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杂种植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株,杂种,玉米,性状,自交系,湿地松,片段。
杂种植株论文文献综述
胡继文,郭文冰,邓乐平,钟岁英,王为民[1](2019)在《湿地松及其杂种的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适合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及其杂交种的体细胞胚胎发生条件,建立体胚成熟萌发的技术。【方法】以2016年6月采集的2个湿地松家系(EE1,EE2)、2个湿地松杂交种家系(EC,EH)的未成熟合子胚(含胚乳)为材料,从诱导、增殖、成熟到萌发配制3个系列培养基,比较外植体采集时间、家系、基本培养基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用显微镜进行胚性愈伤组织鉴别后,进一步挑选诱导形成的胚性愈伤组织进行增殖、成熟、萌发,最终获得再生植株。【结果】湿地松及其杂交种合子胚的发育进程可划分为8个阶段,阶段Ⅱ、Ⅲ为未成熟胚,适合体胚发生,EC最早出现阶段Ⅲ合子胚。外植体诱导产生具有胚性胚柄团(ESM)结构的胚性愈伤组织,可进一步增殖。诱导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形成及胚性愈伤组织占比具有较大影响,3种诱导培养基(T1、T2和T3)产生愈伤组织效率最高的为T1培养基(49.0%),胚性愈伤组织所占愈伤组织的比例最高为T2培养基(22.4%)。培养基配方的诱导率存在基因型间的差异,T1培养基整体诱导率低;T2培养基对家系EE1诱导率最高,为5.82%;T3培养基对参试材料均能诱导成功,且平均诱导率最高,为3.75%。随采样时间延后,家系EE1、EH的体胚诱导率逐渐增加,家系EE2、EC的体胚诱导率则随采样时间延后逐渐降低。体胚诱导率与合子发育阶段结果基本一致,阶段Ⅲ合子胚均出现较晚,前期诱导率低。胚性愈伤组织继代24次以后,胚活性逐渐降低。成熟培养基T1S和T3S可完成胚的成熟,平均每克成熟培养基分别成熟23.3和15.9个子叶胚,萌发率为32.1%,移栽保存率为47.8%。【结论】诱导培养基T3对参试家系均能诱导成功,T3具有较广泛适用性,各家系在阶段Ⅲ合子胚出现时表现出较大的诱导率,阶段Ⅲ合子胚可能为体细胞胚发生的最佳诱导阶段。建立了湿地松及其杂种体细胞胚发生方法并形成了再生植株。(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党江波,梁国鲁,郭启高,向素琼,孙海艳[2](2016)在《Nicotiana tabacum-N. plumbaginifolia杂种回交后代中筛选抗黑胫病异源染色体植株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Nicotiana tabacum-N.plumbaginifolia杂种(2n=58)回交N.tabacum的后代中筛选对黑胫病具有较强抗性的植株,利用离体叶片侵染法对存活的120株后代植株进行了初步筛选。筛选分为两次,第1次为初选,对第1次接种后不发病和发病较轻的植株第2次接种进行复选,对经第2次接种后叶片不发病和发病较轻的植株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结果显示:第1次接种后5株植株的叶片不发病和8株植株的叶片发病较轻;第2次接种后4株植株的叶片不发病,1株植株的叶片发病较轻。GISH鉴定结果显示:第2次接种后4株叶片不发病的植株携带1-4条N.plumbaginifolia染色体,叶片发病较轻植株则未见N.plumbaginifolia染色体,携带1条外源染色体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为48。对这5株材料的离体叶片接种病原菌以对其离体叶片的黑胫病抗性进行再次鉴定,结果与复选时所得结果相近。综上所述,自Nicotiana tabacum-N.plumbaginifolia杂种回交一代(BC1)中筛选获得了4株叶片对黑胫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异源染色体植株,其中一株可能为异源单体代换植株。(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张琼,林雪静,丁宝,卓敏华,张立舒[3](2014)在《不同玉米植株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通过测量TZ8、TZ11、TZ13这3组不同品种玉米的自交系材料,进行中亲优势、超高亲优势、杂交优势及配合力的测定,从而分析其杂交后代的品质差异,进而选出优良的自交系。(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21期)
张向歌[4](2014)在《基于玉米单片段代换系测交群体的植株性状杂种优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1x9801为遗传背景的昌7-2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为基础材料,分别与优良自交系Z58、9058和T7296构建了测交群体,通过两年两点试验对玉米植株性状进行QTL定位及杂种优势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定位结果利用SSSL自交群体进行株高和穗位高QTL定位,两年两点共检测到21个株高QTL和20个穗位高QTL。在21个株高QTL中有9个株高QTL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被重复鉴定,其中qPH1e、qPH3a、qpH3c和qPH4在四个环境条件下被检测到,qPH1b、qPHbc、qPH7b、qPH8、qPH9a在两个环境条件下被同时检测到。