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损失风险论文-刘新红,孟生旺,李政宵

地震损失风险论文-刘新红,孟生旺,李政宵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损失风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震风险,Copula函数,广义帕累托分布,截断Gumble分布

地震损失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红,孟生旺,李政宵[1](2019)在《地震损失风险的Copula混合分布模型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以我国1950-2015年期间的地震灾害统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建立了地震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的Copula混合分布模型.在该模型中,用右截断的Gumble分布与广义帕累托分布构造的混合分布拟合对数直接经济损失,用两端截断的负二项分布与广义帕累托分布构造的混合分布拟合死亡人数,用Copula函数建立直接经济损失与死亡人数之间的相依关系,并通过蒙特卡罗模拟计算风险相依情况下地震灾害的风险度量值.与传统的地震灾害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直接经济损失与死亡人数的Copula混合分布模型对巨灾数据的拟合更加合理,为我国建立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精算模型.(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7期)

李昌珑,李宗超,吕红山,高孟潭[2](2019)在《基于叁维图像模式识别的西藏东南部地震灾害损失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西藏东南部各县的建筑类型、数量、易损性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建立了模式类向量,使用叁维图像模式识别技术估计了各类型建筑在西藏东南部各县市的数量分布,建立了不同建筑物的结构易损性和人口易损性模型,并且估算了西藏东南部各县在遭遇一次设定地震时的损失分布和基于危险性的未来50年可能的损失分布情况.本文研究表明,若曲松—桑日发生7.5级地震,可能造成拉萨、山南两市较重的人员伤亡,其中曲松县和乃东区伤亡最重.西藏东南部未来50年建筑地震风险最高的地区是拉萨市区、林芝市区和错那县,其中拉萨市区的建筑财产损失风险最高.(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洋[3](2018)在《基于混合易损性与功能损失的钢-混组合梁桥地震风险与韧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跨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相比混凝土梁桥具有梁高低、自重小、施工方便快速、综合效益显着等优点。此种桥型在欧美高速公路系统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中国新建桥梁选型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基于现有规范的中小跨径公路桥梁抗震设计仍主要以确定性的抗震性能作为设计目标,考虑到地震的随机性,需要采用以地震风险为目标的评估方法对其抗震性能进行充分评价。美国太平洋地震研究中心提出的地震风险多概率决策方法可以基于量化的多种性能目标,对结构的地震风险进行估计。在此理论框架中,构件易损性是对地震风险评估结果影响最大的部分。试验易损性可以通过试验得到复杂结构或者构件的损伤数据,而分析易损性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大量结构反应数据。因此,结合这两种方法特点的混合易损性方法被接受而有了较大发展。本文基于传统地震易损性方法,提出了适用于连续损伤极限状态的混合能力易损性参数估计方法,并应用于中小跨径组合结构桥梁的地震风险评估中。同时考虑到桥梁结构交通承载能力损失与震后功能恢复能力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功能损失与考虑功能损失的地震韧性引入决策模型,提出了基于地震混合易损性与功能损失的地震风险与抗震韧性评估理论框架,对叁种桥梁的地震风险进行综合的评估。本文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梳理了传统地震风险理论与第二代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PBEE)理论方法,通过对地震易损性涵义的阐述及正逆向PBEE问题的定义,将两种地震风险评估方法统一在同一理论框架下。基于单一极限状态的倒塌易损性混合分析方法,提出了适用于连续损伤状态的混合易损性分析方法,及应用于地震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了基于试验竖向承载力的桥梁地震功能损失估计模型,采用混合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功能损失的地震风险评估理论框架。同时,考虑桥梁震后的恢复能力,提出了考虑功能损失的组合梁桥抗震韧性评估方法。(2)本文以两跨连续H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为工程背景,基于德国设计指南建议横梁构造形式提出了改进的横梁构造,并分别设计了钢-混凝土组合梁桥。通过验算,设计组合梁桥满足欧洲规范要求。基于OpenSees有限元平台,考虑主梁-横梁连接节点栓钉剪力键等细部构造,建立了全桥有限元模型,用于生成结构反应数据。依据模型提供的确定性桥梁地震反应结果,为指导后续试验的荷载设计。(3)针对叁种对比桥梁,分别设计了钢混组合梁-混凝土横梁-桥墩连接节点的1:2缩尺试件,并开展了单调加载与循环加载拟静力试验。试验过程中,通过对试件破坏情况的观测,分别识别出叁种构造形式试件的连续损伤状态,用于建立结构的抗震能力模型。同时,通过竖向力的时程曲线对试件的竖向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用于估计结构地震作用下的功能损失。试验结果显示混凝土横梁的破坏模式为拉压破坏,顺桥向立面产生X形交叉裂缝,横桥向立面在钢梁的拉拔作用下产生V字形分布裂缝。组合主梁-横梁-桥墩连接节点的破坏模式为:桥面板桥墩与横梁相继开裂,混凝土横梁失效引起整个结构的失效,而此时的桥面板与桥墩部分没有出现钢筋屈曲等严重损伤。同时,采用改进的横梁构造,可以有效避免钢梁底端被拔出的现象,并可在震后通过重新施加预应力等方法改善了可维修性能。(4)选择了近场脉冲型地震动记录作为地震输入,同时选择了远场地震动记录作为对比。基于云图法,建立了概率需求模型。采用本文提出的混合方法,在试验得到的损伤极限状态相关数据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结构样本有限元分析得到虚拟的损伤数据,并通过极大似然估计得到了能力模型参数,建立了构件与系统的混合易损性曲线。以组合梁-横梁连接节点为例,建立了分析能力易损性模型,并与混合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明确了采用混合方法的必要性。同时,地震易损性结果表明,在欧洲抗震规范规定的设防地震动强度下,叁种组合梁桥出现严重损伤状态的概率较低。同时,采用改进构造形式横梁的桥梁,在近远场地震下的地震易损性低于对比桥梁。(5)计算桥梁场地的地震危险性曲线。考虑桥梁震后维修方法,定义了性能组,并对性能组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了估计。基于桥梁整体的经济损失,对叁种桥梁的地震风险进行评价。基于本文提出的功能损失估计的混合方法,对基于桥梁功能损失的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并对地震风险进行了评估。基于功能损失与基于经济损失的地震风险评估结果差异较大。考虑桥梁的功能恢复函数中功能损失的影响,给出了组合梁桥的功能恢复函数,并对抗震韧性进行评估。对于任一桥梁,评估结果显示基于韧性的地震风险要小于基于功能损失的地震风险,因此在进行地震风险评估时,有必要选择多种性能参数建立决策模型,以得到较为全面的评估结果。(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7-01)

