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的启示
吴凡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讲到很多带学生到大自然中,通过学生观察、劳动,教师言语引导来进行教育的故事,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在大自然中进行政治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真善美的教育来论述走进大自然可以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大自然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8-0050-02
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研究主要有两类:(1)是总体研究,包括“灌输”途径和实践途径:(2)具体研究,即根据教育对象特点及生活环境制定的途径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功能、价值开拓的途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很多,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能激发起学生兴趣等问题。针对现实困境,笔者认为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教育更易走进学生心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到大自然中去理应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走进大自然,进行政治教育
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开发红色旅游路线,人们也越来越多地选择红色旅游。这既体现了国家对政治历史教育的重视,又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政治教育主要是指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培养共产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学生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在课堂上进行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影片再现和教师讲授,这对传授政治思想固然很好,但大自然中遗留的历史资源更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在这些场景中,聆听教师的讲解,更容易萌发一种保卫祖国的激情。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教师带领孩子们到献身的军人墓前,到战争发生过的树林,讲述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认识世界和讲述故事两种方法。他说:“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要让祖国大自然的点点滴滴和那些难以忘怀的角落(使人感到无比亲切的世界正是由它们逐渐形成的),铭刻在孩子们的心里,永远保留在他们的记忆之中。”思想政治教育选在大自然的情境中学习,将祖国的历史与今天的新貌作对比,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心灵上更易主动接受。
二走进大自然,进行道德修养教育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由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决定。“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可以看出,道德作为一种原则和规范,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社会性和外在性,而道德修养是对个体而言的,具有个体性和内在性。将道德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修养,离不开现实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那么,现实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将道德内化为道德修养的呢?下面这个故事可以体现这一修养。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讲到和孩子们到地里挖马铃薯的事。一个叫费佳的孩子只想刨出长在地面上的马铃薯,不想刨出埋在土下的马铃薯。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他敷衍塞责,就对他说:“你这样对待劳动难道不觉得惭愧吗?有人在注视着你,他什么都看见了。”费佳很惊奇,说:“那个人在什么地方呀?他看见了什么啦?”苏霍姆林斯基说:“那个人就在你身上啦!”“在你的头脑里,思想里,感情里。”费佳不再偷懒了,感觉真的有人在注视他一样,他高兴地劳动着。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大自然提供的就是现实生活环境,教师就是“善的火花”的点燃者,学生通过劳动亲身体验老师的教导。因此,在大自然中的引导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接受道德要求,并内化为道德修养,外化为良好的行为。
三走进大自然,进行真善美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花蕾的绽放、蝴蝶的飞舞,聆听云雀的啼鸣、溪水的欢笑,并用形象的语言告诉学生每一事物存在的意义。他说:“当看到这一切而惊讶不已的时候,它能在童稚心灵中唤起对一切有生命的、美好的东西的温存、善良和关切的态度。”平时,在课堂中教给学生什么是真善美,如何做到真善美,这样的效果往往不好。如果将这些理论放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以其本真的面貌就会为思想政治教育添加鲜活的色彩。真善美是统一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可见世界里很像善的东西就是太阳,善在可知世界是高于知识(真)的东西。即善是在真基础上的升华。美注重内心感受,包括自然美和人类创造的美。真善美统一于幸福劳动的过程中。大自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单纯地让学生欣赏美景,而是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后去创造生活中的美。在优化人、优化自然、优化社会的过程中做到真善美的统一。
综上所述,在大自然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经过“亲身体验——言语引导——情感生发——主动接受——创造运用”五个环节完成的。其中亲身体验、情感生发、主动接受、创造运用都是从学生角度而言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言语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发挥作用,“语言乃是点燃照亮美好事物的火炬的最初火星。”因此,教师要提高言语的艺术性。情感生成处于中心环节,情感是动机和行为形成的前提,在大自然中的教育触及了人的心灵,促使情感生成,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创造了条件,因而走进大自然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李明富.真善美三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