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元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元件,混合器,静态,长径,性能,微孔,柳叶。
混合元件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郑贵阳,吕鑫燚[1](2019)在《基于二元光学元件的HMD折/衍混合目镜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应用传统Erfle目镜的HMD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和轻型化的发展需求,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可应用于HMD光学系统的目镜。从HMD光学系统原理与设计参数两方面分析了对HMD系统进行改进的可行性;阐述了HMD系统应用BOE的优势;设计了一种基于BOE的折/衍混合目镜,并与传统Erfle目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折/衍混合目镜可以使HMD光学系统体积、质量更小,结构更紧凑,成像质量更高。(本文来源于《指挥控制与仿真》期刊2019年05期)
马秀清,林群章,李晓卫[2](2019)在《捏合块元件混合含能材料的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含能材料在当今军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含能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关系着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发展。为了研究同向双螺杆中捏合块元件混合含能材料的安全性,建立了不同错列角和不同捏合盘厚度捏合块元件流道的几何模型,应用Mesh对模型进行了网格划分,并采用Polyflow模拟软件对流场中的混合过程进行了叁维非等温模拟。对比研究了不同捏合块元件在混合过程中的温度场、压力场和剪切应力场,分析了其在混合过程中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不同错列角的捏合块元件中,错列角为60°和90°的元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不同捏合盘厚度的元件中,捏合盘厚度越小,安全性越好。(本文来源于《塑料》期刊2019年01期)
马秀清,金律,张亚军,董力群,李晓卫[3](2018)在《固体推进剂同向双螺杆元件混合性能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设计了4种固体推进剂用螺杆元件,并进行了固体推进剂药浆的流变性能测试,通过使用Polyflow软件对4种螺杆元件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对各螺杆元件流场的剪切速率、加权平均剪切应力、平均回流系数、累积停留时间分布等表征螺杆元件混合性能以及流场特性的指标进行分析,对比4种螺杆元件的分散和分布混合性能,并建立了螺杆元件混合性能的评价体系。结果表明,KB元件和S型元件对药浆有较好的综合混合性能,有利于固体推进剂的混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8年08期)
黄海,郭婉露,陈盛才[4](2018)在《一种基于储能元件的轨道交通混合动力系统电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种轨道交通混合动力系统电路,利用不同储能元件的不同特性,发挥各自的性能优势。满足机车在大功率运行工况下的功率要求,在再生制动工况下的能量吸收要求以及在机车拥有足够续航里程要求下的能量需求。(本文来源于《技术与市场》期刊2018年07期)
段翔宇,柳和生,黄兴元,王都阳[5](2018)在《混合元件半径对均相体流变性能模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流体力学模拟软件Fluent,优化聚合物/超临界CO_2溶解实验装置的锥形混合元件尺寸,通过对反应釜中内部流场进行模拟,由锥形混合元件所受转矩反映了均相体流变性能,对比了3种不同半径尺寸的锥形混合元件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3种半径的锥形混合元件在不同工艺条件下,转矩受温度、CO_2浓度的影响情况基本一致,在同一半径条件下,随着均相体中CO_2浓度的增加,流变性能模拟误差越小,而温度越低,流变性能模拟误差越大;在同一工艺参数下,锥形混合元件的半径尺寸越小,流变性能模拟精度越高,当半径尺寸为50 mm时,与流变学实验值的拟合度最高,平均误差低于5%,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塑料》期刊2018年01期)
