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系统学论文_王俊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系统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学,系统学,植物,大分子,枇杷,甘肃,活性。

化学系统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龙[1](2007)在《甘肃风毛菊化学成分及风毛菊属植物化学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风毛菊(Saussurea kansuensis Hand.-Mazz.),隶属于菊科风毛菊属植物,多年生无茎莲座状草本,分布于西固、岷山3600-3700m间,为甘肃特有种,是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透疹,活血调经等功效。本文首次系统的研究了生长于甘肃省甘南卓尼县甘肃风毛菊全草的化学成分。用常规的溶剂分配、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重结晶等手段从甘肃风毛菊全草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分和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并用1D NMR:~1H NMR,~(13)C NMR,DEPT;IP;MS等波谱技术,结合标样对照,鉴定了其结构。其中一个初步确定为新化合物,命名为:1β,3β-二羟乌苏-9(11),12-二烯-十六烷酸酯(1);另外13个为已知化合物8α-11β-dihydroxy-1(10),8α-11β-二氢-1(10),-愈创二烯-12,6-内酯-2-酮-O-β-D-glucopyranoside(2)、11,12,13-叁羟基-4,(15),8-桉烷-8-酮(3)、3-羟基-1(10),3-愈创木二烯-12,6-内酯-2-酮(4)、10β-二氢-11αH-愈创木烷-4(15)-ene-12,6α-内酯(5)、3-羟基-1(10),4-吉马二烯-12,6-内酯(6)、2α,3β,19α,30-四羟基乌索-12-烯-23,28-二酸-28-O-(6'-O-甲基-β-吡喃葡萄糖)(7)、2α,3β,19α,24-四羟基乌索-12-烯-28-甲酯(8)、20α,21α-环氧-3β,22α-双羟基蒲公英烷(9)、7α-羟基-β-谷甾醇(10)、β-胡萝卜甙(11)、麦角甾-6,22-二烯-3β,5α-叁醇(12)、木犀草素(13)和β-谷甾醇(14)。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甘肃风毛菊9个居群全草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了69种化合物。其化学成分以倍半萜类和含氧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主,氧化石竹烯和石竹烯为甘肃风毛菊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可将9个居群分成3类,得到3种具有过渡特点的化学型:氧化石竹烯/顺,顺,顺-7,10,13-十六碳叁烯醛、氧化石竹烯/石竹烯/δ-叁环烯和氧化石竹烯/六氢甲烷薁,不同生境对不同居群精油化学成分的影响并不很显着,甘肃风毛菊种间精油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并存。对甘肃风毛菊精油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其对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在20 mg╱ml浓度下属于高度敏感,抑菌效果优于青霉素;对大肠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mg/ml浓度下抑菌效果最好,而对于金黄葡萄球菌无任何抑制作用。本文对风毛菊属植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概况做了综述。在目前对风毛菊属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植物区系地理学分析,首次对风毛菊属植物进行了化学系统学探讨。结果表明,对已报道的风毛菊属植物化学成分的不同结构类型为分类依据,与目前对多数亚属及属下组的划分较为吻合,而在风毛菊亚属中,羽裂组和纤维组都是以愈创木烷型内酯、桉烷型倍半萜和五环叁萜类为主,风毛菊组中显示了较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的化学证据来阐明其主要的化学类型。雪莲亚属和雪兔子亚属中多为黄酮类化合物,尤其以雪兔子亚属几乎以芹菜素黄酮和木犀草素类黄酮这一较雪莲亚属中的山柰酚黄酮醇和槲皮素黄酮醇等更为进化的黄酮类化合物为主,而这两个类群是受第叁纪末期至第四纪初期的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海浸海退以及第叁纪和第四纪北半球冰川作用强烈影响而适应高寒严酷环境的高海拔类群,结合对其他亚属和组的分析,我们初步认为5个亚属之间的进化顺序应该是:雪兔子亚属—雪莲亚属—附片亚属—齿冠亚属—风毛菊亚属,雪兔子亚属最为进化,而风毛菊亚属最为原始。(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余世春[2](1999)在《Ⅰ常用中药枇杷叶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Ⅱ鞭柱唐松草与长柄唐松草化学成分及毛莨科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系统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为常用中药枇杷叶的活性成分研究。以药理模型从枇杷叶乙醇提取物中筛选出具止咳作用的部位A,具抗炎作用的部位B,并对其进行了成分分离。运用化学和光谱方法鉴定了其中22个化合物,将5个新化合物命名为枇杷甙Ⅰ、枇杷甙Ⅱ、枇杷甙Ⅲ、枇杷素与异枇杷素。为新版中国药典制定质量标准选取指标成分提供了确切依据,同时亦填补了蔷薇科枇杷属研究的空白。 第二部分对鞭柱唐松草、长柄唐松草化学成分做了研究。鞭柱唐松草是唐松草属美洲唐松草亚属在亚洲分布的独有种。从其根与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其中两个化合物为新的叁萜皂甙,分别命名为24S-环菠萝蜜烷-3β,16β,24,25,30-五醇-3-O-(2-O-β-D-木糖基)-β-D-木糖甙与24S-环菠萝蜜烷-3β,16β,24,25,30-五醇-3-O-(2-O-β-D-葡萄糖基)-β-D-木糖甙。从长柄唐松草全草乙醇提取物黄酮类成分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其中一个为新黄酮甙,命名为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7-O-[6-O-(4-O-乙酰基-α-L-鼠李糖基)-3-O-β-D-葡萄糖基]-6-O-乙酰基-β-D-葡萄糖甙。同时论述了毛莨科次生代谢产物化学系统学意义。提出①唐松草属植物的化学性状概貌为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叁萜皂甙、黄酮类成分;②叁萜皂甙、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等成分的阐明证实唐松草属植物是毛莨科中蓇葖果类群与瘦果植物类群的过渡类型,不支持升麻族独立成科的观点;③中国毛莨科植物分类系统可做适当调整,将黄连族升为黄连亚科置于系统的首端更为合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1999-05-01)

