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论文和设计-李滨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包括控制结构和厅门结构,控制结构安装于厅门结构的顶端,控制结构包括控制器、联动带、牵引电机、滑动块、滑轨和传感器,牵引电机固定安装于控制器的前端并且电信连接于控制器,滑轨设置于厅门顶部,滑动块滑动连接于滑轨内侧,联动带套装于滑动块内侧表面,传感器内置于厅门内部并且电信连接于控制器。该装置通过设置传感器、触碰感应块和缓冲腔,当电梯夹到人或物体时触碰感应器难以两两触碰,于是传感器通过控制器将厅门打开,缓冲腔起到保护缓冲作用,适用于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的生产和使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包括控制结构和厅门结构,控制结构安装于厅门结构的顶端;其特征在于:控制结构包括控制器(1)、联动带(3)、牵引电机(7)、滑动块(2)、滑轨(4)和传感器(9),牵引电机(7)固定安装于控制器(1)前端的一侧,并且牵引电机(7)均电性连接于控制器(1),滑轨(4)设置于厅门(5)顶部,滑动块(2)均滑动连接于滑轨(4)内侧,联动带(3)均套装于滑动块(2)内侧表面,传感器(9)均内置于厅门(5)内部,并且传感器(9)均电性连接于控制器(1);厅门结构包括厅门(5)、缓冲腔(6)、触碰感应块(8)和弹簧(10),缓冲腔(6)均固定于厅门(5)内侧,触碰感应块(8)分别焊接于弹簧(10)的一端,弹簧(10)的另一端均固定电性连接于传感器(9)。

设计方案

1.一种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包括控制结构和厅门结构,控制结构安装于厅门结构的顶端;

其特征在于:控制结构包括控制器(1)、联动带(3)、牵引电机(7)、滑动块(2)、滑轨(4)和传感器(9),牵引电机(7)固定安装于控制器(1)前端的一侧,并且牵引电机(7)均电性连接于控制器(1),滑轨(4)设置于厅门(5)顶部,滑动块(2)均滑动连接于滑轨(4)内侧,联动带(3)均套装于滑动块(2)内侧表面,传感器(9)均内置于厅门(5)内部,并且传感器(9)均电性连接于控制器(1);

厅门结构包括厅门(5)、缓冲腔(6)、触碰感应块(8)和弹簧(10),缓冲腔(6)均固定于厅门(5)内侧,触碰感应块(8)分别焊接于弹簧(10)的一端,弹簧(10)的另一端均固定电性连接于传感器(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1)包括信号转换模块、微处理器、开关电路元件和继电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碰感应块(8)均与弹簧(10)为配套设置,且触碰感应块(8)均与传感器(9)电性连接,并且触碰感应块(8)与弹簧(10)均设置若干个,同时分别纵向排列于缓冲腔(6)内部,且相互对称设置于厅门(5)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块(2)均焊接固定于厅门(5)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电机(7)设置有两个,且牵引电机(7)分别左、右固定于控制器(1)的前端,且分别控制左、右方厅门(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带(3)均由牵引电机(7)联动控制厅门(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腔(6)均为软质中空腔体,且缓冲腔(6)分别设置于左、右厅门(5)内侧。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电梯主要由导向系统控制电梯只能做上下升降运动,由曳引系统输出与传递动力使电梯运行,对于伸缩移门关门时候会夹手的问题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红外传感器,通过红外传感器检测到区域内有物体经过的时候,再次打开伸缩移门,但是这样用手来触发感应再来打开伸缩移门的方式,会存在检测盲区,依然存在被夹的风险,且一旦没检测到极易导致电梯运行发生危险,因此需要在现有电梯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造,以克服现有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旨在于解决现有电梯红外传感器存在检测盲区,存在被夹风险,导致电梯运行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该装置通过设置传感器、触碰感应块和缓冲腔,当电梯夹到人或物体时触碰感应器难以两两触碰,于是传感器通过控制器将厅门打开,缓冲腔起到保护缓冲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包括控制结构和厅门结构,控制结构安装于厅门结构的顶端;

控制结构包括控制器、联动带、牵引电机、滑动块、滑轨和传感器,牵引电机固定安装于控制器前端的一侧,并且牵引电机均电信连接于控制器,滑轨设置于厅门顶部,滑动块均滑动连接于滑轨内侧,联动带均套装于滑动块内侧表面,传感器均内置于厅门内部,并且传感器均电信连接于控制器;

