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加氢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催化剂,路易斯,密度,丁酸,糠醛,丙酸,还原染料。
加氢还原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彦,杨成,张家靓,马保中,陈永强[1](2019)在《废加氢催化剂还原熔炼回收有价金属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石化行业重油精炼加氢脱硫过程中产生的废加氢催化剂为原料,采用还原熔炼工艺回收其中的有价金属。结果表明,在SiO2添加量40%、B2O3添加量10%、CaO添加量29%、Na2CO3添加量80%、冰铜添加量100%、褐煤添加量5%、CaF2添加量5%、1 450℃还原3h,渣计Mo、Co、Ni和V的回收率分别为98.54%、96.51%、99.47%和37.41%。(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19年09期)
苏学冰,周俊杰[2](2019)在《单原子催化CO_2加氢还原-DF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N改性石墨烯负载的铜金属催化CO_2加氢还原的性能,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CO_2加氢过程及其吸附偏态密度和Cu-N-C的表面电荷分布、态密度以及前线轨道。研究结果表明,相比Cu(111)催化,在Cu-N-C上降低CO_2加氢转化为COOH的活化能,升高CO_2分解活化能,提高了Cu催化效率,CO_2的p轨道与Cu-N-C中Cu的d轨道相比Cu(111)重合面积更大,具有更强的相互作用。Cu-N-C中Cu将电子传给基底,使其本身带有正电荷,同时最低空轨道(LUMO)主要集中在Cu位点,增强了Cu原子的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林洋[3](2019)在《钴均相催化C=O,C=C和C=N双键加氢还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催化氢化反应在精细化工合成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催化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加氢还原的代表性催化剂仍是钌、铑、铱等贵金属催化剂,虽然这也符合原子经济性原则,但是用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替代贵金属催化剂是化学发展的一个目标。尽管非贵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实现这一目标,仍面临诸多挑战。作为非贵过渡金属,钴在催化氢化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反应性能。本工作基于钴催化剂,在均相反应体系中构建了钻催化C=O,C=C和C=N双键加氢还原的催化体系,考察了该体系的底物兼容性,同时通过核磁监测、氘元素示踪、交叉实验等方法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设计与合成了一种钴基配合物,并明确了其单晶结构。(2)构建了高效的Co(Ⅱ)/DABCO均相催化体系,可以在60 atm H2和60 ℃下催化羰基化合物、烯烃、烯胺、炔烃以及亚胺还原。(3)机理研究表明:还原反应经历受阻路易斯酸碱对催化还原路径。最初阶段先形成Co(Ⅱ)-DABCO,Co(Ⅱ)-DABCO类似于受阻路易斯酸碱对将氢气活化,生成Co(Ⅱ)-H和[H-DABCO]BF4,随后Co(Ⅱ)-H和[H-DABCO]BF4分别发生向不饱和键的氢迁移,还原产物生成,同时伴随Co(Ⅱ)-DABCO再生。(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5)
沈峥,王晨璐,刘诗扬,张唯,黄欣[4](2018)在《Ru-MACHO催化甘油加氢还原二氧化碳》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传统二氧化碳加氢反应中需要大量氢气作为还原剂的问题,选用甘油作为还原剂,不仅降低生物柴油生产成本,也使还原过程更加安全、绿色、可持续。选用含钌螯合物Ru-MACHO为催化剂,进行催化甘油还原二氧化碳的研究,实现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同时可将甘油转化为乳酸。考察了碳酸氢钾投加量、氢氧化钾投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并进行了工业级甘油试验、催化剂回用及反应路径推测的研究。结果表明,80mmol甘油和2.00g KHCO3可在1.12g KOH和3 mg Ru-MACHO催化条件下,经200℃,24h生成4.14mmol甲酸和21.04mmol乳酸,甘油和碳酸氢钾转化率分别达26.30%和20.70%。回用研究表明,此体系经5次回用后仍具有较高活性。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Ru-MACHO对催化甘油还原二氧化碳有显着效果,为实现生物质资源化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8年05期)