傅鑫亮,闫志勇,蔡巧梅,韩发年[6](2017)在《仿柳叶形静态混合元件的流动及混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现有的叶片规则排列的静态混合器相比,仿柳叶结构的不规则叶片排列方式更容易使气流的流动变得紊乱复杂,加剧微团间相互作用,实现短距离混合。本研究采用FLUENT(商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模拟了在叶片与水平方向轴线分别呈不同角度时仿柳叶型混合元件的抗流作用,并在风洞中利用热线风速仪完成了速度场测量。研究表明:静态混合元件不同叶片角度下的流场湍动能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其沿程压降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当速度标准偏差系数小于20%,叶片与轴线夹角为60°时气流混合距离最短。结合CO与空气在混合装置内的混合情况分析得:仿柳叶型静态混合元件叶片角度的增加能够使流体在速度以及浓度混合均匀时所需距离变短。(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7年12期)
张春梅,陈豪杰,刘建[7](2017)在《元件排列方式对液液静态混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静态混合器为研究对象,应用FLUENT软件对4种排列方式的混合器的液液两相混合浓度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出混合不均匀系数ψ和压力降,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Re=10 000~21 000范围内,经由10个混合元件混合,不均匀系数由低到高依次为异旋叉排型(模型二)、同旋叉排型(模型四)、同旋顺排型(模型叁)和异旋顺排型(模型一),前两种不均匀系数达到0.05以下,混合效果良好.由此看来,对混合效果提升起到最大作用的是分流,其次是转置,其压降是空管的25~130倍;同样达到ψ≤0.05时,同旋叉排的压降仅为异旋叉排的1/3左右,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排列方式.当混合元件长径比Ar在1.0~2.0变化时,ψ值达到0.05所需混合长度L约为混合管直径D的1~1.5倍,而混合压降却相差7倍左右.(本文来源于《沈阳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张春梅,陈豪杰,刘建[8](2017)在《不同元件长径比对液液静态混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FLUENT软件对5种不同长径比的静态混合器进行液液两相混合的数值模拟,得出各混合密度云图、混合不均匀系数Ψ和压力降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以下结论,当混合元件长径比Ar从1.0逐渐增大到2.0时,从混合密度云图和混合不均匀系数Ψ值来看,在达到预期混合效果即Ψ值达到0.05时,所需的混合元件个数随着长径比Ar的增大而减小。所需混合长度L相差不大,约为混合管直径D的1~1.5倍,混合压降相差大约7倍。所以在混合管直径D不大的情况下,选取Ar=2.0的混合器则更理想,而且单纯依靠入口流速的变化并不能对混合效果产生太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7年11期)
沈瞳瞳[9](2017)在《稠油掺稀均质化流场模拟及混合元件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稠油掺稀是稠油输送的常用工艺之一,但稠油和稀油仅依靠它们的管流扰动作用难以使稀油的分散和溶解作用充分发挥,也就很难实现稠油与稀油的均匀混合,从而造成稀油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稠稀油混合均匀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稠油井筒掺稀举升与稠油-稀油的大罐搅拌混合,而有关稠油掺稀管道输送的混合状态研究则鲜有报道。为此,围绕管输稠油掺稀均质化问题,系统研究稠油掺稀输送管道加装静态混合器前后的稀稠油流场分布与管流特性,探索稠油掺稀均质化的有效途径,这对稠油掺稀降黏减阻输送与稀油资源节约具有现实意义。以普通稠油PC、稀油X1与X2为研究对象,测试分析了稠油PC的流变特性及黏温特性,评价了稀油X1和X2对稠油PC的降黏效果,观测了稠油PC与稀油X1的模拟油PCm及X1m的自发扩散混合过程;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稠油掺稀混合输送叁维几何模型,运用ICEM进行网格划分,选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模拟计算稠油PC分别掺稀油X1和X2在自然流动状态下(管内未加装静态混合元件)的稀稠油流场瞬态变化过程,分析掺稀比、油品进口速度、稠油黏度和掺稀管道内径对稀稠油混合效果的影响;同时模拟计算加装SK和SX混合元件对稀稠油流场瞬态变化的影响,评价SK和SX混合元件的作用效果,并针对效果较好的混合元件深入研究其混合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搭建稠油掺稀混合的可视化实验管路系统,模拟研究加装SK型静态混合元件前后的稀稠油混合状态,对比分析稠油掺稀混合的数值模拟与实验观测结果的一致性,并对其提出波浪形混合元件的改进思路,数值模拟与分析波浪形混合元件及其旋转角对混合效果的改善。