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物质输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质,明度,动力,数值,陆架,河口,稀土元素。
物质输运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英,赵森,张春秋[1](2019)在《不同重力环境下骨陷窝-骨小管内物质输运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长期太空飞行,可导致宇航员失重性骨质疏松。通过模拟研究不同重力环境下骨单位内骨陷窝-骨小管系统(LCS)中营养物质(粒子)的输运情况,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宇航员太空中发生不可逆骨质疏松的深层次原因。方法应用有限元软件COMSOL建立长骨骨干密质骨骨单位含二级孔隙结构(哈弗氏管,骨陷窝-骨小管系统)的叁维轴对称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并应用其粒子追踪功能,模拟研究在微重力(0g)、地球重力(1g)及高G(2~8g)环境下,骨细胞代谢所需营养物质在LCS内随组织液流动的输运情况。考虑骨单位中微动脉的脉动压力并通过施加频率为0.5 Hz的循环压缩载荷模拟人体运动对骨产生的生理载荷。加载初始时刻,在哈弗氏管与LCS连接处释放一定数量的粒子,通过追踪粒子在LCS内输运所能达到的到位置及相应的浓度分析人体运动时重力场对营养物质输运的影响规律。结果由模拟结果可知,加载一段时间后,微重力环境下LCS内粒子的输运速度较慢,且粒子运动过程中始终为横向运动;组织液中粒子输运速度随重力加速度值增大呈线性增加,g值越大,粒子达到各位置陷窝所需时间越短且浓度越大,此时粒子的运动方向兼有横向和纵向。结论由上述结果可知,LCS内物质(粒子)的输运显着依赖于所处的重力场环境,微重力环境下(0g),若骨细胞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长期供应不足,势必导致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失衡甚至凋亡,从而引起破骨细胞活跃造成大量骨丢失。该研究有望从生物力学方面解释微重力下组织液输运减少是导致航天员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张连杰,赵博,王鹏,张盼[2](2019)在《大连湾海域沉积动力环境与物质输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连湾内部及外侧海域采集的46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研究了大连湾现代沉积动力环境、沉积物运移、搬运方式及营力的空间差异,探讨了大连湾内外沉积物运移交换及其影响机制。大连湾内物质来源较少,湾外基岩海岸的侵蚀碎屑、外海潮流携带悬浮沙是本区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岬角沿岸、叁山岛周边海域长期波浪辐聚,形成高能扰动环境;叁山岛外侧水道为强潮流冲刷环境,涨、落潮流流速上的差异导致双跃移组分;大连湾内潮流波浪较弱,沉积物以悬移组分为主。湾口近岸以波浪破碎形成的沿岸流为主要搬运营力,沉积物自老窝咀、棒棰岛沿岸向大连湾内输运;湾口的中北部物质的交换以潮流为主要搬运营力,向北运移进入大连湾北部。大连湾虽然内外物质的交换较弱,但却具有对来自北黄海物质的"捕获"作用,对于研究古黄海暖流的形成演化指示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9年06期)
李芒芒[3](2019)在《PEDOT交流电沉积制备及其物质输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是近代流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讨论流体流动与物理、化学等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电化学沉积过程中,反应物质首先要从电解质溶液中输运到电极表面,之后在电极表面发生反应,沉积在电极表面。在电解质溶液中物质的输运模型主要包括:扩散、电迁移和对流。当电化学反应的电信号是交流电时,由于电场的不均匀分布,粒子将发生极化,产生电力矩。在交流不均匀的电场中,极化的粒子将受介电泳力产生运动。基于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理论,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使用3,4乙烯二氧噻吩(EDOT)与聚(4-苯乙烯磺酸钠(NaPSS)的混合水溶液为电解液,采用交流电化学聚合沉积的方法,在Pt微电极间通过调整聚合过程中的电学参数(通过改变电压幅值、频率、直流偏置)等,制备出具有不同形貌结构(膜状、枝晶状、线状)的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结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1)电压幅值越高,电极上产生相应的成核位点越多。(2)电压频率影响沉积形成PEDOT:PSS形貌特征,当频率升高时,形貌从膜状变成枝晶状和线状。(3)直流偏置影响沉积过程的物质生长方向,PEDOT:PSS更倾向于在正偏压处生长。(4)电压幅值和频率会对PEDOT:PSS分子结构产生影响。电压幅值增大,频率升高,PEDOT:PSS出现表面凹凸不平、内部形成孔洞、断链等结构缺陷2、采用计时电流法、循环伏安法和交流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EDOT单体与PSS~-在聚合沉积过程中的微流体传质机理。结果表明:(1)EDOT单体的氧化电位是+0.9V,过氧化电位是+1.2V。