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灾异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异说,政治,儒家,汉书,董仲舒,西汉,公羊。
灾异说论文文献综述
赵楠楠[1](2019)在《论汉儒灾异说的建构及政治得失》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儒灾异说是儒学与现实政治相结合的一次探索,其提出和建构与特殊的历史空间和儒家政治意图都有密切关系。灾异经过汉儒的学术诠释成为一种可被儒家把握的政治语言,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实际影响。在权利秩序、纠错功效和神道社教叁方面考察灾异说的政治得失,可从中窥视与检讨儒家政治的学术建构与传统社会现实政治的复杂关系。(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07期)
蔡亮[2](2017)在《政治权力绑架下的西汉天人感应灾异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于汉代以来的天人感应和灾异说都颇为熟悉。一般认为,儒生官员能利用灾异来指陈时弊、规劝天子、进计献策,因而可以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从理论上看,这种观点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是,从其在现实政治中的操作上来看,灾异说其实根本无法完成这一使命。本文侧重于研究灾异说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运用,并试图揭示西汉官员对灾异解说的热衷,与其说是为限制皇权,不如说是为了争夺政治权力。一方面,儒生用五经取代了卜、史等所掌握的对灾(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7年11期)
赵楠楠[3](2017)在《论汉儒灾异说的建构及政治得失》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儒所创之灾异说与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与有着密切关系,因援引灾异立论而进行的政治活动,是儒家学者参政、议政的重要理论武器和实践手段,对限制君权独大、声张政治理念、批判政治现实、矫正政治格局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汉儒通过灾异说所建构的权力格局,始终摆不脱把解决民生困苦的核心点放在君主的道德感,同时对灾异解释的过渡政治化、道德化也使灾异说极易沦为官僚治斗争的工具。儒家对灾异的政治诠释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考察其得失也可从中窥探儒家政治的建构理念与实践理路。(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东亚实学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二)》期刊2017-11-18)
吴方基[4](2017)在《西汉《易》灾异说的渊源与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易》学"本之田何",田何以后,有两系得到发展,一为杨何一系,一为丁宽一系,《易》灾异说出于丁宽一系。丁宽之后,《易》灾异说分而为叁:一是田王孙一支,田王孙授孟喜与施雠,孟喜授焦延寿,焦延寿授京房,京房授谷永;二是魏相一支,无传人;叁是高相一支,高相授高康及毋将永。(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李晓梅[5](2017)在《战国至东汉时期祥瑞灾异说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祥瑞灾异思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是天人感应的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祥瑞灾异思想在战国至东汉之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发现祥瑞灾异思想在西汉时期完成了基本的理论构架,其集大成者便是董仲舒,到了东汉时期,社会各阶层不仅全盘接受西汉董仲舒的祥瑞灾异说,而且与西汉末年以来流行的谶纬学说结合起来,使祥瑞灾异说更为完善。(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蔡亮[6](2017)在《政治权力绑架下的天人感应灾异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将思想史和政治史相结合,本文论述了汉帝国时期的两个悖论。汉儒完善了天人感应的灾异说,从理论上来看,这种学说能够让官员利用灾异来限制皇权。但从灾异说现实的运用上看,我们发现其完全背离汉儒的理论设计,沦落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当我们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导致灾异说理论和实际运用的巨大偏差时,我们发现了第二个有趣的悖论。儒生成功地取代了卜、史等专职官员成为灾异的主要解读者,但他们成功的原因也直接导致他们丧失了卜、史曾经拥有的对灾异解说的话语垄断。在灾异解释缺乏制度化、职业化的保证时,灾异理论不具有独立自主性,不仅灾异解读陷于无休止的论争中,而且往往为政治权力所绑架,成为一个服务于当权者的斗争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孙喆[7](2017)在《政治视域下的汉代“灾异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灾异说"作为汉代流行的意识形态,常常是人臣、帝王政治斗争的工具。人臣因灾谏言,既可约束皇权、指刺权幸,又可以"己意"解"天意"来达到攻讦政敌、获取政治权利之目的。帝王利用灾异调整吏治、整肃朝纲、归罪叁公,可获赢取民心、巩固政权之功效。(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王江武,高瑞杰[8](2016)在《董仲舒“灾异”说之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灾异说往往以某种自然灾害或者不寻常的自然现象的出现来作为推断国家施政正确与否的标准,并用来预测和指导未来的施政方向。汉代的灾异说其兴盛一方面受"革命"理念遭抑制的外缘背景所影响,另一方面也与灾异思想发展的自身脉络有关。