。Simplot软件在DY16株VP1基因内部检测到2个重组信号,序列比对显示DY16株位于重组第1区域的10个和重组第2区域8个核苷酸位点分别与匈牙利的B株和国内弱毒疫苗株SYG61v相一致,而不同于先前的国内强毒株,但均未产生氨基酸改变。不同来源毒株在VP1基因内部重组对于GPV致病性的影响有待深入探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佳佳,苏晓娜,王占新,覃健萍,曾凡桂[8](2019)在《鹅细小病毒灭活苗佐剂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纯化后的番鸭源鹅细小病毒(GPV)现地分离株FB株-F7鸭胚培养毒株作为灭活苗研究种毒,接种12日龄鸭胚,获得较高滴度的鸭胚病毒液用于灭活疫苗的制备。灭活的病毒液半成品抗原分别用赛比克公司的Montanide ISA 71、Montanide ISA 201、MontanideISA 763、IMS 1313和复合佐剂5种佐剂制备了鹅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分别进行了雏番鸭安全性试验及免疫效果对比试验。通过对比不同佐剂小鹅瘟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初步确认复合佐剂为鹅细小病毒FB-F7株灭活苗最佳免疫佐剂。(本文来源于《广东畜牧兽医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刘杰[9](2019)在《鹅细小病毒与鸭圆环病毒共感染增强致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鹅细小病毒(GPV)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主要引起小鹅瘟,近年来,其在鸭群中可引起鸭大舌短喙综合征。鸭圆环病毒(DuCV)感染可导致宿主免疫抑制,通常与其他病原体共同感染使疾病进展更加复杂。GPV与DuCV共感染在田间广泛存在,但目前对GPV与DuCV共感染对宿主的影响情况不明。为探究GPV和DuCV是否协同增强了致病性,本研究通过临床病例分离鉴定了GPV与DuCV;通过建立GPV与DuCV共感染的动物模型,以病毒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了GPV与DuCV协同复制与协同致病研究。病毒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GPV与DuCV均为当前田间流行株,并制备了GPV多克隆抗体和DuCV多克隆抗体用于实验检测。将GPV与DuCV腹腔接种于2日龄樱桃谷肉鸭,在感染后第10天、第20天和第30天进行剖杀。GPV与DuCV共感染鸭表现精神沉郁,生长发育迟缓,羽毛凌乱,体重增长显着缓慢。血涂片观察可见共感染组鸭血液中异嗜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对血清中各种酶活力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感染前期共感染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显着高于单感染组和正常组,反映共感染GPV和DuCV对肝脏的损伤加重。共感染组的大体病变明显比单感染组严重,表现为肝脏出血坏死,脾脏萎缩苍白,胸腺、法氏囊严重萎缩,骨髓苍白。组织病理学变化表现为:免疫系统中,脾脏红髓和白髓边界消失,淋巴细胞稀疏,出血,异嗜性粒细胞浸润;胸腺淋巴细胞稀疏,胸腺小叶间大量异嗜性粒细胞浸润,胸腺小体崩解;法氏囊髓质淋巴细胞稀疏;骨髓造血细胞大量流失。消化系统中,十二指肠绒毛上皮坏死脱落;肝脏严重空泡变性并有炎性细胞浸润。泌尿系统中,肾脏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脱落。通过qPCR对各个时间点不同组织内病毒载量进行检测,我们发现,感染初期共感染组的病毒载量显着低于单感染组,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单感染组的病毒载量下降,GPV和DuCV共感染动物体内两种病毒的载量明显升高,均显着高于单感染组。通过IHC检测GPV和DuCV在体内的分布,在肝脏、脾脏、肾脏、十二指肠、法氏囊内检测到阳性细胞。随着日龄的增加,共感染组阳性细胞数量及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单感染组,但两种病毒分布定位基本一致。感染初期,两种病毒均定位在肝细胞核,接毒后第30天,肝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均能检测到阳性信号。肾脏的髓袢处的肾小管可检测到阳性细胞。感染前期,十二指肠中的阳性细胞主要在肠隐窝处,后期存在于十二指肠肠绒毛的杯状细胞中。法氏囊中DuCV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髓质,GPV阳性细胞在皮质和髓质均可检测到。综上所述,GPV与DuCV可协同促进各自的复制、协同增强致病性。本研究从致病性和病毒复制两方面揭示了共感染的GPV与DuCV具有协同致病作用。本研究不仅对后续研究GPV与DuCV共感染机制明确了方向,更将为免疫抑制病或其它禽病共感染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张欣欣[10](2019)在《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分离鉴定与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从2015年3月以来,在我国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养鸭场陆续出现了以喙舌发育不良、舌头外露、生长缓慢、痢疾、瘫痪等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被称为“短喙-侏儒综合征”。据统计肉鸭死亡率为2%~6%,感染率在10%~30%,发病率严重的鸭场甚至能够达到50%,发病鸭由于喙舌发育不良而造成饮食困难,从而造成严重消瘦,体重比正常鸭降低20%~30%,由于生产性能的下降,严重威胁着肉鸭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研究方法和结果:本研究通过琼脂扩散试验,PCR扩增试验及测序方法从泰安某病鸭场分离到1株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通过同源性分析,发现本试验获得的SD01毒株与国内外15个参考毒株的同源性在79.6%-98.5%之间。通过血凝试验,发现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不能够凝集鸡、鸭和鹅的红细胞。由于检测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的方法目前还不够完善,为提高其准确性和效率,本研究选择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基因作为目标基因,以阳性重组质粒作标准曲线,构建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发现荧光定量PCR的溶解曲线均出现了窄而尖的单峰,说明引物具有特异性,可用于荧光定量PCR的扩增。N-GPV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3,扩增曲线呈现出良好的S型曲线,通过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试验发现其具有特异性,只能扩增N-GPV基因。通过人工感染雏鸭试验来评估感染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后对各个组织造成的病理变化以及研究荧光定量PCR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发现,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主要造成肠绒毛受损较严重,这可能与鸭的腹泻有关,另外研究还发现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能够造成肝脏的肝细胞变形坏死,肾脏的肾小管空泡化。结论及应用前景:利用本研究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鸭源鹅细小病毒,可应用于临床检测。(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鹅细小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o Ast V)是近年新发的一种主要侵害4-21日龄雏鹅并以内脏痛风为特征的病原。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主要侵害1月龄以内的雏鹅和雏番鸭,临床主要以坏死性肠炎为主要特征。本研究通过一例鹅星状病毒和鹅细小病毒混合感染的病例进行病理诊断,观察病毒混合感染对雏鹅造成的损伤,并对其临床症状进行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材料方法】2019年4月安徽省合肥市某鹅场10日龄叁花雏鹅爆发疾病,该养殖场养殖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鹅细小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春玮,安达,杨晶,刁有祥.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J].中国家禽.2019