在20个穗位高QTL中有7个穗位高QTL在不同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单片段代换系S49在四个环境条件下同时鉴定了qEH3a;qEH1c和qEH3c在叁个环境条件被同时检测到;qEH6d、qEH6d、qEH7b和qEH9c在两个环境条件下被同时检测到。在单片段代换系S49、S73和S145上同时检测到了株高和穗位高QTL,分别为qPH3a和qEH3a(bin3.02)、qPH3c和qEH3c(bin3.07)、qPH7b和qEH7bt(bin7.04),说明控制株高和穗位高可能有共同的基因控制,即具有一因多效性。2、玉米株高和穗位高HL定位结果利用SSSL×Z58测交群体在两年两点间共鉴定了 16个株高HL和17个穗位高HL,其中6个株高HL(h1PH3b、h1PH4、h1PH7b、h1PH10、h1PH1a和h1PH6b)和6个穗位高HL(h1EH7a、h1EH4a、h1EH1c、h1EH7b、h1EH9c和h1EH6b)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被同时检测到。在SSSL×9058测交群体在四个不同环境条件下一共检测到了 16个株高HL和16个穗位高HL,其中 4 个株高 HL(h2PH8b、h2PH6a、h2PH9b 和 h2PH1b)和 6 个穗位言HL(h2EH1a、h2EH8b、h2EH3b、h2EH6a、h2EH1c和h2EH1b)被重复鉴定。SSSL×T7296测交群体在2013年浚县和长葛2个不同环境条件下一共检测到了9个株高HL和6个穗位高HL,其中2个株高HL(h3PH1a和h3PH8b)和2个穗位高HL(h EH8和h3EH9)被重复鉴定。3、玉米植株杂种优势效应分析在SSSL×Z58测交群体中检测出的株高HL h1PH4、h1PH7b和h1PH1a表现为显性效应,h1PH6b表现超显性效应;在SSSL×9058测交群体中检测出的株高HLh2PH8b和h2PH1b表现显性效应,h2PH3c表现超显性效应;在SSSL×T7296测交群体2个环境中重复检测的h3PH8b表现为显性效应。同样在SSSL×Z58测交群体中重复鉴定出的穗位高HL h1H1c和h1EH7b表现为显性效应,h1EH6b和h1EH9c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在SSSL×9058测交群体中鉴定的穗位高HLh2EH1c表现为显性效应,h2EH3b和h2EH8b表现为超显性效应。说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杂种优势同时存在着显性效应和超显性效应。此外,在SSSL与Z58、9058、T7296的测交群体中检测到株高与穗位高的杂种优势位点各不相同,说明杂种优势是特定组合间特异位点间等位基因之间互作引起的。(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于茜茜,杜娟,王进茂,杨敏生[5](2013)在《转基因741杨杂种胚培养与植株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转基因741杨杂种未成熟胚为外植体,对未成熟胚诱导萌发与不定芽再生,以及芽的继代与生根培养进行了研究并获得再生植株。结果表明,最适宜未成熟胚诱导萌发的培养基为MS+6-BA0.1 mg·L-1+NAA0.01 mg·L-1+3%蔗糖,诱导萌发率最高可达76.5%;未成熟胚离体培养最适取胚时间为胚龄20~27 d;不同杂交组合未成熟胚诱导萌发率存在明显差异,最高的杂交组合为转基因株系pb1×84K,诱导萌发率为66.1%。不定芽继代培养基为MS+6-BA(0.2~1.0 mg/L)+IBA(0.05~0.3 mg/L);生根培养基为1/2MS+(0.2~0.5 mg/L)IBA+1.5%蔗糖,生根率在95%以上。(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梁晓杰,董永彬,张飞飞,李玉玲[6](2013)在《优良玉米杂交种植株性状杂种优势及其与亲本自交系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7个优良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株高、穗位高、顶高、顶高/株高、穗上叶片数、雄穗长、雄穗分枝数、叶夹角、叶向值、叶面积、气生根层数、气生根数目、茎粗13个植株性状的表现、杂种优势及杂交种与双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杂交种和自交系间各性状均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杂交种及不同性状的中亲优势(MH)和超高亲优势(HH)均存在差异,株高、穗位高、顶高、叶面积、雄穗长、茎粗、夹角、穗上叶片数、雄穗分枝数等杂种优势较大,顶高/株高、叶向值、气生根层数、气生根数等杂种优势较小;顶高、顶高/株高和穗上叶片数表现为杂交种与父本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雄穗长和叶面积表现为杂交种与母本呈显着正相关;顶高、雄穗分枝数、叶夹角和叶面积表现为杂交种与中亲值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李锁平,卢良峰,张大乐,王伟[7](2012)在《节节麦和黑麦杂种胚再生植株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杂种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技术产生了节节麦和黑麦杂种幼胚无性系.胚拯救直接成苗植株、继代培养60d的再生植株和继代培养420d的再生杂种植株PMCs减数分裂MI染色体构型分别为10.82I+1.57II+0.01III,9.96I+1.59II+0.25III+0.03IV,7.59Ⅰ+3.10Ⅱ+0.05Ⅲ+0.01IV.