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降冰片烯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冰片,亚胺,催化剂,乙烯,水杨,环己酮,开环。
降冰片烯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杨敏,姜湃,崔咪咪,薛小松,侯彦辉[1](2018)在《基于密度泛函数理论的α-二亚胺镍配合物催化乙烯/降冰片烯共聚合的计算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N,N′-二(2,6-二异丙基)苊二亚胺溴化镍配合物无法催化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的原因,使用Gaussian软件,运用密度泛函数理论(DFT),将乙烯、降冰片烯共聚过程分为3个阶段:单体竞争链引发过程、单体竞争再插入过程、乙烯链增长和β-H转移反应竞争过程,并依序计算每个阶段的动力学能量.结果显示:每个阶段中具有动力学优势的反应分别是降冰片烯单体的链引发、乙烯单体的再插入、链增长过程的β-H转移反应.这3个优势反应将构成"体系循环",使共聚过程仅能获得小分子链段,导致共聚无产物.(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徐鑫,吴盈,袁贝,姚臻,曹堃[2](2018)在《微反应器中超临界态一步法合成高纯度聚合级降冰片烯》一文中研究指出降冰片烯(NB)可用于合成环烯烃共聚物(COC),在光学透镜、电子、医药包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双环戊二烯(DCPD)和乙烯(E)为原料通过Diels-Alder反应一步制备NB,同时生成副产物四环十二碳烯(DMON)及环戊二烯叁聚体(TCPD)。借助微反应器和超临界态这二种过程强化技术,通过两者的协同和耦合效应,将参与主反应的两种分子集中在超临界相、副反应的反应物分隔在不同相间,强化主反应的同时又抑制副反应,可一步法得到高转化率及高选择性的聚合级NB产品。(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5)
孟嘉锋,倪旭峰,郑豪,沈之荃[3](2018)在《苯氧基亚胺钛催化降冰片烯与1-辛烯共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5-二叔丁基水杨醛缩苯胺氯化钛(Ti)、叁异丁基铝(Al)和四(五氟苯基)硼酸叁苯基甲酯(B)组成的叁元催化体系实现了降冰片烯(NBE)与1-辛烯(OC)的共聚合,得到NOC无规共聚物.探索了催化剂组成、聚合时间及聚合温度等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Al)/n(Ti)=5∶1,n(B)/n(Ti)=1∶1,n(Monomer)/n(Ti)=400∶1,n(NBE)/n(OC)=5∶5时,于40℃在甲苯中聚合6 h,共聚合产率达到43.7%,2种单体的竞聚率分别为rNBE=3.01;rOC=0.08.改变助催化剂叁异丁基铝的用量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所得NOC无规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MWD),得到Mw=3.0×104~6.5×104,MWD=1.91~2.45的NOC共聚物.NOC无规共聚物具有饱和的主链结构且带有较长的侧链,其玻璃化转变温度较高(约87~174℃),并对NOC无规共聚物组成具有很强依赖性.NOC共聚物的热分解温度超过300℃,热稳定性能优异.(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简丽菊[4](2018)在《含N^O配体的钯、镍、铜、钴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降冰片烯聚合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并合成4个新型的[N∧O]配体(L1-L4)及对应的8个钯、镍、铜、钴配合物(C1-C8),通过X-ray单晶衍射和红外光谱等表征测定其晶体结构;在助催化剂甲基铝氧烷(MAO)的活化下,系统研究了配合物C1-C8对催化降冰片烯(NB)聚合的催化活性的影响;具体优化聚合反应温度、MAO的用量(MAO/Pd)和NB 1单体浓度(NB/Pd)等3个聚合反应条件;最后对聚合产物聚降冰片烯(PNB)的结构和性能进行X-ray粉末衍射和热重等表征分析。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并合成4个新型的[N∧O]配体(L1-L4)及对应的8个钯、镍、铜、钴配合物(C1-C8)。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氢谱(H-NMR)对L1-L4和C1-C8进行分子式、官能团和结构表征分析;通过元素分析、质谱分析和单晶X-ray衍射分析进行了结构确认。2、在MAO的助催化作用下,系统研究配合物C1-C8对催化NB聚合的催化活性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钯配合物(C1、C6和C8)表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活性,镍配合物(C2、C3和C7)次之;铜配合物(C4)和钴配合物(C5)的催化活性最低。3、以催化活性较高的钯配合物(C1、C6和C8)为主,具体优化并得到聚合反应温度(T=30°C)、MAO的用量(MAO/Pd=3000)和NB单体浓度(NB/Pd=20000)等3个聚合反应参数的最佳条件。