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运动论文-李务伦

构造运动论文-李务伦

导读:本文包含了构造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球构造动力,引力,热力学定律,角动量守恒

构造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李务伦[1](2019)在《大地构造运动的动力理论系统架构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形态由万有引力和自转塑造,其内部具有等压力面,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物质的密度差异使浮力和密度压力差产生。地球形成过程中,内部热能的差异,在万有引力约束下,遵守热力学定律形成环流,产生分异、俯冲、增生及核幔陆。地球周期性地穿越银道面,地外引力周期性地作用于地球,在角动量守恒约束下,周期性地改变地球形态,影响环流及陆壳构造,可形成引力、离心力、热力学运动和角动量守恒的地球动力系统架构。从地球动力系统的建立出发,详细介绍了大地构造运动的动力理论系统架构及应用。(本文来源于《山西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赵旭坤,张俊,雷前坤,范成成[2](2019)在《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形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环渤海区域划分为5个次级块体,利用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分析2009~2014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对地观测速度场数据,得到相对于欧亚板块0.5°×0.5°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场。分析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空间变化发现,环渤海区域整体上呈现0.25×10~(-9)/a的NW-SE 111.3°的双向趋势性扩张运动,太行块体、山西块体分别呈NW-SE 116.3°、NW-SE 130°的微弱扩张运动,胶辽块体、冀鲁块体和阴山-燕山块体分别存在NW-SE 144.3°、NE-SW 39.5°和NW-SE 155.6°的微弱压缩运动,其中太行块体的扩张运动量级相对于其他次级块体较大。尽管环渤海区域内部各次级块体的形变在空间上存在以上差异,但整体上环渤海区域主压应变轴方向基本为NEE-SWW,主张应变轴方向为NNW-SSE,且主压应变轴走向为NE 47.70°~89.74°,与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变轴优势方向大体一致,表明环渤海区域现今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11期)

何敏,朱伟林,吴哲,钟广法,任建业[3](2019)在《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油气成藏》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描述了珠江口盆地新近纪断裂活动、主要不整合面、差异构造沉降、古地貌与沉积响应等变形特征,结合油气分布特征和成藏特点,明确定义新构造运动为南海扩张停止之后13.8 Ma以来发生的构造活动,共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其中上新世(5.33 Ma)是构造活动最强烈的时期。研究发现,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以东沙地区的再次隆升为最明显特征,伴随早期断裂继承性发育与坳陷区异常快速沉降,并影响海底古地貌和沉积充填;新构造运动不仅影响了油气成藏体系的各地质要素,而且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宏观格局,导致珠一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时间具有从东往西逐渐变晚的特点;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阶段是大多数地区油气成藏的关键时刻,番禺4洼、恩平凹陷、白云凹陷东北部等新构造运动活跃区为浅层油气勘探最有利地区,而西江主洼、陆丰凹陷、白云凹陷西南部等新构造运动较弱区则是古近系深层油气勘探最有利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19年05期)

李军生,张晓磊,汤文芝[4](2019)在《欧加登盆地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传递式油气运移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欧加登盆地为东非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巨大,但该盆地油气运移模式的研究尚属空白,影响盆地高效勘探开发。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应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分析盆地多期次构造演化过程,明确盆地断裂特征;采用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主要烃源岩及气源,首次建立欧加登盆地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传递式油气运移模式:互不连通的3期断裂提供油气运移的垂向通道,渗透性好的地层提供油气横向运移通道,断裂与渗透性地层相互配置,为油气的运移创造条件,逐步从古生代运移至中生代,由深至浅在不同层系储层内聚集成藏,形成现今欧加登盆地纵向上多层系油气分布的格局。该项研究可有效指导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9年05期)