陈四保[3](1999)在《耧斗菜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及耧斗菜族化学系统学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毛莨科(Ranunculaceae)耧斗菜属(Aquilegia)药用植物无距耧斗菜(Aquilegia ecalcarata Maxim)和尖萼耧斗菜(A.oxysepala Trautv et Mey)进行了化学和药理研究,结合形态和现有的化学研究资料,对耧斗菜族(Tribe Isopyreae)的化学分类学、系统发育及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对本族药用植物的分布,民间疗效,化学成分及氧化阿朴菲生物碱在植物界的分布,生理活性进行了归纳综述. 通过各种柱层析技术并借助现代波谱学手段(IR, UV,MS.~1HNMR,~(13)CNMR, DEPT, ~1H-~1HCOSY, ~1H-~(13)C COSY,HMQC,HMBC)和理化性质,首次从无距耧斗菜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叁十个天然化合物,其中六个(21,22,30,31,33,43)为新的生物碱,分别命名为Aquilediflavone Ⅰ(21),Aquilediflavone Ⅱ(22),Aquiletone (30),Aquilequinolone(31), Aquilegidine(33),Aquilegactam(43)。 首次对尖萼耧斗菜进行了化学研究,并从其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二十个化合物(1-20),其中五个为生物碱,八个为黄酮类化合物. 对无距耧斗菜中分离的部分化合物进了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9,29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它药理活性的筛选工作有待(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1999-04-01)

