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知觉论文-罗倩

角色知觉论文-罗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角色知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角色知觉,四性,领导活动,公文,决策过程,组织地位,自我形象,不等于,超常性,工作职责

角色知觉论文文献综述

罗倩[1](2019)在《浅析秘书角色知觉之“四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角色知觉是指人们自己所处的特定的社会与组织地位的知觉。任何人都是以一定的角色存在于社会的。一名秘书能够完整而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知觉,不仅利于工作职责的履行,而且利于自我形象的塑造。秘书角色认知具有双重性。秘书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的基本角色是“配角(本文来源于《郴州日报》期刊2019-07-02)

周如意,龙立荣[2](2018)在《人格特质、文化价值观与自我牺牲型领导的关系:角色知觉和环境不确定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自我牺牲型领导成为学者们日益关注的一类领导风格。然而目前已有研究集中于考察该领导风格对员工的影响效果,针对其前因的探讨却极为不足。为弥补该缺陷,本文从人格特质及文化价值观两个视角,对其前因进了考察。基于76名领导者及329名员工的有效配对数据,运用层次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1)领导者的宜人性、尽责性人格以及集体主义、长期导向文化价值观对自我牺牲型领导有显着正向预测效果;(2)领导者的自我牺牲角色知觉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3)环境不确定性在自我牺牲角色知觉与自我牺牲型领导之间起调节作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自我牺牲角色知觉与自我牺牲型领导的正向关系显着,反之,则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预测》期刊2018年06期)

朱晓霞[3](2018)在《性别角色类型与压力知觉、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群体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压力水平各有独特之处。为进一步明确其性别角色类型、压力知觉、应对方式叁者间的关系,本研究随机抽取660名北京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问卷》、《压力知觉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被试的压力现状进行调查。在分析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压力知觉以及应对方式叁者现状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果:1.从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总体情况来看,双性化、未分化、单性化的分布比例较为接近;且在男性特质得分上,男性高于女性;在女性特质得分上,女性高于男性。2.就压力知觉来看,大学生在紧张感维度上,存在极其显着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在失控感维度上,也存在极其显着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且双性化的压力知觉水平最低,其次为: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3.就应对方式来看,大学生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存在极其显着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在消极应对方式上存在非常显着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且男性化群体最倾向使用积极方式应对压力,其次为双性化、女性化、未分化;未分化群体最倾向使用消极方式应对压力,其次为女性化、男性化、双性化。4.失控感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着负相关;紧张感、失控感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着正相关。失控感对积极应对方式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解释量为3%;紧张感、失控感均对消极应对方式有显着预测作用,共同解释了消极应对方式的19%。5.通过四个群体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积极应对层面,双性化群体和未分化群体比单性化群体更易受其压力知觉的影响;在消极应对层面,女性化群体和未分化群体比双性化群体和男性化群体更易受其压力知觉的影响。6.压力知觉在双性化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具有显着的完全中介作用,即:双性化群体选择积极应对方式是通过其压力知觉实现的;压力知觉在未分化和积极应对方式之间具有显着的部分中介效应,未分化对积极应对方式仍具有直接影响;压力知觉在未分化群体与消极应对方式间具有显着的完全中介作用,即:未分化群体选择消极应对方式是通过其压力知觉实现的。(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期刊2018-06-06)

曹霞,瞿皎姣[4](2016)在《国企员工组织政治知觉对角色内绩效的影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政治氛围浓厚的中国国有企业中,组织政治知觉如何影响员工的角色内绩效是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1224份国企员工的问卷分析,探讨了组织政治知觉对角色内绩效的影响,并检验了自我监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不同维度的组织政治知觉对角色内绩效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存在着差异,一般性政治行为知觉和政治性薪酬和晋升政策知觉显着负向影响角色内绩效,而保持沉默静待好处知觉则显着正向影响角色内绩效;自我监控显着降低了一般政治性行为知觉对角色内绩效的消极影响、增强了保持沉默静待好处知觉对角色内绩效积极影响和政治性薪酬和晋升政策对角色内绩效的消极影响。结果表明:组织政治知觉的不同维度对角色内绩效的作用机制和影响逻辑存在差异,建议国企管理者能本着双元、平衡的视角来看待组织政治,以积极提升国企员工的角色内绩效。(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16年04期)

