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善:就业脱贫志智双扶——黔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助易地搬迁群众就业脱贫论文

周仁善:就业脱贫志智双扶——黔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助易地搬迁群众就业脱贫论文

近年来,黔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坚持以打好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为统领,把“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作为人社工作“当头炮”,聚焦“搬出来后怎么办”等问题,积极探索扶持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办法措施,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做细做实做好。

只要就业稳,收入就能增,脱贫就更有底气。近年来,黔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坚持以打好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为统领,把“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作为人社工作“当头炮”,聚焦“搬出来后怎么办”等问题,积极探索扶持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办法措施,核准易地扶贫搬迁常住劳动力5.24 万人,开展培训3.3 万人次,培训后就业创业2.2 万人,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做细做实做好。

坚持内外并扶着力解决“稳不住”的问题

把稳定就业作为搬迁群众生计保障的根本,着力从内部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外部加大奖补扶持,切实盘活就业存量、扩大就业总量、做大就业增量,确保“搬迁未动、就业先行”做细做实。

机制延伸“最前一公里”。在全州109 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就业服务工作站,采取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专岗安置及派驻人社干部或扶贫干部等方式,对各安置点明确2 至3 名就业服务人员,并以安置点为单位,按照基本情况清、个人状态清、素质能力清、就业意愿清、培训需求清、就业帮扶清的“六清”标准要求,对各搬迁户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同时按照16 至30 岁、31 至50 岁、50岁以上等3 个年龄段进行分类,以及将7.93 万名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纳入城乡养老保险,打牢了集就业指导、岗位推荐、组织培训、社会保障、劳动维权等于一体的全方位就业服务工作基础。

(1)ep1 车站站场分区分流管理;增设改签、退票窗口;压缩列检与乘降组织时间;不间断向旅客通报列车运行计划及正晚点情况;保障食物、水、保洁、医疗等供应;车站与公安人员共同参与治安维护;及时向上级通报事件态势变化与处置措施。

技术支持“筑后劲”。制定《黔南州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采取保持原岗位工资福利、医疗待遇不变,所得合法收益不占原单位工资总额,以及享受国家创业有关扶持政策等方式,通过挂职、兼职、参与项目合作、在职或离岗创业等途径,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指导,辐射培养更多想创业、能创业的“土专家”“田秀才”。

抓“新市民”融入。依托贫困劳动力市民化培训,结合易地搬迁群众培训需求,采取浅显易懂、集中授课与现场指导、系统培训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在各安置点全面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就业观念、生活素质、卫生安全、法律法规、感恩教育等方面提升培训,打牢“农民”变“市民”思想基础,同时围绕破解“企业不用当地工人、群众不进当地企业”难题,将遵规守纪作为培训鉴定的重要标准,贯穿培训全过程,极力扭转易地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工作随意性大的问题。

强化志智双扶着力解决“难融入”的问题

抓“新血液”输入。全面落实“两个80%”“三降低两面向一加分”等支持政策,放宽艰苦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学历,放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乡镇职位报录比例限制,以及通过降低面试平均分10%向部分边远乡镇倾斜等方式,积极充实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助力搬迁群众更换“思想之血”。仅2018 年,促进三都自治县13 名易地搬迁家庭子女通过事业单位招考顺利就业,实现了通过“抓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坚持扶志转勤、扶智提能,积极发挥“培训”特点和优势,多途径、多形式探索扶智先扶志、扶志融扶智的办法措施,促进搬迁群众较快适应融入新生产生活环境,激发自主脱贫内生动力。

继续把易地扶贫搬迁就业脱贫作为“近目标”、把全面小康作为“大目标”,着力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发展合力,让帮扶措施由着眼脱贫向注重发展转变。

独山县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贵州标准电机有限公司,并通过“就业扶贫基地”等认定,鼓励优先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目前吸纳430 名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黔南州人社局供图)

抓“促实用”渗入。结合搬迁群众原有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积极整合各部门资源,通过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益、厨师烹饪培训提高生活品质等,促进顺应更高要求、更高品质的生产生活,激发其靠双手勤劳致富、靠技能同步小康的内生动力。同时,依托“就业扶贫车间”等各类经营主体,大力推广以“以工代训”为主的“订单”“定向”培训模式,扶持企业发展、助力搬迁群众技能提升。

