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隧道间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隧道,间距,应力,风速,烟气,粉尘,高地。
隧道间距论文文献综述
孙丹凤,罗朋振,鲁娜,王冰,邓昌宁[1](2019)在《宽间距—长芒刺静电除尘器收集公路隧道模拟粉尘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隧道中的粉尘颗粒物粒径范围分布较广,种类相对复杂,研究隧道中粉尘的去除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静电除尘技术,通过模拟公路隧道不同情况下的各工况参数,考察了不同条件下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静电除尘器主体采用负直流高压的电极供电形式,电极采用宽间距-长芒刺结构,实验粉尘选取烟尘、水泥粉和磷镁矿石粉模拟隧道粉尘。通过改变电源电压、风速、粉尘浓度、粉尘粒径和粉尘比电阻,分别计算了各条件下的除尘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当电源电压为8.4 k V、风速4 m/s、粉尘浓度27.59 mg/m~3、粉尘颗粒物粒径60.71μm、粉尘比电阻适中的条件下,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最高,可达90%。宽间距—长芒刺结构的静电除尘器对隧道中粉尘的去除有较理想的效果。(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19年12期)
陈玉龙[2](2019)在《超小间距隧道爆破施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城市地下空间的不断开发,在建造城市地铁隧道时,相邻隧道距离较近甚至超小间距相邻的问题会渐渐凸显。本章针对一超小间距隧道爆破开挖过程中的振速速度的测试,进行爆破方案的改进,保证了相邻隧道安全。(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9年10期)
曹校勇,叶欣欣[3](2019)在《超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横通道间距设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海拔因素的影响,超高海拔地区特长公路隧道防灾救援和低海拔地区有较大差异,依托成都~香日德公路雪山一号隧道,以火灾工况下人员安全疏散为控制标准,考虑超高海拔地区人员反应、火灾燃烧特性等,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安全疏散和火灾扩散过程,从而得到超高海拔地区满足人员安全逃生的隧道横通道间距。结果表明,在20MW火灾规模下,超高海拔地区人员疏散逃生距离超过200m,可能发生危险。故综合隧道建设成本和防灾救援需求,雪山一号隧道横通道间距取200m。研究结果可为类似超高海拔隧道横通道间距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9年10期)
贾建平[4](2019)在《盾构与浅埋暗挖隧道小间距并行施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石家庄正定新区市政预留工程行政中心站-园博园站区间的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计算参数的选取以及施工模拟方案的设计,详细研究并阐述了盾构与浅埋暗挖隧道小间距并行施工技术,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经验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9年17期)
邓国忠,曹帆,吴勇,王琪[5](2019)在《互通式立交与隧道出口小间距路段事故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隧道出口与立交小间距路段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根据浙江省21处典型路段的319起事故统计数据,从事故发生天气、时间、路段特征、交通因素等方面选择8个不同的自变量,结合有序Logit模型,分析这些不同因素对交通事故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晴天对应的绝对事故率最高;伤亡事故在05:00—07:00及10:00—12:00高发;事故主要发生在隧道出口与渐变段起点间及出口叁角端端部;尾随相撞和撞固定物为事故最主要的形态;事故发生天气、事故发生时段、隧道立交净距3个自变量对事故严重程度有显着影响,且影响大小排序为隧道立交净距、事故发生天气、事故发生时段。通过对模型的预测准确度进行分析,建立的回归模型能较好地表征实际的事故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9年04期)
程学庆,罗韧,赖宏智,王鑫[6](2019)在《隧道与互通立交安全间距的交通冲突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公路设计相关规范中关于隧道与互通式立交安全间距的设计要求较为笼统模糊。为了进一步科学界定该间距,以单侧叁车道隧道公路为依托,基于交通冲突技术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并从研究驾驶员行车特性的视角建立安全间距计算模型进行补充分析,综合确定了设计速度分别为60、70、80、90、100、110、120km/h的隧道与互通式立交安全间距的推荐值。最后利用数据分析软件拟合出安全间距与设计速度之间的关系函数式,为上述领域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成果推广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08期)
