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商业中心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心区,商业,活力,交通,空间,模式,综合体。
商业中心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方卫,王超,张素禄,吴昌伟[1](2019)在《新时期综合商业中心区交通改善思考——以深圳华强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城市综合商业中心区交通问题日趋复杂,并有加剧之势,由于综合商业中心区用地开发强度高、路网体系基本已成型等原因,传统的通过道路交通设施扩容来解决交通问题的方式已难以为继,有必要对此类片区的交通改善思路另辟蹊径。以华强北为例,依托华强北片区交通改善规划项目,对新时期的综合商业中心区短期交通改善方法进行探讨,针对新型交通调查方法、道路空间资源重分配、智能交通设施的应用、成本效益比及以人为本等方面进行重点论述,为此类项目研究思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6)
唐由海,袁红[2](2019)在《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发展机制及城市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中心区功能高度复合、空间高度集聚,其发展要求建立舒适的全步行系统、空间垂直发展。地下空间的立体化发展机制是利用地下交通空间带动"地下商业、休闲、娱乐"功能发展,增强城市空间之间的联系使之达到功能混合、空间集聚、交通网络化的目的。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的关键在TOD模式导向下以轨道交通为"发展轴",与其他区域或中心联系;以轨道站点为"发展源"、地下步行网络为"发展流"、地下车库为"发展块",将机动车交通全部放入地下,构建片区化、网络化、立体化、简洁化的地下空间形态,建立轨道影响区内的全步行系统及立体步道网络串联公共空间、娱乐空间、商业空间,促进商业中心区的立体集约化发展。(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金探花,杨俊宴,王桥,甄峰[3](2019)在《基于多源大数据的传统商业中心区动静特征与规律解析——以广州上下九商业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形态大数据在空间上具有静态、精细等特征,是研究城市静态规律的基本;手机信令大数据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个体定位的精准性,是研究城市动态规律的重要工具。广州上下九商业区,是中国传统商业中心区的代表。以广州上下九商业区为例,一方面,利用空间形态大数据,进行高度,强度,密度的静态空间刻画;另一方面,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从出行距离、时长、时段等多个视角,刻画上下九地区人群活动动态结构,以及动态时空出行行为关系,总结上下九人群时空分布规律以及与外界的时空行为联系特征。综上所述,从动静两个维度,总结出上下九商业中心区空间的活动特征和变化规律,为传统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空间活力规律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马欢欢,周年兴,谢引引,尹上岗[4](2019)在《商业中心区公共自行车慢行行为空间模式研究——以南京市新街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公共自行车租赁大数据,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PageRank算法,对南京市新街口商业区公共自行车使用者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并揭示公共自行车慢行行为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公共自行车慢行行为存在显着的方向偏移性规律,慢行网络形成了"核心—边缘"网络模式;②慢行行为空间中心性呈现多中心圈层分布格局,与传统的商业集聚区存在空间错位现象;③慢行行为空间遵循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理论;④公共自行车慢行行为存在明显的通勤慢行行为与商业中心辐射慢行行为的空间特征差异。(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马艳萍[5](2019)在《浅谈城市商业中心区步行系统规划——以郑州市二七商业中心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交通也得到快速发展,但城市步行系统和公共空间的建设却被忽视了。步行交通在城市商业区交通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以郑州二七商业中心区为例,从关注市民的步行需求入手,通过对现状步行交通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借鉴我国香港地区步行系统规划经验,提出二七商业中心区步行系统的规划方案。(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08期)
沈诗萌[6](2018)在《基于中央活力区理念的商业中心区提升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发展转向质与两并重,同时城市主导产业从工业转型为服务业,以往功能分区的理念难以指导现阶段以人为本的发展品质城市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中央活力区的规划实践的梳理研究上,将中央活力区的经验启示进行总结归纳,借鉴其做法,明确商业中心区品质提升的实现途径,从可达性,多样性,人性化公共空间叁个方面提出商业中心区品质提升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期刊2018-11-24)
费保海[7](2018)在《商业中心区综合体建筑界面与周边街道活力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中心区作为城市中最具社会与经济活力的代表性区域,在体现当地文化底蕴和商业特色的同时,也是城市建设水平和形象的集中体现。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建设用地的日趋紧张,使城市化发展对高密度商业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由于近些年来民众收入和消费的持续增长,促使城市商业中心区综合体的商业开发成为主流的开发模式。商业中心区的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其活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第一印象;而综合体建筑界面作为街道空间的侧界面,对商业中心区街道空间里步行者的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选取重庆市主城区的四个典型的商业中心区作为主要研究范围,从综合体建筑界面的物质要素和空间环境来研究与周边街道活力关联性;在寻找提高城市商业中心区街道活力方法的同时,试图建立相关的评价模式。论文首先从“街道活力”和“建筑界面”的概念出发,找出街道活力的影响因素与评价标准,整理测度建筑界面与街道活力的相关研究;参照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以及前期的实地预调研,总结出综合体建筑界面与周边街道活力值相关的要素主要包括:出入口数量、立面细节、店铺密度、透明度、贴线率、室内外高差等;而商业中心区综合体建筑界面周边街道的活力度又主要是集中在:人群密度、空间使用频率、停留时间、社会性活动人数比例等。通过活力度要素的数据整理分析,用数据量化的方式得出周边街道的活力值;同时将相关综合体建筑界面要素与活力值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关联评价标准。接着论文以四个商业中心区里面的16个典型商业综合体建筑,以及各自对应的周边街道研究界域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综合体建筑发展现状后,对16个综合体建筑的界面要素进行了调研记录和数据量化;以及测定出了周边街道的活力值;并且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最后论文依据16个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从建筑学及城市设计的角度提出相关解决方法与策略。(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8-01)
