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驾驶室悬置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型挖掘机,驾驶室,减震器,固有频率
驾驶室悬置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宜,赵卫东,俞松松,梁荣贵[1](2019)在《小型挖掘机驾驶室悬置系统动力学分析与振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小型挖掘机行驶工况下驾驶室振动剧烈问题,建立了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获得了前6阶刚体模态及能量解耦率。通过多刚体动力学分析,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相吻合;开发了减震器的优化设计程序,以第6阶模态频率及解耦率为优化目标,对减震器的动刚度进行了优化与改进,并对比了减震器改进前后悬置系统的振动特性;第6阶模态频率由21.13Hz提高为27.93Hz,振动加速度RMS值由0.497g降低为0.19g,降幅达61.7%,验证了建模与优化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建筑机械》期刊2019年11期)
王娜娜[2](2019)在《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最优阻尼比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把车辆的震动、冲击直接传递给驾驶员,从而造成驾驶员的伤害。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模型及最佳阻尼比匹配方法,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时代汽车》期刊2019年16期)
黄德惠,向建东,张吉平,耿志广,周强[3](2018)在《货车驾驶室悬置系统性能参数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货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为改善其隔振性能,对其性能参数进行优化设计。首先采用参数辨识和曲线拟合的方法,用等效刚度系数和等效阻尼比系数修正弹性元件设计参数,获取准确的等效仿真模型。其次,采用DOE试验方法,对影响模态频率的弹性性能参数和尺寸性能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最后,对影响隔振性能的主因进行优化设计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平顺性提高了20%,说明此方法对改善模型的准确性和优化驾驶室悬置系统合理有效,具有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单红艳[4](2018)在《含MRD的拖拉机驾驶室悬置系统半主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含磁流变减振器(MRD)的拖拉机驾驶室悬置系统,针对MRD的阻尼非线性力学特性,基于双曲正切函数建立了MRD阻尼力Tanh函数模型。根据MRD阻尼力输出特性试验数据,采用遗传算法有效辨识了模型中的相关参数。为实现MRD阻尼力的有效控制,结合简化的Tanh函数模型,提出一种MRD阻尼力反馈线性化控制方法。建立了拖拉机车架-驾驶室-座椅系统状态空间数学模型,基于振动传递特性,确定了驾驶室悬置系统隔振性能评价指标。以振动响应量最小为控制目标,利用最优控制理论进行了MRD阻尼力控制器设计,实现MRD阻尼力的最优调节。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有效提高含MRD的拖拉机驾驶室悬置系统隔振性能。(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06期)
杨志波,徐书雷,刘军,刘金丹[5](2017)在《拖拉机驾驶室悬置系统研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拖拉机驾驶室悬置系统是改变拖拉机驾驶平顺性的重要元件。对拖拉机驾驶室悬置系统的振动特性进行分析,针对某型拖拉机驾驶室悬置系统进行优化,为拖拉机驾驶室悬置系统设计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期刊2017年06期)
