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串联补偿线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线路,谐振,权重,电压,小水电,距离,功率因数。
串联补偿线路论文文献综述
邹旻昊,周力行,李秀俊,廖秀晶[1](2019)在《基于Matlab的10 kV配电线路串联补偿能效分析软件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串联补偿的方法,解决传统配电网末端低电压、末端T接小水电产生的季节性高低压问题。建立串联补偿位置及容量选择的优化模型,在潮流计算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Matlab平台的程序化确定串联补偿位置及容量的软件。典型案例应用表明:应用该方法获得的串联补偿方案可满足电能质量的要求,并可以提高线路输送容量、达到降损节能的最大化。(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期刊2019年04期)
李杲喆,薛玮,周力行[2](2019)在《配电网串联补偿线路铁磁谐振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影响串联补偿线路发生铁磁谐振的因素的分析,选取激发铁磁谐振产生的主要故障类型和影响因素作为评价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铁磁谐振的影响因素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并结合线路防振措施提出防护系数的概念,确立评价模型进行综合分析,计算线路铁磁谐振发生的概率,从而实现串联补偿线路铁磁谐振的风险评估。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可以更准确、可靠地对串联补偿线路发生铁磁谐振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对串补线路铁磁谐振的抑制措施选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效避免铁磁谐振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廖秀晶,薛玮,邹旻昊,王贝,周力行[3](2018)在《基于能效分析的10 kV线路串联补偿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串联补偿技术是解决配网10kV线路电压质量问题的有效手段,但补偿点及补偿容量的确定尚无实用的程序化方法。研究在潮流计算的基础上,针对农网典型的10kV线路末端低电压、末端T接小水电线路电压波动问题,提出基于综合能效分析的固定串联补偿位置及容量的程序化确定方法。典型案例应用表明:应用该方法确定的串联补偿方案不仅可使各节点电压符合国家标准,且可获得最大的降损节能、提高线路输送容量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电力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廖秀晶[4](2018)在《配电网串联补偿线路铁磁谐振概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配电线路加装串联补偿可以有效提高线路末端电压,降低线路网损。但回路中铁芯电感会因磁饱和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电感量,在串联补偿装置投入或发生冲击扰动时,可能诱发线路铁磁谐振。铁磁谐振现象持续时间长幅值高影响范围广,对配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极大威胁。如何对串联补偿电路进行准确的铁磁谐振风险评估,防止铁磁谐振的发生,在提高电能质量的同时保障线路安全稳定的运行成为串联补偿电路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配电线路串联补偿诱发铁磁谐振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串联补偿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原理和优势,并分析了铁磁谐振的产生机理与特点,利用ATP仿真与MATLAB仿真进行了简单的串联补偿电路铁磁谐振仿真。研究发现串联补偿线路采取的的补偿方式和串补度范围对铁磁谐振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其次结合电网运行实际,对诱发铁磁谐振的各种原因与影响因素做了详细分析,分别从线路参数,故障种类,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构建状态量的权重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串联补偿线路发生铁磁谐振的概率分析模型,计算串联补偿线路发生铁磁谐振的概率,并提出了相应的铁磁谐振防范措施。最后以某线路为例,计算了该线路发生铁磁谐振的概率,所得结果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适用性。(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苗淼,何维,张祥成,王龙飞,周翩[5](2016)在《串联补偿线路对光伏发电系统稳定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含串联补偿线路的无穷大电源-单光伏变换器系统的小信号分析模型,借鉴复转矩系数法,分析了不同串补度情况下串联补偿线路对电流控制与直流电压控制的影响,发现随着串补度的提高,电流控制的阻尼随之削弱,而直流电压控制则不受影响,对此分别给出了相应的物理解释。考虑到锁相环引起的负阻尼效应,发现串联补偿线路可能造成光伏变换器发生不稳定现象。在PSCAD/EMTDC电磁暂态仿真软件中搭建了详细的模型,并对仿真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时域仿真结果和模态分析证实了文中所提观点。(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6年09期)
