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一维动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动力学,入渗,波导,动力,稳态,黄河。
一维动力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可新,梁犁丽,李匡,赵丽平[1](2019)在《考虑地下水入渗的一维水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地下水入渗的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可从物理机制上综合模拟河道水流与地下水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地下水入渗过程活跃河段的水流模拟提供基础方法。引入达西定律,通过渗流方向假设及渗流路径长度假设,推导构建了地下水入渗项的数学表达式。分析表明,该项可合理反映河道水流与地下水间的补给与反补给关系;将其整合至圣维南方程组,并通过Preissmann四点线性隐式差分格式求解。从理论上讨论了该模型的适用条件。当地下水入渗没有严格符合假设条件时,可通过调整渗透系数及平均导渗率弥补。考虑地下水入渗的一维水动力学模型能够动态反映河道上各断面水流与地下水之间的交互关系,定量分析地下水入渗水量,有利于提高一维水流的模拟精度。(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唐心弈[2](2018)在《阻燃电缆热解动力学与径向一维受热膨胀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工智能时代驱动力——电力的承载体,电缆大规模的覆盖了诸如数据通信、轨道交通的各行各业。然而,由于电缆输电,并且自身的护套、绝缘材料作为高聚物本身具有一定可燃性,因而电气火灾也占据了火灾事故起因的前列。虽然目前防火阻燃电缆的技术在不断提高,但是实际的火灾场景下的火源更为复杂而且常常具有高热流,变热流的特性。在这种真实而恶劣的火场环境中,阻燃电缆的热解、传热行为与阻燃电缆的标准检测条件下的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多被人们忽视。前人对于外加辐射条件下的电缆常常设定为恒定功率而且大部分为实验描述,尚未建立系统的机理性的控制方程理论。而已经建立起来的部分阻燃材料的膨胀模型则缺乏反应动力学的描述。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揭示电缆受热过程的热响应机理。首先针对典型的YJV电力电缆的外护套材料PVC以及绝缘层材料XLPE开展了氮气气氛以及空气气氛中6个不同升温速率下(5、10、20、30、40、50℃/min)的热重分析实验,并且采用了多种拟合方法对实验曲线开展了动力学拟合。最后,发展了适用于电缆柱形结构的径向一维固体疏松多孔介质材料热解模型,并且基于化学反应前后的反应物与固体生成物的密度差,建立了模拟材料整体膨胀特征的理论模型。热重实验的分析表明,单扫描速率法拟合得到的动力学参数所对应的拟合曲线具有很高的精度,与实验曲线呈现高度一致性。但是不同升温速率下获得的拟合参数表现出明显的动力学补偿效应(KCE)。而采用多扫描速率法发现不同动力学参数对应的拟合精度差距较大,这表明多扫描速率法相对能减弱KCE,但是其整体的拟合误差较大、精度较低。因此本文提出了能够结合两者优势的修正动力学叁参数新模型,结果表明该新模型能够在减弱动力学拟合补偿效应的同时,获得接近单扫描速率法拟合的高精度。最后,将反应动力学与宏观传热,传质方程结合,建立起径向一维热解-传热-膨胀模型。首先在恒定热物性参数的假设下,基于TG实验建立的反应模型一无法较好兼顾拟合电缆温度、质量损失以及电缆的膨胀过程。结合实验过程分析,本文采用变PVC密度来一定程度修正反应模型的缺陷,拟合得到的电缆表面温度以及质量损失与实验有较好的一致性,而拟合的膨胀过程也能大致反应电缆复杂而不规则膨胀过程的总体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28)
金磊[3](2018)在《拓扑熵、零维动力学模型及万有实数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拓扑动力系统中的熵与混沌、零维同构动力学模型、以及实数流及其嵌入,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预备知识和准备工作,包含了拓扑动力系统和遍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在后续章节中需要用到的主要结果和工具。在第二章中,我们研究幂零群作用下的零熵系统和拓扑预见性的关系,证明了对幂零群作用下的动力系统而言,拓扑预见性蕴含零熵。在第叁章中,我们研究平均proximal系统和平均Li-Yorke混沌,建立新的平均Li-Yorke混沌的判别方法,证明了如果一个拓扑动力系统是平均敏感的,而且可以找到一个传递点和一个周期点,使得它们是平均proximal的,那么这个动力系统一定是平均Li-Yorke混沌的。并且,我们对平均proximal系统进行等价刻画,证明了一个拓扑动力系统是平均proximal的当且只当它是平均asymptotic的。在第四章中,我们考虑amenable群作用下正熵系统中的平均Li-Yorke混沌,证明了对于双序顺从群作用下的拓扑动力系统而言,正熵同样蕴含着平均Li-Yorke混沌,并且给出其具体应用。在第五章中,我们研究零维同构动力学模型,以及Choquet单形上委派的实现问题,证明了如果一个非周期拓扑动力系统的全体遍历不变测度构成的空间是零维的而且是σ-紧的,那么这个系统的自然委派就可以被实现为一个零维动力系统。在第六章中,我们考虑实数流的嵌入问题,一方面加强经典的Bebutov-Kakutani嵌入定理,证明了一个实数流在动力学意义下可以嵌入Lipschitz函数空间当且只当它的不动点集在拓扑意义下可以嵌入单位区间,另一方面构造新的万有实数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4-01)