在最佳条件下,配合物C1、C6和C8的催化活性分别达到 10.68×106 gPNB.molPd-1·h-1,9.75×106g gpNB.molpd-1·h-1和5.23×106g PNB·molpd-1·h-1。4、通过红外光谱(FT-IR)、X-ray粉末衍射、热重(TG)和扫描电镜(SEM)等仪器手段对聚合产物PNB进行结构表征分析,并用粘度法测得PNB的分子量为1.03×106 g/mol。(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姜启亮,陈琦,姜付本,陈宬,VERPOORT,Francis[5](2018)在《降冰片烯及其衍生物开环易位聚合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环烯烃开环易位聚合(ROMP)是指在金属催化剂存在下,环烯烃中的碳碳双键断裂并重新结合形成新的分子,得到的聚合物中留有不饱和双键,具有活性聚合的特点。ROMP是改造碳碳双键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极具特色且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与有机分子的合成。关于环烯烃ROMP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Ti、Re、W、Mo等过渡金属配合物组成的Ziegler-Natta催化体系引发环烯烃ROMP。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则以亚烷基类或卡宾型类催化剂为主,其引发环烯烃ROMP的机理更加清晰。随着结构明确、稳定高效的环烯烃ROMP催化剂的开发与完善,该领域的研究焦点开始转向环烯烃ROMP适用单体的拓展以及所得聚合物的应用。在环烯烃ROMP研究中,降冰片烯及其衍生物是研究最多和应用最广的一类单体,这是因为它们的反应活性较高,来源丰富,价格也不昂贵。除研究拓展ROMP适用单体外,研究者主要从降冰片烯基单体的空间位阻、化学构型、侧基极性以及与其他环烯烃或降冰片烯基单体共聚改性等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同时充分发挥环烯烃ROMP优势,与其他聚合方法联用,不断改善所得聚合物的性能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研究领域。降冰片烯及其衍生物ROMP在阻燃材料、交换膜、纳米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在阻燃材料领域研究最早且许多产品已经工业化。在交换膜领域,由于降冰片烯基聚合物膜的热稳定性、耐酸碱性和电导率均较好,目前的研究主要是探索如何在燃料电池中获得应用。纳米材料是近年来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降冰片烯基纳米金属聚合物材料和纳米磁性聚合物材料等已有初步应用。在生物医药领域,降冰片烯及其衍生物极具发展前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传输材料,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要实现工业化尚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基于降冰片烯及其衍生物的接枝聚合物、嵌段聚合物、液晶聚合物、导电聚合物等也获得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降冰片烯及其衍生物ROMP的反应机理,以及ROMP催化剂从多组分到钼、钨系再到钌系等几个发展阶段,详细综述了降冰片烯及其衍生物ROMP在上述若干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了今后研究与开发应用的新方向。(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07期)
董晓光,张朝明,李俊贤,张玉清[6](2018)在《双环戊二烯-乙叉降冰片烯共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反应注射成型工艺,以叁配钨酚(WCl6-OPh R)为主催化剂,一氯二乙基铝(Et2Al Cl)为助催化剂,乙叉降冰片烯(ENB)为共聚单体制备了双环戊二烯-乙叉降冰片烯共聚合材料(P(DCPD-ENB))。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TG)分析仪对该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DCPD与ENB单体聚合所形成的产物是共聚物。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ENB用量为0.75%时,P(DCPD-ENB)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其冲击强度达到13.53 k J/m2,拉伸强度达到68.75 MPa,分别比纯PDCPD提高了10%和52.78%。(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马达锋,肖智贤,杨文龙,姚臻,曹堃[7](2017)在《叁齿配体非茂催化剂[O-NS]TiCl~3催化乙烯-丙烯-乙叉降冰片烯溶液共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烯-丙烯-乙叉降冰片烯叁元共聚物(EPDM)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应用十分广泛。