钱晓俊,梁一桥,汪卫国,余绍峰,张照锋[6](2016)在《智能型串联补偿装置在10kV线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主动性配电网等新理念的提出,配电网的智能化改造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大批新技术得到成功应用。在配电网的无功治理领域,固定串联电容器补偿技术由于其电压与线路电流成正比、容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具有良好的自适应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了新的发展,为长距离且负荷较为集中在末端的线路的无功补偿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介绍某地10 k V线路采用智能型串联补偿装置的工程情况并进行效能分析,线路运行情况和(本文来源于《电世界》期刊2016年05期)
李振动,宋巍,王翀,顾颖,汤煜东[7](2015)在《丰万500kV超高压线路串联补偿装置的保护和控制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500k V丰万双回超高压输电线路的串联补偿改造工程,对串联补偿原理和各串补元件功能进行简要介绍,指出改造的目的和成果。为验证国产化装置动作逻辑和控制系统的正确性,对电容器组、金属氧化物限压器MOV、火花间隙GAP、阻尼回路、旁路开关以及刀开关等串补装置在简述其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参数建模,并根据串联补偿实际运行方式,搭建与现场系统联络方式一致的等值系统,对串联补偿控制保护系统进行RTDS动态仿真,验证线路区内外金属性故障、经过渡电阻、发展性故障、能量保护和电容器不平衡等保护的动作行为。结合典型的3/2接线方式,着重探讨串补与常规保护之间的二次配合和逻辑关系,指出失灵联跳的原理和方式,并根据现场实践和仿真分析给出合理的运行建议。(本文来源于《电气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朱晓彤,黄蕙,徐晓春,谢华,刘革明[8](2015)在《串联补偿线路电流反向对差动保护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串联补偿线路上原来并不存在的电流反向问题逐步显现。文中详细分析了串联补偿线路发生电流反向的机理,针对应用最广泛的电流差动保护分析电流反向对其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作为保护高阻接地的零序差动保护在电流反向时可能发生灵敏度降低甚至拒动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零序差动保护改进算法,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灵敏度降低的问题,同时具有普适性,可用于各种类型串联补偿线路。仿真实验和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5年14期)
徐振宇,张旭,高波,乔玉超,杨奇逊[9](2015)在《一种平行双回串联补偿线路单相接地故障距离一段保护算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平行双回串联补偿输电线路,介绍了一种基于电压与电流积分的距离保护算法。通过对由故障相电压和电流、故障回路和相邻回路零序电流组成的方程组进行积分并求解,故障距离可以准确求出。新算法效果使用PSCAD/EMTDC软件建立的500 k V平行双回串联补偿线路模型进行验证。与传统算法和采用相邻一回零序电流的算法相比,结果显示新算法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新算法的应用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张金虎[10](2015)在《串联补偿线路保护若干关键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电力资源具有区域集中性分布,距负荷中心较远的特点,这使得高压远距离输电成为我国电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串联补偿技术和平行双回线路是提高线路输送能力和提高线路的使用效率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尽管它们在输电线路正常运行表现出诸多方面的优势,但由于串联补偿和双回线路的结构和动作的相对复杂,它们在故障过程中亦会产生出许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串联补偿线路,包括串联补偿平行双回线路继电保护给出若干关键问题新的解决方法,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在研究串联补偿装置模型及串联补偿线路主要故障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及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 (Metal Oxide Varistor)动作影响的串联补偿线路一般化、统一的串联补偿线路R LC (resistance, inductance,capacitance)等效模型。