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型阻尼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钢管铅芯阻尼器,有限元分析,耗能减震,结构改进
新型阻尼器论文文献综述
沈金生,吴成杰,安新正,申彦利,刘利伟[1](2019)在《新型钢管铅芯阻尼器数值模拟及耗能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传统钢管铅芯阻尼器为基础,通过改进得到一种新型钢管双铅芯阻尼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用铅量较少的情况下,新型钢管双铅芯阻尼器相对于单铅芯阻尼器的极限荷载增大183 kN,极限位移增大近一倍,滞回曲线面积明显增大并且等效阻尼系数增大15%。通过模拟结果表明,其耗能能力较优。(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朱丽华,王健,于安琪,单诗宇[2](2019)在《基于建筑需求的新型黏滞阻尼器开敞式布置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黏滞阻尼器耗能减震结构的减震效果与阻尼器在结构中的安装方式密切相关,已有黏滞阻尼器布置机构主要考虑结构减震需求和安装连接简单方便,而未考虑建筑需求。针对现有黏滞阻尼器布置机构占用结构框格内空间、阻碍视野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型黏滞阻尼器开敞式布置机构。介绍了开敞式布置机构的构造与工作原理,并对机构的力学性能进行理论分析,推导了位移放大系数和等效阻尼比计算公式。设计并制作了一个设置黏滞阻尼器开敞式布置机构的钢框架试件,给试件施加正弦位移激励,分析了开敞式布置机构在动力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以及在不同位移幅值、频率工况下,框架侧移与阻尼器两端相对位移之间的关系,验证了该文提出的位移放大系数计算公式的准确性。采用SAP2000对比分析了一个无控钢框架结构,以及设置阻尼器对角布置机构和开敞式布置机构后的减震性能,验证了该新型布置机构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8期)
赵桂峰,马玉宏,付康,谢鹏[3](2019)在《新型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的作用机理与恢复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阻尼器响应放大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新型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介绍该装置的构造及作用机理,推导该装置的恢复力计算公式,给出理论恢复力模型以及位移、速度、力等响应放大的计算公式;推导串联黏滞阻尼器的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的恢复力计算公式,进行伪静力试验与理论公式的对比。结果表明:装置凸轮式往复运动的特点能够保证串联阻尼器的位移在各级地震作用下均不会失效;所具备的响应放大效应能够充分发挥阻尼器的耗能能力,可以通过组合使用小吨位阻尼器达到直接安装大吨位阻尼器相同的耗能效果,从而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在建筑、桥梁等结构振动控制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洪成,罗操,刘凯,黎起胜[4](2019)在《新型粘弹性阻尼器在既有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新型粘弹性阻尼器的耗能特点,以某6层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分析对象,通过选择合适的3条地震波(观测波2条,人工波1条)对该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最后对增设新型粘弹性阻尼器的加固结构和原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增设该新型粘弹性阻尼器加固后的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均能得到有效控制。(本文来源于《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戢广禹[5](2019)在《一种新型环形弹簧-SMA拉索自复位阻尼器的减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筑增加消能减震装置是一种常见的抗震措施,但传统的消能减震装置在经历过强震后会使结构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基于上述情况,研制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消能装置成为工程抗震的研究热点之一。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缩写为SMA)是一种具有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以及高阻尼特性的新型智能材料,利用形状记忆合金作为消能减震装置,具有较好的复位性和耐久性,允许较大变形且具有良好复位特性;环形弹簧是由多对内外环组合迭加在一起的可压缩型弹簧,通过内外环圆锥面相互挤压产生摩擦力,它的空间紧凑且又能吸收较大能量。本文采用了一种环形弹簧和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组成的新型自复位阻尼器,该阻尼器通过SMA拉索与环形弹簧协同工作,两部分部件均兼具复位与耗能特性,有利于发展高性能自复位控制结构体系,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制作了直径为200mm的环形弹簧试件,对其进行了滞回性能试验,研究了位移幅值、加载频率对环形弹簧滞回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利用ABAQUS建立环形弹簧的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加卸载模拟,验证了试验结果。