(2)聚合沉积的过程中,扩散受限,电极反应速率受溶液中反应物质传质速率限制。(3)聚合沉积反应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1)EDOT单体和PSS~-物质吸附在电极表面。2)EDOT和PSS~-在电极表面聚合沉积,形成PEDOT:PSS。(4)电化学聚合沉积过程与物质在溶液中的传质过程在同一时间常数内,两个过程相互影响。3、并用COMSOL软件进行仿真模拟,验证输运机理的正确性。利用溶液中的物质的输运机理,来解释实验现象。结论如下:(1)在电化学聚合沉积过程中,EDOT单体氧化形成阳离子自由基。阳离子自由基会沿着电场方向产生电迁移,与其他单体发生反应,会聚合形成二聚体。二聚体继续氧化聚合,形成低聚物。(2)中性粒子如单体、二聚体和低聚物在不均匀电场中受到介电泳力的作用,集中在电极对之间的中心区域。(3)当中心区域的粒子浓度变高,当粒子足够接近,彼此间将通过聚合力形成偶极子。(4)当电压幅值越大、频率越高,介电泳力,电泳力以及分子将的聚合力将越大,聚合形成的PEDOT:PSS结构则更加紧密。4、使用3,4乙烯二氧噻吩(EDOT)与聚(4-苯乙烯磺酸钠(NaPSS)的混合水溶液为电解液,采用交流电沉积法在Pt微电极对之间制备沉积形成薄膜、线、枝晶等不同形貌结构的有机半导体(OS)沟道层。以NaCl电解质作为栅介质,Ag/AgCl电极作为栅极,一对Pt微电极中一个为源极,另一个为漏极,制备形成有机电化学晶体管(OECT)。对器件性能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对不同形貌结构的PEDOT:PSS沟道层的OECTs器件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膜状沟道层器件的性能最好。(2)使用石墨烯量子进行掺杂,探究掺杂石墨烯量子点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解液GQDs的质量浓度为2μg?L时,制备的OECTs的性能最好。(3)对交流电化学聚合沉积制备膜状有机半导体沟道层的OECTs进行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微电极尺寸一样,采用相同的电学参数,这种方法拥有良好的重复性。(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忠辉[4](2019)在《海平面上升对珠江河口盐水入侵和物质输运影响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珠江叁角洲的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第四大湾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珠江河口环境正面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严峻挑战。开展珠江河口盐水入侵和物质输运对海平面上升响应的研究,对保证粤港澳大湾区能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建立了基于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 Code)模型的珠江河口河网—河口—近海一体化的叁维水动力数值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模拟珠江河口盐水入侵和物质输运过程对不同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响应。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主要有:1)模型网格细致刻画了珠江河网区域并同时延伸到了陆架邻近海域;2)将海平面上升对盐水入侵的影响进行量化与规律统计分析;3)采用保守性示踪物量化分析海平面上升对物质输运的影响。由于大湾区中心城市主要位于东四口门和伶仃洋周边地区,故本文重点分析东四口门和伶仃洋区域。本文以2007年为基准,模拟了珠江河口的盐水入侵和物质输运过程对海平面上升幅度分别为30、50、100和150 cm的不同响应。结果表明海平面上升对珠江河口的盐水入侵有显着的强化作用。当海平面上升100 cm时,珠江河口东四口门的盐水入侵长度最大将增加21.371 km。研究还发现海平面上升幅度与各支流枯季的盐水入侵长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这可为未来建设自来水厂等工程的选址提供依据。在洪季时,海平面上升会使珠江河口陆源物质输运受阻,伶仃洋区域是水龄增长最显着的区域;而在枯季会同时出现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水龄增大或减小的区域。但海平面上升幅度越大,水龄的变化幅度也越大。此外,研究还发现海平面上升会增强珠江河口的水体层化。本文还验证了“以淡压咸”方案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有效性。通过研究在海平面上升100 cm的情况下珠江河口枯季盐水入侵对不同的径流量的响应,发现“以淡压咸”方案具有较显着的效果。通过增大径流量,各自来水厂盐度超标的问题有显着改善,当径流量阈值达到3600 m~3/s时,河口上游的石溪水厂和沙湾水厂在枯季几乎不出现盐度超标的情况。各支流枯季的盐水入侵长度均随径流量阈值的增大而减小,且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利用该线性回归关系与珠江流域水利工程项目所能负载的径流量阈值相结合,可以为未来建设自来水厂等工程提供选址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7)