研究结果表明:普通稠油PC掺稀油X1的降黏效果优于掺稀油X2;掺稀自然流动时,管道内混合油品呈现"稀油-混合油-稠油"分层流动现象,由于稀油X2密度较小,其在管道内呈现的分层形态略偏心;随着掺稀比的增大,流体达到稳定流动状态的时间越短,稀油所占管道空间体积越大,流体分层现象仍然明显,改变油品进口速度和掺稀管道内径大小对改善稀稠油在管道内的混合效果影响不大,稀稠油黏度差越小,稀稠油的混合状态越好,但仍不能完全改善稀稠油分层现象;加装SK元件能明显改善混合油品分层现象,且混合效果优于SX元件;随着SK元件数增加,稠油、稀油混合越均匀,但能耗也随之增大,加装3组SK元件时混合最优,SK元件长径比越小,湍动作用越强,稀稠油越能均匀混合,但能耗也越大,最优长径比为1:1.25;改进SK元件形成波浪形元件,增强了流体的扰动作用,提升了流体的混合效率,调整波浪形元件旋转角为270°能增强流体的湍动作用,提高流体的混合均匀性。(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7-05-01)
胡均平,李科军[10](2017)在《机械系统开关类元件的混合键合图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键合图难以表达机械系统开关类元件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以常见的干摩擦、间隙接触碰撞副和单向不可逆传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作用机理,引入开关类量的混合键合图建模方法,运用功率结型结构(简称SPG)概念,提出一种新的开关类元件键合图建模方法和键合图模型。以包含干摩擦、间隙接触碰撞副和单向不可逆传动的机械系统为例,根据开关类元件的键合图模型,结合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建立整个系统的键合图模型,提取其状态方程,并通过仿真计算予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可以统一表达开关类元件在系统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动力学特性,而且其因果关系在系统处于任何运动状态时均保持不变;仿真结果验证了建模方法正确、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混合元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含能材料在当今军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含能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关系着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发展。为了研究同向双螺杆中捏合块元件混合含能材料的安全性,建立了不同错列角和不同捏合盘厚度捏合块元件流道的几何模型,应用Mesh对模型进行了网格划分,并采用Polyflow模拟软件对流场中的混合过程进行了叁维非等温模拟。对比研究了不同捏合块元件在混合过程中的温度场、压力场和剪切应力场,分析了其在混合过程中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不同错列角的捏合块元件中,错列角为60°和90°的元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不同捏合盘厚度的元件中,捏合盘厚度越小,安全性越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元件论文参考文献
[1].李林,郑贵阳,吕鑫燚.基于二元光学元件的HMD折/衍混合目镜设计[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9
[2].马秀清,林群章,李晓卫.捏合块元件混合含能材料的安全性分析[J].塑料.2019
[3].马秀清,金律,张亚军,董力群,李晓卫.固体推进剂同向双螺杆元件混合性能模拟[J].中国塑料.2018
[4].黄海,郭婉露,陈盛才.一种基于储能元件的轨道交通混合动力系统电路[J].技术与市场.2018
[5].段翔宇,柳和生,黄兴元,王都阳.混合元件半径对均相体流变性能模拟的影响[J].塑料.2018
[6].傅鑫亮,闫志勇,蔡巧梅,韩发年.仿柳叶形静态混合元件的流动及混合特性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7
[7].张春梅,陈豪杰,刘建.元件排列方式对液液静态混合的影响[J].沈阳化工大学学报.2017
[8].张春梅,陈豪杰,刘建.不同元件长径比对液液静态混合的影响[J].当代化工.2017
[9].沈瞳瞳.稠油掺稀均质化流场模拟及混合元件改进[D].西南石油大学.2017
[10].胡均平,李科军.机械系统开关类元件的混合键合图建模[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