吴懿苗[6](2017)在《商用车驾驶室ISD悬置系统一体化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车辆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乘坐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型商用车驾驶室乘坐舒适性也变成商用车设计的一项重要指标。传统“阻尼-弹簧”悬置较难适应复杂路况,减振效果较差,因此改善传统悬置性能,进一步提升车辆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惯容器及“惯容器-弹簧-阻尼”(Inerter-Spring-Damper,ISD)悬置的出现,打破了基于经典隔振理论的传统悬置结构设计理念,为悬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本文基于某款重型商用车整车参数,以改善悬置性能和优化悬置布置空间为目标,采用一体化集成设计,优化空气弹簧、阻尼、惯容器叁元件内部结构,设计、开发一款商用车驾驶室ISD隔振悬置系统,并通过仿真分析该悬置的隔振性能。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新机电相似理论、机械阻抗理论以及机械网络隔振机理,构建较理想、合理的叁元件结构布置方式;根据叁元件内部结构和相关参数进行一体化集成设计,开发一款ISD 一体化集成悬置系统。2.建立叁自由度四分之一车驾驶室悬置系统动力学模型,针对ISD 一体化悬置动态性能评价指标的多目标及ISD 一体化悬置设计的多参数特点,提出采用遗传算法对ISD悬置参数优化的设计方法,确定叁自由度四分之一车ISD 一体化悬置的参数。在此基础上对所建立的四分之一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将ISD 一体化悬置和样车传统驾驶室悬置的动态性能作对比。3.四分之一车驾驶室悬置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分析车辆垂直振动,建模简单便捷,但性能分析存在局限性。半车驾驶室模型除了分析车辆的垂直振动,还分析车辆的俯仰振动,对悬置性能分析比四分之一车驾驶室悬置系统动力学模型更全面。因此,为更准确描述驾驶室ISD 一体化悬置的隔振性能,建立六自由度半车驾驶室悬置系统动力学模型,针对ISD一体化悬置动态性能评价指标的多目标及ISD 一体化悬置设计的多参数特点,采取遗传算法确定六自由度半车模型ISD 一体化悬置的参数,并进行仿真分析,把ISD 一体化悬置和样车传统驾驶室悬置的动态性能作对比,仿真结果表明:ISD一体化悬置相对于样车传统驾驶室悬置的驾驶室加速度、驾驶室俯仰角加速度以及悬置动行程有明显改善,说明ISD 一体化悬置能有效改善乘坐舒适性,且隔振性能稳定。并根据优化后的参数,对ISD 一体化悬置驾驶室前悬置装置部分元件结构进行尺寸设计,完成装置的初步机械设计。通过该研究积累悬置结构设计的相关设计技术经验,为驾驶室ISD悬置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6-01)
管加团[7](2017)在《基于TPA技术的矿车驾驶室悬置系统隔振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矿车在大型矿区作为主要运输工具应用越来越普遍,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由于行驶路面不平度较大及大功率柴油机振动较大,导致矿车产生的振动噪声较大,严重影响了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性。因此,改善矿车驾驶室内的振动噪声,提高驾驶室员的乘坐舒适性,成为矿车在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本文是某型矿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TPA技术对矿车驾驶室悬置系统进行隔振优化,通过驾驶室有限元模型及悬置系统模型建立驾驶室传递路径分析模型,对驾驶室悬置系统四个悬置点分别进行传递函数分析,接着对悬置系统进行传递路径及悬置点激励贡献量进行分析,通过贡献量分析找出对驾驶室振动噪声影响较大的因素,从而对驾驶室悬置系统进行优化,以提高驾驶室的声学舒适性能。其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建立了橡胶悬置有限元模型,通过ABAQUS软件在叁种应变状态及叁种最大应力水平组合下对橡胶材料各本构模型进行分析,得到各本构模型对应的材料参数,选用Mooney-Rivlin模型模拟橡胶超弹性材料的材料属性,施加约束和边界条件,对橡胶结构进行轴向、径向及扭转刚度仿真计算,通过仿真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进行对比可知,仿真曲线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与试验曲线吻合程度较好,证明了橡胶结构的建模与分析方法的正确性。(2)建立驾驶室结构有限元模型及声腔有限元模型,对结构模态及声腔模态进行分析,了解驾驶室的振动特性及声腔声压分布情况。通过对声压云图分析可以看出,声压分布是左右对称的,同时零声压线在驾驶员两耳附近,从而验证了驾驶室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接着对驾驶室四个悬置点分别进行声学传递函数分析及声学响应分析,可以看出各悬置引起驾驶室噪声声压的响应情况,为对驾驶室悬置系统进行传递路径分析奠定基础。