石勇,高建华,刘强,艾乔,盛辉[5](2019)在《陆架环流作用下的北黄海中北部细颗粒物质输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泥质沉积是流域、古气候及海平面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对该粒级物质的系统研究,是获取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为此,采集北黄海中北部表层沉积物80件,经室内筛分处理,并对细颗粒组分(<63μm)进行了稀土元素(REE)测试。结果显示REE的含量及分布模式在长山列岛东西两侧差异显着:东侧物质明显富集REE,尤其轻稀土元素(LREE),Eu元素则明显缺失,指示了受鸭绿江的显着控制;长山列岛以西,REE除含量降低外,分布模式也变平缓。造影剂马根维显(Gd-DTPA)在磁共振成像(MRI)中的大量使用,可能是造成Gd明显富集的主要原因。此外,辽南沿岸物质的来源及分布与以往认识存在差异,以往认为辽南沿岸泥质沉积为鸭绿江为主的辽东半岛河流的远端泥沉积,而本文的研究发现:辽东半岛东侧长山列岛至大连湾外海域以黄河来源物质为主,鸭绿江物质对北黄海西部泥质区的贡献在西侧大于东侧,其中陆架环流对物质输运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兴民,乔璐璐,万修全,仲毅,马伟伟[6](2019)在《黄河入海物质输运通道》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水体浊度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反映了悬浮物质的分布、输运及其季节特征。本文利用2012—2016年渤黄海8个航次现场观测的水体温度、浊度数据,并结合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风场数据、ROMS(RegionalOceanModelSystem)海流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渤海海域水体浊度季节分布特征。水体浊度的大小与风速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冬季,黄河口及附近海域的浊度值最高,离岸31km到56km处浊度值从180NTU迅速下降至54.3NTU,而其他季节的浊度较低;渤海全年20m以深海域再悬浮较弱,以水平扩展为主。进而甄别了黄河口附近高浊度水体向渤黄海输运的两条路径,分别为:冬夏季均存在的沿渤中浅滩西侧通道向渤海北部扩展和冬季存在的沿莱州湾湾口向渤海海峡南部及北黄海输运,该两条路径主要由环流场控制。(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1期)
张锡奇,闻利平,江雷[7](2019)在《低维限域结构中水与物质的输运》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维限域结构中水与物质的输运研究,对于解决界面化学和流体力学中的遗留问题十分关键.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手段研究低维限域结构中水与物质的输运,并将其应用于物质输运、纳米限域化学反应、纳米材料制备等领域.本文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总结一维和二维纳米通道的水与物质输运,介绍了本研究组提出的"量子限域超流体"概念,并用于解释纳米通道中超快物质的输运现象;在此基础上概述了一维纳米通道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水浸润性,以及外部环境(如温度和电压)对限域结构中水浸润性的调控,同时阐述了低维限域结构中的液体输运;对二维纳米通道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液体浸润性以及液体输运进行了综述;讨论了纳米通道限域结构在物质输运、纳米限域化学反应和纳米材料制备等领域的应用;对低维限域结构中水与物质输运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裴文兵,杨家敏,颜君,邹士阳,黄秀光[8](2018)在《高温高压高密度物质的压缩性质、不透明度和输运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高压高密度物质状态是天体演化和核武器动作过程等必然经历的极端状态。高温高压高密度物质的压缩性质、不透明度和输运性质研究是理解高能量密度物理现象和动力学演化规律的基础,对国家重大应用研究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高温高压高密度物质状态具有强耦合、强非线性和多时空尺度等特征,亟待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创新。为解决上述问题,本项目将依托神光系列激光装置,将高温高压高密度物质性质研究分解为两个关键科学问题:(1)高温高压高密度条件下中低Z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形态的表征;(2)含高温高密度环境效应的复杂离子结构物理建模,采取"理论与实验结合、基础与应用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基于理论研究对实验的需求,发展新的实验方法与诊断技术,实验上将突破4项关键技术问题,同时通过设计针对性的物理实验,获得精密的实验结果,改进、发展并检验相关理论和物理模型,提升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移到应用研究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基础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程瑶[9](2018)在《干—支流相互作用下叁峡水库典型支流物质输运及水华生消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是连接长江上游及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枢纽,战略地位重要、生态作用关键,是维系和调控长江流域生态健康的主要环节。