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社会应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理社会应激,运动锻炼,认知交互作用理论,皮质醇
心理社会应激论文文献综述
崔荣荣,黄晓洲,滕青[1](2019)在《心理社会应激的运动疗法研究:基于CPT理论与皮质醇监控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长期的心理社会应激会引起抑郁、焦虑、失眠、成瘾行为,以及包括卵巢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在内的精神症状、躯体性症状与疾患,在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许多模型中,心理社会应激始终是其中的关键。体育锻炼被认为是心理社会应激的有效干预手段,但对其积极效果内在机理的研究却甚是不足。本文拟对体育锻炼干预对心理社会应激中皮质醇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应激变化的内在机理,并为实践中调节缓冲应激水平以促进大众心身健康水平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 1960年1月-2019年4月15日文献,检索主题词"Stress event and Cortisol and exercise"或者"life event and Cortisol and exercise"或者"Psychosocial stress and Cortisol and exercise"或者"stress and Cortisol andexercise",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出身体锻炼与心理社会应激、皮质醇相关的文献,通过摘要查找全文,从收集到的文献中筛选出91篇相关文献用于研究。理论分析法。本研究试图借鉴竞技体育中机能监控的理念,基于皮质醇变化规律与心身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证据,并应用经典的认知交互作用理论(Cognitive Phenomenological Transactional,CPT)的观点,对心理社会应激运动干预的心理生理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运动锻炼可以改善CPT模型中的"认知评价"。Lazarus认为"认知评价"在应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证实,体育锻炼可以调节"认知"进而改善了压力感知及相关联的心身性异常症状,并可被皮质醇变化所反映。但运动是通过何种途径而影响了CPT模型中的"初级评价"与"二级评价"两个过程,以及在整个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神经生理方面的变化,如何对此进行监控以做好心理危机的预警及应对,未来还需要深入的探索。运动锻炼可以促进CPT理论模型中"应对"能力的提高。当前的研究还证实,皮质醇水平的轻微增加可能对应对能力有积极的影响,且有益于体育活动对生活质量的促进。运动锻炼还可以调节CPT模型中的"应激性反应"。长期处于心理社会应激刺激下会出现行为异常,如吸烟酗酒、成瘾行为、饮食紊乱等;研究证实,心理社会应激所诱发的行为反应可被皮质醇的变化所反映。研究还发现,较少的运动与一些心理社会问题如网络成瘾相关;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则能够调节心理应激所致的异常行为反应,有效的提高生活质量并能够增加体育兴趣而减少强迫性互联网的使用;还可以通过促进皮质醇浓度的适度增加而有效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可能促进锻炼行为的增加,皆有益于心身健康。运动可以改善情绪反应。应激性的情绪反应被认为是决定着应激强度的关键。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能够调节任何压力所引起的负面情绪而对心身健康有益。应激、情绪与皮质醇相关研究方面,Jin使用心算、负性情绪电影作为心理应激源,证实了在太极拳锻炼干预后,受试者的唾液皮质醇水平明显下降而情绪状态却有所改善;另一位学者Statrkweather在研究中,则招募了年龄在60-90岁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在10周的运动锻炼干预后,发现受试者皮质醇水平显着性降低而积极情绪则显着性的增多;故运动所引起的皮质醇水平的变化可能是积极情绪增加的原因。运动可以改善应激性生理反应。皮质醇的变化是应激的核心生理特征之一,应激性皮质醇反应失调也是大脑中枢失调的一个外周标记,而不利于健康。运动锻炼可以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机能,并能够提高肾上腺的敏感性,以及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水平的增加,从而能够降低焦虑相关的行为和情绪;且针对于急性心理社会应激的缓冲作用也依赖于这种负反馈机制,故能够减轻应激性皮质醇反应,而有益于应激适应。在运动处方制定方面,当前的研究认为:跑步、太极、瑜伽、健身气功和绿色运动等运动形式皆有积极的效果;在运动强度的选择上,中等强度可能最佳;运动频率不要低于2次;每一次运动如果能够坚持30-60分钟,其针对于急性或慢性的社会性应激源刺激所产生的压力皆有着良好的调节效果。研究结论:CPT理论是解释心理应激发生发展的经典学说,在此理论框架下,对心理社会应激运动锻炼干预效果的心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能够初步的指导心理危机的预警和监控,但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问题尚待于探索,特别是有关于运动锻炼对认知、应对以及应激性反应影响的深层次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还没有足够的深入;基于此,为更好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对皮质醇与心理社会应激体育锻炼干预效果之间的关系要进行"量"的界定;2);在"量"的界定基础上继续深入的探索相关联的心理生理机制;3);在未来研究中,还要加强对个性化运动处方标准制定的探讨,以及机能监控理念广泛推广方式的探寻。(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董戴凤,姚树桥[2](2019)在《神经质人格的心理社会应激神经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质人格的是应激相关精神疾病的重要心理易感因素,主要特征是负性情绪体验倾向以及情绪不稳定性。