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大鼠心内膜炎,赘生物
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王侠[1](2015)在《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在大鼠心内膜炎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 A)在大鼠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作用,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粪肠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心内膜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右侧颈动脉导管插入术建立粪肠球菌心内膜炎大鼠模型。将PE-50导管从大鼠右侧颈动脉插入,皮下固定,24小时后,经大鼠尾静脉注射0.5ml过夜培养的粪肠球菌菌液(1×108CFU/ml),72小时后腹腔麻醉处死大鼠。解剖大鼠剥离心脏,取出主动脉瓣瓣膜赘生物,称取赘生物湿重,计数赘生物分离培养菌落数(CFU/g),主动脉瓣病理组织HE染色观察,综合评价心内膜炎大鼠模型是否建立成功。2、粪肠球菌efa A-野生株和efa A+转化株引起大鼠心内膜炎的比较对大鼠进行分组,导管插入成功后24小时,经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0.5ml过夜培养的粪肠球菌efa A-野生株、粪肠球菌efa A+转化株和粪肠球菌efa A-空白转化对照株菌液,菌密度均为1×108CFU/ml。72小时后腹腔麻醉处死大鼠,解剖大鼠剥离心脏,取出主动脉瓣瓣膜赘生物,比较3组大鼠的赘生物湿重、瓣膜赘生物研磨匀浆后细菌计数(CFU/g)及主动脉瓣病理组织HE染色情况。3、粪肠球菌efa A-野生株和efa A+转化株引起大鼠心内膜炎的死亡率比较对大鼠进行分组,导管插入成功后24小时,经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0.5ml过夜培养的粪肠球菌efa A-野生株、粪肠球菌efa A+转化株和粪肠球菌efa A-空白转化对照株菌液,菌密度均为1×108CFU/ml。3天后观察大鼠每天死亡数。4、粪肠球菌efa A-空白对照株和efa A+转化株引起大鼠心内膜炎的赘生物的药物敏感性比较K-B纸片扩散法检测粪肠球菌efa A+转化株对常见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根据抑菌圈直径大小选择粪肠球菌efa A+转化株较为敏感的抗生素—青霉素,测其MBC值;分别取efa A+转化株、efa A-空白对照株菌液感染的心脏瓣膜赘生物,每组分别于青霉素溶液(浓度为160μg/ml)中和生理盐水中浸泡24小时,分别研磨匀浆细菌计数。结果:1.大鼠心脏瓣膜可见赘生物形成,赘生物平均重量为15.3 mg,赘生物匀浆后分离培养,平均菌落计数为6.79×1010CFU/g,心脏瓣膜病理组织HE染色观察可见主动脉瓣膜上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见大量由血小板、纤维素、坏死组织、炎症细胞、大量细菌及肉芽组织所构成的赘生物附着在动脉瓣膜组织上。成功建立心内膜炎大鼠模型。2.粪肠球菌efa A-野生株和efa A+转化株引起大鼠心内膜炎的比较结果如下:efa A+转化株组,赘生物湿重平均值为15.33mg,细菌计数为6.79×1010CFU/g;野生株组赘生物湿重平均值为7.27mg,细菌计数为3.40×1010CFU/g;空白对照组赘生物湿重平均值为8.51mg,细菌计数为3.32×1010CFU/g。①转化株组与野生株组比较赘生物湿重值更高(P<0.05),细菌计数更高(P<0.05),主动脉瓣炎症细胞浸润更多,炎症更加明显;②野生株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赘生物湿重值、细菌计数以及主动脉瓣炎症情况均差异不大(P>0.05)。3.空白对照组与野生株组注射菌液7天死亡率分别为30%和40%,而转化株组7天死亡率为70%,其余大鼠1周后处死解剖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心内膜炎。4.粪肠球菌efa A-空白对照株和efa A+转化株引起大鼠心内膜炎的赘生物的药物敏感性比较结果如下:转化株组赘生物用青霉素溶液处理和生理盐水处理活细菌数均值分别为5.759×1010CFU/g、6.204×1010CFU/g,比值为0.928;空白对照组赘生物用青霉素溶液处理和生理盐水处理活细菌数均值分别为1.058×1010CFU/g、2.754×1010CFU/g,比值为0.384。结论:1.成功构建心内膜炎大鼠模型;2.粪肠球菌Efa A蛋白有利于大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发展。3.粪肠球菌efa A+转化株在心内膜炎中所形成的生物膜更为致密,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差。粪肠球菌efa A基因在体内有助于生物膜的形成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发展。(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5-06-01)