本文采用叁齿配体非茂催化剂[O-NS]Ti Cl3催化乙烯-丙烯-乙叉降冰片烯叁元溶液共聚合,考察了不同的聚合温度、第叁单体乙叉降冰片烯的浓度、铝钛比和不同的助催化剂对聚合过程及共聚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相对于丙烯来说,该催化体系更倾向于ENB的插入。单独改变铝钛比共聚物中的丙烯含量变化不大,但乙叉降冰片烯差异明显;在助催化剂体系中引入硼盐时,共聚物中的乙叉降冰片烯含量变化不大,丙烯含量会随着助催化剂的电负性增大而增加。表明对于非茂催化剂[O-NS]Ti Cl3,乙叉降冰片烯的插入由催化剂的位阻效应决定,而丙烯的插入则由催化剂的电子效应决定。通过不同的聚合条件,我们可以制得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的新型聚合物,如具有乙烯嵌段链段、乙烯-丙烯-乙叉降冰片烯无规链段和乙烯-乙叉降冰片烯无规链段以及乙叉降冰片烯嵌段链段等结构的聚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期刊2017-10-10)
庄锐,王孝华,胡雁鸣,张学全[8](2017)在《含NNP叁齿配体Ni,Pd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降冰片烯加成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基于吡啶单亚胺与喹啉单亚胺叁齿NNP配体的Ni和Pd配合物,并详细研究了其催化降冰片烯的聚合行为。在MAO活化下,所有配合物对降冰片烯聚合均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生成高分子量、窄分布的加成型聚降冰片烯。Pd配合物具有高催化活性,达到2.45×108 g PNB(mol of Ni)-1 h-1。柔性更强的P侧臂电子供体可更容易适应金属配合物的几何构型,使活性中心更加稳定,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期刊2017-10-10)
孟嘉锋[9](2017)在《二齿钛配合物催化的降冰片烯均聚合及共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降冰片烯(NBE)是一种具有双键的环状单体,能以加成聚合、开环易位聚合以及自由基/阳离子聚合等方式得到聚合物。降冰片烯的加成聚合物具有高透明性、低双折射率、低介电损耗等优异性能,在微电子、电器、光学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为了改善加成型聚降冰片烯的加工性能,常常引入第二单体与降冰片烯进行共聚合。新型催化体系以及共聚合体系的开发是降冰片烯聚合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N,O]和[N,N]二齿鳌合的钛配合物,在不同助催化体系的作用下,分别实现了降冰片烯的均聚合及其与1-辛烯、1,3-丁二烯和异戊二烯的共聚合,探讨了聚合条件对聚合反应及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3,5-二叔丁基水杨醛缩苯胺氯化钛(SF-Ti)为主催化剂,叁异丁基铝(TIBA)或叁乙基铝(TEA)和四(五氟苯基)硼酸叁苯基甲酯(B)作为助催化剂,实现了降冰片烯的加成均聚合。采用SF-Ti/TIBA/B叁元催化体系,[Ti]/[Al]/[B]=1:5:1,[NBE]/[Ti]=200:1,于甲苯中60 ℃下聚合4小时,得到数均分子量为4.2× 1 04 g/mol,分子量分布指数为3.5的聚合物,聚合产率为72.2%,催化活性达3.39×103 gPNBE/(molTi h)。SF-Ti/TEA/B叁元催化体系在相同条件下催化NBE均聚合,所得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3.6×10~4g/mol,分子量分布略窄(MWD=2.3),聚合产率为 59.9%,催化活性为 1.88×103 gPNBE/(molTi h)。高温1HNMR、DSC、TGA 等表征结果表明,两种催化体系得到的聚合物均为降冰片烯的加成聚合物,且均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Td≈440 ℃)。SF-Ti/T-IBA/B叁元催化体系还可催化降冰片烯与1-辛烯(OC)的共聚合,得到重均分子量为1.3-4.5×10~4g/mol,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91-2.45的无规共聚物,该共聚物可溶于常见有机溶剂。测得在共聚合条件下两种单体的竞聚率分别为:rNBE = 3.01,roc = 0.08。改变降冰片烯与1-辛烯两种单体的投料比,可调节共聚物中降冰片烯的含量。DSC、TGA分析显示,共聚物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87-174 ℃),且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高于300℃ 两者均随降冰片烯的含量增加而提高。研究了 SF-Ti/TIBA二元催化体系催化的降冰片烯与1,3-丁二烯的共聚合。该催化体系对两者的共聚合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所得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为0.2-1.3×10~4g/mol,分子量分布适中(MWD=2~2.2)。