高神经质人格的个体对生活中应激事件具有更强的应激反应,进而更易产生负性情绪加工偏倚以及抑郁症状。其中,具有不可控制感和社会评价的心理社会应激能诱发个体更强的应激反应,同时也是应激相关精神疾病的重要环境风险因素。因此,探讨神经质人格的个体差异在急性心理社会应激神经反应中的作用能加深对神经质人格的神经生理机制的理解并为抑郁症等应激相关精神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启示。本研究共招募159名正常被试,所有被试均在核磁扫描过程中完成了蒙特利尔脑成像应激范式(Montreal Imaging Stress Task, MIST),并同时采集个体的皮质醇水平以及主观应激水平;大五人格量表全式中的神经质分量表被用来测量个体的神经质人格。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皮质醇浓度以及主观应激水平存在时间主效应(F_(7,1106)=9.148, p <0.001;F_(1,157)=88.920, p <0.001);此外,基于体素水平的全脑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教育年限、早年创伤以及当前焦虑和抑郁水平之后,神经质人格与后侧扣带回/楔前叶以及丘脑的神经应激反应呈现显着的正相关(p <0.05, family-wise error correction)。本研究揭示了后侧扣带回/楔前叶以及丘脑在神经质人格与社会心理应激反应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为神经质人格与应激性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崔荣荣[3](2019)在《心理社会应激的运动干预机制:基于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负性生活事件为主的社会性应激源刺激会引起个体情绪与认知方面的动态变化。至于应激源先刺激情绪,还是先对作用于自身的刺激情境进行认知评价后做出应激反应,可能是由环境、教育、遗传等诸多因素所共同决定的。且在这个过程中,情绪与认知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并决定着心理社会应激的发生发展及其水平的强弱。体育锻炼通过对情绪与认知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的积极影响,缓冲了心理社会应激水平故而有益于身心健康。(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崔荣荣[4](2019)在《心理社会应激的免疫反应规律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社会应激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方面的功能变化,并随着应激刺激的时间和强度的变化而发生着异常与正常之间的动态转变。其机制与遗传、神经内分泌、自由基代谢和肠道菌群变化等生物学因素相关,且小胶质细胞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诸多的生物学因素与年龄、性别和经济地位等人口学因素共同决定着心理社会应激的免疫反应发生发展。在其干预中,运动疗法中的体育锻炼是极为值得重视的一种手段。(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贾佳[5](2019)在《丹江口库区移民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心理社会应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丹江口库区移民慢性病和心理社会应激的现状,分析影响移民慢性病和心理社会应激的相关因素,探讨丹江口库区移民慢性病和心理社会应激的相关关系。为改善移民的身心健康状况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应用一般资料及健康状况调查表、团体用心理社会应激调查表(PSSG),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搬迁至郧县、丹江口市、襄州区、宜城市和黄陂区的1068名移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c±S、c~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和推论性统计。结果1、本次共发放问卷1068份,回收有效问卷983份。本次调查的移民慢性病患病率为60.9%,其中总移民人群患病率居于前五位的慢性病依次为胃炎、腰腿疼、高血压、心脏病和气管炎;男性移民前五位慢性病依次为腰腿疼、胃炎、心脏病、高血压和气管炎;女性移民前五位慢性病依次为胃炎、腰腿疼、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2、本次调查的移民生活事件得分为(2.75±1.94),积极情绪得分为(0.77±1.16),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为(2.51±2.25),消极情绪得分为(1.75±1.94),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61±1.85),应激总分为(30.51±15.15)。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丹江口库区移民慢性病患病的因素有:性别、年龄、家庭收入满意度、两周患病状况、过去一年住院状况和经济状况(P<0.05)。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丹江口库区移民应激总分的因素有:慢性病患病状况、家族疾病史、两周患病状况、经济状况、家庭收入满意度、生活水平和风俗适应情况(P<0.05)。5、本次调查的移民是否患慢性病与生活事件、消极情绪、消极应付方式、应激总分呈正相关(P<0.05),与积极情绪、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5)。结论1、移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健康状况较差;移民搬迁后面对的负性应激源较多,心理状况较搬迁前差,心理压力较大。2、性别、年龄、家庭收入满意度、两周患病状况、过去一年住院状况和经济状况是影响丹江口库区移民慢性病患病的主要因素;慢性病患病状况、家族疾病史、两周患病状况、经济状况、家庭收入满意度、生活水平和风俗适应情况是影响丹江口库区移民心理社会应激的主要因素。3、移民慢性病患病状况与心理社会应激具有重要联系。