继代培养420d左右胚再生无性系其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频率大幅度提高,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分析表明其染色体配对频率提高和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变异无关.提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可能是增加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增加属间种基因交流的一个新途径.(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苏义臣,苏桂华,柳迎春,金明华,王秀芬[8](2012)在《玉米产量和植株形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0个杂交种及对应的5个自交系的产量及植株形态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的研究。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保绿度、韧皮强度、根系拉力、叶面积系数等性状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其中正向部分明显大于负向部分,且杂种优势指数高。叶向值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多数属于负向部分。叶夹角的杂种优势较小,杂种优势指数都在100%左右。(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袁亮[9](2012)在《玉米单片段代换系的构建与植株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片段代换系(singlesegmentsubstituteline,SSSL)是一种重要的次级作图群体,是进行基因分析,特别是QTL定位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以玉米骨干自交系吕7-2为供体亲本,1x9801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和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跟踪供体的染色体片段的方法,构建了以1x9801为遗传背景的吕7-2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s)群体,分析了单片段代换系构建过程中供体基因组成分的变化趋势,并以此群体为基础材料,对玉米田间植株性状及其杂种优势进行了 QTL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吕7-2为供体亲本、1x9801为受体亲本,经过4个世代回交和3个世代自交,结合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共获得了 107份纯合的单片段代换系和115份纯合的多片段代换系材料。这107个SSSL片段总长度为3161.98cM,平均长度为29.55cM,覆盖基因组2819.79cM,覆盖率为34.90%107个代换片段长度在2.38cM~179.42cM之间,主要分布于1.00cM~50.OOcM范围内共91个,占总数的85.4%;而代换片段长度分布在1.OOcM~10.00cM最多有28个,占26.17%;片段数大于 50.00cM的仅有16个,,占总数的14.95%。在115个CSSL材料中,含有两个片段的为73个占61.74%,含有叁个片段的为28个占26.09%,有四个片段的为11个占 9.57%,有五个片段的为3个占2.16%。2.在本研究中,利用45个SSSL通过郑州、浚县两试验点共鉴定了 32个与控制株高相关的SSSL,由于代换片段的重迭推测包含与株高相关的27个QTL,29个穗位高相关的SSSL包含21个与穗位高相关的QTL,其中有4个SSSL在两试验点中株高和穗位高上均与对照表现显着差异。在郑州和浚县两试验点同时检测到12个SSSL株高与对照表现差异显着,11个SSSL穗位高与对照表现显着差异,4个SSSL株高穗位高均和对照表现显着差异,说明两试验点间单片段代换系群体的表型重复性稳定。其中在6.07区标记umc2165—umc2166—bnlg1136区段有一 SSSL在两点间株高、穗位高与对照均达到极显着的差异,预测存在控制株高和穗位高的主效QTL。3.在58份CSSL材料中从郑州和浚县两试验点共鉴定出5个株高QTL,可解释表型变异在6.14%-9.24%之间和3个穗位高QTL,可解释表型变异6.94%-8.77%之间;其中与标记phi083与umc1492连锁的QTL在SSSL群体中也检测到相关的片段。与t测验等传统方法相比,WindowsQTLIciMappingv2.0检测出QTL的数量量较少,但是定位更加精确,可信度更高。由于CSSL群体较小而且所选标记密度较低,可能使所检测到的重迭片段与目标性状对应不够精确,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室内标记和田问调查证明这些QTL是否确实是穗位高相关。4.在71个SSSLF1中有19个SSSLF1在株高上与对照表现出超标优势,超标优势范围为-8.78%-9.87%;27个SSSLF1在穗位高上与对照表现出超标优势,超标优势范围为-13.18%-16.70%;19个SSSLF1在吐丝期上对照表现出超标优势,超标优势范围为-4.58%-5.94%;14个SSSLF1的散粉期与对照表现出超标优势,超标优势范围为-4.13%-5.91%。在 P<0.001 条件下 1.08 区标记umc1278—umc1013—bnlg2228 区段的 SSSLF1与对照在穗位高上的超标优势达到16.02%,株高上超标优势为9.88%,且此代换片段的F1的吐丝期、散粉期的超标优势分别为3.35%和6.44%,预测此区段可能存在杂种优势效应位点。