强华,朱苹,刘光英,吴海珍,林任玺[2](2014)在《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在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在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微量滴定板法测定生物膜形成能力,将efaA+、efaA-粪肠球菌S14、S14-pAT28、S14-pAT28-efaA分别接种到96孔板,37℃培养24h形成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测定孔板底部生物膜的OD570值;MTT法比较S14、S14-pAT28、S14-pAT28-efaA所形成的生物膜的活菌含量OD492;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比较efaA+、efaA-肠球菌形成的生物膜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结果 efaA+转化株在各培养时间点微量滴定板法测定的生物膜形成能力OD570值、MTT法测定的OD492活菌含量、CLSM观察的生物膜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均大于野生株及空质粒转化株,P<0.05;空质粒转化株与野生株比较无显着性差别,P>0.05。结论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基因有利于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吴海珍[3](2011)在《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在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与肠球菌生物膜形成之间的相关性,为深入研究肠球菌生物膜的致病性及耐药性奠定基础。方法:1.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efaA~+、efaA~-粪肠球菌在玻片上的生物膜形成过程,初步判定肠球菌生物膜形成各阶段的时间点;2.微量滴定板法比较efaA~+、efaA~-粪肠球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细菌接种至96孔板中,培养不同时间后弃去培养液,结晶紫染色,乙醇-丙酮混合液溶解,酶标仪测定比较不同阶段efaA~+、efaA~-菌的OD570值;3. MTT法比较efaA~+、efaA~-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活菌含量:细菌接种至96孔板中,培养不同时间后弃去培养液,MTT孵育后DMSO溶解,酶标仪测定比较不同阶段efaA~+、efaA~-菌的OD492值;4.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比较efaA~+、efaA~-粪肠球菌所形成的生物膜:各菌株在玻片上形成生物膜,AO/EB染色后CLSM观察,比较efaA~+、efaA~-菌所形成生物膜的厚度及生物膜内层、中层、外层的细菌密度和活菌比例,并做统计学分析。5.采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faA~+、efaA~-粪肠球菌在细菌培养皿内培养不同时间后所形成生物膜的efaA mRNA的表达,与生物膜的厚度变化进行对比。结果:1.肠球菌生物膜黏附期为2h,基本形成期为6h,成熟期为24h,播散期为48h。2.微量滴定板法比较生物膜形成能力,efaA~+粪肠球菌在各培养时间点的OD570均大于efaA~-菌,即efaA~+粪肠球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比efaA~-菌的强;3. MTT法比较生物膜不同阶段的活菌含量(OD492),efaA~+粪肠球菌在各培养时间点的OD492均大于efaA~-菌,即efaA~+粪肠球菌所形成的生物膜的活菌数比efaA~-菌的多;4.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efaA~+粪肠球菌在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生物膜的厚度、细菌密度及活菌比例均比efaA~-菌的大;5. efaA~+粪肠球菌efaA mRNA的表达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4h时达最高水平,随后表达量降低,与生物膜平均厚度变化趋势相平行;efaA~-粪肠球菌未检测到efaA mRNA表达。(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1-03-01)
强华,吴海珍,羽晓瑜,朱苹[4](2010)在《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原核表达纯化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蛋白,为粪肠球菌心内膜炎的致病机制研究及临床血清学诊断奠定基础。方法从粪肠球菌中扩增efaA基因,相应酶切后,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pET30a-efaA重组质粒。经BamhI、XhoI酶切及测序鉴定,将pET30a-efaA质粒转化入BL21(DE3)。以IPTG诱导BL21(DE3)表达efaA融合蛋白,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SDS-PAGE、WesternBlot分析鉴定。