房秀华[4](1996)在《苦苣苔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及化学系统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是玄参目中的重要类群,我国分布有54属438种,其中药用植物约100多种,且有相当一部分为濒危植物。 本文通过各种柱层析技术及现代波谱学方法对该科吊石苣苔属植物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及半蒴苣苔属植物半蒴苣苔(Hemiboea henryi Clark)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吊石苣苔属植物中抗淋巴结核活性成分石吊兰素进行了定量测定。 从吊石苣苔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二十二个化合物,经化学反应及UV、IR、~1HNMR、~(13)CNMR、~(13)C—~1HCOSY、HMBC等光谱方法,鉴定了其中16个化合物,其中五个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吊石甙A(lysioside A,LD—1),吊石甙B(lysioside B,LD—2),吊石甙C(lysioside C,LD—3)、吊石甙D(lysioside D,LD—4)及吊石甙F(lysioside F,LD—5)。其中吊石甙A—D均是以石吊兰素(nevadensin,LD—6)为甙元的黄酮氧甙化合物,石吊兰素以甙的形式在自然界中存在,本文为首次报道。吊石甙F属于乙酰化的黄酮碳甙化合物,其甙元6—甲氧基木犀草素以碳甙形式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尚无报道。 从半蒴苣苔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十一个已知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其中的两个黄酮碳甙化合物牡荆甙(vitexin,ME—3)和2″—O—鼠李糖基牡荆甙(2″—O—rhamnosyl vitexin,ME—4)为首次从苦苣苔科中分得。 首次从吊石苣苔中分得两种苯丙素甙类成分,阿克甙(acteoside,LD—11)与异阿克甙(isoacteoside,LD—12),此前,从该科植物中分得苯丙素甙类成分的报道仅有两次(苦苣苔属及唇柱苣苔属),而从吊石苣苔属分得该类成分尚属首次报道。 利用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法对吊石苣苔属15种植物中石吊兰素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石吊兰素这种结构类型独特,自然界中较少见的黄酮化合物在所研究的17种植物中均有分布,且含量较高。石吊兰素在该植物类群中连续并集中的分布现象,为其作为吊石苣苔属的特征性化学成分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通过比较半蒴苣苔和吊石苣苔所含黄酮类成分的类型可以看出,半蒴苣苔中含有普遍存在的结构简单的木犀草素(luteolin)和芹菜素(apigenin),而吊石苣苔中含有在自然界中分布局限的、结构独特的石吊兰素,且石吊兰素由于其6位甲氧基取代,明显比A环只有5、7位羟基取代的木犀草素和芹菜素更为进化;比较两者中的碳甙成分可以看出,半蒴苣苔中含有两个以芹菜素为甙元的普通碳甙化合物,牡荆甙和2″—O—鼠李糖基牡荆甙,而吊石苣苔中含有以6—甲氧基木犀草素为甙元的碳甙化合物:6—甲氧基木犀草素—8—C—(6″—O—乙酰基)吡喃葡萄糖甙,该化合物因其甙元中的6位甲氧基化及分子中的乙酰基取代而表现出更为进化的特征。 上述化学成分类型的进化特征与植物形态演化特征平行相关。 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对具有较强生理活性及化学分类学意义的苯丙素甙类成分在苦苣苔科及相关科中的分布进行了综述。可以看出,该植物类群中许多重要的传统中药如地黄、玄参、肉苁蓉、女贞、连翘等都含有该类成分,药理实验亦证明,苯丙素甙类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衰老及抗菌活性,有关苦苣苔科植物中苯丙素甙类成分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今后深入进行该类成分的化学研究及药理和构效关系研究,将是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药物筛选研究中又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新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1996-12-01)

仲铭锦,苏志尧[5](1995)在《植物化学系统学在现代植物分类学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植物化学系统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综述了大分子和小分子的研究和分析对于现代植物系统学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01期)

