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小学生论文_李艳杰,王玉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普小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学生,弱智,态度,儿童,偏差,否定性,污名。

普小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杰,王玉玲[1](2019)在《普小学生书写困难分析与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书写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试是当前我国考试的主要形式,书写困难严重影响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和自信的建立。本文以一名普校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作业分析、书写过程分析以及学生访谈等方式,结合相关理论,探究书写困难的成因,从而找到适合学生的干预方法,短期内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特殊教育》期刊2019年13期)

刘峰,张国礼[2](2017)在《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肢体残疾儿童态度的干预研究(9)》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干预的方法,探讨了随班就读普通儿童对肢残儿童态度改善的作用。实验类型为2(条件:实验组、控制组)×2(描述人物:普通儿童、肢残儿童)的混合实验设计,操纵直接接触、扩展接触、观点采择的活动任务,对普小80名儿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与控制组被试对比,在实验组条件下,3-4年级的普通儿童对肢体残疾儿童的群际态度偏差变小,接纳态度显着提高,对肢体残疾儿童的交往倾向也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7年05期)

刘峰,张国礼[3](2016)在《6-8岁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的否定性语言偏差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普小普通儿童对随班就读弱智儿童的否定性语言偏差的年龄特点。采用2(性别:男、女)×3(儿童年龄阶段:6岁、7岁、8岁)×2(行为:刻板一致行为、刻板不一致行为)的混合实验设计,对90名被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6岁的普通儿童已经对弱智儿童表现出否定性语言偏差,6岁儿童与7岁、8岁儿童之间的否定性语言偏差差异显着,表现出较少的否定性语言偏差,7岁和8岁儿童之间的否定性语言偏差差异不显着,随着描述行为不符合常规性的增加,被试描述任务时使用否定词的数量也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6年05期)

刘峰,张国礼[4](2015)在《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的语言预期偏差》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语言预期偏差的年龄特点,以及肯定、合作任务对抑制语言预期偏差的作用。实验类型为2(组别:实验组、控制组)×3(年龄:9岁、11岁、13岁)×2(行为:刻板一致行为、刻板不一致行为)的混合实验设计,设置肯定、积极的合作任务情景,对普通小学9岁、11岁、13岁儿童共120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9岁的普通儿童已经对弱智儿童表现出语言预期偏差效应,而且随着年龄增大这种语言预期偏差效应也就越明显;相比控制组,在肯定、合作任务之下,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表现出更少的语言预期偏差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5年01期)

刘峰,张国礼[5](2013)在《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内隐污名的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态度干预角度出发,选取随班就读的普小五年级学生120名为被试,借助想象群际接触的技术,采用实验的方法探讨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的内隐污名,以及想象群际接触对改善内隐污名的作用。结果发现,普通儿童对于弱智儿童具有有很强的内隐污名;就具有不愉快经验的普通儿童而言,想象积极的交往情景可以降低对弱智儿童的内隐污名。这说明想象积极的交往情景对于改善小学生对弱智同伴的态度具有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3年05期)

李晓杰[6](2009)在《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同伴接纳态度的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班就读是在普通教育机构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本研究从态度干预的角度切入,探索影响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的残障同伴接纳态度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级、接触程度及接触途径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普小学生接纳残障学生随班就读的态度;干预对改善小学生接纳弱智同伴的态度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09年10期)

吴支奎[7](2003)在《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接纳态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班学生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的接纳态度是影响随班就读成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 ,对普小学生接纳随班就读弱智生的态度状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当前普小学生对弱智生普遍持排斥、不接纳态度 ;相比较而言 ,非随读班学生比随读班学生的态度积极。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影响接纳态度的因素 ,结果表明 ,普小学生的性别因素、普小学生以前与弱智生接触程度对接纳态度有显着影响 ;普小学生的年级因素对接纳态度影响不大 ,地域因素对接纳态度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03年02期)

吴支奎[8](2002)在《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接纳态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是当前特殊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其成效如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普通班学生的接纳态度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自由访谈,对普小学生接纳随班就读弱智生的态度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前普小学生对弱智生普遍持排斥、不接纳态度;相比较而言,非随读班学生比随读班学生的态度积极。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影响接纳态度的因素,结果表明,普小学生的性别因素、普小学生以前与弱智生接触程度、普通班班主任的态度对接纳态度有显着影响;普小学生的年级因素对接纳态度影响不大,地域因素对接纳态度没有影响。针对研究结果,作者又尝试提出教育建议,以求改变普小学生的消极态度,为进一步开展弱智生随班就读作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上的指导。(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2-06-01)

普小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实验干预的方法,探讨了随班就读普通儿童对肢残儿童态度改善的作用。实验类型为2(条件:实验组、控制组)×2(描述人物:普通儿童、肢残儿童)的混合实验设计,操纵直接接触、扩展接触、观点采择的活动任务,对普小80名儿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与控制组被试对比,在实验组条件下,3-4年级的普通儿童对肢体残疾儿童的群际态度偏差变小,接纳态度显着提高,对肢体残疾儿童的交往倾向也有所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普小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李艳杰,王玉玲.普小学生书写困难分析与干预[J].现代特殊教育.2019

[2].刘峰,张国礼.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肢体残疾儿童态度的干预研究(9)[J].中国特殊教育.2017

[3].刘峰,张国礼.6-8岁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的否定性语言偏差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

[4].刘峰,张国礼.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的语言预期偏差[J].中国特殊教育.2015

[5].刘峰,张国礼.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内隐污名的干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

[6].李晓杰.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同伴接纳态度的干预研究[J].教育探索.2009

[7].吴支奎.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接纳态度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

[8].吴支奎.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接纳态度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

论文知识图

河南财经学院着作(1)河南财经学院着作(3)河南财经学院着作(7)河南财经学院着作(6)河南财经学院着作(5)河南财经学院着作(2)

标签:;  ;  ;  ;  ;  ;  ;  

普小学生论文_李艳杰,王玉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