(本文来源于《锦州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吴永芳[6](2019)在《生命早期炎症暴露和心理社会应激对CD-1小鼠年龄相关行为和海马Staufen蛋白含量改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年龄相关记忆损害逐渐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健康问题。然而,目前对这种损害的发生因素和后期的维持机制尚不清楚。“成人疾病胎源”学说认为生命早期受到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常常与成年人的许多慢性疾病发生直接或间接相关。生命早期最常受到的不良因素之一是炎症,它增加了年龄相关记忆损害的易感性。而随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心理社会环境对人们认知功能的影响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Staufen蛋白是在细胞中普遍表达的双链RNA结合蛋白,是稳定突触可塑性和维持记忆所必需的蛋白之一。但是,生命早期炎症及社会环境双重因素暴露对中老年认知功能及RNA结合蛋白等神经生物学影响的研究甚少。目的:探讨生命早期炎症和应激暴露对中老年CD-1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Staufen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CD-1孕鼠随机分为脂多糖组(LPS)和对照组(CON)。在孕15-l7天时,LPS组每天腹腔注射LPS(50μg/kg),而对照组则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子鼠2月龄时,随机将LPS子鼠随机分为叁组:应激组、丰富环境组和不处理组;而对照组则随机分为两组:应激组和不处理组,共构成五个小组:LPS应激组(LPS-S组)、LPS丰富环境组(LPS-E组)、LPS组、对照应激组(CON-S组)和对照组(CON组)。应激组小鼠每天在束缚、悬吊、夜间光照和夜间禁食中随机抽取一种应激方法,连续应激28天。丰富环境处理组小鼠进行大笼群养,促进小鼠的社交活动和群体性的活动,每周在鼠笼中更换放置不同种类或形状的新颖玩具,增强小鼠对新奇环境的适应,丰富环境处理维持至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束。每一组小鼠再细分为3月龄和15月龄。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蛋白含量,并将结果和学习记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衰老效应:较3月龄CON组,15月龄CON组学习期游泳路程和海马Staufen蛋白含量显着增多(Ps<0.05),记忆期靶象限游泳路程百分比显着减少(P<0.05)。(2)处理效应:(1)3月龄时,LPS-S、LPS、LPS-E、CON-S和CON五组间学习期游泳路程、记忆期靶象限游泳路程百分比和Stau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着性差异(Ps<0.05)。较另外四组,LPS-S组学习期游泳路程及Stau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增加(Ps<0.05),而记忆期靶象限游泳路程百分比显着下降(Ps<0.05);LPS组记忆期靶象限游泳路程百分比较CON组显着下降(P<0.05),Stau蛋白表达水平较LPS-E、CON-S和CON组显着增加(Ps<0.05);CON组Stau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其余四组(Ps<0.05)。(2)15月龄时,五组间学习期游泳路程、记忆期靶象限游泳路程百分比和Stau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着性差异(Ps<0.05)。较另外四组,LPS-S组学习期游泳路程及Stau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s<0.05),而记忆期靶象限游泳路程百分比显着下降(Ps<0.05);LPS组学习期游泳路程及Stau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LPS-E、CON-S和CON组(Ps<0.05);CON组学习期游泳路程及Stau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其余四组(Ps<0.05),而记忆期靶象限游泳路程百分比显着高于其余四组(Ps<0.05)。(3)Stau与认知:3月龄CON-S、LPS和LPS-E组及15月龄LPS-S、LPS和CON组海马Stau蛋白相对含量与学习期游泳路程呈正相关(Ps<0.05),3月龄CON-S组与15月龄LPS-S、LPS-E组小鼠海马Stau蛋白相对含量与记忆期靶象限游泳路程百分比呈负相关(Ps<0.05)。结论:生命早期炎症暴露和心理社会应激均可加重年龄相关性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损害(两种因素具有协同恶化效应,炎症暴露效应更大),而生命早期接受丰富环境处理可以延缓炎症暴露引起的这种学习记忆能力受损。海马Staufen蛋白相对含量的增加可能参与空间性学习记忆功能损害。(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王玮文[7](2017)在《青少期社会应激影响认知弹性的心理免疫机理及干预新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期负性社会经历是精神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但这一过程潜在的心理神经异常特征及其细胞分子机理尚不清楚。认知弹性,作为神经可望性的重要心理表型,是个体随着环境动态变化对已建立的目标导向行为进行适应性调整的高级脑功能。这种能力在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患者中普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损害,并与疾病预后和药物治疗反应密切相关。采用认知弹性动物模型,我们通过系列实验探讨了青少期社会应激诱发发展延迟性认知(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心理健康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2-06)