设定聚合条件为:[Al]/[Ti]=7:1,[Monomer]/[Ti]=200:1,[NBE]/[BD]=5:5,甲苯中 40℃下聚合 6 小时,共聚物的产率可达91%。改变单体投料比和聚合条件,共聚物中降冰片烯含量始终维持在55%左右,说明该共聚物主链中两种单体单元具有高度的交替倾向。DEPT 13513CNMR和FTIR结果分别显示降冰片烯以加成聚合的方式插入到共聚物主链中;1,3-丁二烯则主要以1,4聚合方式插入共聚物链中。热分析结果表明,共聚物具有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50-70 ℃)和较高的热分解温度(Td=380 ℃)。共聚物可溶于有机溶剂,用溶液浇筑方法制得的共聚物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很高的透光性(透过率大于80%)。用含硫二胺钛配合物(SNN-Ti)/叁异丁基铝(TIBA)二元催化体系实现了降冰片烯的加成均聚合及其与异戊二烯的共聚合。当[Al]/[Ti]=5:1,[NBE]/[Ti]=200:1,100 ℃下于甲苯中聚合6小时,降冰片烯均聚物的产率可达到62.1%。均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4.5-6.8×10~4g/mol,分子量分布指数介于1.39-2.03之间。降冰片烯与异戊二烯共聚合的反应条件更加温和,[AI]/[Ti]=5:1,[Monomer]/[Ti]=400:1,[NBE]/[IP]=5:5,40 ℃下聚合6小时,共聚物产率可达到97.9%。测得两种单体的竞聚率分别为:rNBE = 0.056;rIP = 0.002,且共聚物的组成随单体投料比和聚合条件的变化不大(共聚物中降冰片烯含量为43-63%),交替共聚倾向明显。核磁共振谱表明共聚物中降冰片烯和异戊二烯分别以加成聚合和1,4聚合方式插入。共聚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优异的热稳定性,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5-82 ℃,热分解温度高于300℃。共聚物薄膜对可见光的透过率高于80%,是一种优秀的透明材料。通过聚合物中的活性双键与巯基小分子的“巯-烯”点击反应,可以得到羟基或者羧基修饰的部分极性聚合物,拓宽了该共聚物的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7-01)
杨应平[10](2017)在《含水杨醛亚胺和β-酮亚胺配体镍(Ⅱ)合成及其催化降冰片烯共聚合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极性单体或α-烯烃和降冰片烯共聚实现加成型降冰片烯类聚合物改性是目前对聚烯烃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催化剂的开发及聚合参数的设置是合成聚烯烃材料的核心。本文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不同电子效应的双-(水杨醛亚胺)镍(Ⅱ)催化剂Ni{(3-R_1)(5-R_2)C_6H_2(O)CH[N(naphthyl-CH_2)]}_2(Ni1:R_1=H,R_2=H;Ni2:R_1=H,R_2=CH_3;Ni3:R_1=H,R_2=Br;Ni4:R_1=H,R_2=OCH_3;Ni5:R_1=CH_3,R_2=H;Ni6:R_1=Br,R_2=H),两个具有刚性结构的双-(苯并环己酮亚胺)镍(Ⅱ)催化剂Ni{C_(10)H_8(O)C[N(Ar)]CH_3}_2(Ni8:Ar=fluorenyl;Ni9:Ar=naphthyl-CH_2)及一个新型的具有限制几何构型C-C桥联双-(苯甲酰叁氟丙酮芴亚胺)镍(Ⅱ)催化剂Ni{C_6H_5C(O)CHC[N(fluorenyl)]CF_3}_2(Ni7),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证实了部分催化剂的结构。在叁五氟苯硼(B(C_6F_5)_3)或甲基铝氧烷(MAO)活化下催化降冰片烯(NB)与α-烯烃(苯乙烯(St))及极性单体(5-降冰片烯-2-亚甲基丁醚(BN)、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共聚,探讨了取代基电子效应和聚合条件等对聚合性能的影响,表征和分析了共聚物的微观结构和性能。Ni1-Ni6/B(C_6F_5)_3为催化体系催化NB均聚呈现出比较高的催化活性(10~6g_(polymer)/mol_(Ni)·h),可以看到在B(C_6F_5)_3活化下水杨醛芳环上带有吸电子基团(-Br)的催化剂Ni3和Ni5比相同取代基位置上含有供电子基团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Ni3>Ni1,Ni2,Ni4;Ni6>Ni1,Ni5),说明吸电子基团(-Br)有利于增强催化体系的催化活性,同时通过比较水杨醛芳环上不同位置(R_1,R_2)含有相同取代基的催化剂催化体系活性可以发现水杨醛芳环上吸电子基团(-Br)距离活性中心Ni原子更近的催化剂催化体系活性更高(Ni6>Ni3),但水杨醛芳环上含有供电子基团时(-CH_3,-OCH_3)催化活性则相反(Ni2>Ni5)。Ni2、Ni3、Ni5/B(C_6F_5)_3为催化体系催化NB与BN共聚的催化活性也可以达到10~5 g_(polymer)/mol_(Ni)·h,其中Ni3的催化活性最高(3.53×10~5 g_(polymer)/mol_(Ni)·h),具体的催化活性顺序为Ni2>Ni5>Ni3。