(2)选用超弹性良好的NiTi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分别进行了SMA丝(直径分别为0.5mm、1mm、1.5mm)以及SMA拉索(由7根1mm的SMA丝绞制而成)的拉伸卸载试验,探究了不同加载频率、位移幅值、加卸载循环次数以及丝材直径对SMA丝以及SMA拉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3)设计了一种环形弹簧-SMA拉索自复位阻尼器试件(Ring spring-SMA cables re-centering dampe,简称RSD),对其进行了滞回性能试验研究。基于ABAQUS软件,建立了RSD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从而验证结果。(4)以9层Benchmark钢框架作为研究对象,将RSD作用于该结构的交叉支撑,形成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采用了ETABS软件进行建模,开展了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评估了受控钢框架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范家俊,吴刚,冯德成,卢旦,田炜[6](2019)在《新型消能减震阻尼器滞回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用于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新型消能减震阻尼器,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其滞回性能,分析了该阻尼器的破坏模式、承载能力、耗能能力以及刚度退化等,建立了精细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阻尼器耗能能力较好,具有受力机制明确和设计性能良好等优点.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增加耗能杆直径和销轴-耗能杆间距可使阻尼器具有更好的承载力和耗能能力,增加夹板间距能有效提高阻尼器的耗能能力,销轴直径对阻尼器的承载力和耗能能力影响较小,低强度高延性的耗能杆(屈服强度200 MPa)可提高阻尼器的耗能能力,但降低了阻尼器的承载力.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中采用该阻尼器,可使结构在地震作用时的耗能和损伤集中在阻尼器部位.(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郑鑫城[7](2019)在《新型磁流变脂阻尼器研发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结构振动控制领域,智能隔震结构由凭借其优越的减震效果和低耗能的特点成为了广大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而磁流变阻尼器(MRD)因其可调范围宽和响应速度快的特点在智能隔震结构方面更是得到了学者的青睐。然而,现有的MRD都是基于单向出力研发的并且无法解决磁流变液久置沉降的问题,而实际的地震作用并不限于单一方向。本文针对现有磁流变阻尼器的不足,提出一种具有双向出力的新型磁流变脂阻尼器,对其参数进行影响分析,利用ANSYS Workbench分别对磁场和阻尼力进行参数影响分析,同时还对阻尼器的优化分别从磁路-阻尼通道和阻尼通道-磁路两方面进行研究;利用液压伺服作动器对阻尼器进行性能试验,通过实验数据对Bouc-Wen模型进行参数识别,将识别的力学模型与智能隔震结构结合,对比智能隔震结构与普通隔震结构和被动隔震结构的减振效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具有双向出力的新型磁流变脂阻尼器,并对阻尼器磁场参数影响进行分析。通过设置滑道和磁流变脂,使阻尼器实现双向出力且避免磁流变液久置沉降,。基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利用ANSYS Workbench平台对磁流变脂阻尼器进行磁场参数影响分析。研究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新型阻尼器构造合理,线圈与磁流变液分离,方便线圈的维修和更换;阻尼器间隙厚度、铁芯直径、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对间隙处磁感应强度影响较大,导磁块厚度与铁芯直径比值不应大于2.5。(2)对本文提出的磁流变脂阻尼器参数进行分析,提出阻尼器磁路和流体优化流程。利用ANSYS Workbench平台,采用遗传算法对阻尼器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分析表明:磁流变脂屈服后,阻尼力与垂直通过磁流变液的磁场强度和面积的大小正相关;磁流变脂屈服前,凹槽直径及凹槽间距对阻尼力的影响较大,当凹槽直径增加100%和间隙厚度变化400%时,阻尼力变成分别达41.7%和30%。(3)对该新型磁流变脂阻尼器的滞回性能进行性能实验。利用液压伺服作动器,研究加载幅值、频率和电流等因素对磁流变脂阻尼器性能的实际影响;基于Bouc-Wen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识别。分析结果表明,Bouc-Wen模型能够有效描述该阻尼器力学性能,即本文提出的新型磁流变脂阻尼器有着良好稳定的力学性能。。(4)研究设置双向磁流变脂阻尼器的智能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以某一五层隔震结构为例,采用拟负刚度控制算法,利用MATLAB对其进行数值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普通隔震结构、passive off和passive on的被动隔震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passive on的被动隔震结构相比,智能隔震结构不会明显地放大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与passive off的被动隔震结构和普通隔震结构相比,智能隔震结构能够有效的限制隔震层的位移,即智能隔震结构在有效减小隔震层位移的同时不会明显地放大上部结构的响应。