韩华,冯佳,刘珊,穆朝阳,魏新亭[8](2016)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心理社会应激状态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心理社会应激状态。方法选取《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表等,对94例GDM孕妇及101例正常孕妇进行评定和对照研究。结果 GDM孕妇焦虑(44.92±5.23)分、抑郁(32.19±5.42)分的评分均较高,焦虑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70±6.24、29.83±4.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GDM孕妇心理社会应激状态相关因素:缺乏GDM相关知识、控制饮食困难、担心胎儿健康、血糖监测繁琐、缺乏胰岛素应用知识、治疗时间长及费用高、担心并发症、产后随访时间长等。GDM孕妇的心理社会应激状态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存在一定的焦虑与抑郁症状,特别是焦虑症状明显;社会支持在GDM孕妇的心理社会应激状态中起到负相关作用。GDM孕妇心理社会应激状态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需要根据相关因素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及心理等多方面综合性的支持。(本文来源于《宁夏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马婷婷[9](2016)在《孕妇围孕期心理社会应激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例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孕妇围孕期心理社会应激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发病的关系,为开展围孕期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预防子代CHD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并诊断为胎儿CHD的188名孕妇为病例组,同时按照1:2配对选择产前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正常的376名孕妇为对照组。采用《孕前及孕期环境与遗传因素交互作用调查表》对564名孕妇的基本情况、围孕期负性生活事件暴露情况进行调查;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对孕早期心理障碍进行检测、评分。运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病例组围孕期负性生活事件暴露率31.9%显着高于对照组(10.6%)。病例组孕早期SCL-90总分205.72±40.20分显着高于对照组(152.30±38.16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心理障碍的阳性检出率88.3%显着高于对照组(3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34.278,P=0.000)。病例组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偏执、敌对、恐怖及其他等因子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严重程度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2.孕妇围孕期暴露于负性生活事件增加子代CHD的风险(OR=3.937,95%CI:2.513-6.168)。孕妇孕早期存在心理障碍,其子代发生CHD的风险增加(OR=13.013,95%CI:7.959-21.277)。孕妇围孕期暴露于负性生活事件或孕早期存在心理障碍,其子代更容易患合并心外畸形的CHD,围孕期暴露于负性生活事件(OR=6.000,95%CI:3.263-11.032)、孕早期心理障碍(OR=13.058,95%CI:5.776-29.519)。3.孕妇围孕期经历夫妻感情不和(or=3.522,95%ci:1.800-6.890)、父母不和(or=3.701,95%ci:1.524-8.987)、工作生活压力大(or=3.832,95%ci:1.395-10.530)、家庭成员重病重伤(or=10.246,95%ci:1.188-88.338)及家庭成员死亡(or=3.597,95%ci:1.040-12.444),其子代chd的风险增加。孕妇孕早期轻度的抑郁、焦虑、偏执增加子代患chd的风险(or值分别是2.392,1.518,1.823),且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子代出现chd的风险相应增加(or值分别是5.028,1.851,2.464)。轻度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恐怖、敌对、饮食睡眠并不增加子代chd的风险;当程度加重,达中重度时,子代发生chd的风险增加(or值分别是2.367,4.172,1.579,3.662,1.570,1.748),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比经历一种负性生活事件(or=2.683,95%ci:1.461-4.927﹚,孕妇围孕期经历两种及以上负性生活事件(or=4.715,95%ci:1.499-14.838﹚,其子代患chd的风险更高。孕妇孕早期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越重,子代发生chd的风险越高,轻度心理障碍(or=8.315,95%ci:4.689-14.745),中度心理障碍(or=16.336,95%ci:8.511-31.356),重度心理障碍(or=30.512,95%ci:12.951-71.889)。意外妊娠增加子代chd的风险(or=1.738,95%ci:1.116-2.708)。孕妇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专科(or=0.180,95%ci:0.034-0.970)、本科及以上(or=0.132,95%ci:0.023-0.753),其子代发生chd的风险较小。结论:1.孕妇围孕期心理社会应激增加子代患chd的风险,且更易患合并心外畸形chd。孕妇围孕期心理社会应激严重程度与子代发生chd的风险存在剂量关系,孕妇围孕期经历两种及以上负性生活事件较经历一种负性生活事件,其子代患chd的风险更高;孕妇孕早期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越高,子代患chd危险性越高。2.孕妇文化程度高是子代chd的保护因素,意外妊娠是子代chd的危险因素。3.