刘记生[5](2018)在《氯代羧酸的合成机理及其副产物加氢还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氯代羧酸在工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氯代羧酸分子中含有两种活泼型官能团:羧基和氯原子,其中羧基能够发生酯化、酰胺化、氨化等化学反应,生成盐、酯、酰胺等多种有机物质,同时,氯原子能够分别被溴、碘、氨基、氰基等官能团取代生成相应的有机化合物。因此,氯代羧酸作为有机中间体,在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氯代羧酸虽在应用方面非常广泛,但是氯代羧酸在合成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副产物,这些副产物的出现,不仅消耗了大量生产原材料,同时,由于主产物与对应的副产物在物化性质方面接近,导致它们在分离提纯时不容易操作。大量的副产物堆积,不但会对工艺设备产生严重腐蚀,而且也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鉴于上述问题,研究氯代羧酸的反应机理非常必要,从反应机理方面出发,探究抑制氯代羧酸副产物产生的途径,提高氯代羧酸主产物的产率,这对推动氯代羧酸生产工艺发展非常有利。因此,本论文通过查询大量文献,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实验对本文进行了以下叁个方面的研究:一、本文利用MS软件中的DMol~3模块,探究了2-氯丙酸的合成机理。通过研究发现,离子机理合成2-氯丙酸的活化能比自由基机理的低,因此,合成2-氯丙酸主要通过离子机理。在2-氯丙酸合成的整个反应过程中,首先,丙酸酐引发反应,形成真正的催化剂-丙酰氯,然后开始进行离子反应,得到最终主产物2-氯丙酸,在合成过程中,丙酰氯合成1-氯-1-羟基-1-丙烯的步骤为整个离子氯化机理的控速步骤。另外,实验研究还发现,自由基氯化机理是3-氯丙酸合成的主要路径,然后,进一步通过自由基氯化可以生成2,3-二氯丙酸;研究2,2-二氯丙酸的机理表明,其通过自由基机理合成比离子机理更困难,所以2,2-二氯丙酸主要通过离子机理路径得到,同时,2,2-二氯丙酸与2-氯丙酸是连串反应,2,2-二氯丙酸能够通过2-氯丙酸连续离子氯化反应得到的,2-氯丙酸是生产2,2-二氯丙酸的重要中间体。二、本文还研究了2-氯丁酸的合成机理,数据表明,2-氯丁酸合成主要通过离子机理,首先丁酸酐发生引发反应,形成氯丁酰氯催化剂,然后进行离子合成反应,其中,丁酰氯酸催化烯醇化合成1-氯-1-羟基-1-丁烯是整个离子反应的控速步骤。此外,3-氯丁酸和4-氯丁酸的合成也主要通过离子机理,同时,1-氯-1-羟基-1-丁烯的合成过程也是它们离子反应的控速步骤,其中,4-氯丁酸是主要的一氯副产物。另外,通过研究二氯副产物的反应机理发现,离子机理合成2,4-二氯丁酸的活化能比氯自由基机理低,因此,2,4-二氯丁酸主要是通过离子机理路径得到;此外,对2,2-二氯丁酸和2,3-二氯丁酸分析发现,它们通过离子机理反应比氯自由基机理反应需要的活化能更高,说明离子反应更困难,所以2,2-二氯丁酸和2,3-二氯丁酸主要通过氯自由基机理反应路径得到,同时还发现,2,4-二氯丁酸、2,2-二氯丁酸和2,3-二氯丁酸分别是由2-氯丁酸通过离子连续氯化和自由基连续氯化得到,2-丁酰氯是合成它们的中间体。叁、本部分实验研究了2-氯丙酸和氯乙酸副产物加氢还原的情况,实验数据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20℃,催化剂量为0.75g时,氯乙酸的加氢还原效果最佳,在反应温度为140℃,催化剂量为0.5g时,2-氯丙酸副产物加氢还原取得最佳效果。另外,本部分对其反应机理进行验算发现,氯乙酸副产物加氢还原主要生成氯乙酸,其直接生成乙酸的能量比较高,不易发生。同时,2-氯丙酸副产物加氢还原能够生成2-氯丙酸和3-氯丙酸,其中2-氯丙酸的更容易合成,而副产物2,3-二氯丙酸、2-氯丙酸和3-氯丙酸直接加氢还原生成丙酸的活化能比较大,不容易进行。(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沈炜[6](2018)在《镍硫合金电极对还原染料电催化加氢还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中还原染料染色法主要是采用保险粉作为还原剂,在碱性条件下还原,但是保险粉稳定性差,实际用量通常为理论用量的叁倍,并且不可循环利用,在还原过程中会产生高浓度亚硫酸盐和硫酸盐等污染物,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同时增加了污水处理的成本。因此,采用电化学方法还原染料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已有较多间接电化学还原法,直接电化学还原法只局限于靛蓝染料还原,而电催化氢化还原法研究较少,该法不仅可减少化学助剂的使用,而且染料可通过氧化过滤回收,污水处理成本降低,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课题选用自制Ni-S合金为电化学还原体系中的阴极电极,通过扫描电镜和循环伏安法等测试对电极进行表面形貌分析以及还原过程中电化学行为研究。待染料还原后对纯棉织物进行染色,测试了布样的K/S值、摩擦牢度等发现Ni-S合金电极对还原染料具备一定的还原能力,还原率为85%,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比镍片、铂片、钛片和镍泡沫的阴极极化曲线及对还原染料还原黄G的还原情况,发现金属镍对还原染料具有电化学还原效果,且镍泡沫相对镍片具有更好的还原效果。