廖矛川[6](1995)在《鬼臼类植物化学系统学和资源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化学系统和资源利用方面对鬼臼类植物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鬼臼类植物包括八角莲属、桃儿七属、足叶草(鬼臼)属和山荷叶属,有关其系统位置和亲缘关系存在很多争议,在不同分类系统中有不同的处理。本文主要根据鬼臼类木脂素在这四属植物中的存在、分布及其生源途径,并结合其它有关研究资料,对这四属的系统与演化进行了讨论。这四属植物在化学成分、形态特征、疗效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与小檗科的其它类群有明显的差异,建议将这四属从小檗科中分出,单独组成足叶草(鬼臼)科,该科在木兰亚纲中的具体位置及与毛茛目其它科的亲缘关系仍有待深入研究。但从现有的资料分析,放在毛茛目似乎不太合理,有可能是木兰亚纲中一独立分支。 为了充分利用我国鬼臼类植物资源利用,同时保护其植物资源以便持续利用,本文主要考虑该类群地上部分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山荷叶、桃儿七、峨眉八角莲、长瓣八角莲地上部分鬼臼类木脂素成分分别进行了研究,从中均分得了鬼臼毒素和4′-去甲基鬼臼毒素,山荷叶地上部分4′-去甲基鬼臼毒素的得率达0.8%,分离过程明显比分离鬼臼毒素的过程简单,其它植物的地上部分也有一定含量的4′-去甲基鬼臼毒素和鬼臼毒素,表明该类群植物地上部分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对峨眉八角莲和长瓣八角莲的地下根茎也进行了鬼臼类木脂素成分研究,均含鬼臼毒素和4′-去甲基鬼臼毒素。同时,应用1D NMR和2D NMR技术对4′-去甲基鬼臼毒素的化学位移进行了全归属。 另外,对鬼臼类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评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1995-05-01)

化学系统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为常用中药枇杷叶的活性成分研究。以药理模型从枇杷叶乙醇提取物中筛选出具止咳作用的部位A,具抗炎作用的部位B,并对其进行了成分分离。运用化学和光谱方法鉴定了其中22个化合物,将5个新化合物命名为枇杷甙Ⅰ、枇杷甙Ⅱ、枇杷甙Ⅲ、枇杷素与异枇杷素。为新版中国药典制定质量标准选取指标成分提供了确切依据,同时亦填补了蔷薇科枇杷属研究的空白。 第二部分对鞭柱唐松草、长柄唐松草化学成分做了研究。鞭柱唐松草是唐松草属美洲唐松草亚属在亚洲分布的独有种。从其根与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其中两个化合物为新的叁萜皂甙,分别命名为24S-环菠萝蜜烷-3β,16β,24,25,30-五醇-3-O-(2-O-β-D-木糖基)-β-D-木糖甙与24S-环菠萝蜜烷-3β,16β,24,25,30-五醇-3-O-(2-O-β-D-葡萄糖基)-β-D-木糖甙。从长柄唐松草全草乙醇提取物黄酮类成分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其中一个为新黄酮甙,命名为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7-O-[6-O-(4-O-乙酰基-α-L-鼠李糖基)-3-O-β-D-葡萄糖基]-6-O-乙酰基-β-D-葡萄糖甙。同时论述了毛莨科次生代谢产物化学系统学意义。提出①唐松草属植物的化学性状概貌为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叁萜皂甙、黄酮类成分;②叁萜皂甙、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等成分的阐明证实唐松草属植物是毛莨科中蓇葖果类群与瘦果植物类群的过渡类型,不支持升麻族独立成科的观点;③中国毛莨科植物分类系统可做适当调整,将黄连族升为黄连亚科置于系统的首端更为合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系统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俊龙.甘肃风毛菊化学成分及风毛菊属植物化学系统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2].余世春.Ⅰ常用中药枇杷叶生物活性成分研究Ⅱ鞭柱唐松草与长柄唐松草化学成分及毛莨科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系统学意义[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

[3].陈四保.耧斗菜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及耧斗菜族化学系统学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

[4].房秀华.苦苣苔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及化学系统学初探[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

[5].仲铭锦,苏志尧.植物化学系统学在现代植物分类学中的作用[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1995

[6].廖矛川.鬼臼类植物化学系统学和资源利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

论文知识图

电化学综合测试系统6-2 芍药繁殖器官形态特征观察研究科技普及推广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年SGI中电报旅相关文徽矿物种类网络图人类Alu家族的一致序列

标签:;  ;  ;  ;  ;  ;  ;  

化学系统学论文_王俊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