(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周升[8](2019)在《一种新型自复位铅黏弹性阻尼器及其在钢框架结构中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复位铅黏弹性阻尼器是一种新型的耗能减震装置,该装置不但能耗散地震输入的大多数能量,而且能在地震过后使结构复位到初始位置或者弹性变形范围内,可有效减小结构层间位移过大而造成其构件破坏。然而,目前研究的大多数阻尼器存在构造复杂,安装成本过高、可更换时间周期短等缺点,导致在实际工程中难以推广应用。本文提出一种新型自复位黏弹性阻尼器,介绍该阻尼器的构造及工作机理,采用ABAQUS建立有限元模型,对该新型阻尼器进行变参分析,研究该阻尼器的耗能性能,并对布置该阻尼器的六层钢框架结构进行反应谱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简要概括了阻尼器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型自复位铅黏弹性阻尼器,核心部分包括复合黏弹性层、上下连接端板、剪切钢板、约束钢板、铅芯,新型阻尼器的复位部分利用铅芯在变形过程中的动态恢复和再结晶属性,使阻尼器达到自复位的特点。耗能部分包括约束钢板、剪切钢板和橡胶材料。该阻尼器具有构造简单,受力机理明确的优势。(2)对已有试验的铅黏弹性阻尼器,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该铅黏弹性阻尼器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低周往复加载,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曲线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建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3)对本文提出的新型自复位铅黏弹性阻尼器进行性能研究,并进行变参分析,主要研究铅芯直径、铅芯形心间距、橡胶材料的剪切模量、复合黏弹性层面积、复合黏弹性层总厚度、单层薄钢板与单层橡胶厚度比,获得这六个参数对自复位铅黏弹性阻尼器的复位性能和耗能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铅芯直径、橡胶剪切模量、复合黏弹性层面积、单层薄钢板与单层橡胶厚度比对该阻尼器的耗能能力影响显着,而铅芯形心间距对该阻尼器的耗能能力影响较小;建议复合黏弹性层总厚度的合理取值范围为22~30mm,厚度比取值范围宜控制在0.34~0.69之间。(4)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分别对原钢框架结构、布置该新型自复位铅黏弹性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和布置普通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进行对比,对这叁种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层间位移角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布置阻尼器的两种受控结构,其层间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减小显着,而且布置该新型自复位铅黏弹性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与布置普通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相比,层间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平均减小了12.4%和5.4%,这表明该新型阻尼器比普通阻尼器优越。(5)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对布置普通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和布置该新型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分析对比了这两种受控结构的顶层最大位移和顶层最大加速度时程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布置该新型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与布置普通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相比,顶层最大位移和顶层最大加速度分别减小了12.6%和33.1%,这表明该新型阻尼器应用在钢框架结构中不但能有效耗散地震能量,而且能有效减小原结构的地震响应。通过对布置该新型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和布置普通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的阻尼耗散能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布置该新型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与布置普通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相比,阻尼耗能分别占总输入能量的50%、20%左右。这说明,布置该新型阻尼器可明显耗散结构的地震能量,使结构获得良好的抗震效果。(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1)