较传统的将串联补偿线路分成串联补偿装置和输电线路两部分的研究思路相比,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将串联补偿线路视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因此其能够为实践应用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分析基础。(2)给出了一种计及MOV动作影响的串联补偿线路故障位置识别方法;当前串联补偿线路故障位置识别方法通常是建立在故障后将串联补偿设备简化为电容的思路,这在实际中并不总是合适的。本文提出的方法能从初始模型角度上更加完整地考虑工程实际中串联补偿装置模型的特点,较传统的串联补偿线路故障位置识别方法相比,该方法从原理上更加简单完整,从算法实现角度上亦具有较强的优势。(3)对串联补偿线路相间距离保护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种串联补偿输电线路距离Ⅰ段保护的新算法。该算法基于串联补偿线路更完整统一的等效模型,较传统需要迭代或复杂的串联补偿装置参数估计的方法相比,该算法不需要迭代求解,无需知道串联补偿设备参数,亦不需要知道故障后串联补偿设备固定串联补偿电容/金属氧化物变阻器/空气间隙(SC/MOV/GAP)的操作状态。同时,由串联补偿设备保护元件MOV动作导致的串联补偿线路距离保护过范围和欠范围问题亦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4)对串联补偿单回线路单相接地保护测距算法进行了研究,分别提出了基于单端量的串联补偿线路单相接地保护测距新算法和基于双端量的串联补偿线路单相接地保护测距新算法。这两种算法均基于串联补偿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后的统一模型,与传统的算法相比,它们不仅从理论上计及了串联补偿线路MOV保护动作的影响,而在算法实现过程中无需串联补偿设备的参数,无需知道串联补偿设备故障后MOV动作情况,且算法无需迭代计算,仅需要通过滤波后的采样值就能正确快速地求得串联补偿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的故障距离,具有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5)针对串联补偿平行双回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类型,给出了考虑平行双回线路互感影响的距离Ⅰ段距离保护和测距算法,其具体内容包括基于单端量的单相接地故障距离保护算法和基于双端量的单相接地保护测距算法。文中的两种算法均基于串联补偿平行双回线路线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线路的统一等效模型,其不仅计及了串联补偿电容装置MOV动作的影响,而且计及了单相接地故障时存在的线路耦合零序互感因素。由于算法实现过程中无需进行相量计算,无需计算零序互感耦合参数,亦无需知道串联补偿装置参数及其是否在故障回路中,因此具有原理清晰、计算简单快速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5-06-01)
串联补偿线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影响串联补偿线路发生铁磁谐振的因素的分析,选取激发铁磁谐振产生的主要故障类型和影响因素作为评价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铁磁谐振的影响因素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并结合线路防振措施提出防护系数的概念,确立评价模型进行综合分析,计算线路铁磁谐振发生的概率,从而实现串联补偿线路铁磁谐振的风险评估。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可以更准确、可靠地对串联补偿线路发生铁磁谐振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对串补线路铁磁谐振的抑制措施选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效避免铁磁谐振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串联补偿线路论文参考文献
[1].邹旻昊,周力行,李秀俊,廖秀晶.基于Matlab的10kV配电线路串联补偿能效分析软件开发[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19
[2].李杲喆,薛玮,周力行.配电网串联补偿线路铁磁谐振风险评估[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9
[3].廖秀晶,薛玮,邹旻昊,王贝,周力行.基于能效分析的10kV线路串联补偿优化方法[J].电力学报.2018
[4].廖秀晶.配电网串联补偿线路铁磁谐振概率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8
[5].苗淼,何维,张祥成,王龙飞,周翩.串联补偿线路对光伏发电系统稳定性影响[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6
[6].钱晓俊,梁一桥,汪卫国,余绍峰,张照锋.智能型串联补偿装置在10kV线路中的应用[J].电世界.2016
[7].李振动,宋巍,王翀,顾颖,汤煜东.丰万500kV超高压线路串联补偿装置的保护和控制改造[J].电气工程学报.2015
[8].朱晓彤,黄蕙,徐晓春,谢华,刘革明.串联补偿线路电流反向对差动保护的影响及对策[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
[9].徐振宇,张旭,高波,乔玉超,杨奇逊.一种平行双回串联补偿线路单相接地故障距离一段保护算法(英文)[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
[10].张金虎.串联补偿线路保护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