瞿皎姣,曹霞[5](2015)在《角色内还是角色外? 国企员工组织政治知觉下的绩效抉择——基于中国“官僚政治—人情社会”机制内洽的情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中国"官僚文化—人情社会"的内洽情境,结合AMO模型,通过1224份国企员工问卷,利用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从维度层次上探讨了自我监控和工作自主性的交互效应如何影响员工知觉组织政治时的角色内、外绩效行为抉择。研究发现,对于高自我监控者而言,如果具有高工作自主性,POP与角色内绩效、助人行为、参与组织活动、参与公益活动之间的关系都会得到改变,证实自我监控和工作自主性的交互调节效应。研究结论对POP和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及国企管理实践变革具有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评论》期刊2015年00期)

庄唯[6](2015)在《试论动画角色运动与知觉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部动画片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角色的演绎是否到位,动画角色需要展现出个性的招牌动作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动画工作者不仅需要了解角色的运动特征,还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以知觉感受把握角色运动的规律,再通过寻找众多优秀动画片中角色运动的共性,塑造全新的动画角色。(本文来源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焦凌佳[7](2013)在《整体公平感对员工建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竞争和创新的加快,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快速变化,组织必须通过变革以适应变化。组织日益意识到它们必须通过扩大知识基础而不是通过仅仅依靠规模效应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它们变得更为依赖基层员工作为建设性建议和想法的源泉,以使组织获得成功。因此,员工建言行为的研究愈来愈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研究如何在组织中促进员工建言行为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至今为止,学术界以往的相关研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弊端。整体公平感是员工判断自己行为结果最主要的,也最易被员工观察到的情境氛围和体验,整体公平感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回报动机,也可以减少组织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本研究认为整体公平感是促进员工建言的重要因素,然而以往数量有限的关于组织公平与员工建言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有的研究只是研究了某个具体维度的公平对员工建言的影响,而目前不少学者已经认识到:驱动员工行为的动力是对公平的整体体验,仅仅关注不同类型的公平并不符合员工对公平事件的真实认知、态度及反应规律,也不能够完整正确的反映出个体如何形成及使用公平判断的过程,与具体的公平维度相比,整体公平感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出人们对工作场所中公平的体验;第二,现有的研究对公平的影响机制的分析不尽完善,未引入中介变量以揭开公平对员工建言影响的“黑箱”,且大多数文献都是以社会交换理论作为主导理论来分析影响机制的,然而,公平对建言行为的影响并非仅仅通过这一条途径,组织公平领域较为前沿的理论——公平启发理论及其拓展理论需要被引入以揭示公平影响建言行为的另一个机制;第叁,现有的很多研究忽视了不同类型的信任在公平与结果变量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仍然不清楚究竟何种类型的信任与公平有联系,不同类型的信任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建言的影响有何不同,以及何种类型的信任中介了整体公平感对员工建言的影响等;第四,较少有研究探索了公平、信任等社会交换变量与建言行为之间的边界问题,学者认为:探索员工态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如果没有包括员工对自身角色的知觉,则将会导致模型的不具体不完善,Van Dyne(2008)也建议未来研究应当考虑角色宽度知觉如何调节信任等社会交换变量与员工建言的关系。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整合了组织公平的前沿理论与员工建言行为的相关理论,通过综合采用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平启发理论及其拓展理论,力图较为全面的揭示整体公平感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过去仅仅依靠社会交换理论作为主导框架的研究;此外,本研究探索了不同类型的信任可能会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建言的影响有何不同,何种类型的信任中介了整体公平感与员工建言的关系;最后,本文还探讨了角色宽度知觉在员工对上司的信任与员工建言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在充分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互相支撑,系统考察了有关问题,并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以数理统计和回归模型为工具,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整体公平感与促进性建言以及抑制性建言均显着正相关。(2)对于促进性建言而言,员工对上司的情感信任与促进性建言显着正相关,而员工对上司的认知信任与促进性建言之间的关系则不显着;对于抑制性建言而言,员工对上司的情感信任与抑制性建言显着正相关,而员工对上司的认知信任则与员工的抑制性建言负相关。(3)整体公平感与员工对上司的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都显着正向关。(4)就促进性建言来说,员工对上司的情感信任在整体公平感与促进性建言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而员工对上司的认知信任则在整体公平感与促进性建言的关系中不起中介作用;就抑制性建言来说,员工对上司情感信任在整体公平感与员工抑制性建言行为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而员工对上司的认知信任则在整体公平感与员工抑制性建言行为的关系中也不起中介作用。(5)角色宽度知觉在员工对上司的情感信任与促进性建言及抑制性建言之间均起正向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3-10-01)