张雄伟,李涛,赖国泉,焦海平,张乾翼[7](2019)在《新城子隧道小间距段受力测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地应力大变形软岩隧道修建中,不同的开挖方法对二衬的受力影响很大,尤其在复杂结构隧道中尤为明显。兰渝铁路新城子隧道为工程背景,应用结构应力测试,数值模拟等手段,通过对常规叁台阶法和超前应力释放导洞法中叁个不同断面的初支和二衬的受力及变形分析,研究小间距段在超前应力释放导洞和常规叁台阶两种工况下的施工力学特性以及先行洞室和后行洞室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认为采用小导洞进行应力释放后变形和受力减小,后行洞室经过先行洞室时,先行洞室结构受力明显增大。(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周家才,盛萍,周明明[8](2019)在《排烟口间距对双层隧道侧向排烟效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数值模拟软件FDS研究不同排烟口间距对双层隧道侧向排烟的影响。研究表明,排烟口间距对隧道顶部温度的分布影响不大,火灾初期较小的排烟口间距有利于控制烟气的蔓延,但随着火灾的发展,排烟口间距对烟气蔓延范围及能见度的影响逐渐减弱。由于排烟口位于侧墙上面,对烟气层的扰动较强,导致排烟口附近的能见度下降较快。(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9年07期)
董启伟,李俊梅,李炎锋,谢飞,毕强[9](2019)在《基于烟气蔓延的相邻隧道纵向间距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城市地下道路发生火灾时,火灾在隧道出口的扩散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借助烟气的扩散距离探讨了城市地下道路相邻隧道间的安全间距。研究结果表明:当起火隧道内无烟气控制,烟气在隧道出口自由蔓延时,烟气蔓延到下游隧道的可能性极小。当火源上游施加临界风速,设计火灾小于30 MW时,为避免上游烟气扩散到下游隧道,城市地下道路相邻隧道间的间距可设置为大于100 m。(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师亚龙,卢颖明,邢晓飞,刘志强[10](2019)在《超前导洞在高地应力小间距隧道开挖施工中作用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兰渝铁路新城子隧道小间距段在开挖过程中出现严重大变形的工程实例,通过对小间距段左、右线在不同开挖方法下的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及该段结构受力测试数据进行研究,并结合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提出高地应力小间距隧道合理的施工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针对高地应力区小间距隧道的开挖,采用应力释放洞法较台阶法能更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且支护结构所受到的围岩压力及内力均较后者小很多。(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隧道间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城市地下空间的不断开发,在建造城市地铁隧道时,相邻隧道距离较近甚至超小间距相邻的问题会渐渐凸显。本章针对一超小间距隧道爆破开挖过程中的振速速度的测试,进行爆破方案的改进,保证了相邻隧道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隧道间距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丹凤,罗朋振,鲁娜,王冰,邓昌宁.宽间距—长芒刺静电除尘器收集公路隧道模拟粉尘效率研究[J].高压电器.2019
[2].陈玉龙.超小间距隧道爆破施工技术研究[J].江西建材.2019
[3].曹校勇,叶欣欣.超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横通道间距设置研究[J].公路.2019
[4].贾建平.盾构与浅埋暗挖隧道小间距并行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
[5].邓国忠,曹帆,吴勇,王琪.互通式立交与隧道出口小间距路段事故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公路.2019
[6].程学庆,罗韧,赖宏智,王鑫.隧道与互通立交安全间距的交通冲突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9
[7].张雄伟,李涛,赖国泉,焦海平,张乾翼.新城子隧道小间距段受力测试分析[J].甘肃科技.2019
[8].周家才,盛萍,周明明.排烟口间距对双层隧道侧向排烟效果的影响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
[9].董启伟,李俊梅,李炎锋,谢飞,毕强.基于烟气蔓延的相邻隧道纵向间距确定[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9
[10].师亚龙,卢颖明,邢晓飞,刘志强.超前导洞在高地应力小间距隧道开挖施工中作用效果分析[J].路基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