牛建涛,丁阳,石运东[9](2019)在《应用新型油阻尼器的斜拉桥横向减震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斜拉桥横向塔-梁、墩-梁固结体系导致地震响应过大的问题,兼顾斜拉桥横向抗风、隔震需求,基于溢流阀及油阻尼器性能,设计了一种刚度可变的新型油阻尼器,进而提出油阻尼器与滑动球型钢支座、油阻尼器与迭层橡胶支座并用的两种横向减震体系。以某近海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时程法计算两种体系减震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塔-梁固结体系,应用两种减震体系时,塔底弯矩分别降低44. 9%、43. 6%,塔底剪力分别降低40. 7%、39. 0%,且不会引起过大支座位移、残余位移。滑动球型钢支座刚度低,地震响应更小,但缺乏回复机制,支座残余位移稍大;迭层橡胶支座刚度较高,残余位移小,但高刚度使各构件承受更大惯性力,达到相同减震效果需阻尼器提供更高出力。两种塔-梁减震体系各有优劣,但均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均可应用于斜拉桥横向减震。(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2期)
樊伟,郑联语,赵雄,杨毅青,刘新玉[10](2019)在《基于新型电涡流阻尼器的大飞机垂尾装配界面精加工振动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飞机垂尾装配界面是由钛合金制成的大型结构件,由于结构刚度低,在精加工时易产生振动、回弹变形和让刀等现象,对其精加工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设计了一款新型电涡流阻尼器用于抑制装配界面精加工中的多模态振动。首先,介绍了阻尼器的结构,并建立了其阻尼特性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分别研究了不同磁极厚度、导体厚度和磁极数等对阻尼器阻尼特性的影响,并确定了阻尼器关键零组件的材料及几何参数。基于此,建立了装配界面抑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数值分析和有限元仿真方法得到了装配界面振动速度与阻尼器阻尼特性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动力学测试和切削实验对阻尼器的抑振性能进行了验证。锤击测试结果表明该阻尼器能明显提高装配界面抑振系统的阻尼比和等效刚度,阻尼比最大能提高2.17倍,等效刚度最大能提高1.65倍,能大幅衰减装配界面在冲击激励下产生的自由振动。切削实验结果表明该阻尼器能显着提升装配界面精加工过程的稳定性,装配界面时域信号的振动幅值最大能降低64.4%。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得知双阻尼器配置对装配界面的抑振效果更好,能明显提高其动态可加工性,工艺参数轴向切深能提高至2.0mm,主轴转速可提升至500r/min,这为保证和提高装配界面的精加工质量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新型阻尼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黏滞阻尼器耗能减震结构的减震效果与阻尼器在结构中的安装方式密切相关,已有黏滞阻尼器布置机构主要考虑结构减震需求和安装连接简单方便,而未考虑建筑需求。针对现有黏滞阻尼器布置机构占用结构框格内空间、阻碍视野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型黏滞阻尼器开敞式布置机构。介绍了开敞式布置机构的构造与工作原理,并对机构的力学性能进行理论分析,推导了位移放大系数和等效阻尼比计算公式。设计并制作了一个设置黏滞阻尼器开敞式布置机构的钢框架试件,给试件施加正弦位移激励,分析了开敞式布置机构在动力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以及在不同位移幅值、频率工况下,框架侧移与阻尼器两端相对位移之间的关系,验证了该文提出的位移放大系数计算公式的准确性。采用SAP2000对比分析了一个无控钢框架结构,以及设置阻尼器对角布置机构和开敞式布置机构后的减震性能,验证了该新型布置机构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型阻尼器论文参考文献
[1].沈金生,吴成杰,安新正,申彦利,刘利伟.新型钢管铅芯阻尼器数值模拟及耗能能力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朱丽华,王健,于安琪,单诗宇.基于建筑需求的新型黏滞阻尼器开敞式布置机构研究[J].工程力学.2019
[3].赵桂峰,马玉宏,付康,谢鹏.新型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的作用机理与恢复力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19
[4].洪成,罗操,刘凯,黎起胜.新型粘弹性阻尼器在既有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9
[5].戢广禹.一种新型环形弹簧-SMA拉索自复位阻尼器的减震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6].范家俊,吴刚,冯德成,卢旦,田炜.新型消能减震阻尼器滞回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郑鑫城.新型磁流变脂阻尼器研发及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9
[8].周升.一种新型自复位铅黏弹性阻尼器及其在钢框架结构中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9
[9].牛建涛,丁阳,石运东.应用新型油阻尼器的斜拉桥横向减震体系[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10].樊伟,郑联语,赵雄,杨毅青,刘新玉.基于新型电涡流阻尼器的大飞机垂尾装配界面精加工振动抑制[J].航空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