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岭市城东小学317500
摘要:《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对于劳动技术课程的定位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关键词:兴趣创新能力
一、歌曲激发学习兴趣、实物点燃动手欲望
片段一:师:在上课前,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歌曲《采茶歌》(播放歌曲视频)。听了优美动听的歌曲,大家发现视频里的采茶姑娘是带着什么工具去采茶的?生:竹篮,背着竹篮去采茶。师:你们真会观察(出示采茶姑娘的竹篮)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竹篮是怎么做的?生:是编织起来的,可能是他们自己动手编的。师:你们真善于动脑筋,连竹篮是她们自己编的都猜到了。是啊,心灵手巧的采茶姑娘不仅会采茶还会编竹篮,(出示图片欣赏:竹篮、竹筐、藤编、柳条编、竹席等等)这些手工编织的篮筐还受到了外国朋友的啧啧称赞呢!师(出示纸条编织的篮子):其实,生活中的废旧纸张我们也可以用来编织,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小提篮的编织技术。
反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那就是好奇心。从歌曲到图片欣赏,学生的好奇心一次次被激起,教师通过必要的创设情境,引生入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只有让学生先接触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欣赏观察各种竹篮工艺的图片,自行发现编织技术的技巧和要点,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又自然地回忆起已有的编织知识和经验,巧妙地为旧知与新技搭建起一座桥梁,也为下面学习立体穿编的技法做好了铺垫。
二、分析促进学生思维、构思燃烧创新火花
片段二:师:下面请大家再一次观察小提篮,结合书本上的“学学做做”,想一想老师是如何将小提篮做得又结实又美观的。(发放小提篮到各小组,出示提示)提示1:什么样的纸适合编织小提篮?提示2: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编织方法。提示3:小提篮的平面编织有什么规律?提示4:怎样能编织成立体的篮子?学生分小组观察、分析和讨论后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总结技术要点和难点,并进行示范。学生设计自己的小提篮并尝试编织,教师巡视并随机进行指导。
反思: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半独立或独立完成一件手工艺品的能力了,教师教学时要尽量学着放手,劳技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技术,更应该让学生自己会学技术。劳技课程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课程标准指出: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三、作品展示增强感悟,多元评价形成能力
片段三:师:同学们制作的小提篮真是各有千秋,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可以说说它的作用或者哪个部分让你最得意、是你最用心制作的?学生纷纷举手介绍。师:谁愿意来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提篮来说一说(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师:我们学会了小提篮的编织方法,掌握了立体编织的技术,同学们回家也多多观察生活中的编织作品,看看大家能不能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劳动技术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反思:如何引发学生的再度创新?那就是总结经验。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进一步巩固了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面评价,让学生体验到了自己习得技术并努力创作后取得成功的愉悦和满足;师生通过总结和交流激起了二次创新。值得关注的是评价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技术的习得与操作,评价的内容也从作品的特点到作品的作用及创意。这样的多元化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技术的习惯和素养,并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技术作品鉴赏能力,真正实现从单纯的学科价值转变为形成一定的劳动技术素养。课程标准指出:劳技课不仅要使学生接受劳动观念和创新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更要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还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振兴中华、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劳动与技术课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真正地投入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掌握技术,并将技术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一种创造的能力。技术能力的掌握和提高、技术素养的培养和形成都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劳技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完成,也可以组织开展课外活动或者与家长进行亲子活动。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走向生活,不仅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更是学生对于技术掌握的一个体现。学生通过学习技术,发散思维,发挥想象,体验技术习得中获得的成功的快感,真正形成了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顾燕军对劳技课程中三大教学策略的探讨.都市家教:创新教育,2009。
[2]龚志雄劳技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导刊,1992,(6),
[3]徐雪芬劳技课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