为了使电极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然后又选取了两种不同S源的Ni-S配方对不同电极材料进行电镀,通过扫描电镜和元素分析等测试进行表面形貌分析,并对还原黄G进行电化学还原,结果表明以硫代硫酸钠为硫源的Ni-S合金电极最为有效。且由于石墨毡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对Ni-S合金具有较好的吸附力,所以选择石墨毡为基材。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析氢过电位的影响,得出了制备Ni-S电极的最佳工艺配方:六水合硫酸镍0.75mol/L、六水合氯化镍0.1 mol/L、硼酸0.6 mol/L、硫代硫酸钠0.75 mol/L、十二烷基水杨酸0.0036 mol/L。在此工艺配方下,以电流密度为20mA/cm~2,电镀时间为50min,电镀温度为40℃条件下制备出Ni-S合金电极,并对还原黄G进行电催化加氢还原,还原率为85%,电流效率为7.12%。最后采用电化学还原后的还原黄G对纯棉织物进行染色,并与传统保险粉-烧碱染色法进行对比。结果说明染色后织物K/S值、干湿摩擦牢度和皂洗牢度与传统保险粉还原的染料染色比较接近,但仍有改进的空间。(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8-05-25)
柯俊[7](2018)在《功能化钳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CO_2加氢还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升高,温室效应日益严重。通过化学手段将CO_2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实现CO_2资源化利用、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之一。但CO_2具有非常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惰性,CO_2的有效转化往往需要苛刻的温度和压力条件。近年,以过渡金属配合物为催化剂于水相中将CO_2转化为甲酸的反应体系备受关注。在此体系下,CO_2可以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被还原,得到的产物甲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优良的储氢材料。本文合成了一系列功能化钳合物催化剂,用于催化水相中CO_2加氢还原反应;研究了不同钳合物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究。(1)合成了一系列钳形配体催化剂,并通过NMR、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2)利用含羟基的功能化钳合物3为催化剂,探索了水相中CO_2加氢还原反应的最优反应条件。分别检测了反应温度、压力、催化剂用量、碱液浓度、有机溶剂与水的比例等对CO_2加氢还原反应的影响。通过一系列控制变量实验,确定了最优的催化反应条件:反应时间24 h,温度120°C,催化剂浓度10μM,反应压力4 MPa(H_2/CO_2=1:1),KHCO_3溶液的浓度为2 mol/L,THF/H_2O的比例1/10。在此最优条件下,TON最高达到3382。研究中发现,催化剂3可以在无碱条件下还原CO_2直接生成甲酸。(3)在最优反应条件下对分别对催化剂1-5的催化活性进行检测,发现具有羟基官能团的钳合物3展现出最好的催化活性。(4)对钳合物3催化CO_2加氢还原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推测配合物3的碱性侧坠可能促进氢气的异裂,提升了催化剂活性。该研究为水相中的CO_2还原提供了新型功能化催化剂,为弱碱、无碱条件下催化CO_2加氢还原的新型催化剂设计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郭德超[8](2018)在《非均相还原胺化和加氢反应中底物吸附行为的密度泛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在催化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不仅可以验证已有的实验数据,解释实验现象,还能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在多相金属催化反应中,金属组分及载体的选取对于最终的反应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金属组分会造成最终反应收率数倍的差距。众所周知,反应底物的吸附活化是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了探索底物的吸附行为对不同金属催化剂应用于同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活性的影响,本文分别选取了 5-羟甲基糠醛及糠醇的还原胺化反应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的芳环加氢反应作为模板反应,通过实验研究了金属组分及载体对这两类反应的活性影响,然后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对反应底物在金属及载体表面的吸附行为分别进行了模拟研究,藉此较为深入的研究了这些吸附作用对最终反应活性的影响。