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强领导者。从实践推动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从方向指引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领路人;从精神支撑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心骨,以先进的思想理论、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严格的组织纪律凝聚起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P.1)。回望我们党近百年的历史,其成长命运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紧密相连,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至今的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而不懈探索和斗争的奋斗史。新时代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中流砥柱地位,对于我们科学把握和厘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大问题,坚定不移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一、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一)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个伟大贡献在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推动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新中国。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深重,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有识的中国人开始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探索征程。社会各阶级和政治派别相继登上历史舞台,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救国道路尝试,但最终都失败了。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自觉扛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旗,经过28年艰苦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二)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二个伟大贡献在于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前提和物质基础。民主革命任务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准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在改造社会生产关系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也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第二大里程碑,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前提和物质基础。
(三)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三个伟大贡献在于,领导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并在新时代继续用好这“关键一招”,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民族复兴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此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改革开放持续推向深入,中国改革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P.101)。新时代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勇于“涉险滩”“步深水”,敢于“啃硬骨头”,奏响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最强音。
二、方向指引: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领路人
(一)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走到了“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在此危机紧要关头,中国革命应当走何种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国革命新道路长期探索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此道路的正确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以根据地为中心,坚持武装斗争,广泛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复兴所具备的第一个品质,表现在先进的思想理论上。“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P.70)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理论”,就在于它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解放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还是实践的,它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实现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为人类求解放是其根本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应运而生,自觉担当起民族大任,把实现民族复兴统一于人类解放事业之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求解放”事业的民族意蕴和当代目标。
(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中华民族走上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达之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从此,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着两种道路的抉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也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了中国革命前途,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就筹划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通过一系列举措,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①在前期各因素对于固态发酵的影响试验中,发酵时间、固态培养基组成、发酵温度、接种量以及固态培养基的种类显著影响着乳酸菌对于这两种饲料固态发酵产品的蛋白含量及其增加率。
(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鉴于本文研究“深港通”开通前后两地股市动态联动性的变化,以“深港通”正式开通的时间为分界点,将样本数据区间划分为两个阶段分析:
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中华民族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早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贫困落后、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经验可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该向何处去,成为亟待解答的时代课题,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P.3)。此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作出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三、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心骨
(一)表现在先进的思想理论上
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的特点和优势来丰富小学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做到真正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考虑,努力培养小学生从小阅读的好习惯,让读书真正成为学生的乐趣源泉。
(二)表现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复兴所具备的第二个品质,表现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上。中华民族复兴绝不是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只有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奋斗才能梦想成真,这一漫长艰苦的过程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支撑我们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萎靡和沉沦,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中华大地上高高举起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旗帜,从此,“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1](P.13),挺起了高大的民族脊梁。
(三)表现在党的优良作风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复兴所具备的第三个品质,表现在党的优良作风上。所谓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作风”[5](P.366)。中国共产党作为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优良作风是其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党的优良作风,塑造了良好的政党形象,为不同时期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主体保障。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出台“八项规定”,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四)表现在严格的组织纪律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复兴所具备的第四个品质,表现在严格的组织纪律上。近代中国之所以在反抗封建压迫和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屡次失败,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缺少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领导力量。现代工人阶级是机器化大生产的产物,工人在生产中集体劳动,协作配合,这种劳动条件下使工人阶级具有极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5](P.386)。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开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纪律治党,党的十九大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日益显现出风清气正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列宁专题文集 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6-0004-03
【作者简介】王维(1995-),男,湖北荆州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褚永慧]
标签:中国共产党论文; 中国论文; 中华民族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道路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党的领导论文; 《世纪桥》2019年第6期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