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晚上,有一个女孩在网上和我谈起七年前校园暴力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事。她问我,这种情况算不算应激性创伤后遗症,如果是要多久才能治好?我告诉她,我没办法给她答案。她说她去了好多城市见了好多医生,也因此休学转学耽误了高考,但七年了,内心的创伤依然不能平复。
在服务容器中可能会触发一些事件,这些事件将以消息的方式写入消息中心,以便其他服务对消息中心进行监听并从中获取相应的消息。该方案可解决服务之间的耦合问题,同时能将同步调用转为异步调用,提高整个应用系统的吞吐率。
她只是简短地找我聊了一下,并没有最终咨询,所以我对她曾经的治疗过程不太了解。但通过她简单的倾诉,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她到现在最关注的点,其实并不在如何改变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上。事实上,她七年来一直没有走出创痛的原因是,她始终在纠结那些施暴的同学为什么把她当成了攻击目标。
她反复问我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是她?她说她并未做过伤害同学的事,她一向胆子很小,从来不招惹谁。可是为什么同学偏偏要选择伤害她?难道是她上辈子做了什么错事吗?我告诉她,她并没有做错任何事,至于同学为什么选择伤害她,那只是一种偶然,而不是必然。
如果一定要扯上因果,那么你就会一直受到困扰。特别是对于受到伤害的一方,如果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所以别人才会针对自己,那么你的内心将永无宁日。事实上,别人施暴与你有没有做错事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好多在暴力事件中无法得到修复的人,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了受害者有罪论的影响。这种荒谬逻辑在很长时间里让受害者的心灵雪上加霜,痛上加痛。让好多人对伤害事件的直接反应就是,受害人是一定做了什么,惹到了施暴者。
比如遭遇车祸的人是不是认为自己违反交规了。事实上,这种毫无根据的荒唐推论严重伤害了受害的一方。令受害的一方不但不能在受伤的第一时间及时得到心理援助,还受到质疑。我们真正要谴责的是施暴者,而不该是受害者本人。真正要受到惩罚的也应当是施暴者,而不是受害人。如果我们自己受到伤害后,还反复探究自己的过错,那么我们就成了施暴者的帮凶。而如果他人受到了伤害,我们也用受害者有罪论去质疑受害人,那么我们就成了和施暴者同等的精神和语言暴徒。
2.已经发生的事情没办法改写。承认这个伤害,而不去逃避。因为逃避并不会让你得到治愈,它只会留下一个隐形的伤口在你心里反复折磨你。只有勇敢面对,你才有可能真正得到修复和治愈。
3.受到伤害并不是你的错,不要再追问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你没有做错任何事。你只是遇到一群不理智的行凶者,他们伤害了你。这是他们的过错和责任,与你无关。至于为什么你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请相信这一切都只是偶发的随机事件。
“这个男人真怪。是谁伤害了他呢?不能说这都是他自找的,但他这种受伤的感觉,是没有来由的。是他先抛弃了曲,之后又抛弃了Y。男人都是这样的吗?”
1.受到伤害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现在和未来你都是非常安全的,请相信从现在开始,没有人会再次伤害你了。
既然如此,如果你也遇到了校园暴力事件,内心的创伤一直没有抚平,该怎么处理呢?
请明确牢记以下几点。
4.不要永远把自己定位在受害者的角色上,无论你在过去的事件当中受到了怎样的伤害。事情已经过去了,请把受害者的标签撕掉吧。只要你不把思想停留在过去,过去就可以不再继续影响你。过去不能改写,但你还拥有现在和未来,你可以努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你开始学会把焦点集中在现在和未来。
3.2 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实用 体育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最核心要素,也是组织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基于不同国家确立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倾向性,各国在课程内容方面的设立也各具特色,但总体上反映出更加注重实际,确立的体育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高度关联。
5.过去你受到的只是一次伤害,但如果你每天不断重复回忆,那么现在你就会受到一万点伤害。而这样的伤害并不来自他人,而是来自你自己。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得到治愈,请学会放过自己。
罗马的风光虽然并没有人传说的那么美,但由于我早有心理准备,所以并不感觉过分的失望。生命中比预想要糟糕的事随处可见。在这样古老而繁华的大城市中,人又怎么能只有一种感觉呢?
(图/张翀)
标签:受害者论文; 事件论文; 的人论文; 体育论文; 施暴者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生理心理学论文; 《意林(原创版)》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