[2].刘苗苗,赵宇,黄学婷,胡冬梅,熊海凤.雏鹅星状病毒与鹅细小病毒混合感染的病理诊断[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2019

[3].饶体宇,张益,鲜思美,包细明,李婷.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叁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畜牧与兽医.2019

[4].陈雪明,张树梅,林委卫,孙悦,陈秀红.基于昆虫细胞表达的鹅细小病毒VP3蛋白的VP3-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J].中国兽医科学.2019

[5].刘晋宇.YBLJ株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动物模型及免疫组化方法的初步建立[D].延边大学.2019

[6].曹旭阳.新型鹅细小病毒VP3蛋白的原核表达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7].贾婧宇,凌珏怡,王志仙,王建业,朱国强.鹅细小病毒DY16株的分子鉴定及重组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9

[8].刘佳佳,苏晓娜,王占新,覃健萍,曾凡桂.鹅细小病毒灭活苗佐剂筛选研究[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9

[9].刘杰.鹅细小病毒与鸭圆环病毒共感染增强致病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10].张欣欣.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分离鉴定与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山东农业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黏膜免疫系统的作用方式小肠中免疫细胞组成的概略图细胞的分化双链cDNA扩增结果东北白鹅IL-17与其他物种IL-17的比对...的进化树分析,Fig.3-5Unrooted...

标签:;  ;  ;  ;  ;  ;  ;  

鹅细小病毒论文_张春玮,安达,杨晶,刁有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