由于受到水坝拦蓄调节、高强度流域开发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迭加影响,叁峡水库是一个新生的巨型“人工湖泊”生态系统,其水生态演化主要过程尚不稳定,富营养化等生态问题尚未全部显现,表现出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敏感性。本研究通过野外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叁峡水库支流库湾水环境演化研究,探索解决两个技术问题,一是考虑到大坝调蓄水位波动引起的干-支流水团交换与海洋潮汐过程的相似性,针对叁峡支流库湾的干-支流水体交换以密度流(斜压流)驱动为主的水动力特征,应用海洋环境研究与预报模式(Marine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MERF),构建了干-支流相互作用水动力学模型,并采用经验正交函数来识别支流库湾震荡流场的水库不同调度期物质输运问题;二是聚焦库湾浮游植物的关键营养驱动机制,结合库区精细观测成果,建立叁峡水库水质模型,以有效反演叁峡水库支流库湾藻类生消变化高度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动力学特征。针对传统的局部敏感性分析仅着眼于参数不确定性对点的影响,并且忽视了参数间相互作用的问题,采用Sobol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解析水质模型不同参数取值变化对模型输出的定量影响,进行水质模型的参数率定和调整。研究首先基于支流库湾多断面,多层位的精细观测,结合稳定同位素水团物理过程示踪,精细测量了叁峡水库干支流相互作用下朱衣河库湾水团交换过程和流场流态,刻画了支流富营养化发生的水文物理机制,阐述了叁峡水库蓄水后支流库湾水文情势转变情况。其次采用MERF模型研究了朱衣河支流库湾的水动力特征,并为水体交换和物质输运研究提供了动力场。结算结果表明,支流库湾流场存在明显的震荡特征,而且时空变化显着,针对支流库湾这一特性,本文采用经验正交函数的分析方法,提取了水库不同调度运行期下的支流库湾特征流场,识别了库湾流场的水库不同调度期物质输运特性;采用数值诊断的方法,定量解析了不同动力因素对库湾流场的影响,斜压(密度流)对支流流场的平均改变为6.2 cm/s,是支流水动力过程的首要控制因素,并首次指出了在支流库湾中第二动力特性会交替呈现河流或湖泊的特征。通过模型计算结果与同位素示踪相互比对印证,查明了斜压过程作用下支流库湾中水体的来源和组成这一关键问题,结果表明长江水团在支流库湾占90%以上,是支流库湾中水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干-支流相互作用的斜压过程,使得干-支流交汇处水交换量在100~500 m3/s,并且表现出蓄水期和枯水运行期的水交换量大于泄水期和汛期这一特征,支流库湾的水体滞留时间为3~5天,远低于世界上同等深度的湖泊。此外,密度流的作用下,支流库湾的热收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干流的平流热通量对库湾热含量的贡献率为87%,成为了库湾热收支的主控因素,太阳辐射和支流天然入流都成为热收支的次要因素,这与深大湖泊形成了明显的区别。最后,建立了叁峡水库水质模型。采用Sobol全局敏感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模型输出的总效应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与MERF模型进行单项耦合,分析了朱衣河支流库湾的浮游植物、富营养化过程、及磷的输运与循环过程。结果表明:支流库湾浮游植物的分布具有的时空变化的特点,在汛前消落期主要集中在库湾上游且叶绿素a浓度较高,在汛期集中在库湾中、下游,而且叶绿素a浓度所有降低,在汛后蓄水期又再次在库湾上游聚集。高浓度叶绿素a的出现总是集中在0~3 cm/s这个特定的流速范围内,但是叶绿素a出现的区域并不是固定在支流库湾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是在上游、中游间移动。在水华敏感期内,由死亡的藻类产生有机碎屑引起磷的再生产利用率约为34%,成为了维持藻类生长所需营养盐的重要一环。在汛前消落期,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的可溶性磷(DIP)主要来源于长江水团表层倒灌,平均输送通量为332 kg/d,而在汛期和汛后蓄水期,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的DIP主要是来源长江水团沿底层进入到库湾上游后再流出,此时的平均输送通量分别为169 kg/d和193 kg/d。全年支流汇入库湾的DIP和以浮游植物为代表的有机磷(OP)分别为1.491t和0.069t,长江灌入到库湾DIP和OP分别为479722t和14.149 t,库湾流入长江的DIP和OP分别为469.2t和26.894t。(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5-01)