王树和,张举兵[4](2018)在《基于地震损失风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弯矩增大系数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损失是表征结构性能的综合指标。为了从损失风险的角度评估现行抗震规范钢筋混凝土框架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基于地震风险评估框架FEMA P-58,给出了基于结构整体易损性分析的地震损失计算方法。设计了4个弯矩增大系数分别为1.1、1.3、1.5、1.7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增量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得出了结构的易损性曲线和易损性矩阵,按照地震烈度概率模型,给出了所在场地各种烈度地震发生的概率,计算了每个结构在50年和1年内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损失。结果表明,地震损失风险随强柱弱梁系数增大而减小,50年总经济损失比介于0.08~0.12,人员损伤率介于4.85×10-4~1.12×10-3。按照目前规范取值设计的结构地震损失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内。(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8年03期)

许莹[5](2017)在《基于GIS的建筑物地震风险损失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GIS的地震应急分类响应系统可以快速地预测和评估地震时建筑物、人员及财产的损失,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震后救援工作提供及时决策参考。本研究依托《毕节市地震应急分类响应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以建筑物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相关的GIS分析计算功能模块的开发和应用为研究内容,研究工作如下:(1)对国内外建筑物地震风险损失方法、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GIS二次开发技术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综述。(2)在此基础上,结合项目研究和开发需求,选取基于建筑物震害矩阵的建筑物地震灾害风险损失评估解决方案,将建筑物的震害划分为基本完好、轻微损伤、中等损伤、严重损伤和毁坏5个等级,采用马鞍山震害矩阵对研究区域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进行计算,借助研究区域已有的地震动参数衰减模型,即可求得研究区域内不同建筑物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结构损害情况及损失。(3)采用C#环境和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技术,在地震应急分类响应系统中实现了地震动响应场、地震易损性等计算功能。其中,地震动响应场计算模块可以基于历史震源数据或指定震源和震级,进行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的计算和可视化模拟;地震易损性计算模块中采用马鞍山模型,可以根据研究区域的建筑物类别及抗震等级,计算不同类别的建筑物的破坏和损失。本文的研究表明,把GIS技术应用在地震灾害的损失评估中能快速、直观地评定灾情,为地震灾害救援和重建等工作提供可靠而有力的信息支持。(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习聪望[6](2016)在《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财富的日益提升,地震灾害对政治、经济、社会及个人家庭的威胁越来越大,也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心理阴影,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灾害,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应对工作。因此,在地震发生之前,对地震多发区做出生命损失风险评估,进一步确定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高风险区,并对高风险区制定合理的减灾策略和政策,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本文从地震灾害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易损性与防震减灾能力出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子权重,基于居民地研究单元对陇南地区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并得到以下结论:1.在探讨行政村单元、乡镇单元和区县单元与居民地单元人口数据空间化精度差别时发现,在这3个级别中乡镇单元偏差最小,但在烈度Ⅸ度下乡镇单元与居民地单元还是存在较大的偏差,约为12.27%;这3个级别在烈度Ⅸ度下死亡率偏差是最大的,其中区县单元死亡率相差为1.66人/104,乡镇单元死亡率相差为1.10人/104,行政村单元死亡率相差为1.54人/104。2.基于Google earth将实地调查的建筑物资料与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得到陇南地区居民地建筑物资料。框架比例最高的区县是武都区,约占武都区居民地面积的5.47%;砖混比例最高的区县是成县,约占成县居民地面积的41.23%;厂房比例最高的区县是武都区,约占武都区居民地面积的1.99%;砖木比例最高的区县是徽县,约占徽县居民地面积的54.89%;土木比例最高的区县是礼县,约占礼县居民地面积的25.63%。