加强孕妇围孕期心理保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关注文化程度低或意外妊娠孕妇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围孕期暴露于负性生活事件的妇女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与情感疏导,减少心理社会应激的发生,对降低子代CHD的发病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冯邵珍,冯春琴,郭朝阳,吴敏,时松和[10](2016)在《南水北调移民搬迁满意度评价与心理社会应激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南水北调移民搬迁满意度与心理社会应激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团体用心理社会应激量表(PSSG)对淅川县迁至荥阳、宝丰两地的过渡期移民进行调查。结果 (1)两地过渡期移民有关搬迁的评价除了在移民政策落实情况评价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其他条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对居住地生活满意度不同的过渡期移民除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在生活事件(L)、消极情绪体验(NE)、积极情绪体验(PE)、消极应对方式(NC)、社会应激总分(TS)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居住地评价不同的移民和对搬迁总评价不同的移民的心理社会应激水平在某些分维度及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移民政策的了解度、满意度、落实情况及对南水北调工程的了解度、印象好坏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决策树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心理社会应激的关键因素从强到弱依次是对现居住地评价、对现居住地生活满意度、对这次搬迁总体评价。结论移民心理社会应激总体状况较差,且与搬迁满意度的正负性有直接的联系,且主观感受越消极,心理应激越强烈。(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6年01期)
心理社会应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神经质人格的是应激相关精神疾病的重要心理易感因素,主要特征是负性情绪体验倾向以及情绪不稳定性。高神经质人格的个体对生活中应激事件具有更强的应激反应,进而更易产生负性情绪加工偏倚以及抑郁症状。其中,具有不可控制感和社会评价的心理社会应激能诱发个体更强的应激反应,同时也是应激相关精神疾病的重要环境风险因素。因此,探讨神经质人格的个体差异在急性心理社会应激神经反应中的作用能加深对神经质人格的神经生理机制的理解并为抑郁症等应激相关精神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启示。本研究共招募159名正常被试,所有被试均在核磁扫描过程中完成了蒙特利尔脑成像应激范式(Montreal Imaging Stress Task, MIST),并同时采集个体的皮质醇水平以及主观应激水平;大五人格量表全式中的神经质分量表被用来测量个体的神经质人格。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皮质醇浓度以及主观应激水平存在时间主效应(F_(7,1106)=9.148, p <0.001;F_(1,157)=88.920, p <0.001);此外,基于体素水平的全脑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教育年限、早年创伤以及当前焦虑和抑郁水平之后,神经质人格与后侧扣带回/楔前叶以及丘脑的神经应激反应呈现显着的正相关(p <0.05, family-wise error correction)。本研究揭示了后侧扣带回/楔前叶以及丘脑在神经质人格与社会心理应激反应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为神经质人格与应激性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提供了研究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社会应激论文参考文献
[1].崔荣荣,黄晓洲,滕青.心理社会应激的运动疗法研究:基于CPT理论与皮质醇监控证据[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董戴凤,姚树桥.神经质人格的心理社会应激神经反应特征[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崔荣荣.心理社会应激的运动干预机制:基于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证据[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9
[4].崔荣荣.心理社会应激的免疫反应规律与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9
[5].贾佳.丹江口库区移民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心理社会应激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19
[6].吴永芳.生命早期炎症暴露和心理社会应激对CD-1小鼠年龄相关行为和海马Staufen蛋白含量改变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9
[7].王玮文.青少期社会应激影响认知弹性的心理免疫机理及干预新策略[C].第六届心理健康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8].韩华,冯佳,刘珊,穆朝阳,魏新亭.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心理社会应激状态的调查[J].宁夏医学杂志.2016
[9].马婷婷.孕妇围孕期心理社会应激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例对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6
[10].冯邵珍,冯春琴,郭朝阳,吴敏,时松和.南水北调移民搬迁满意度评价与心理社会应激的关系分析[J].重庆医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