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番红:坚守初心使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论文

张番红:坚守初心使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论文

在推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之际,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指出,要着力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一心,着力创新办学理念,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培养更多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向性。

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根本保证

1.践行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发展方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目标,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新要求,这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统筹推进教育服务育人的发展要求,深刻揭示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要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细、落小、落实,入耳、入脑、入心,引领广大师生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切实坚持以“四个意识”领航、以“四个自信”强基、以“两个维护”铸魂,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政治道路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前进。

二、回归教育初心为前提基础

1.教育应秉持以学生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从根本上展示重塑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同时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一是要真正关心学生。教育者要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想学生之所想,关切学生内心需求,着力用生活中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激励话语表达,真正把教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深处,把党的关怀送到心窝窝里,进而转化为学生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自觉行动和精神力量。同时,努力与青年学生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努力做他们的至亲人、同龄人和引路人。二是要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人民教师要真懂、真信、真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着力于从训导式教学观念转换为实践性、体验性的引导式教学,帮助学生实现从“存在”到“自在”的更新升级,勇于同学生进行现实的、平等的交流探讨。20世纪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如果我们能想方设法使年轻人从受压抑的天性中解放出来,我们就能在他们面前自由、全面且毫无隐瞒地展现一个知识世界;如果教授得当,获取知识对于接受者与其实说是一项任务,不如说是一种乐趣。”

对于能源企业来说,加强环保工程建设对能源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能源企业环保工程质量和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必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完善对策,贯彻落实好节能、环保理念,高度重视环保工程的开展,加大环保监督和管理力度,并采用先进科学的环保技术,确保能源企业环保工程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严三实”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做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合,把道德自律和制度他律,把自我约束和外在规范做了一个辩证的统一。

三、回归教育规律为逻辑原点

2.双向互动教育规律。教育通过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我超越来体现其育人的本质特征,浓缩教育的真善美本质,体现怀疑批判思维。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遵循教育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强学科教材建设,强化实践育人,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教育鲜活起来、深入人心。同时,着力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并结合学生兴趣背景因材施教。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精辟论述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在社会历史实践进程中不断发展的人。这就是说,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促进的共同事业,从而要求教育要以鲜明的问题意识,选育回归生活本真的教学思想,着力提升教学吸引力;选用回归历史本真的教学内容,着力提升课程教育的前瞻性;选取回归社会本真的教学方法,着力提升教学的辩证批判性;选择回归情感本真的教学载体,着力提升课程教育的亲和力,旨在助力学生解决“真理向往”、“理想构建”、生活指导和情感培育等一系列困惑。

2.学生人格教育和品德养成是教育的重要着力点。“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这一点,教育就好似无根的浮萍,总是漂荡在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人的灵魂深处。《礼记·学记》记载:“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教育应以发展学生人格教育为重要任务,这也蕴含了教育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教育的使命就是充分激发受教育者主体性,平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张力关系,有效提升教育实效性,着力培养个体的生命潜能和精神倾向的悟性,使之得以充分孕育生成,旨在追寻个体的自我发展至真、至善和至美,始终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

1.在多元思潮中定向引导规律。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市场化和城市化取向的深入推进,所有制结构多元化、人们的利益选择多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来源纷繁复杂是不争的社会现实。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指出,物质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道德的堕落,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市场经济繁荣的表象也提出了质疑,引发了关于经济“爬坡”与道德“滑坡”的诸多争论。在这种情况下,要着力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引领,以凝聚社会、激发动力、指导行为,毕竟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

2.新时代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教育阶段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以情趣环境、对话情境为内涵的集体学习情境的建设,在教学过程、日常生活和利用媒介中的认知情境的建设,以人文学科和心理关怀为主的感化情境的建设等教育情境创设,助推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引导学生个人理想追求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和谐共振,促进教育改革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着力于关心和爱护青年,身处这个伟大时代积极为他们人生出彩提供机会、搭建舞台。

四、回归教育特定时空场域为重要依托

1.教育服从和服务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实践性和阶级性。新时代党和国家正致力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

接着是两条五花龙睛,翩若惊鸿,宛若游龙。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早起、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它们是否活着。但最终还是死了,我有些难过,却也大煞风景地如释重负。

五、回归教育理论彻底性为最终落脚点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经典表述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一定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可见,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须回归理论本真,着力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极富穿透力的教育内容,真正做到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和精神底色,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空调系统的选择,在工程中,考虑到建筑物的用途和性质,热湿负荷特点,温湿度调节和控制的要求,空调机房的面积和位置,初投资和运行费用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这里,人为确定某一种空调系统,直接用做设计;或某选取几种空调系统,用作方案比较(见图4)。

1.以深刻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课堂教学。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关乎人才培养举旗定向,关乎共产主义信仰薪火相传。一是要重视课堂教学。要从观念上提升对课堂教学的认识高度,改善教学内容“配方”提升课堂教学的营养水平,改进教学“工艺”和“包装”优化教学呈现方式,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增强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让课堂教学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二是要着力于以深厚的理论感阐释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期待更高质量的教育。转型期社会的焦虑心态,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更大挑战和要求。为此,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坚持育德和育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教育方式;着力将新时代教育打造成“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一桌佳肴;着力于用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领课堂教学,使学生受到理论熏陶,享受实践成果,这是检验新时代教育目的的“试金石”。

2.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开创性局面,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案例和生动素材,要讲清楚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中华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自觉引领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真正推动新时代甘肃教育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迈向新征程。

(作者系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郭裕嘉

标签:;  ;  ;  ;  ;  ;  ;  ;  ;  ;  ;  

张番红:坚守初心使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