孔凡全,郑立龙,石海涛,黄诚[5](2019)在《云南东川盆地发育阶段及其与区域构造运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川盆地是小江断裂带中段新生代发育的一系列盆地之一,根据其发育阶段可分为上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全新世3个阶段,根据其发育持续性显示东川盆地为继承性盆地。本文结合前人资料综合分析了东川盆地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制,认为:东川盆地在上新世-早更新世为拗陷盆地;在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为半地堑断陷盆地;在晚更新世-全新世盆地规模缩小,也可称为收缩型断陷盆地;东川盆地形成与区域运动密切相关,受小江断裂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津宁,周建生,肖敦清,韩国猛,赵敏[6](2019)在《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港北、乌马营和歧北等古潜山内幕与上古生界煤系有关的原生气藏勘探取得重大发现,揭示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为了深入认识该坳陷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控制作用,采用构造解析、埋藏—热史分析、岩心薄片观察以及盆地生烃模拟等手段,综合分析了中生代构造体制与演化、盆地迁移过程、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史,研究了中生代盆地沉降、迁移及岩浆活动对煤系烃源岩生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骅坳陷中生代发生了多期、多类型的构造运动,构造事件主要有叁迭纪克拉通抬升—沉降运动、侏罗纪差异压陷—压扭运动、白垩纪火山活动和伸展抬升运动;②盆地迁移过程为由南向北,孔店隆起为南、北迁移的重要界限;③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经历两次生烃过程,存在着早期油气藏;④沧东凹陷上古生界煤系晚侏罗世末进入有效生烃门限,歧口凹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早白垩世末进入生烃门限;⑤中生代构造运动对烃源岩一次生烃演化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中生代各时期盆地迁移事件控制烃源岩一次生烃序列、岩浆岩局部加热事件促使烃源岩中有机质加速生烃和异常成熟等两个方面。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明确了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一次生烃演化的控制作用,对华北地区中生代构造运动、原型盆地恢复、煤系生烃演化研究以及油气勘探等都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陈春峰[7](2019)在《新构造运动在南黄海盆地的表现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精细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基础上,认为上新世—第四纪是南黄海盆地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活动期,对应南黄海盆地第二个阶段的断裂活动期。垂向上,新构造运动具有早晚构造响应差异:早期南北向弱挤压背景下以张性正断层为主,晚期东西向两幕挤压背景下以逆断层和褶皱为主;平面上,新构造运动影响亦具有差异:北部坳陷活动强烈、正断层发育、逆断层少量,而南部坳陷活动较弱。新构造运动与北部坳陷烃源岩的生排烃时期吻合,断裂带是重要输导体系,也是重要的潜在成藏区。(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黄倩雯,时毓,覃康乐,刘磊,柏治安[8](2019)在《秦岭岩群(杂岩)侵入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生代构造运动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岩群(杂岩)是北秦岭构造带主要的构造岩石单元之一,对研究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秦岭岩群(杂岩)中的4个侵入体(包括片麻状变辉长岩、糜棱岩化花岗岩、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和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以探讨北秦岭古生代岩浆作用。结果表明4个样品富集LREE,亏损HREE;片麻状变辉长岩的锆石年龄集中在481~471Ma,糜棱岩化花岗岩锆石年龄具有486Ma的强峰,代表早古生代岩浆热事件;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和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年龄分别在417~384Ma之间和400~388Ma之间,代表秦岭岩群(杂岩)在晚古生代早期经历的岩浆活动事件。片麻状变辉长岩的ε_(Hf)(t)值在-5. 64~-3. 32之间,代表其原岩来自古老地壳;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和片麻状花岗岩的ε_(Hf)(t)值均为正值,分别在7. 62~11. 84和7. 50~10. 70之间变化,表明其原岩来自亏损地幔。(本文来源于《地质与勘探》期刊2019年05期)