(3)根据传递路径分析理论,在 LMS Virtual.lab Noise&Vibration 中 Transfer Path Analysis模块中对驾驶室悬置系统进行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通过综合考虑传递路径相位与幅值贡献量分析,找出了影响驾驶室振动的主要传递路径,要改善车内振动噪声水平,应对驾驶室悬置的隔振性能进行改进,尤其是Z方向的隔振性能。然后通过传递路径相关贡献量分析,分析了对驾驶室结构传递特性和悬置激励的影响,得出影响驾驶室振动主要是悬置处激励引起。(4)在LMS Virtual.Lab Optimization模块中,选择悬置处的叁向刚度为设计变量,以驾驶室座椅导轨处的加速度均方根值(RMS)作为优化目标,采用叁水平全因子和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设计变量进行采样,通过DOE试验设计结果,建立了设计变量与优化目标之间的响应面(RSM)模型,最后采用二次序列规划(Seq.Quadratic Prog)优化算法对响应面模型进行优化。经过验证,悬置优化后驾驶室内噪声声压级峰值得到明显的下降,改善了驾驶室的NVH性能。(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16)
刘维达[8](2017)在《基于平顺性的自卸车驾驶室空气悬置系统参数优化匹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卸车的主要工作场所为矿山和工地等,作业条件恶劣,运行工况差;此外由于悬置系统参数的匹配程度较低,使得自卸车的乘坐舒适性表现较差。因此,基于整车平顺性的考虑,对自卸车驾驶室悬置系统参数进行优化匹配,对于提高自卸车的乘坐舒适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得到自卸车驾驶室空气悬置系统参数匹配的最佳方案,以某自卸车为试验对象,结合试验分析与有限元、多体动力学分析等CAE手段,得到了自卸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优化匹配方案。1)论文根据自卸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结构,分别建立了本文研究的悬置系统主要部件空气弹簧和减振器的数学模型,应用AMESim软件建立了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空气弹簧的载荷-行程特性曲线以及减振器的阻尼力-速度特性曲线;对比空气弹簧的仿真结果曲线与厂家提供的试验数据曲线,验证了仿真结果准确可信;减振器的仿真结果通过理论分析得到验证。2)在HyperWorks软件中对驾驶室白车身进行了模态计算分析,利用DASP-V10数据采集系统对驾驶室结构进行了自由模态试验分析,通过对比计算模态结果与试验模态结果,验证了驾驶室白车身模型准确可信;结合有限元与多体动力学分析,在HyperWorks软件得到驾驶室模型的MNF模态中性文件,联合ADAMS软件建立了驾驶室悬置系统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3)为了验证所建立的刚柔耦合模型的准确性,对试验用车在常用工况道路条件下进行了整车平顺性试验,采集得到驾驶室悬置位置的振动信号,在ADAMS软件中通过振动分析,对比试验采集的数据与仿真结果,验证了仿真模型准确可信。4)基于整车平顺性的考虑,通过振动仿真分析,结合试验设计与响应面优化方法,对自卸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匹配。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驾驶室振动的最大幅值得到降低,说明改进后的悬置结构,以及优化匹配的参数对整车乘坐舒适性的改善有作用。(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周才[9](2017)在《重卡驾驶室悬置系统试验及仿真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我国物流运输行业发展迅猛。现代物流一般运输距离远、时间长,驾驶员容易产生驾驶疲劳,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造成交通事故。而重型卡车作为高效物流运输中强而有力的生产工具,客户在要求主机厂提高重型卡车动力性与经济性指标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整车的平顺性性能指标。而驾驶室悬置作为重型卡车第二级减振系统,其性能直接影响着整车的行驶平顺性。因此,对驾驶室悬置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本文为了分析驾驶室悬置结构形式对整车平顺性的影响,选用了叁种不同的后悬置结构形式,分别对装有叁种后悬置的重型卡车进行了整车道路试验,对比分析了叁种结构下的平顺性能,同时以反映悬置振动传递特性的振动传递率为指标,对比分析了叁种结构的减振性能。