3.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地震灾害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震减灾能力出发,建立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最终确定了陇南地区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模型,即为风险=0.46×致灾因子危险性+0.16×孕灾环境稳定性+0.29×承灾体易损性+0.09×(9-防震减灾能力)。4.综合分析了陇南地区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确定了陇南地区不同烈度下的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烈度Ⅷ度下陇南地区开始出现高风险区域,其面积占陇南地区总面积的2.00%;烈度Ⅸ度下居民地有23.50%的区域受到高风险生命损失的威胁;烈度Ⅹ度下居民地有33.40%的区域受到高风险生命损失的威胁。从行政区划上看,烈度Ⅶ度和烈度Ⅵ度下未出现高风险区域;烈度Ⅷ度下高风险区域面积最大的区县是宕昌县,约占区县面积的8.18%;烈度Ⅸ度下高风险区域面积最大的区县是宕昌县,约占区县面积的44.37%;烈度Ⅹ度下高风险区域面积最大的区县是西和县,约占区县面积的57.30%。(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期刊2016-05-01)

褚小嘉[7](2016)在《RC框架—填充墙结构基于性能的地震损失评估及风险决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理论提出以来,我国学者陆续开展了对地震经济损失和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害风险管理的核心是灾害所造成后果的评价,因此对地震所造成经济损失进行研究评价是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将基于性能的地震损失评估理论应用于单体建筑的研究尚不完善。因此,本文在研究基于性能的地震损失评估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某单体建筑地震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并对地震灾害风险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首先利用Open Sees对某小学综合楼建立考虑和不考虑填充墙影响的叁维空间模型,选择24条地震动记录,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并对结构响应结果进行了分析,在结构响应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地震损失的研究:(1)介绍了PEER损失评估理论,利用这一基于全概率理论的损失评估方法,详细阐述了单体建筑基于性能的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并对算例结构的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基于分析结果,对今后经济损失分析及研究给出了建议。(2)在对PEER单体建筑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单体建筑地震后修复时间模型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给出了理性与非理性功能中断时间的估计,评估了算例结构间接经济损失,并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3)详细研究了国内外地震人员伤亡数量估计模型,对PEER地震人员伤亡数量模型做了简单修正,利用已有生命价值评估理论,对单体建筑地震人员伤亡损失进行了评估。(4)简述了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探讨了地震灾害社会经济风险可接受标准,并对目前我国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提出建议。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对PEER单体建筑地震经济损失评估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将该理论应用于某单体建筑地震经济损失的评估,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将地震经济损失评估结果作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后果,提出将灾害可接受标准作为灾害风险决策的依据,应用于灾害风险管理。本文分析证明PEER单体建筑地震经济损失评估的方法可以对地震经济损失进行有效的评估,为地震保险费率厘定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6-04-18)

王曦[8](2014)在《全国地震灾害损失年度风险评估探索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2〕148号)的相关要求,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依据行业部门发布的年度预测信息,结合已有的基础数据和评估模型,开展了2014年度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工作,为灾害救助准备提供了决策支撑。地震灾害是我国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影响重大的灾种之一,针对其开展的年度风险评估是本次自然灾(本文来源于《中国减灾》期刊2014年21期)