庞胜勇[8](2012)在《图形基本形态元素在动画角色造型中的视知觉含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图形基本形态元素的视觉意象中寻找动画角色的个性含义,无疑是从源头上发掘和建构意象传达的可能性。在如此基础的平台上,图形基本形态元素便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向,拥有了更丰富的外延空间,同时在形式和风格上也就隐含了根本变革的可能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对基本形态感知的敏锐性,对把握动画角色设计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中)》期刊2012年07期)

邓欢,马静,纪婷婷,江琦[9](2012)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歧视知觉关系:角色认同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歧视知觉问卷、社会支持问卷、角色认同问卷,对386名流动儿童进行施测,考察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作用,并探讨角色认同对它们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角色认同不同的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对其歧视知觉的作用有一定差异。偏于认同自己是城市人和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儿童,社会支持对其歧视知觉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而认为自己是农村人的儿童,社会支持对其歧视知觉的预测作用不显着。结论:角色认同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歧视知觉中起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边江焕[10](2011)在《小学教师角色知觉、工作满意度及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社会对于教师角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教师角色知觉会通过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而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积极的教师角色知觉会促进教师对学校教育目标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认同与高度参与;反之,消极的教师职业角色知觉会导致教师对学校教育目标与教学工作的认同与参与度低,进而导致工作上的疏离与工作倦怠。因此,通过提升教师的角色知觉水平,有利于为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促进教师的工作投入提供有益借鉴。在我国,小学教师承担者最重大、最庞大的基础教育部分,小学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对我小学教师角色知觉、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投入的研究,开拓教师研究的新领域,提升教师研究的水平,促进教师更好地认识自身的职业、产生良好的职业期望、积极的身份认同,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在上述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为教师研究在微观领域的深入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使用《教师角色知觉量表》、《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和《教师工作投入量表》对415名小学教师施测,并探讨了小学教师角色知觉现状、工作满意度现状、工作投入现状,小学教师角色知觉、工作满意度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小学教师在教学知觉方面不存在差异,在行政知觉、研发知觉、职务知觉、师生互动知觉和教师角色知觉总分方面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女性小学教师在这些方面上均高于男性教师小学教师。(2)男女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发展与升迁、报酬、校长管理和工作满意度总分方面不存在差异,但是在工作环境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女性小学教师对于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高于男性小学教师。(3)不同服务年限的小学教师在活力、奉献和教师工作投入总分上呈现显着差异,表现在:服务年限五年以下的小学教师的对工作投入的活力方面最高。(4)总的教师角色知觉和工作满意度呈现极其显着正相关,总的教师角色知觉和工作投入呈现显着正相关,总的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投入呈现极其显着正相关。(5)教师角色知觉和工作满意度对于教师工作投入有很强的预测作用。(6)教师工作满意度在教师角色知觉和工作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1-06-01)

角色知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自我牺牲型领导成为学者们日益关注的一类领导风格。然而目前已有研究集中于考察该领导风格对员工的影响效果,针对其前因的探讨却极为不足。为弥补该缺陷,本文从人格特质及文化价值观两个视角,对其前因进了考察。基于76名领导者及329名员工的有效配对数据,运用层次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1)领导者的宜人性、尽责性人格以及集体主义、长期导向文化价值观对自我牺牲型领导有显着正向预测效果;(2)领导者的自我牺牲角色知觉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3)环境不确定性在自我牺牲角色知觉与自我牺牲型领导之间起调节作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自我牺牲角色知觉与自我牺牲型领导的正向关系显着,反之,则并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角色知觉论文参考文献

[1].罗倩.浅析秘书角色知觉之“四性”[N].郴州日报.2019

[2].周如意,龙立荣.人格特质、文化价值观与自我牺牲型领导的关系:角色知觉和环境不确定性的作用[J].预测.2018

[3].朱晓霞.性别角色类型与压力知觉、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8

[4].曹霞,瞿皎姣.国企员工组织政治知觉对角色内绩效的影响探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6

[5].瞿皎姣,曹霞.角色内还是角色外?国企员工组织政治知觉下的绩效抉择——基于中国“官僚政治—人情社会”机制内洽的情境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评论.2015

[6].庄唯.试论动画角色运动与知觉的关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7].焦凌佳.整体公平感对员工建言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3

[8].庞胜勇.图形基本形态元素在动画角色造型中的视知觉含义[J].美与时代(中).2012

[9].邓欢,马静,纪婷婷,江琦.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歧视知觉关系:角色认同的调节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

[10].边江焕.小学教师角色知觉、工作满意度及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标签:;  ;  ;  ;  ;  ;  ;  ;  ;  ;  

角色知觉论文-罗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