71个SSSLF1共检测到16个与株高超标优势相关的QTL,22个与穗位高超标优势相关的QTL,17个与吐丝期超标优势相关的QTL,13个与散粉期超标优势相关的QTL。有些性状显着的代换片段间有重迭的部分,如果加性效应方向相同则认为控制该性状的QTL存在于两片段的重迭部分,缩短了目的片段长度有利于进一步的精细定位。有些性状显着的片段也可能是由于多个微效QTL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还需通过构建次级群体进一步的验证该片段中是否含有主效的QTL。(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赵曦阳,马开峰,沈应柏,张明,李奎友[10](2012)在《白杨派杂种无性系植株早期性状变异与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为材料,测定树高、胸径、树形、叶片、树皮特性等17个指标。方差分析与遗传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白杨杂种无性系各指标差异极显着(P<0.001),各指标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5.63%~57.50%,遗传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8.99%~52.57%,重复力高(0.7734~0.9848)。说明白杨杂种无性系各性状存在广泛变异,且这种变异受较强的遗传因素控制。表型相关结果表明,白杨杂种无性系树高、地径、胸径、单株材积和冠幅之间均达显着相关水平,遗传相关系数接近表型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白杨杂种无性系14个性状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4.93%,其中第1主成分为生长量等性状,第2主成分为干形等性状,第3主成分为叶片性状。利用综合评定法对无性系进行评价,当入选率为10%时,无性系BL204、BL206和BL207入选,入选无性系树高、地径、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27.41%、31.73%、32.90%和102.37%。这些分析结果为下一步选育优良无性系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杂种植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从Nicotiana tabacum-N.plumbaginifolia杂种(2n=58)回交N.tabacum的后代中筛选对黑胫病具有较强抗性的植株,利用离体叶片侵染法对存活的120株后代植株进行了初步筛选。筛选分为两次,第1次为初选,对第1次接种后不发病和发病较轻的植株第2次接种进行复选,对经第2次接种后叶片不发病和发病较轻的植株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结果显示:第1次接种后5株植株的叶片不发病和8株植株的叶片发病较轻;第2次接种后4株植株的叶片不发病,1株植株的叶片发病较轻。GISH鉴定结果显示:第2次接种后4株叶片不发病的植株携带1-4条N.plumbaginifolia染色体,叶片发病较轻植株则未见N.plumbaginifolia染色体,携带1条外源染色体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为48。对这5株材料的离体叶片接种病原菌以对其离体叶片的黑胫病抗性进行再次鉴定,结果与复选时所得结果相近。综上所述,自Nicotiana tabacum-N.plumbaginifolia杂种回交一代(BC1)中筛选获得了4株叶片对黑胫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异源染色体植株,其中一株可能为异源单体代换植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种植株论文参考文献
[1].胡继文,郭文冰,邓乐平,钟岁英,王为民.湿地松及其杂种的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2].党江波,梁国鲁,郭启高,向素琼,孙海艳.Nicotianatabacum-N.plumbaginifolia杂种回交后代中筛选抗黑胫病异源染色体植株初报[J].中国烟草学报.2016
[3].张琼,林雪静,丁宝,卓敏华,张立舒.不同玉米植株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4
[4].张向歌.基于玉米单片段代换系测交群体的植株性状杂种优势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4
[5].于茜茜,杜娟,王进茂,杨敏生.转基因741杨杂种胚培养与植株再生[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
[6].梁晓杰,董永彬,张飞飞,李玉玲.优良玉米杂交种植株性状杂种优势及其与亲本自交系的相关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3
[7].李锁平,卢良峰,张大乐,王伟.节节麦和黑麦杂种胚再生植株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苏义臣,苏桂华,柳迎春,金明华,王秀芬.玉米产量和植株形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2012
[9].袁亮.玉米单片段代换系的构建与植株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2
[10].赵曦阳,马开峰,沈应柏,张明,李奎友.白杨派杂种无性系植株早期性状变异与选择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