灾异与道德政治相关联在先秦由来已久,由早期朴素的天命观,到战国时代阴阳学说的渗入,使得天象与人之关联的内在理据逐渐显豁,至董仲舒始将灾异说与感应说相结合,以五行对应五事,并将灾与异以小大、前后相贯通,使得灾异理论从此得以规范化、体系化,奠定了公羊灾异说的理论基础,也直接影响了纬书和何休的灾异说。(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闫春新[9](2015)在《范宁对灾异说经的继承及反思——以范宁《春秋榖梁传集解》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汉晋"毂梁学"集大成者的范宁的《毂梁传集解》,对两汉灾异说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与理性发展。首先是征引与保留了大量灾异说《春秋》的经传注解与相关着述,其次是其本人自注对《毂梁春秋》经传也多有神学性发挥,更为重要的是,范宁深受魏晋玄、佛思潮的影响,并进而对汉代以来的灾异说经进行了理论反思。(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5年12期)
薛雨[10](2015)在《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一文中研究指出《搜神记》作为一部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史料意义的作品,被后世广泛整理研究。前人对《搜神记》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学意义的发掘,思想分析则主要集中于对其史书性质及儒释道叁家思想的探讨,至于《搜神记》中所体现的干宝的灾异说,则鲜有人进行独立、细致的分析与研究。灾异说肇始于先秦,兴盛于两汉,其后虽渐式微,却仍有绵延不绝的影响。《搜神记》中的灾异说承续两汉,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搜神记》灾异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灾异思想,以及阴阳五行观念对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影响。《搜神记》灾异说主要集中体现于卷六、卷七对于灾异妖祥的集中记载,这部分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汉书·五行志》和《续汉书·五行志》相关内容与观点的征引,二是采纳了当时的灾异阐释,与此相对应,对于《搜神记》灾异说的分析,也可从两个方面着眼,一为“考先志”,二为“访近世”。基于此,论文拟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搜神记》灾异说的分析。一是根据作者生平与创作思想、版本源流与研究现状、史书性质与文学色彩叁个层次考述《搜神记》创作背景;二是以“考先志于载籍”为主题,分析《搜神记》对《汉书·五行志》和《续汉书·五行志》的内容与思想征引,同时对叁本书的异文进行比较,以比较的方式直观呈现它们的异同,藉以分析《搜神记》征引《汉书·五行志》与《续汉书·五行志》内容上的类同性和思想上的相似性;叁是从“访近世之遗逸”入手,整理《搜神记》关于晋代的灾异解释,已知卷六是对两《汉书》的征引,那么由此可见,卷七虽是“收遗逸于当时”,创作手法和灾异阐述也同样具有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性,这一部分将灾异阐述分为国亡帝崩类、战乱诛杀类和下人侵上类叁种,在分析灾异类型的前提下,得出《搜神记》卷七部分“既以事为类,又以人为类”的灾异整理和分析特点;四是考述后世史书对《搜神记》灾异说的继承,其中以《宋书·五行志》与《晋书·五行志》为典例,从内容征引和观点引用两个方向考证两部史书对《搜神记》的继承与发展,其中继承主要表现在字句的相似性和直言“干宝以为”的思想采纳两个方面,以异文比较的方式直观展现它们的联系,以获得《搜神记》灾异说对后世影响的整体印象。在进行多种异文比较的前提下,《搜神记》灾异说的探讨期望以对照的形式呈现干宝的灾异思想,探讨这种灾异思想对《汉书·五行志》和《续汉书·五行志》灾异说的继承与发展,同时联系后世史书《宋书·五行志》与《晋书·五行志》,将后世对《搜神记》灾异说的吸纳做出概括性总结。《搜神记》中关于灾异的记载,与《汉书》等史书的《五行志》为同一系统,在既承续了前代思想又为后世提供观念指引的综合意义作用下,《搜神记》的灾异说成为魏晋灾异说的缩影,具有过渡性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06)
灾异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于汉代以来的天人感应和灾异说都颇为熟悉。一般认为,儒生官员能利用灾异来指陈时弊、规劝天子、进计献策,因而可以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从理论上看,这种观点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是,从其在现实政治中的操作上来看,灾异说其实根本无法完成这一使命。本文侧重于研究灾异说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运用,并试图揭示西汉官员对灾异解说的热衷,与其说是为限制皇权,不如说是为了争夺政治权力。一方面,儒生用五经取代了卜、史等所掌握的对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灾异说论文参考文献
[1].赵楠楠.论汉儒灾异说的建构及政治得失[J].江汉论坛.2019
[2].蔡亮.政治权力绑架下的西汉天人感应灾异说[J].社会科学文摘.2017
[3].赵楠楠.论汉儒灾异说的建构及政治得失[C].第十四届东亚实学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二).2017
[4].吴方基.西汉《易》灾异说的渊源与变迁[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李晓梅.战国至东汉时期祥瑞灾异说的演变[J].陇东学院学报.2017
[6].蔡亮.政治权力绑架下的天人感应灾异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J].中国史研究.2017
[7].孙喆.政治视域下的汉代“灾异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王江武,高瑞杰.董仲舒“灾异”说之确立[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闫春新.范宁对灾异说经的继承及反思——以范宁《春秋榖梁传集解》为中心[J].哲学动态.2015
[10].薛雨.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D].山东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