厅门结构包括厅门、缓冲腔、触碰感应块和弹簧,缓冲腔均固定于厅门内侧,触碰感应块分别焊接于弹簧的一端,弹簧的另一端均固定电性连接于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控制器包括信号转换模块、微处理器、开关电路元件和继电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触碰感应块均与弹簧为配套设置,且触碰感应块均与传感器电性连接,并且碰感应块与弹簧均设置若干个,同时分别纵向排列于缓冲腔6内部,且相互对称设置于厅门两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动块均焊接固定于厅门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牵引电机设置有两个,且牵引电机分别左、右固定于控制器的前端,且分别控制左、右方厅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联动带均由牵引电机联动控制厅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缓冲腔均为软质中空腔体,且缓冲腔分别设置于左、右厅门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在本实用新型中设置触碰感应块使得在厅门关闭时能够及时检测到有无被夹人员或物体,由两侧触碰感应块触碰感应后厅门得以关闭,防止夹到人或物导致电梯运行发生危险;

该种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的优点在于设置有缓冲腔,由于缓冲腔设置为软质中空腔体,使得在关门的过程中能够对乘坐人员进行保护,缓冲厅门关闭时的压力,避免乘坐人员被门夹伤;

该种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设置有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及时对触碰感应块及弹簧进行感应并传输信号至控制器,使得厅门的感应保护效果更加精准灵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安全保护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弹簧结构示意图

图1-3中:1-控制器,2-滑动块,3-联动带,4-滑轨,5-厅门,6-缓冲腔,7-牵引电机,8-触碰感应块,9-传感器,10-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控制器1、牵引电机7、触碰感应块8和传感器9均可以通过市场购买或私人订制所得。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包括控制结构和厅门结构,控制结构安装于厅门结构的顶端;

控制结构包括控制器1、联动带3、牵引电机7、滑动块2、滑轨4和传感器9,控制器1包括信号转换模块、微处理器、开关电路元件和继电器,牵引电机7固定安装于控制器1前端的一侧,并且牵引电机7均电信连接于控制器1,牵引电机7设置有两个,且牵引电机7分别左、右固定于控制器1的前端,并且分别控制左、右方厅门5,滑轨4设置于厅门5顶部,滑动块2均滑动连接于滑轨4内侧,滑动块2均焊接固定于厅门5顶部,联动带3均套装于滑动块2内侧表面,联动带3均由牵引电机7联动控制厅门5,传感器9均内置于厅门5内部并且均电信连接于控制器1,通过传感器9及时对触碰感应块8及弹簧10进行感应并传输信号至控制器,使得厅门5的感应保护效果更加精准灵活;

厅门结构包括厅门5、缓冲腔6、触碰感应块8和弹簧10,缓冲腔6固定于厅门5内侧,缓冲腔6为软质中空腔体,且缓冲腔6分别设置于左、右厅门5内侧,由于缓冲腔6均设置为软质中空腔体,使得在关门的过程中能够对乘坐人员进行保护,缓冲厅门5关闭时的压力,避免乘坐人员被门夹伤,触碰感应块8分别焊接于弹簧10的一端,触碰感应块8均与弹簧10为配套设置,且触碰感应块8均与传感器9电性连接,并且触碰感应块8与弹簧10均设置若干个,同时分别纵向排列于缓冲腔6内部,且相互对称设置于厅门5两端,触碰感应块8使得在厅门5关闭时能够及时检测到有无被夹人或物,由两侧触碰感应块8触碰感应后厅门5得以关闭,防止夹到人或物导致电梯运行发生危险,弹簧10的另一端固定电性连接于传感器9。

工作原理: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时,首先,在电梯厅门5进行关闭时,如果厅门5处夹到物体或人后,两端厅门5内侧的触碰感应块8之间发生不了触碰感应,于是没有两两触碰的触碰感应块8会通过传感器9向控制器1发出信号,使得控制器1控制牵引电机7将厅门5向两侧拉开,避免夹伤人或者夹到物体使得电梯运行发生问题,且厅门5内侧设置缓冲腔6,缓冲腔6的软质中空腔体内部还设置有弹簧10进行缓冲保护,可以有效的保护到乘坐人员避免被夹伤。

综上,提供一种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该装置通过设置传感器、触碰感应块和缓冲腔,当电梯夹到人或物体时触碰感应器难以两两触碰,于是传感器通过控制器将厅门打开,缓冲腔起到保护缓冲作用,解决现有电梯红外传感器存在检测盲区,存在被夹风险,导致电梯运行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设计图

一种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3689.2

申请日:2019-01-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23(黑龙江)

授权编号:CN209383246U

授权时间:20190913

主分类号:B66B 13/26

专利分类号:B66B13/26;B66B13/30

范畴分类:32F;32G;

申请人:李滨

第一申请人:李滨

申请人地址:163000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北北二路风云东村1-3号门101室

发明人:李滨

第一发明人:李滨

当前权利人:李滨

代理人:李中华

代理机构:32266

代理机构编号: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电梯厅门安全保护结构论文和设计-李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