采用不同金属组分的催化剂包括雷尼Co、雷尼Ni、Pd/C、Ru/C和Pt/C催化5-羟甲基糠醛及糠醇的还原胺化反应,结果表明不同催化剂之间存在较大的活性差异。糠醇中只在雷尼Co和雷尼Ni催化作用下生成了伯胺,收率分别是0.99%和11.0%,条件优化后不加氢气在180 ℃下反应60 h经雷尼Ni催化的收率为70.8%;5-羟甲基糠醛虽然得到了完全转化,但是仅雷尼Co和雷尼Ni收率分别达到了 14.7%和56.9%,其余催化剂收率都不甚理想,收率从小到大依次为Ru<Pt<Pd<Co<Ni。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氨气及氢原子在不同金属的平板模型表面的吸附能,并计算了氨气与氢原子吸附能的差值,Pt(111)表面最大(0.7720 eV),Ni(111)表面最小(0.2938 eV),从大到小依次是 Pt>Rh>Pd>Ru>Co>Ni,可以看出两种物种在金属表面的吸附能差值越小,对应金属催化剂对于还原胺化反应的活性越好。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将金属Ni分别负载于A1203、Si02和Ti02上制备成Ni/Al2O3、Ni/SiO2和>Ni/TiO2多相催化剂催化5-羟甲基糠醛还原胺化制备2,5-呋喃二甲胺的反应,发现不同催化剂之间存在较大的活性差异,氧化铝负载金属Ni的催化剂活性最好,二胺的收率为21.5%,提升催化剂用量至0.8g时,在160℃下反应12 h,可以使收率提升至70.4%;叁种催化剂的二胺收率从大到小依次是Ni/Al2O3>Ni/TiO2>Ni/SiO2。结合实验及文献构建了 Al2O3、SiO2和 TiO2 的模型,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 5-羟甲基糠醛分子以不同角度在不同载体的平板模型表面的吸附能,并比较在叁种载体表面最优吸附模型之间吸附能和电荷传输的差异。结果表明5-羟甲基糠醛分子在载体表面的吸附能越大(Al2O3>TiO2>SiO2),对应金属催化剂的醇还原胺化反应活性越好。使用Pd/C催化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芳环加氢制备1,2-环己烷二甲酸二异辛酯的反应,Pd/C活性较高(收率98.5%),但是重复使用性不好,在第二次重复使用时即发生了明显的失活现象(收率33.5%)。热重分析表明使用过的催化剂吸附了某种物质。通过分别改变催化剂的金属组分和载体进行实验确定了 Pd/C失活是由于金属表面而不是载体吸附了某种有机物。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邻苯二甲酸分子以不同角度分别在Pd、Ni的平板模型表面的吸附能。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在Ni金属表面的吸附强于在Pd表面的吸附,因此Pd/C失活不是由邻苯二甲酸或者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在Pd表面的吸附造成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1-17)
卞霏[9](2017)在《水相催化炔酸选择性加氢还原制备烯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有机合成中,烯酸是一类重要的中间体,在药物合成、香料加工、材料制备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烯酸制备方法或需要在高温下进行,或工艺流程复杂,在实际合成中不易实现,同时,有机溶剂的使用对环境和操作人员都会产生潜在的危害,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水是一种量多价廉、环境友好的溶剂。因此,设计出水相中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加氢还原体系制备烯酸,不仅在学术界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对实现其绿色化工生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水溶性的功能化金属配合物,使用氢气作为氢源,对该类催化剂在水溶液中选择性还原炔酸制备烯酸的反应。合成一系列含有质子响应型基团的联吡啶、联嘧啶配体和TPPTS配体,并与钌、铱、钯等金属配位生成水溶性催化剂。以[Cp*Ir(6,6'-(OH)_2-bpy)(OH_2)]SO_4(Cat.1)为催化剂验证该系列水溶性催化剂可以在水溶液中实现炔酸的加氢还原。在初步探索实验条件后,对催化剂进行筛选。结果显示,[(η~6-C_6H_6)Ru(6,6'-(OH)_2-bpy)(OH_2)]Cl(Cat.3)相对于其他催化剂选择性加氢效果最好,对苯丙炔酸转化率为100%,其中烯酸的产率可达82%。以Cat.3催化苯丙炔酸加氢选择性还原为苯丙烯酸为模型反应,探究反应液pH值、温度、时间、压力、溶剂用量等对催化反应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优反应条件:反应液呈中性、90°C、反应45 h、4 MPa、反应液为2 mL、催化剂用量为2 mol%。在最优条件下对底物适用范围进行了拓展,探究该系列水溶性催化剂对不同炔酸底物的选择性加氢还原效果。