结果PCR体外扩增efaA基因产物约943bp,重组表达质粒pET30a-efaA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通过亲和层析获得纯化重组蛋白。SDS-PAGE、Western免疫印迹显示蛋白表达带的分子量约为34kd。结论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并纯化。(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羽晓瑜[5](2007)在《肠球菌心内膜炎动物模型建立及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的原核表达、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临床上肠球菌性心内膜炎发病日益增多,为了更好地研究肠球菌心内膜炎,本实验拟首先建立肠球菌心内膜炎兔动物模型,然后原核表达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蛋白,为临床肠球菌心内膜炎致病机制、诊断防治及寻求非抗生素疗法奠定基础。方法:1.动物模型建立:静脉导管插入术建立肠球菌心内膜炎动物模型。模型建立后解剖取兔肺动脉瓣赘生物,通过称量赘生物湿重、计数赘生物分离培养落数、菌落PCR检测、肺动脉瓣病理组织学HE染色,综合评价模型是否建立成功。2. efaA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Genebank中获得efaA基因全长。PCR扩增efaA基因片段,基因克隆技术构建pET30a-efaA重组载体。采用氯化钙共沉淀法将重组子转化至E.coli DH5α和BL21(DE)。PCR、酶切、测序方法鉴定阳性重组子。IPTG诱导BL21(DE)细菌重组肠球菌efaA蛋白表达,SDS-PAGE、Western Blot方法分析鉴定。His.Bind纯化试剂盒,分析重组蛋白的可溶性,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SDS-PAGE分析。结果:1.成功建立肠球菌心内膜炎兔模型,兔心内膜炎模型心脏可观察到有赘生物生成。肺动脉瓣赘生物重量是148 mg;赘生物匀浆后分离培养菌落计数为8.91 log10CFU/g;菌落PCR检测观察到与目的条带大小一致的特异性条带;肺动脉瓣病理组织学HE染色观察到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见大量由血小板、纤维素、坏死组织、炎症细胞、大量细菌及肉芽组织所构成的赘生物附着在动脉瓣膜组织上。2.成功构建PET30a-efaA重组子,在pET30a系统中成功表达了efaA融合蛋白,获得小量纯化的重组蛋白。结论:1.成功建立肠球菌心内膜炎兔模型,该模型存在细菌性心内膜炎,有大量赘生物生成。2.在pET30a系统中成功表达了efaA融合蛋白并小量纯化,为进一步大规模表达和纯化efaA蛋白,研究其生物学活性及临床诊断治疗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07-06-01)
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在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微量滴定板法测定生物膜形成能力,将efaA+、efaA-粪肠球菌S14、S14-pAT28、S14-pAT28-efaA分别接种到96孔板,37℃培养24h形成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测定孔板底部生物膜的OD570值;MTT法比较S14、S14-pAT28、S14-pAT28-efaA所形成的生物膜的活菌含量OD492;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比较efaA+、efaA-肠球菌形成的生物膜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结果 efaA+转化株在各培养时间点微量滴定板法测定的生物膜形成能力OD570值、MTT法测定的OD492活菌含量、CLSM观察的生物膜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均大于野生株及空质粒转化株,P<0.05;空质粒转化株与野生株比较无显着性差别,P>0.05。结论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基因有利于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王侠.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在大鼠心内膜炎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5
[2].强华,朱苹,刘光英,吴海珍,林任玺.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在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4
[3].吴海珍.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在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1
[4].强华,吴海珍,羽晓瑜,朱苹.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
[5].羽晓瑜.肠球菌心内膜炎动物模型建立及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的原核表达、纯化[D].福建医科大学.2007