黄毅[10](2018)在《基于微反应器内光催化还原CO_2过程物质输运与转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CO_2)技术是可以同时解决温室效应和缓解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由于光微流反应器较常规反应器具有结构简单、比表面积高、光分布均匀、反应时间精确可控等优点,因此将光微流体技术应用到光催化还原CO_2方向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现有的实验技术手段难以对微反应器内部物质的流动、传递和反应过程进行实时追踪观察以研究和揭示其一般规律。所以本文首先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并通过FLUENT软件自定义组分输运方程和光催化化学反应速率,对平板微反应器内的光催化还原气相CO_2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再结合可以强化传质的倒置凸台微反应器,同样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反应器结构改变对光催化传质过程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其次,由于两相流的存在可以对微反应器内的物质输运起到强化作用,所以制作了底面负载微纳催化层结构的微反应器,并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微反应器内不同两相流状态对光催化转化CO_2过程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分别运用Langmuir-Hinshelwood(L-H)模型和自定义的动力学传质模型对平板微反应器内光催化还原气相CO_2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动力学传质模型与实验结果更为相符,说明在微反应器内光催化转化CO_2的过程中,反应物质传递对反应速率的大小起到主导作用。此外,随着反应物入口流量的增大,相应的产物产量先增大后减小,当CO_2入口流量为2 mL/min时,模拟所得产物CH_3OH、C_2H_5OH的量均到达最大,分别为25.66μmol/g-cat?h和40.49μmol/g-cat?h,此时CO_2的转化率达到最高。同时建立了与雷诺数相关的传质特性关联式。(2)运用动力学传质模型对倒置凸台微反应器内光催化还原气相CO_2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凸台的存在起到了强化传递反应物质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了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入口流量的增大,产物产量先增大后减小,当CO_2入口流量为3.5 mL/min时,模拟所得产物C_2H_5OH的量到达最大为100.34μmol/g-cat?h,此时CO_2的转化率达到最高。同时建立了传质特性关联式。(3)对底面负载微纳催化层结构的微反应器开展两相流光催化还原CO_2实验。发现相比于纯液相工况,当反应物为气液两相状态时,光催化反应效率更高。当液相入口流量固定时,随着气相入口流量的增加,产物CH_3OH产量相应提高;而当固定气相入口流量时,随着液相入口流量的增大,相应的产物CH_3OH产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气相流量为70μL/min、液相流量为1 mL/min时,产物CH_3OH产量达到最大,为262.22μmol/g-cat?h。(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物质输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大连湾内部及外侧海域采集的46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研究了大连湾现代沉积动力环境、沉积物运移、搬运方式及营力的空间差异,探讨了大连湾内外沉积物运移交换及其影响机制。大连湾内物质来源较少,湾外基岩海岸的侵蚀碎屑、外海潮流携带悬浮沙是本区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岬角沿岸、叁山岛周边海域长期波浪辐聚,形成高能扰动环境;叁山岛外侧水道为强潮流冲刷环境,涨、落潮流流速上的差异导致双跃移组分;大连湾内潮流波浪较弱,沉积物以悬移组分为主。湾口近岸以波浪破碎形成的沿岸流为主要搬运营力,沉积物自老窝咀、棒棰岛沿岸向大连湾内输运;湾口的中北部物质的交换以潮流为主要搬运营力,向北运移进入大连湾北部。大连湾虽然内外物质的交换较弱,但却具有对来自北黄海物质的"捕获"作用,对于研究古黄海暖流的形成演化指示了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质输运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海英,赵森,张春秋.不同重力环境下骨陷窝-骨小管内物质输运规律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19
[2].张连杰,赵博,王鹏,张盼.大连湾海域沉积动力环境与物质输运[J].海洋地质前沿.2019
[3].李芒芒.PEDOT交流电沉积制备及其物质输运机理[D].太原理工大学.2019
[4].刘忠辉.海平面上升对珠江河口盐水入侵和物质输运影响的数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5].石勇,高建华,刘强,艾乔,盛辉.陆架环流作用下的北黄海中北部细颗粒物质输运[J].海洋学报.2019
[6].刘兴民,乔璐璐,万修全,仲毅,马伟伟.黄河入海物质输运通道[J].海洋与湖沼.2019
[7].张锡奇,闻利平,江雷.低维限域结构中水与物质的输运[J].物理学报.2019
[8].裴文兵,杨家敏,颜君,邹士阳,黄秀光.高温高压高密度物质的压缩性质、不透明度和输运系数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18
[9].程瑶.干—支流相互作用下叁峡水库典型支流物质输运及水华生消过程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8
[10].黄毅.基于微反应器内光催化还原CO_2过程物质输运与转化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