王静[9](2014)在《城市承灾体地震风险评估及损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灾害历来是各类风险管理的重要研究对象和热点内容,在国际防灾减灾领域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面临自然灾害的危险性越来越大,其脆弱性逐渐增大,抗灾、承灾能力也在增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城市将遭受巨大的损失。地震是突发性极强、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地震发生后,城市的社会、环境、经济等都会遭受巨大的破坏——人员伤亡惨重、资源环境的承灾能力下降、生产能力遭受破坏。因此,只有了解城镇地震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才能有效地进行防震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本文从承灾体脆弱性及地震的危险性两个维度对城市地震风险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脆弱性和危险性的地震风险评估模型,并分析了影响汶川地震损失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建设的对策。首先,对导致城市地震风险产生的两个因素进行分析。从工程和非工程的角度建立了承灾体综合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运用可变模糊聚类方法对承灾体综合脆弱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的承灾体综合脆弱性较高,并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增的趋势。在对地震危险性进行分析时,收集了全国各省份近4000年的历史数据,通过6级以上地震占该区域所有地震的百分比来估计某一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地震危险性差异较大,这与各区域的地理条件及地址构造相关。其次,在地震风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传统的风险矩阵方法进行改进,确定了城市承灾体综合脆弱性和地震危险性的等级分类标准,将上述两个变量作为改进的风险矩阵图的坐标,从而可以确定城市地震风险等级。采用部分省会、直辖市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城市地震风险大多处于一般水平。地震风险较小的城市,基本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历史上很少出现破坏性的地震;西部城市承灾体脆弱性高,经济发展滞后,历史上地震频发,处于地震带上,地震风险较大。最后,基于DEA-Tobit二阶段模型理论,建立城镇综合损失指标体系,选取汶川地震中10个极重灾区的截面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将地震危险性指标作为输入项,各项损失指标作为输出项,计算每个城镇的成灾效率。然后,将成灾效率作为Tobit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城镇的救灾能力和抗灾能力等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脆弱性以及城镇的救灾能力是影响城镇地震综合损失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4-11)

田玲,姚鹏[10](2013)在《基于随机模拟技术的地震风险评估与损失分担机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巨灾保险制度是国家综合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巨灾风险损失分担机制则是巨灾保险制度的核心。如何构造科学合理的巨灾风险损失分担机制,是理论与现实的重大关切。本文以地震风险为研究对象,利用我国地震的历史数据(1910-2011),采用基于复合泊松分布与基于复合负二项分布的随机模拟方法对地震风险进行模拟,以年度震级和的形式绘制了地震风险损失的超越概率曲线。最后在此超越概率曲线基础上,研究在不同风险容忍度下各个主体承担地震风险损失的比例。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通过随机模拟技术对巨灾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对巨灾风险损失分担机制进行划分的方法。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泊松分布下,个人与保险人可以承担70%的风险损失,政府只需承担30%的风险损失;在负二项分布下,政府需要承担绝大多数风险损失(65%)。(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3年05期)

地震损失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对西藏东南部各县的建筑类型、数量、易损性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建立了模式类向量,使用叁维图像模式识别技术估计了各类型建筑在西藏东南部各县市的数量分布,建立了不同建筑物的结构易损性和人口易损性模型,并且估算了西藏东南部各县在遭遇一次设定地震时的损失分布和基于危险性的未来50年可能的损失分布情况.本文研究表明,若曲松—桑日发生7.5级地震,可能造成拉萨、山南两市较重的人员伤亡,其中曲松县和乃东区伤亡最重.西藏东南部未来50年建筑地震风险最高的地区是拉萨市区、林芝市区和错那县,其中拉萨市区的建筑财产损失风险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损失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新红,孟生旺,李政宵.地震损失风险的Copula混合分布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9

[2].李昌珑,李宗超,吕红山,高孟潭.基于叁维图像模式识别的西藏东南部地震灾害损失风险评估[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刘洋.基于混合易损性与功能损失的钢-混组合梁桥地震风险与韧性评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4].王树和,张举兵.基于地震损失风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弯矩增大系数评估[J].工程力学.2018

[5].许莹.基于GIS的建筑物地震风险损失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7

[6].习聪望.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估[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6

[7].褚小嘉.RC框架—填充墙结构基于性能的地震损失评估及风险决策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6

[8].王曦.全国地震灾害损失年度风险评估探索与思考[J].中国减灾.2014

[9].王静.城市承灾体地震风险评估及损失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10].田玲,姚鹏.基于随机模拟技术的地震风险评估与损失分担机制设计[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

标签:;  ;  ;  ;  

地震损失风险论文-刘新红,孟生旺,李政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