在叁种结构中选取整车平顺性能较好和振动传递率较低的结构作为后文优化分析的研究对象。其次,通过整车道路试验完成了对悬置下端激励数据的采集,且获得了悬置上端用于验证仿真模型的加速度数据,为后文的仿真分析提供了必需的输入数据。然后,为了获得该重型卡车驾驶室的惯性参数以进行后文的仿真分析,文章基于刚体频率响应函数,运用质量线法测量了驾驶室的惯性参数,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可靠性和精确性验证。最后,基于ADAMS软件建立了该驾驶室悬置的仿真模型,并导入将试验获得的激励数据和悬置上端的输出数据。对比试验与仿真数据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通过不断地精化模型,确保了仿真模型的精度。并以悬置前后刚度、阻尼为设计变量,以驾驶室脚部地板处加速度PSD峰值最小为优化目标,对模型进行了仿真优化。对比优化前后,优化后的结构在各个车速段,地板处垂向加速度加权值都降低了约10%,可以看出本文的优化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类似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任传庆[10](2016)在《某卡车驾驶室—座椅悬置系统的动态舒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舒适性是卡车主要性能之一。而驾驶室-座椅悬置系统不仅是影响卡车动态舒适性重要一环,而且是卡车动态舒适性隔振系统的最后一环,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参数辨识与优化的方法,研究驾驶室-座椅悬置系统不同工况下,最佳动态舒适性所需要的刚度与阻尼。首先,搭建系统的模型;其次,采集整车各稳态行驶工况的加速度数据,并分为四段;再次,利用第一段数据,识别刚度与阻尼参数,并利用第二段数据,验证识别的精度;最后,利用第叁段数据进行优化,并通过第四段数据,验证优化结果。利用上述方法,研究座椅悬置系统。建立“人体-座椅及座垫”叁质量系统,对刚度和阻尼进行辨识,通过验证,辨识误差为1.4%;分别进行线性阻尼优化设计、非线性阻尼优化设计、非线性刚度和阻尼优化设计之后,目标函数值分别改善了23.88%、23.39%和45.73%。证明参数辨识较为准确的,优化方法是有效的,表明上述方法可行。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四自度驾驶室-座椅悬置系统,并针对不同行驶速度段的稳态数据进行参数辨识与优化。为满足工程应用,对优化结果进行稳健性分析。各优化变量在±10%变化时,座椅的加权加速度均方根最优值变化量均小于4%,表明优化结果的稳健性较好。本文基于实时工况加速度测试数据,采用参数辨识与优化的方法,开展驾驶室-座椅悬置最佳刚度和阻尼的匹配研究,未来可以应用于主动悬置系统的控制策略,因此,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6-11-18)
驾驶室悬置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把车辆的震动、冲击直接传递给驾驶员,从而造成驾驶员的伤害。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模型及最佳阻尼比匹配方法,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驾驶室悬置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宜,赵卫东,俞松松,梁荣贵.小型挖掘机驾驶室悬置系统动力学分析与振动控制[J].建筑机械.2019
[2].王娜娜.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最优阻尼比研究综述[J].时代汽车.2019
[3].黄德惠,向建东,张吉平,耿志广,周强.货车驾驶室悬置系统性能参数优化设计[J].汽车技术.2018
[4].单红艳.含MRD的拖拉机驾驶室悬置系统半主动控制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
[5].杨志波,徐书雷,刘军,刘金丹.拖拉机驾驶室悬置系统研究应用[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7
[6].吴懿苗.商用车驾驶室ISD悬置系统一体化设计与分析[D].广西大学.2017
[7].管加团.基于TPA技术的矿车驾驶室悬置系统隔振优化[D].湖南大学.2017
[8].刘维达.基于平顺性的自卸车驾驶室空气悬置系统参数优化匹配[D].太原理工大学.2017
[9].周才.重卡驾驶室悬置系统试验及仿真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17
[10].任传庆.某卡车驾驶室—座椅悬置系统的动态舒适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