刘飞,李有利,雷惊昊,胡秀,刘晴日[9](2019)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永昌南山北麓洪积扇对气候变化与构造运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永昌南山位于河西走廊东段,北麓受丰乐断裂控制。丰乐断裂是祁连山东北缘冲断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晚第四纪活动地表行迹西起西大河东到西营河,2期普遍发育地貌面被错断并形成明显断层陡坎。用无人机对杜家团庄、周家庄、西营河河口3个地点进行航空测量,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各阶地和洪积扇的断层陡坎剖面,并对断层上下盘面进行线性拟合,计算得到了不同位置的垂直断距。在杜家团庄洪积扇T1和东大河阶地T3砾石层顶部采集黄土样品,用光释光方法测得年龄分别为(19.30±2.45)ka和(27.40±2.47)ka,结合前人测年结果,认为永昌南山北麓普遍发育的两期地貌面年龄分别为19.3~16.3ka和29.9~27.4ka,两期地貌面均形成于气候由冷变暖的过渡阶段。利用地貌面陡坎的位错量和年代数据,得到晚更新世以来丰乐断裂在杜家团庄处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65~0.82mm/a,在周家庄处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60~0.76mm/a,在西营河河口处的垂直滑动速率为1.99~2.56mm/a。(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陈葛成,吴翔,吴先文,周硕[10](2019)在《构造运动对秭归盆地北缘下古生界页岩气保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运动对页岩气藏的保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科进展和行业需求的推动下,鄂宜页1井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成功的钻获了页岩气流,但在相距不远且具有较好(相似)页岩气发育条件的BD1钻孔(秭归盆地北缘)中却未见气显。通过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分析及实地调研,以区内构造样式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研究为基础,得出以下结论:页岩气的运移以顺层方向的扩散和渗流为主,如果页岩气层段出露或缺失,页岩气就易于顺层运移而散失;泥页岩横向渗透率一般大于垂向渗透率,侧向扩散是页岩气的基本散失通道;走滑断裂的剪切作用会加速页岩气的散失。(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9年S1期)

构造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环渤海区域划分为5个次级块体,利用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分析2009~2014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对地观测速度场数据,得到相对于欧亚板块0.5°×0.5°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场。分析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空间变化发现,环渤海区域整体上呈现0.25×10~(-9)/a的NW-SE 111.3°的双向趋势性扩张运动,太行块体、山西块体分别呈NW-SE 116.3°、NW-SE 130°的微弱扩张运动,胶辽块体、冀鲁块体和阴山-燕山块体分别存在NW-SE 144.3°、NE-SW 39.5°和NW-SE 155.6°的微弱压缩运动,其中太行块体的扩张运动量级相对于其他次级块体较大。尽管环渤海区域内部各次级块体的形变在空间上存在以上差异,但整体上环渤海区域主压应变轴方向基本为NEE-SWW,主张应变轴方向为NNW-SSE,且主压应变轴走向为NE 47.70°~89.74°,与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变轴优势方向大体一致,表明环渤海区域现今地壳运动相对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造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李务伦.大地构造运动的动力理论系统架构及应用[J].山西科技.2019

[2].赵旭坤,张俊,雷前坤,范成成.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形变特征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3].何敏,朱伟林,吴哲,钟广法,任建业.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油气成藏[J].中国海上油气.2019

[4].李军生,张晓磊,汤文芝.欧加登盆地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传递式油气运移模式[J].特种油气藏.2019

[5].孔凡全,郑立龙,石海涛,黄诚.云南东川盆地发育阶段及其与区域构造运动的关系[J].四川地质学报.2019

[6].张津宁,周建生,肖敦清,韩国猛,赵敏.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控制[J].天然气工业.2019

[7].陈春峰.新构造运动在南黄海盆地的表现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9

[8].黄倩雯,时毓,覃康乐,刘磊,柏治安.秦岭岩群(杂岩)侵入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生代构造运动的启示[J].地质与勘探.2019

[9].刘飞,李有利,雷惊昊,胡秀,刘晴日.青藏高原东北缘永昌南山北麓洪积扇对气候变化与构造运动的响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10].陈葛成,吴翔,吴先文,周硕.构造运动对秭归盆地北缘下古生界页岩气保存的影响[J].中国煤炭地质.2019

标签:;  ;  ;  ;  

构造运动论文-李务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