吴亚波,陈博海,鲁军旺,张楠,孙楚文[4](2018)在《相互作用DBI暗能量模型的高维动力学系统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探讨相互作用狄拉克-玻恩-因费尔德(Dirac-Born-Infeld,简称DBI)暗能量模型的高维动力学系统稳定性问题.具体地,在五维相空间{X,Y,Z,Γ,Θ}中,求解动力学系统的临界点,并通过相关的宇宙学条件讨论其稳定性和吸引子行为以限制相互作用耦合参数β的取值范围.进一步,为了直观地描绘DBI暗能量模型的五维动力学系统的演化特性,在稳定点S3c附近通过选取多个初始值(取耦合常数β=2),画出了五维相空间{X,Y,Z,Γ,Θ}向二维{X,Y}和叁维子空间{X,Y,Z}以及不存在相互作用(耦合常数为零)特殊情况的投影相图,以便考察稳定点S3c的吸引子行为,并与柯尼克姆(Kaeonikhom)的二维相空间{X,Y}和科普兰德(Copeland)的叁维相空间{X,Y,Z}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利用数值方法分别描绘出DBI暗能量宇宙密度参数Ω,态参数w,有效态参数weff和减速参数q的演化规律,给出它们的今天值,并与天文观测数据做比较.(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昱文[5](2015)在《一维波导与JC模型两点耦合体系中的单光子传输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光子信息的处理过程可以通过集成的量子器件实现。光学微腔和光学波导在微纳光子器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光学通信的重要基础。对于微腔和波导耦合体系的研究,很早之前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单光子的传输机理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一维波导和微腔耦合体系中超快单光子脉冲透射动力学,并探讨其可能的应用。由系统实空间哈密顿量得出单光子透射的一组含时动力学方程,采用超快高斯脉冲描述单光子传输动力学。一维波导和Jaynes-Cummings系统之间会发生耦合形成杂化膜,其能量随着两耦合点距离的增加而周期性移动。无论是平面波入射还是脉冲波入射,透射谱随着耦合点距离的变化都具有周期性。当高斯脉冲的宽度大于中心波长20倍时,此时单光子透射接近中心波长的透射,数值较大。众所周知平面波入射,其反射波和透射波任然是平面波,然而脉冲波入射,一般来说其透射波和反射波不在是脉冲波。对于单峰高斯脉冲波,通过改变增大两耦合点的距离,其透射波和反射波可以被剪裁成多峰形式,这种性质同样也适合入射波为方波的情况。所以在超快光子学中我们可以提供一种控制单光子波形的有效方法,这对量子信息中单光子控制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12-01)
董建伟,张又林[6](2015)在《一维双极量子流体动力学等温模型稳态解的唯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一个耦合的四阶椭圆方程组-δ2/2(uxx+u2x/2)xx+uxx=eu-ev-C(x)+j20(e-2uux)x-j0/τe(e-u)x,-δ2/2(vxx+v2x/2)xx+vxx=eu+ev+C(x)+j21(e-2vvx)x-j1/τi(e-v)x此方程组来源于一维半导体器件中双极量子流体动力学等温稳态模型.在某些条件下利用一些不等式技巧证明了此方程组解的唯一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金鹏,姜泽毅,包成,陆元翔,张建良[7](2015)在《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高炉一维气固换热与反应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风口回旋区燃烧和炉外煤气预热、脱除和循环的平衡关系,建立了氧气高炉一维气固换热与反应动力学模型,并采用传统高炉的运行和解剖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通过模型研究了氧气含量和上部循环煤气流量对氧气高炉炉内过程变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氧气含量偏低和上部循环煤气流量不足时,会降低铁矿石还原效果,炉渣内出现大量未还原铁氧化物;氧气含量和上部循环煤气流量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炉内CO含量和铁矿石还原速度,但提高上部循环煤气流量会大幅提升炉顶煤气温度,增大热量损失.与传统高炉相比,氧气高炉内CO含量提高1.0~1.5倍,炉内气体还原性更强;铁矿石还原完成位置提高1.49 m,全炉还原反应速度更快;直接还原度降低55.2%~79.2%,炉内直接还原反应消耗的碳量更少.(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程冀,廖晓芳,孟景,钱裕[8](2014)在《黄河下游一维水动力学数学模型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下游一维水动力学模型是研究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问题和河床演变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是目前针对黄河下游应用最普及、最完善的数学模型。运用水动力学基本理论和软件工程理论研究开发下游河道泥沙冲淤计算模型可视化平台。将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过程、河道断面参数等有关数据纳入可视化空间,增强了系统数据可视化管理功能,建立起具有数据管理、方案管理、方案输出、结果查询、方案比较等主要功能的系统平台,整体构成对河道泥沙冲淤计算的全过程支持。(本文来源于《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期刊2014年23期)