精准帮扶“补短板”。用好贫困劳动力有效时间,实行农忙与农闲、短期与中长期、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办“农民夜校”“田间课堂”“家庭课堂”等,从时间上、实际生产上“充电”“输血”,不断培育自主变革生产方式的欲望,及时解决发展思路受限、发展办法不多等问题。

劳务转移“最快一公里”。以广州为重点,建立省际劳务协作工作站17 个,同时发挥贵阳、遵义等省内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建设省内劳务公司89 家、劳务合作社2 家,形成“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易地搬迁劳动力”促就业工作模式,确保有外出意愿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累计输出易地搬迁劳动力5567 人。

着眼长远常扶着力解决“发展难”的问题

学者高世琦、张家声、胡登良等在《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史经验》《90年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回顾与思考》中集中研究了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干部培训制度及其基本经验。解放战争时期是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初步成熟阶段。党的干部教育培训思想随着全党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而进一步成熟和系统化。[3]解放战争是以军事为主的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战争,因此解放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就是通过比以前更加正规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业务知识技能教育,迅速地培训大量治军治国建设人才。

为此,本文提出了变系数降频模型预测直接功率控制策略,变系数降频控制将开关函数的固定系数λ1改进为一个带功率误差钳制的可变系数λ2,如式(12)所示:

容量扩大“最近一公里”。用好《建设就业扶贫车间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等文件精神,围绕当地产业发展,结合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加大一次性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及创业担保贷款优惠等扶持力度,通过“企业+车间+搬迁户”“双创+车间+搬迁户”“招商+企业+搬迁户”等方式,就近就地开展农产品、手工艺、种养殖等生产活动或来料加工业务的生产加工点,仅县内就提供就业岗位64643 个,促进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15022 人,确保了就业类别符合搬迁群众需求、就业岗位满足搬迁群众刚需。

为了评价实验结果的精度,计算了重复性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在全量程范围内和同一工作条件下,传感器系统的重复性误差指标以相对标准偏差RSD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19]:

汇聚合力“建家园”。充分发挥就业的杠杆作用,做好做实早期搬迁群众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积极争取其他部门支持:打好劳作时差,举办“移民夜校”,让搬迁群众及时“补充营养”;精选学校师资,举办“四点半学校”,缓解了搬迁群众顾工作与顾小孩之间的矛盾问题;开展“双收家庭”“好媳妇”“好工人”等评选表彰,激发了搬迁群众共建、共享新家园的力量激情。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就业脱贫持续深入,促进形成了黔南各安置点小区变社区、社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的变化。

实现了由“要我搬”到“我要搬”的转变。至2019 年6 月,黔南易地扶贫搬迁常住劳动力达5.9 万人,比2016 年的2.9 万人翻了一番多,搬迁群众因“新理念不适应”“新生活无依靠”“新工种做不来”而导致的搬不出、不愿搬、不想搬等问题进一步解决。

实现了由“要我就业”到“我要创业”转变。黔南各级人社部门以各安置点为单位,积极探索让搬迁群众“在家就业”“在家门口就业”的办法措施,通过构建形成“吸纳就业有奖励、自主创业有扶持、就业创业有保障”的体制机制,让搬迁群众纷纷自谋职业主动就业、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由于我国的国民素质不高,在国内对知识产权的意识不强。加之,我们国家的居民收入比较偏低,正版系统价格也较高,导致盗版软件泛滥。在校园内,盗版系统也被大量地使用,给网络安全带来了隐患,如xp系统微软公司已经停止了更新,使用会带来大量的安全漏洞。

实现了由“规定动作”不走样到“自选动作”有特色的转变。黔南各级人社部门把抓好就业扶贫作为抓好精准扶贫、促进精准脱贫的前提和基础,并将其工作思路用到推进易地搬迁脱贫工作中,推动形成了平塘“就业快递”、龙里“党建引领”促就业、福泉“稳岗补贴”稳就业、独山“村级就业服务中心”转移就业、惠水“三级网格”稳定就业、长顺“三抓”创就业创业社区、三都“黄埔民族技工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促进就业脱贫的经验做法。

(作者单位 / 黔南州人社局责任编辑 / 宋黔云)

标签:;  ;  ;  ;  ;  ;  ;  ;  ;  ;  ;  ;  

周仁善:就业脱贫志智双扶——黔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助易地搬迁群众就业脱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