郑松伟[8](2018)在《重庆市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的活力调查与设计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过30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后,传统“增量扩张”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逐渐无法持续。未来二十年中国城市化仍将不断推进,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缩减,城市发展势必要向城市内部寻求道路。商业中心区作为城市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其内部空间的高效分布和利用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有效的设计和优化其中零散分布的小型广场空间同样意义重大。本文以重庆市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作为研究对象,从广场活力的外在表征与重点影响因素出发,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广场活力与影响因素间的具体关联,力图探索能够有效提高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的空间活力的优化方法。论文首先剖析了商业中心区的广场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上的特征及其对于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价值;然后探讨了小型广场的空间特征以及本次研究的小型广场的范围,并从使用效率和规模的角度论述了小型广场的价值;然后根据国内外文献总结出广场空间活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外在表征以及影响因素,最终选择人群多样性、停留活动复合度、停留活动密度以及停留活动时间作为研究广场活力的外在指标,空间可达性、空间形态、建筑底层界面、座椅、照明环境和景观绿化作为重点研究的影响因素。接着论文以重庆市四个主要商业中心区中16个小型广场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对其历史演变、业态以及空间现状进行研究;并对16个广场的活力指标以及影响因素展开调查研究,通过数据的量化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分析,得出活力指标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性,进而确定影响广场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与活力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论文将所有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以相关分析的结果作为依据和出发点,提出优化提升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活力的策略和方法(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田蕾[9](2018)在《旧城商业中心区道路交通改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城市中,人口数量和汽车保有量连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和日益突出的交通供需矛盾。而城市的旧城区作为城市最早开发的城区,一般担任着城市早期的商业经济中心,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持续开发,其资源优势也在逐步缩小,规划用地稀缺、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旧城中心区发展的瓶颈。如何既能保持旧城中心区的风貌和活力,避免大拆大建式的交通改造,又能改善交通拥堵,营造舒适宜人的出行环境是目前许多城市旧城中心区普遍面临的问题~([2])。本研究对深圳市罗湖区这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旧城商业中心区的交通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选择了进出该区域的一条重要道路-东门路,以东门路交通改善措施为例提出了一套系统、实用的交通改善方案。项目突破传统道路改造观念,通过系统详尽的调研以及充分的交通模型仿真模拟,合理优化道路断面,以人为本,结合深圳公交都市理念,大胆提出了拆除天桥、增设灯控平面过街人行道的改造方案,结合公交“多点集散”、“单点单线”站点改善措施对道路进行改造,保障基本交通功能时,打造增强商业联系的“宜娱乐购”慢行交通系统,提高公交通行能力,同时兼具景观观赏性,对打造“公交出行”、“慢行交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项目不满足于对全线道路统一进行道路的修缮,而是根据不同路段的交通出行需求,提出道路不同路段的功能定位,差别制定改造方案,为道路环境提升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技术性支持。基于此结构,本文在对深圳市罗湖区东门路交通现状的详细调查后,通过分析旧城道路交通运行中出现的各种交通问题,在科学的交通仿真预测和策略指导下,提出了一套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改善相结合的“短、平、快”综合整治措施,以达到改善交通运行条件、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的目标,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文章提出的方案思路可以为同类的旧城区交通改造提供经验借鉴。(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0)
刘彦延,魏艳楠,王杰,李闯,LI,Rong-rong[10](2018)在《基于重力感应的商业中心区步行街与城市干路交叉口的组织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定信号控制系统下,城市中心区行人过街和机动车流有很大的冲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提出将重力传感器与交通信号灯联动系统应用于商业中心区步行街与城市干路交叉口控制车流、人流的实施方案。本研究从重力感应的布设位置、与交通信号联动系统的控制流程、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等参数出发,实现交通信号相位控制及依据重力传感器上等待行人总重量实现联动控制,更加符合人性化设计,改善现阶段商业中心区步行街与城市干路交叉口行人过街延误时间长、机动车交通流混乱等问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商业中心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商业中心区功能高度复合、空间高度集聚,其发展要求建立舒适的全步行系统、空间垂直发展。地下空间的立体化发展机制是利用地下交通空间带动"地下商业、休闲、娱乐"功能发展,增强城市空间之间的联系使之达到功能混合、空间集聚、交通网络化的目的。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的关键在TOD模式导向下以轨道交通为"发展轴",与其他区域或中心联系;以轨道站点为"发展源"、地下步行网络为"发展流"、地下车库为"发展块",将机动车交通全部放入地下,构建片区化、网络化、立体化、简洁化的地下空间形态,建立轨道影响区内的全步行系统及立体步道网络串联公共空间、娱乐空间、商业空间,促进商业中心区的立体集约化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商业中心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方卫,王超,张素禄,吴昌伟.新时期综合商业中心区交通改善思考——以深圳华强北为例[C].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
[2].唐由海,袁红.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发展机制及城市设计方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
[3].金探花,杨俊宴,王桥,甄峰.基于多源大数据的传统商业中心区动静特征与规律解析——以广州上下九商业区为例[J].南方建筑.2019
[4].马欢欢,周年兴,谢引引,尹上岗.商业中心区公共自行车慢行行为空间模式研究——以南京市新街口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9
[5].马艳萍.浅谈城市商业中心区步行系统规划——以郑州市二七商业中心区为例[J].城市建筑.2019
[6].沈诗萌.基于中央活力区理念的商业中心区提升策略[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2018
[7].费保海.商业中心区综合体建筑界面与周边街道活力的关联研究[D].重庆大学.2018
[8].郑松伟.重庆市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的活力调查与设计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8
[9].田蕾.旧城商业中心区道路交通改善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8
[10].刘彦延,魏艳楠,王杰,李闯,LI,Rong-rong.基于重力感应的商业中心区步行街与城市干路交叉口的组织优化[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