闫龙[9](2014)在《基于MIKE11的长江上游一维水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内鱼类的繁殖生境产生巨大影响。文章运用MIKE11软件构建了长江上游宜宾-朱沱江段一维水动力模型,并利用2007年日序列水文站水文数据进行参数率定,结果表明,模型在率定和验证期模拟效果良好。利用模型输出结果对建模江段的水动力特征进行评价,以期为保护区鱼类栖息地研究和保护提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4年13期)
冯蘅,李清海,甘超,蒙爱红,张衍国[10](2014)在《循环流化床返料装置1维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物料循环流率和通气量等因素对返料装置立管中料柱高度的影响,该文依据Loop-seal气动阀门和立管内气固流动特性,建立了1维动力学模型。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物料循环流率的增大,返料装置通过分配进入立管和排料室的通气量,增加料柱高度,实现回路的压力平衡。若物料循环流率超过临界值,返料装置将失去自适应能力,物料会溢出立管并进入分离器,破坏系统的稳定运行。适当增大通气量,可增强返料装置的自适应性,并扩大稳定运行的范围。该模型为立管高度较低的循环流化床返料装置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一维动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人工智能时代驱动力——电力的承载体,电缆大规模的覆盖了诸如数据通信、轨道交通的各行各业。然而,由于电缆输电,并且自身的护套、绝缘材料作为高聚物本身具有一定可燃性,因而电气火灾也占据了火灾事故起因的前列。虽然目前防火阻燃电缆的技术在不断提高,但是实际的火灾场景下的火源更为复杂而且常常具有高热流,变热流的特性。在这种真实而恶劣的火场环境中,阻燃电缆的热解、传热行为与阻燃电缆的标准检测条件下的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多被人们忽视。前人对于外加辐射条件下的电缆常常设定为恒定功率而且大部分为实验描述,尚未建立系统的机理性的控制方程理论。而已经建立起来的部分阻燃材料的膨胀模型则缺乏反应动力学的描述。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揭示电缆受热过程的热响应机理。首先针对典型的YJV电力电缆的外护套材料PVC以及绝缘层材料XLPE开展了氮气气氛以及空气气氛中6个不同升温速率下(5、10、20、30、40、50℃/min)的热重分析实验,并且采用了多种拟合方法对实验曲线开展了动力学拟合。最后,发展了适用于电缆柱形结构的径向一维固体疏松多孔介质材料热解模型,并且基于化学反应前后的反应物与固体生成物的密度差,建立了模拟材料整体膨胀特征的理论模型。热重实验的分析表明,单扫描速率法拟合得到的动力学参数所对应的拟合曲线具有很高的精度,与实验曲线呈现高度一致性。但是不同升温速率下获得的拟合参数表现出明显的动力学补偿效应(KCE)。而采用多扫描速率法发现不同动力学参数对应的拟合精度差距较大,这表明多扫描速率法相对能减弱KCE,但是其整体的拟合误差较大、精度较低。因此本文提出了能够结合两者优势的修正动力学叁参数新模型,结果表明该新模型能够在减弱动力学拟合补偿效应的同时,获得接近单扫描速率法拟合的高精度。最后,将反应动力学与宏观传热,传质方程结合,建立起径向一维热解-传热-膨胀模型。首先在恒定热物性参数的假设下,基于TG实验建立的反应模型一无法较好兼顾拟合电缆温度、质量损失以及电缆的膨胀过程。结合实验过程分析,本文采用变PVC密度来一定程度修正反应模型的缺陷,拟合得到的电缆表面温度以及质量损失与实验有较好的一致性,而拟合的膨胀过程也能大致反应电缆复杂而不规则膨胀过程的总体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一维动力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刘可新,梁犁丽,李匡,赵丽平.考虑地下水入渗的一维水动力学模型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9
[2].唐心弈.阻燃电缆热解动力学与径向一维受热膨胀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3].金磊.拓扑熵、零维动力学模型及万有实数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4].吴亚波,陈博海,鲁军旺,张楠,孙楚文.相互作用DBI暗能量模型的高维动力学系统稳定性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王昱文.一维波导与JC模型两点耦合体系中的单光子传输动力学[D].北京理工大学.2015
[6].董建伟,张又林.一维双极量子流体动力学等温模型稳态解的唯一性[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金鹏,姜泽毅,包成,陆元翔,张建良.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高炉一维气固换热与反应动力学模型[J].工程科学学报.2015
[8].程冀,廖晓芳,孟景,钱裕.黄河下游一维水动力学数学模型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
[9].闫龙.基于MIKE11的长江上游一维水动力学模型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
[10].冯蘅,李清海,甘超,蒙爱红,张衍国.循环流化床返料装置1维动力学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