研究发现:(1)配体带有羟基碱性侧坠的Cat.3相比于配体不带碱性侧坠的Cat.4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这表明金属配合物配体上含有的碱性侧坠能够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促进反应的进行;(2)铱金属配合物Cat.1的催化活性最差,底物的转化率仅为39%,钯金属配合物Cat.5的催化活性最高,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催化苯丙炔酸全部转化为苯丙酸。钌金属配合物Cat.3能够实现100%转化,且烯酸产率可达82%;(3)羟基吡啶为配体的功能化钌金属配合物可以催化苯丙炔酸实现100%转化率,而双金属钌催化剂Cat.7催化苯丙炔酸的转化率较低,只有16%。结合实验结果及相关文献,提出了质子响应型金属配合物催化炔酸还原制备烯酸的反应机理。金属配合物配体上羟基官能团与金属氢化物上的负氢共同作用于碳碳叁键,实现协同加氢。羟基侧坠对提升催化剂活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6-30)
张晓鹏,韩金玉,王华,刘晓,赵建康[10](2018)在《氢气还原Co_3O_4制备纳米Co及其乳酸乙酯加氢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纳米材料是乳酸乙酯加氢制备1,2-丙二醇的重要催化剂。合成了不同形貌的Co_3O_4纳米材料,利用氢气热还原的方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Co纳米粒子。TEM结果表明低温下还原不同形貌的Co_3O_4制备得到的Co纳米材料形貌保持不变;TPR结果表明颗粒状的纳米Co_3O_4比棒状的更易在低温下还原得到纳米Co。通过对乳酸乙酯加氢反应的测试表明,低温还原制备的Co纳米颗粒比纳米棒具有更高的加氢活性。此外,考察了Co_3O_4的还原温度对纳米Co颗粒中金属晶型的影响,XRD和TEM结果表明低温还原得到的Co纳米颗粒中先出现hcp晶型的金属Co,随着还原温度的升高,hcp晶型金属Co逐渐向fcc晶型转变。乳酸乙酯加氢反应结果表明,随着还原温度的增加,Co纳米颗粒的乳酸乙酯加氢转化率先增加后减小,在300℃时达到最大值71%,即低温下还原得到的hcp晶型有利于乳酸乙酯加氢,而高温下生成的fcc晶型不利于乳酸乙酯加氢,此外,高温下催化剂颗粒的聚集也可能造成乳酸乙酯加氢活性降低。(本文来源于《化学工业与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加氢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N改性石墨烯负载的铜金属催化CO_2加氢还原的性能,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CO_2加氢过程及其吸附偏态密度和Cu-N-C的表面电荷分布、态密度以及前线轨道。研究结果表明,相比Cu(111)催化,在Cu-N-C上降低CO_2加氢转化为COOH的活化能,升高CO_2分解活化能,提高了Cu催化效率,CO_2的p轨道与Cu-N-C中Cu的d轨道相比Cu(111)重合面积更大,具有更强的相互作用。Cu-N-C中Cu将电子传给基底,使其本身带有正电荷,同时最低空轨道(LUMO)主要集中在Cu位点,增强了Cu原子的催化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加氢还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成彦,杨成,张家靓,马保中,陈永强.废加氢催化剂还原熔炼回收有价金属试验[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9
[2].苏学冰,周俊杰.单原子催化CO_2加氢还原-DFT研究[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9
[3].林洋.钴均相催化C=O,C=C和C=N双键加氢还原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4].沈峥,王晨璐,刘诗扬,张唯,黄欣.Ru-MACHO催化甘油加氢还原二氧化碳[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8
[5].刘记生.氯代羧酸的合成机理及其副产物加氢还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6].沈炜.镍硫合金电极对还原染料电催化加氢还原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8
[7].柯俊.功能化钳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CO_2加氢还原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8].郭德超.非均相还原胺化和加氢反应中底物吸附行为的密度泛函研究[D].浙江大学.2018
[9].卞霏.水相催化炔酸选择性加氢还原制备烯酸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10].张晓鹏,韩金玉,王华,刘晓,赵建康.氢气还原Co_3O_4制备纳米Co及其乳酸乙酯加氢反应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