通过竞聚率研究(r_(NB)=3.12>1,r_(St)=0.86<1)发现降冰片烯具有更好的反应性,且该聚合为无规共聚。所得共聚物中5-降冰片烯-2-亚甲基丁醚的插入率可以通过控制单体的投料比来控制,通过GPC、~1H NMR、~(13)C NMR、TGA、DSC、WXRD、FTIR等方法对聚合物进行表征证实了所得聚合物为加成型降冰片烯共聚物且为无定形的非晶结构,分子量在2.3-4.7×10~5 g/mol之间,分子量分布较窄(PDI:2.08-2.59),所得共聚物较聚降冰片烯具有更好的溶解性,同时共聚物保留了聚降冰片烯材料很好的热稳定性(T_d>400 ~oC)。利用原位一步法合成了新型的C-C桥联双-(苯甲酰叁氟丙酮芴亚胺)镍催化剂(Ni7),目前尚无此类配合物结构的报道。该催化剂分子结构经单晶X-射线衍射证实,同时给出了可能的合成反应机理。Ni7/B(C_6F_5)_3所构成的催化体系对催化降冰片烯(NB)均聚(2.09×10~6 g_(polymer)olymer mol_(Ni)~-11 h~(-1))及降冰片烯(NB)与苯乙烯(St)共聚(0.86-2.29×10~5 g_(polymer) mol _(Ni)~(-1) h~(-1))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通过竞聚率研究(r_(NB)=9.69>1,r_(St)=0.14<1)发现降冰片烯具有更好的反应性。催化得到无定型的加成型降冰片烯与苯乙烯共聚物,具有热稳定性好(T_d>380.5 ~oC,T_g>156.8~oC)、分子量较高且可调控(1.71-5.45×10~4 g/mol)、分子量分布集中(M_w/M_n=1.71-2.80)、透光性好(>80%)等特点。Ni8,Ni9/MAO体系对催化降冰片烯(NB)均聚(2.05×10~6 g_(polymer)olymer mol_(Ni)~-11 h~(-1))及降冰片烯(NB)与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共聚(0.94-1.97×10~5 g_(polymer) mol_(Ni)~(-1) h~(-1))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通过加成聚合得到无定型的加成型NB与BMA共聚物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T_d>330 ~oC)。(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6-01)
降冰片烯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降冰片烯(NB)可用于合成环烯烃共聚物(COC),在光学透镜、电子、医药包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双环戊二烯(DCPD)和乙烯(E)为原料通过Diels-Alder反应一步制备NB,同时生成副产物四环十二碳烯(DMON)及环戊二烯叁聚体(TCPD)。借助微反应器和超临界态这二种过程强化技术,通过两者的协同和耦合效应,将参与主反应的两种分子集中在超临界相、副反应的反应物分隔在不同相间,强化主反应的同时又抑制副反应,可一步法得到高转化率及高选择性的聚合级NB产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冰片烯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杨敏,姜湃,崔咪咪,薛小松,侯彦辉.基于密度泛函数理论的α-二亚胺镍配合物催化乙烯/降冰片烯共聚合的计算化学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8
[2].徐鑫,吴盈,袁贝,姚臻,曹堃.微反应器中超临界态一步法合成高纯度聚合级降冰片烯[C].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8
[3].孟嘉锋,倪旭峰,郑豪,沈之荃.苯氧基亚胺钛催化降冰片烯与1-辛烯共聚合[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8
[4].简丽菊.含N^O配体的钯、镍、铜、钴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降冰片烯聚合反应[D].福建师范大学.2018
[5].姜启亮,陈琦,姜付本,陈宬,VERPOORT,Francis.降冰片烯及其衍生物开环易位聚合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8
[6].董晓光,张朝明,李俊贤,张玉清.双环戊二烯-乙叉降冰片烯共聚合研究[J].塑料科技.2018
[7].马达锋,肖智贤,杨文龙,姚臻,曹堃.叁齿配体非茂催化剂[O-NS]TiCl~3催化乙烯-丙烯-乙叉降冰片烯溶液共聚合[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2017
[8].庄锐,王孝华,胡雁鸣,张学全.含NNP叁齿配体Ni,Pd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降冰片烯加成聚合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2017
[9].孟嘉锋.二齿钛配合物催化的降冰片烯均聚合及共聚合研究[D].浙江大学.2017
[10].杨应平.含水杨醛亚胺和β-酮亚胺配体镍(Ⅱ)合成及其催化降冰片烯共聚合性能[D].南昌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