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造视网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造视网膜,专用集成电路
人造视网膜论文文献综述
陈曦,周杰,郭训华,郑志恒,李慧[1](2018)在《用于电刺激人造视网膜系统的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及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视网膜退化及致盲的常见原因.研究发现,这些患者视网膜中的大部分神经细胞及视神经通路依旧完好,借助人造视网膜的电刺激有可能恢复患者的视觉.专用集成电路是人造视网膜系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介绍了人造视网膜系统中专用集成电路的发展,并提出了用于新一代高密度电刺激人造视网膜系统的专用集成电路体系架构,同时设计并测试了采用此体系架构的一款128通道的专用芯片.(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2](2015)在《日本将临床应用人造视网膜》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教授瓶井资弘等人近日开始了一项人造视网膜的临床试验,该试验需要向接近失明的患者眼内植入电极。据称,接受试验的第一例患者的视力恢复到了能够辨别物体形状的程度。研究团队预定在6月实行第二例手术。在确认安全性与治疗效果后,计划在2018年得到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的基础上,投入实际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5年11期)
[3](2015)在《人造视网膜将失明者重获光明》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媒称,日本冈山大学松尾俊彦副教授和内田哲也副教授等人使用色素开发出人造视网膜。经确认,将人造视网膜植入失明大鼠的眼睛后,大鼠恢复了视觉。据了解,该人造视网膜既薄且轻,比较容易置入眼球内,清晰度也很高。本年度内有望在医师主导下开始临床试验。新开发的人造视网膜在吸收光之后,将转化为电信号的色素紧密地排列在聚乙(本文来源于《上海医药》期刊2015年20期)
[4](2014)在《日本已将临床应用人造视网膜》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教授瓶井资弘等人近日开始了一项人造视网膜的临床试验,该试验需要向接近失明的患者眼内植入电极。据称,接受试验的第一例患者的视力恢复到了能够辨别物体形状的程度。(源自:药品资讯网)(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4年26期)
[5](2014)在《人造“视网膜”》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某公司开发了一款人造视网膜眼镜。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眼镜内置的摄像头捕获眼前的场景,并将信号无线传输给植入眼球的人造视网膜。随后,人造视网膜以电信号的方式刺激视神经,将"看"到的信息"告诉"大脑。(本文来源于《少年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苏珊·杨[6](2013)在《人造视网膜让盲人重获光明》一文中研究指出仿生视觉可以让视障人士感觉到周围的环境。(本文来源于《科技创业》期刊2013年08期)
[7](2011)在《“人造视网膜”将可移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视网膜是一层位于眼球壁内层的感光薄膜,是眼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将感应到的光线转换成图像,然后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然而随着人类年龄的增长,部分感光细胞可能会出现恶化或死亡的情况,此时患者所看到的图像上就会出现若干挥之不去的黄斑,这就是在老年人患者中比较普遍的黄斑眼疾,仅在英国就有60多万患者受到黄斑眼疾的困扰,日常生活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品牌与标准化》期刊2011年09期)
[8](2011)在《人造视网膜技术可助盲人恢复部分视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一家公司日前宣布,他们利用先进的成套人造视网膜技术,成功帮助盲人恢复了部分视力。2010年,这家名为"第二视觉"的公司把这种叫做"阿格斯II型"的人造装置植入68岁英国退休工程师埃里克·塞尔比的右眼。塞尔比失明近20年,一直依靠导盲犬外出。手术后,他可以"看到"人行道等易辨识的物体。(本文来源于《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期刊2011年04期)
徐旻[9](2010)在《人造视网膜电极阵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的发展以及Bio-MEMS技术的进步,应用于视网膜视觉假体的人造视网膜电极成为研究的热点。MEMS技术是一项涉及微电子学、机械设计、自动控制、材料学、光学、力学、生物医学、声学和电磁学等多种工程技术和学科的综合技术,通过MEMS技术,可以在微米甚至纳米尺度上制备元器件。MEMS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和各类微系统,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研究的热点。Bio-MEMS是指利用MEMS技术来开发体外分析诊断器件和体内植入器件的一项技术。视觉假体是一种通过刺激视觉神经系统使失明患者重新获得视觉的人工器官。视觉假体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图像采集与处理子系统、无线数据传输及无线供能子系统、微电子刺激器、封装和刺激微电极等。按照植入位置的不同,视觉假体基本上可以分为视皮层视觉假体、视神经视觉假体和视网膜视觉假体。其中,对视网膜视觉假体的研究尤其活跃。视网膜色素变性(RP)和老年性黄斑病变(AMD)是两种最易致盲的疾病。患者的部分外层视网膜感受器细胞(锥体和杆体细胞)的功能退化,但内层视网膜细胞仍然具有功能,因而可以通过刺激视网膜内层细胞,在视皮层产生诱发电位,产生视觉。在视网膜视觉假体中,人造视网膜微电极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基于PI衬底的单层视网膜电极,该电极具有4×5的电极阵列,随后,对视网膜电极进行了封装,并对其外貌和电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基于Cu牺牲层的聚酰亚胺图形化工艺,并运用此工艺制备了性能更加优越的单层视网膜电极。在单层工艺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运用双层布线工艺制备多层电极,以此来提高人造视网膜电极的密度,提高分辨率,成功制备了6×7的微电极阵列,并对其外貌和电学性能进行表征。(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0-01-01)
郑亚莉,邹月娴,金玉丰[10](2009)在《一种高性能人造视网膜微刺激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刺激器是人造视网膜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设计面临诸多挑战。设计了一个驱动4×4微电极阵列的人造视网膜微刺激器,通过采用内部计数和内部RAM策略,将传输数据量减小到1/16。通过采用宽摆幅共源共栅结构使微刺激器的输出阻抗和输出电压摆幅分别达到2~4兆欧姆和90%以上,提高了其生物环境适应性。通过引入电荷平衡机制,减小了失配引起的电荷积累,提高了人造视网膜长期工作的安全性。仿真结果验证了该微刺激器方案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人造视网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教授瓶井资弘等人近日开始了一项人造视网膜的临床试验,该试验需要向接近失明的患者眼内植入电极。据称,接受试验的第一例患者的视力恢复到了能够辨别物体形状的程度。研究团队预定在6月实行第二例手术。在确认安全性与治疗效果后,计划在2018年得到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的基础上,投入实际临床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造视网膜论文参考文献
[1].陈曦,周杰,郭训华,郑志恒,李慧.用于电刺激人造视网膜系统的专用集成电路设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8
[2]..日本将临床应用人造视网膜[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
[3]..人造视网膜将失明者重获光明[J].上海医药.2015
[4]..日本已将临床应用人造视网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
[5]..人造“视网膜”[J].少年科学.2014
[6].苏珊·杨.人造视网膜让盲人重获光明[J].科技创业.2013
[7]..“人造视网膜”将可移植[J].品牌与标准化.2011
[8]..人造视网膜技术可助盲人恢复部分视力[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1
[9].徐旻.人造视网膜电极阵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0].郑亚莉,邹月娴,金玉丰.一种高性能人造视网膜微刺激器的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